磷素营养与磷肥
- 格式:ppt
- 大小:4.04 MB
- 文档页数:68
磷肥篇1磷肥定义全称磷素肥料。
以磷为主要养分的肥料。
肥效的大小和快慢,磷肥决定于有效五氧化二磷含量、土壤性质、放肥方法、作物种类等。
2.磷肥的功能磷的营养功能:1、参与植物体内重要化合物的结构,2、参与代谢过程,3、增强抗逆性。
磷的直接作用:1、促进开花结果,子实早熟,提高籽实质量。
3.磷肥的分类3.1根据来源可分为:(1)天然磷肥,如海鸟粪、兽骨粉和鱼骨粉等;(2)化学磷肥,如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
3.2根据所含磷酸盐的溶解能性可分为:(1)水溶性磷肥,如普通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等。
其主要成分是磷酸一钙。
易溶于水,肥效较快。
(2)枸溶性磷肥,如沉淀磷肥、钢渣磷肥、钙镁磷肥、脱氟磷肥等。
其主要成分是磷酸二钙。
不溶于水而溶于水2%枸橼酸溶液,肥效较慢。
(3)难溶性磷肥,如骨粉和磷矿粉。
其主要成分是磷酸三钙。
不溶于水和2%枸橼酸溶液,须在土壤中逐渐转变为磷酸一钙或磷酸二钙后才能发生肥效。
3.3根据生产方法又可分为(1)湿法磷肥,用无机酸的化学能分解磷矿制成的磷肥。
(2)热法磷肥。
将磷矿石与配料混合,进行高温加工所得可被作物吸收的磷酸盐或含磷的玻璃体物质,统称为热法磷肥。
硫酸生产工艺磷酸生产工艺5.发展历程1.初创期(1842-1900)•1842。
世界第一个磷肥厂建立:英国Ipswich过钙厂。
•1850-1852。
湿法磷酸投产。
•1870-1872。
德国首先开始生产湿法肥料用酸。
•1890。
美国开始热法制磷元素的工业生产。
2初步发展期(1900-1950)•1915。
美国Dorr公司开始湿法磷酸连续生产。
•1917-1918。
美国开始热法磷酸工业生产。
随即钙镁磷肥等热法磷肥开始工业生产。
•20世纪初。
过钙实现连续生产。
美国建成热法一铵工厂•30年代。
硝酸磷肥问世。
•40年代。
重钙实现连续生产3迅速发展期(1950-至今)•1954。
美国美国密苏里州农民联合企业投产第一个湿法二铵装置。
•1960。
美国TVA开发预中和-转鼓氨化造粒二铵工艺。
磷肥有哪些主要作用及注意事项磷肥全称磷素肥料。
以磷元素为主要养分的肥料。
使用磷肥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的磷肥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磷肥的介绍全称磷素肥料。
磷肥以磷为主要养分的肥料,磷肥肥效的大小(显著程度)和快慢决定于磷肥中有效的五氧化二磷的含量、土壤性质、放肥方法、作物种类等。
磷肥的分类全称磷素肥料。
以磷元素为主要养分的肥料。
肥效的大小和快慢,决定于有效五氧化二磷含量、土壤性质、放肥方法、作物种类等。
按来源分类根据来源可分为:(1)天然磷肥,如海鸟粪、兽骨粉和鱼骨粉等。
(2)化学磷肥,如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矿粉等。
按所含磷酸盐的溶解能性分类(1)水溶性磷肥,如普通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等。
其主要成分是磷酸一钙。
易溶于水,肥效较快。
(2)枸溶性磷肥,如沉淀磷肥、钢渣磷肥、钙镁磷肥、脱氟磷肥等。
其主要成分是磷酸二钙。
微溶于水而溶于水2%枸橼酸溶液,肥效较慢。
(3)难溶性磷肥,如骨粉和磷矿粉。
其主要成分是磷酸三钙。
微溶于水和2%枸橼酸溶液,须在土壤中逐渐转变为磷酸一钙或磷酸二钙后才能发生肥效。
按生产方法分类根据生产方法又可分为湿法磷肥和热法磷肥。
磷肥施用适量时,能促进作物分蘖和早熟,加强其抗寒能力,提高其产量和质量。
磷肥是以磷矿为原料生产的含有作物营养元素磷的化肥。
磷在植物体内是细胞原生质的组分,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起重要作用;磷还参与植物生命过程的光合作用,糖和淀粉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
磷肥还能促进植物苗期根系的生长,使植物提早成熟。
植物在结果时,磷大量转移到籽粒中,使得籽粒饱满。
最早的磷肥是过磷酸钙,现已逐渐被磷酸铵和重过磷酸钙等高浓度磷肥取代。
磷肥的有效组分的品位以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分数表示。
氮磷钾化肥种类的定性鉴别首先可以从外观和溶解度上区别磷肥与氮、钾肥。
常用的氮肥和钾肥一般呈白色晶体(进口氯化钾常带红色,石灰氮黑色),且溶于水,常用磷肥呈灰色粉状,不溶或部分溶于水。
土壤肥料学第八章土壤与植物磷素营养及磷肥第一节土壤的磷素营养一、土壤中磷的含量与形态(一)土壤中磷的含量۞我国耕地土壤的全磷量在0.2-1.1g/kg,平均0.5g/kg。
۞呈地带性分布规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逐渐增加。
(一)土壤中磷的含量۞通常情况下,土壤全磷含量只是反映土壤磷的贮备情况,它和土壤有效磷供应之间相关性并不好。
۞但如果土壤全磷含量很低,作物缺磷的可能性则更大。
۞土壤供磷状况以土壤有效磷含量表示。
(二)土壤中磷的形态土壤无机磷(IP):1、水溶性P:指土壤溶液中的磷,主要是以HPO42-和H2PO4-形态存在,其相对数量取决于溶液的pH。
pH7.2时各占一半。
2、铁、铝结合态P:磷酸铁和磷酸铝化合物(以Fe—P和Al—P表示) 。
3、闭蓄态磷:由氧化铁胶膜包被着的磷酸盐(以O—P表示)。
4、钙的磷酸盐:磷酸钙(镁)化合物(以Ca—P表示)。
5、含P矿物:主要是磷灰石。
(二)土壤中磷的形态土壤有机态磷(OP):土壤中有机磷形态主要有三类。
1、核酸类:是一类含磷的复杂有机物,占有机磷的5%—10%。
2、植素类:植素是普遍存在于植物的种子中,植素磷占土壤总量20%—30%。
3、磷脂类:是一类醇溶性和醚溶性的含磷有机化合物,磷脂类化合物含磷约占有机磷的1%。
来源: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有机肥料。
第一节土壤的磷素营养二、土壤中磷的转化۞土壤中磷的转化包括磷的固定和磷的释放两个相反的过程。
۞水溶性磷酸盐转变为难溶性磷酸盐的过程称为磷的固定。
磷固定的结果是磷酸盐有效性降低。
۞在磷固定的同时,土壤中也存在着难溶性磷酸盐向水溶性磷转化的作用,这一过程就称为磷的释放。
二、土壤中磷的转化(一)土壤中磷的固定1、土壤中磷的化学固定۞通过形成沉淀使水溶性磷发生固定作用的过程称为化学固定۞化学固定是磷肥施入土壤后最常发生的固定作用。
۞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中,水溶性磷酸根离子可与碳酸钙(CaCO3)生成难溶性磷酸钙盐。
土壤肥料学磷肥●植物的磷素营养●一、植物体内磷的含量与分布●含量:约占干重的0.2%-1.1%,大多数作物含磷量在0.3%-0.4%之间●形态:●有机磷:占85%,以核酸、磷脂、植素等形态存在。
●无机磷:占15%,以钙、镁、钾的磷酸盐形态存在。
•●分布●无机磷:主要分布在液泡中●植素态磷:籽粒中主要以存在●在植物体内的转运和再分配能力强,有明显的顶端优势,主要分布在新芽和根尖等生长点●影响植物体内磷含量和分布的因素●植物种类:油料作物>豆科作物>谷类作物●生育时期:生育前期>生育后期●器官:幼嫩器官>衰老器官,繁殖器官>营养器官种子>叶片>根系>茎秆>纤维●土壤含磷量:高磷土壤>低磷土壤●二、磷的营养功能●1、植物体内重要化合物的组分●核酸、核蛋白、磷脂、植素、ATP、辅酶等。
●2、参与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运输与代谢●光合磷酸化作用必须有磷参加●叶片中碳水化合物代谢及蔗糖运输受磷调控。
●3、促进氮素代谢●磷是磷酸吡哆醛氨基转移酶的辅酶,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磷是硝酸还原酶的组分,促进植物对硝态氮的还原与利用;生物固氮所必需●4、促进脂肪代谢●脂肪合成过程需要多种含磷化合物,提高油料作物产油率。
●5、提高作物抗逆性和适应能力●增强原生质抵抗脱水的能力,提高作物抗旱性●提高作物体内可溶性糖和磷脂含量,增强作物抗寒能力●增强原生质抗酸碱变化的缓冲性●三、植物对磷的吸收和利用●吸收形态●无机磷酸盐(主要吸收形态):H2PO4-> HPO42->PO43-●有机含磷化合物(少量):磷酸己糖、磷酸甘油酸、卵磷脂●吸收部位●根毛区,吸收面积大●木质部已成熟,可将磷运往地上部。
●吸收机理●逆浓度梯度主动吸收,根细胞中磷浓度是土壤溶液的几百倍●影响植物吸收磷的因素●(1)作物种类:●根系形态和结构(根长密度、根毛的多寡)●分泌H+和有机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