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负责人,兰州大学纳米科学与
- 格式:pdf
- 大小:199.54 KB
- 文档页数:4
姓名方向1陈群(华东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上海 200062)核磁共振,高分子物理2陈忠(厦门大学化学系,厦门 361005)核磁共振,物理化学,无线电物理,分析化学,医学成像3邓风(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武汉 430071)固体核磁共振,物理化学4韩秀文(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 116023)核磁共振波谱学和结构化学5贺鹤勇(复旦大学化学系,上海 200433)固体核磁共振,多相催化6洪茂春(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福州 350002)无机聚合物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纳米材料与功能材料研究7黄良平(台湾大学化学系,台北)NMR成像和NMR理论8李鲠颖(华东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上海 200062)核磁共振9李勇(清华大学化学系,北京 100084)物理化学(磁化学、磁共振)10刘买利(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武汉 430071)核磁共振波谱学11刘扬(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北京 100080)波谱学与自由基生物物理学12歐陽植勳(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香港)生物分子結構化學13裴奉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 130022)物理化学、波谱学14王立(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杭州 310027)高分子化学与物理15王金凤(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多维核磁共振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16王为(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固体核磁共振,物理化学17吴季辉(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 230026)结构生物学,核磁共振波谱学18叶朝辉(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武汉 430071)磁共振波谱学19朱广(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香港)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20曹春阳(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 200032)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21孙平川(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材料化学系教育部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71)高分子物理与高分子物理化学22武晓东(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南京 210094)固体核磁共振23金长文(北京大学核磁共振中心,北京 100871)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24夏斌(北京大学核磁共振中心,北京 100871)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25刘尚斌(台灣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台北)固体核磁共振26赵保路(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自由基生物学和天然抗氧化剂研究27施蕴渝(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 230026)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28肖立志(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石油勘测29毛诗珍(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武汉 430071)表面活性剂。
关于印发《兰州大学各学科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的通知校研字〔2012〕57号各学院、研究院:为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本着分类指导、体现特色、尊重差异的原则,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完善了所属学科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
《兰州大学各学科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经学校第九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自2013年1月1日起遵照执行。
附件:兰州大学各学科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 基本要求兰州大学(章)2012年12月10日附件:兰州大学各学科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目录01 哲学、社会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1)02 经济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3)03 法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4)04 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6)05 教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8)06 中国语言文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10)08 新闻传播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16)09 艺术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19)10 民族学、历史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20)11 管理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25)12 数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27)13 物理学、材料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30)14 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34)15 资源环境科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38)16 大气科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42)17 核科学与技术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45)18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48)19 生命科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53)20 作物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56)21 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力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60)22 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63)24 口腔医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69)25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71)26 药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74)01 哲学、社会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根据学校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有关文件精神,为了推行以分学科评价为基准,定性目标与量化指标相结合,以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导师评价、管理机构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客观量化评价有机综合的学位评价机制,进一步推进研究生评价机制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在充分体现学科特色和学科间差异的基础上,制定哲学、社会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
专业姓名职称研究方向邮箱电话有机化学董恒山副教授有机合成方法学和杂环化学研究donghengshan@l袁呈山副教授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yuancs@.cn13919991637刘强副教授可见光光催化、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以及辅酶模型化合物的新反应liuqiang@lzu.e13639368140刘雪原副教授祝英教授天然有机化学、天然药物化学zhuy@.cn13909445175金璟教授生物物理有机化学jinjing@lzu.ed13893104307许主国副教授有机材料化学xuzhg@.cn惠新平副教授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huixp@.cn13919460373于炜副教授有机合成方法学、绿色化学yuwei@.cn武全香副教授微生物及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wuqx@.cn13919816052戴芳副教授生物有机daifang@lzu.ed13679423578师自法副教授功能有机化学合成shizf@.cn13659470990马宝春副教授生理活性天然产物合成化学和有机合成方法学mabaochun@lzu.13919127730彭羽副教授有机合成pengyu@.cn13099218921张辅民副教授韩丙副教授自由基化学,绿色有机合成方法学hanb@.cn13008784363柳忠全副教授谢新刚讲师无机化学刘相副教授功能配合物,功能纳米材料邬金才副教授催化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分子器件,绿色化学wujc@.cn13659484683张永平副教授张国林副教授无机化学及稀土配位化学黄勇副教授汪宝堆副教授纳米发光材料制备,纳米流体力学,纳米有机催化wangbd@.cn唐晓亮讲师分析化学何疆副教授稀土配合物的发光及分析化学、药物包合物化学、生物大分子的分析化学hejiang@lzu.ed13893468651翟红林副教授复杂体系中的多组分同时定性与定量分析、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药物分子设计zhaihl@.cn陈宏丽副教授分离科学理论和应用、生命分析化学、毛细管电泳及联用技术hlchen@.cn0931-8912763物理化学苏中兴教授功能材料和纳米催化剂及金属镁及镁合金冶炼中的技术和环境问题zxsu@.cn0931-8912585(O)赵继华副教授胶体化学、化学热力学及动力学方建副教授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合成以及生物热力学方向的研究徐彩玲副教授xucl@.cn王强副教授生物大分子及纳米材料器件的稳态和时间分辨光谱研究qiangwang@lzu.136-79452069高郭金山副教授高分子材料的应用gjs@13809316670分子化学与物理卞凤玲副教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bianfl@.cn13893295670周林成副教授化学工艺严世强教授有机化工、化工工艺,以及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生物化工李茸副教授工业催化剂与催化工艺研究;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胡秀琴副教授精细化工常彦龙副教授化工工艺设计;化工设备设计changyanlong@l0931-8912586化学信息学张晓昀副教授化学计量学及化学信息学新技术xyzhang@.cn0931-*******兰州大学的化学专业是比较强的,化学化工学院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化学信息学、药物化学九个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信息学、放射化学、药物化学八个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还有化学工程一个专业享有学位授权领域。
兰州大学物理学一级学科第五批甘肃省重点学科简介兰州大学2013年12月一学科简介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兰州大学物理学科就已开始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长期以来,该学科坚持理论与应用并重,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兰州大学物理学科1998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学科。
设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原子与分子物理,光学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1985年由原国家教委批准设立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1993年批准设立国家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进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行列,2009年物理学本科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依托该学科点,1994年原国家教委在本学科建立了应用磁学部门开放实验室,2000年更名为“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1年成立“教育部中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核科学与技术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2008年获批特殊功能材料与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设立“理论物理交流平台”。
本学科点是兰州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支持学科,近年来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形成了以物理学一级学科为依托,链接材料科学与工程、核科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等学科的学科群,成为兰州大学的重要支柱,是国内有影响力,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
学科点的发展过程中,以段一士、汪志诚、钱伯初、马中骐、杨正、李发伸、徐躬耦、王顺金先生等为代表的老一代物理学家在理论物理、磁学与磁性材料、原子核物理等专业的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为学科点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学科点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40余人,教授和副教授90余人。
形成了以罗洪刚、刘翔、刘玉孝、黄亮等教授为代表的理论物理研究团队,以薛德胜、贺德衍、谢二庆、彭勇等教授为代表的凝聚态物理研究团队,以胡碧涛、陈熙萌、姚泽恩等教授为代表的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研究团队,以张晓萍、马义德、万毅等教授为代表的无线电物理研究团队。
甘肃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的通知正文:---------------------------------------------------------------------------------------------------------------------------------------------------- 甘肃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的通知(甘学位办〔2014〕27号)各研究生培养高校:(甘学位办〔2014〕根据甘肃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2014年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10号)精神,经各高校推荐、专家评审、省学位委员会审核及公示,兰州大学《W弦场论实现的新进展和黑洞背景下的强引力效应》等14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2014年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将名单予以公布。
希望各高校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主体作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附件:2014年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甘肃省学位委员会2014年10月22日附件:2014年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序号学校名称作者姓名论文题目一级学科名称导师姓名1兰州大学魏少文W弦场论实现的新进展和黑洞背景下的强引力效应物理学刘玉孝2兰州大学陈斌利用卫星和AERONET观测资料对东亚地区吸收性气溶胶识别及其光学特征分析大气科学黄建平3兰州大学胡振波晋陕黄河晚新生代水系发育与河流阶地研究地质学潘保田4兰州大学刘永俊扰动对AM 真菌群落影响及机制研究生物学冯虎元5兰州大学吴炯炯新刊唐代墓志所见家族世系考订及相关专题研究中国史郑炳林6兰州交通大学林志敏扭带及涡产生器在管内诱导的二次流强度及其强化传热特性研究机械工程王良璧7西北师范大学邢蕾清代回疆司法控制研究中国史田澍8兰州理工大学卢立晖铝-钢异种金属脉冲旁路耦合电弧MIG熔钎焊方法及机理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樊丁9西北师范大学胡红杏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研究--以兰州市普通高中为例教育学王鉴10西北师范大学高承华权函数变号的二阶线性差分算子的谱及其应用数学马如云11西北民族大学肖群文化·文学·审美--民间文艺学回归文学本位研究中国语言文学郭郁烈12甘肃农业大学南丽丽不同根型苜蓿根颈与根系特性及抗逆性研究畜牧学师尚礼13甘肃农业大学古丽君一株木霉菌防病促生作用研究及制剂开发作物学徐秉良14甘肃农业大学高玉红地膜覆盖调控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作物学牛俊义——结束——。
兰州大学学科专业及所在学院联系方式序号学院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型咨询电话1 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89124832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8912753 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材料科学与工程3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915132 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物理学(无线电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电路与系统)4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8915285 化学工程与技术5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8912562 生态学6 资源环境学院地理学8911843 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7 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草学8913014畜牧学作物学植物保护生物学(草地营养生物学、草坪生物学)8 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地质学89124459 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891427610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力学8915356 土木工程11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科学与技术8915507 物理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化学(放射化学)12 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8915092 中西医结合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药学(药理学)13 口腔医学院口腔临床医学8915051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14 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891500815 药学院药学8915618 化学(药物化学生物学)16 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8356286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17 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8942240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序号学院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型咨询电话18 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8913707 艺术学理论19 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8913704 考古学20 哲学社会学院哲学8913710 社会学21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891222722 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8912624 应用经济学23 法学院法学891565324 管理学院公共管理8912466 工商管理25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891373626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891180227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8912183 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28 高等教育研究院教育学8912257 备注:未标专业学位的均为学术学位专业。
兰州大学历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兰州大学历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兰州大学历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兰州大学历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兰州大学历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兰州大学历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兰州大学历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兰州大学历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兰州大学历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兰州大学历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兰州大学历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兰州大学历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第39卷第6期2020年12月电㊀子㊀显㊀微㊀学㊀报JournalofChineseElectronMicroscopySocietyVol 39ꎬNo 62020 ̄12文章编号:1000 ̄6281(2020)06 ̄0722 ̄09㊀㊀兰州大学电镜中心-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管理及效益最大化张㊀宏1ꎬ2ꎬ周保范1ꎬ2ꎬ蒙㊀萱1ꎬ李㊀华1ꎬ2ꎬ雷东升1ꎬ2ꎬ孟㊀莉1ꎬ邓㊀霞1ꎬ3ꎬ张军伟1ꎬ2ꎬ高亚虎3ꎬ彭㊀亮3ꎬ朱㊀柳1ꎬ关超帅2ꎬ胡㊀阳2ꎬ彭㊀勇1ꎬ2∗(兰州大学1.电镜中心ꎻ2.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ꎻ3.生命科学学院ꎬ甘肃兰州730000)摘㊀要㊀㊀电镜中心是为多种用户提供多种电子显微学分析测试服务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ꎮ作为投资巨大的科研资源共享平台ꎬ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科研效益最大化ꎬ成为国际一流科研平台高地㊁人才高地和成果高地是中心管理目标ꎮ电镜中心的管理和制度执行是在立足自身定位和实际情况下不断探索㊁深入研究㊁共同实践㊁总结提高的过程ꎮ以人为本㊁正其制度是平台发展进步和永葆活力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ꎮ本文以兰州大学近10年电镜管理 开放-共享-合作-创新 实践探索为案例ꎬ探讨如何实现昂贵电镜资源的全面开放㊁充分共享ꎬ促进多学科交叉融通ꎻ充分发挥电镜中心内部管理制度的激励作用ꎬ发挥员工和用户潜力和创造力ꎬ引导电子显微学原始创新ꎬ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ꎬ以提升创新实力来全面提升电镜中心的国际核心竞争力ꎮ关键词㊀㊀电镜中心ꎻ共享平台ꎻ管理制度ꎻ兰州大学ꎻ效益最大化中图分类号:G482ꎻTH742ꎻTN16㊀㊀文献标识码:B㊀㊀doi:10 3969/j.issn.1000 ̄6281 2020 06 015收稿日期:2020-05-29ꎻ修订日期:2020-10-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s.51571104ꎬ51801088)ꎻ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自由探索项目(No.lzujbky ̄2019 ̄88)ꎻ兰州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专项经费支持.作者简介:张宏(1989-)ꎬ女(汉族)ꎬ甘肃兰州人ꎬ博士ꎬ中级实验师.E ̄mail:hongzhang@lzu.edu.cn∗通讯作者:彭勇(1976 ̄)ꎬ男(汉族)ꎬ湖南人ꎬ博士ꎬ教授.E ̄mail:pengy@lzu.edu.cn㊀㊀随着中国电子显微学领域在装置购买力㊁技术和理论领域的快速发展ꎬ尤其是球差校正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ꎬ下文简称 电镜 )和冷冻电镜的突起ꎬ传统单一功能的电镜室已无法满足当今科研和社会需求ꎬ逐渐向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电镜中心发展ꎮ电镜中心是为多种用户提供多种分析测试功能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ꎮ电镜作为大型仪器的一种ꎬ其特点是相对垄断㊁建设成本高㊁运行环境要求高㊁维修成本高㊁服务特长突出㊁学科结合密切㊁新功能新技术更新换代快和要求操作人员专业化技术水平高ꎮ以院系或者课题组为单位难以筹集数百万至亿元购买电镜ꎮ即使购买ꎬ后续管理中也会由于维护问题导致开放共享氛围不够ꎬ无法实现电镜这种大型设备的效益最大化ꎮ目前国内高校或科研单位能够从资源共享的角度规划建设ꎬ形成一定规模㊁独立管理㊁能满足多学科发展共性需求的电镜实体平台还不多[1]ꎮ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 2014 70号)[2]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教技厅 2015 4号)[3]要求ꎬ兰州大学在国内较早地开始以电镜中心的方式将学校各类电镜资源集中集约管理ꎬ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ꎬ营造开放和共享的研究实验环境ꎮ同时集中电镜优势科研资源办大事ꎬ促进交叉学科和学科群发展ꎬ提升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ꎬ并推进平台对社会开放服务ꎮ兰州大学电镜中心是材料和生物医学交叉综合型研究平台ꎬ具有从硬物质到软物质覆盖几乎全部电镜功能的国际一流的前沿研究基地ꎬ为材料㊁生物㊁医学㊁药学㊁化学化工㊁物理㊁核学㊁地质㊁电子㊁环境和考古等多学科的基础研究㊁应用基础研究㊁学科交叉和技术创新融合提供服务ꎮ基于 高性能㊁高精度㊁高灵敏㊁高稳定和高可靠 的服务目标ꎬ电镜中心的使命有三点:(1)为校内外用户提供世界一流的电镜仪器设备和价廉质优的开放共享服务ꎬ用一流的科研设备资源培养和吸引一流的科技人才ꎬ充分发挥大型科研公共平台对学校 双一流 建设的支撑作用ꎻ(2)聚焦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ꎬ加强凝练和解决科学㊀第6期张㊀宏等:兰州大学电镜中心-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管理及效益最大化㊀㊀问题的能力ꎬ鼓励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研究ꎬ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调发展ꎬ同时发挥西部区域特色与优势ꎬ服务地方经济ꎬ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ꎻ(3)坚持创新作为引领平台发展进步的第一生产力ꎬ强化电子显微学在硬件和理论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ꎬ鼓励实验队伍在电镜分辨率进一步提高㊁新功能和新软件开发㊁新领域应用㊁图像㊁信号处理㊁计算方法㊁远程控制㊁机器学习㊁人工智能等方向的超前布局和重大技术创新的产生与突破ꎬ提升中国电子显微学在装置㊁技术和理论领域 从0到1 的原始创新和源头供给能力ꎮ为推动电镜中心经济效益和科研效益最大化ꎬ使其成为科研平台高地㊁人才高地和成果高地ꎬ成为实体化的国际一流科学研究机构ꎬ电镜中心的管理包括规划㊁论证㊁基础设施建设㊁领军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㊁核心团队组建㊁制度制定㊁人文环境营造等必须以人为本㊁正其制度ꎮ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是平台发展进步和永葆活力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ꎮ电镜中心的管理和制度建立是在立足自身定位和实际情况下不断探索㊁深入研究㊁共同实践㊁总结提高的过程ꎮ本文以兰州大学近10年电镜管理经验㊁实践探索为案例ꎬ探讨如何实现昂贵电镜资源的全面开放㊁充分共享ꎬ促进多学科交叉融通ꎻ充分发挥电镜中心内部管理制度的激励作用ꎬ发挥员工潜力和创造力ꎬ引导电子显微学原始创新ꎬ实现平台经济效益和科研效益最大化ꎮ1㊀机构和人员1 1㊀电镜中心简介兰州大学电镜中心是学校组建的跨学科跨学院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平台ꎬ是对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模式的尝试和探索ꎮ电镜中心是为多用户多学科服务的共享平台ꎬ如图1所示ꎮ中心目前拥有总价值约1 5亿元的各类电镜和样品制备设备ꎬ能在原子级分辨率上为物理学㊁材料学㊁生物学㊁化学化工㊁医学㊁环境学㊁地质学等自然学科提供形貌㊁微结构㊁化学元素㊁电子态和动态物理学过程的分析与研究ꎮ工欲善其事ꎬ必先利其器ꎬ以兰大为例ꎬ电镜平台拥有科研资源有:电镜设备:300kV冷冻电镜(FEITitanKriosꎬ配置K3IS)ꎬ300kV物镜球差校正透射电镜(FEISpectra300ꎬ配置:K2ISꎬEMPADꎬLorentzꎬHolographyꎬSuperXꎬGIF1065等附件)ꎬ300kV聚光镜球差校正透射电镜(FEITitanCubedThemisG2300ꎬ配置:LorentzꎬHolographyꎬSuperXꎬGIF965等附件)㊁300kV场发射高分辨率透射电镜(FEITecnaiF30)ꎬ200kV场发射高分辨率透射电镜(FEITalosF200S)ꎬ200kV生物冷冻透射电镜(FEITalosF200Cꎬ配置K3)ꎬ200kV生物冷冻透射电镜(FEITecnai20)ꎬ120kV生物透射电镜(FEITecnaiG2SpiritBio ̄Twin)ꎬ聚焦离子束-电子束双束电镜(TescanLYRA3XMU)ꎬ含低真空模式场发射扫描电镜(FEIApreoS)ꎬ共计10台ꎮ㊀㊀制样设备:Gatan691离子减薄仪ꎬGatan656凹坑仪ꎬGatan601超声波切割机ꎬTenuPol-5电解双喷仪ꎬGatan950等离子清洗仪ꎬLeicaRES102离子减薄仪ꎬLeicaUC7/FC7冷冻超薄切片机ꎬLecaiTXP精研一体机ꎬLeicaCPD300临界点干燥仪ꎬLeicaAMW微波组织处理机ꎬLeicaAC20染色机ꎬOmicronTipEtching针尖制备系统等ꎬ可以完成从无机到生物的各种材料精细制备ꎮ电镜原位实验设备:FEITomo三维重构样品杆ꎬFEINanoEx ̄i/v加热加压样品杆ꎬFEIPI95加力双倾样品杆ꎬProtochipsFusion热电双倾样品杆ꎬProtochipsAtmosphere气体杆ꎬProtochipsPoseidon液体杆ꎬGatan626冷冻杆ꎬGatan698冷冻传输样品杆ꎬGatan915双倾冷冻传输杆ꎬ可以将热㊁电㊁力㊁激光㊁磁㊁气氛和液体等单场或耦合场引入电镜ꎬ构建电镜下原位实验室ꎬ在纳米㊁原子甚至亚埃尺度实时原位研究材料或器件构效关系ꎮ自主研发原位实验设备:扫描电镜用纳米操纵器[4-5]ꎬ原位变温样品台[6-7]ꎬ磁输运测量样品台[8-9]ꎻ透射电镜用三维重构样品杆[10]ꎬ变温样品杆[10]ꎬ力电样品杆[11-12]和磁电样品杆[13]ꎮ数据处理软件:DigitalMicrographyꎬVeloxDPCꎬInspect3DXpressꎬAvizo三维重构材料ꎬAmira三维重构生命ꎬGatanEELSꎬGatanHoloWorksꎬDIFPack电子衍射分析软件ꎬCrystalMaker晶体结构分析软件ꎬQPtLite磁畴电场解析软件和高性能服务器等ꎮ1 2㊀电镜中心组织机构国内外电镜中心的管理模式多种多样ꎬ根据不同的战略㊁技术和竞争条件ꎬ设计或选择不同的组织机构ꎮ兰州大学电镜中心前身是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型仪器平台的高分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室ꎬ于2010年开始会员制度运行ꎮ2015年9月在 双一流建设 项目资金的重点支持下ꎬ兰州大学电镜中心开始筹建ꎬ2016年9月对外正式服务运行ꎮ2016年11月学校正式发文成立兰州大学电镜327㊀㊀电子显微学报㊀J.Chin.Electr.Microsc.Soc.第39卷中心ꎬ为非实体服务机构ꎬ挂靠在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ꎬ设立执行主任ꎬ具体负责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ꎮ2019年10月电镜中心变更为实体化机构ꎬ不设行政级别ꎬ实行专家委员会监督下的主任负责制ꎮ中心设主任岗位1个ꎬ设总工程师岗位1个ꎬ设行政秘书岗位1个ꎻ实验技术岗位若干ꎻ设兼聘或双聘科研岗位若干ꎮ中心作为校级大型仪器平台ꎬ由学校统筹发展规划建设ꎬ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监督和考评ꎮ中心设立专家委员会ꎬ负责综合各学科需求ꎬ合理规划中心发展方向ꎻ建立健全中心资源分配机制和中心产出成果上报机制ꎻ监督中心运行ꎬ对中心运行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ꎮ图1㊀电镜中心 多用户多学科共享平台ꎮFig.1㊀ElectronMicroscopyCentre ̄amulti ̄user/servicesharedequipmentcenterandinterdisciplinaryplatform.图2㊀兰州大学电镜中心组织机构演变图ꎮFig.2㊀OrganizationevolutionchartofEMCentreofLanzhouUniversity.㊀㊀由于能为多学科服务的特点及新功能新技术更新换代快ꎬ电镜平台管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ꎮ根据不同时期平台的内部条件变化和校内外/国内外的竞争环境变化ꎬ平台的组织结构也需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和管理ꎮ兰州大学电镜中心组织机构演变如图2所示ꎮ随着电镜在生命㊁医药㊁427㊀第6期张㊀宏等:兰州大学电镜中心-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管理及效益最大化㊀㊀能源㊁新材料㊁物理㊁半导体㊁化工和环境等领域内原创性基础研究重要性体现[14-16]以及学校财政资源的倾斜ꎬ兰州大学电镜中心的组织机构由早期的多线职能制结构(学校-设备处-物理学院-大型仪器平台-各电镜室)逐渐演变为直线制结构(学校-电镜中心)ꎮ多线职能制管理的优点是:服务技术种类多㊁管理工作精细㊁能充分发挥专业管理的作用ꎻ缺点是:多头领导ꎬ中间层易发生利益冲突ꎬ责任划分不明确ꎻ而直线制管理的优点是:结构简单㊁职责分明㊁命令统一ꎬ适用于规模小㊁服务技术统一的组织ꎻ缺点是:对负责人要求高ꎬ很多职能集中于最高主管[17]ꎮ目前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电镜平台管理方式主要有三类:(1)校级或院级大型仪器公共服务实体平台集中集约管理ꎻ(2)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分散配置但统一管理的虚拟公共平台ꎻ(3)联合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仪器设备服务机构建设管理和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收费平台[3]ꎮ1 3㊀电镜中心人员构成根据电镜中心组织结构和新时期 开放-共享-合作-创新 目标ꎬ目前中心人员构成包括:专家委员会成员㊁中心主任㊁行政秘书㊁总工程师㊁实验技术人员和电子显微学科研团队(见图3)ꎮ㊀㊀(1)中心专家委员会由7~9人组成ꎮ成员包括学校各平台相关领域校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㊁资深工程实验技术人员及学校主管职能部门负责人ꎮ专家委员会负责综合各学科需求ꎬ合理规划中心发展方向ꎻ建立健全中心资源分配机制和中心产出成果上报机制ꎻ监督中心运行ꎬ对中心运行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ꎮ(2)中心主任在专家委员会监督㊁指导下ꎬ执行中心建设规划ꎬ建设人才队伍ꎬ规范人事㊁财务管理ꎬ保证中心对相关学科的支撑作用ꎬ确保中心的稳定运行和发展ꎬ并负责定期向专家委员会汇报中心运行情况ꎮ(3)总工程师为中心技术负责人ꎬ总体负责设备维修㊁技术开发㊁测试服务和人员培训等技术保障工作ꎮ(4)实验技术人员根据主任及总工程师的安排ꎬ熟练使用所管理仪器的能力㊁保证仪器稳定运行㊁定期维护设备㊁协助总工维修设备㊁培养会员制课题组测试员和协助完成委托测试及数据分析等工作ꎬ并按要求收集整理仪器相关档案(维护㊁维修㊁测试记录及测试成果等)ꎮ根据教学㊁科研服务的需要ꎬ积极开展技术创新ꎬ提升中心服务水平与核心创造力ꎮ(5)中心行政秘书不设行政级别ꎬ负责中心财务㊁固定资产和办公设备的管理ꎬ协助中心主任完成中心行政管理事务和服务工作ꎮ(6)中心兼聘学校内部相关学院教授/研究员ꎬ双聘国内外一流人才ꎬ建立电子显微科研团队ꎮ电子显微学本身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ꎬ有着自身的仪器开发和方法学研究ꎬ同时作为特殊的前沿科学研究工具ꎬ是学校双一流建设学术前沿研究增长点ꎮ为孵育中心能在未来成长为国际知名的电子显微学研究中心ꎬ学校给予中心推荐引进具有电子显微学背景专业人才的权力ꎬ在中心进行电子显微学及应用相关方面的研究ꎬ编制定向下达到相关专业学院ꎬ不占该学院名额ꎬ同时接受电镜中心和所隶属学院的科研考核ꎬ引进人员的教学㊁公共服务和晋升等按照所隶属学院相关规定执行ꎮ根据在中心完成的科研任务和成果ꎬ中心给予双聘和兼聘人员一定奖励和开放课题优先资助ꎮ中心同时鼓励平台内实验技术人员在完成规定岗位工作的前提下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ꎮ当中心实验技术人员具有研究生招生能力和招生资格时ꎬ学校给予招生计划ꎮ中心实验技术人员根据学术专业背景到对应学院的学科点进行导师资格评审ꎬ获得硕导或博导资格后ꎬ在隶属学科点上进行招生和研究生培养ꎮ2㊀运行理念-人性化制度管理大型仪器共享服务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实施真正的制度化管理方式ꎬ不以少数人的利益影响大多数人的权益ꎬ站在用户角度尽可能为用户提供最大帮助ꎮ电镜中心作为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模式的尝试和探索ꎬ在倡导人文理念的今天ꎬ对组织机构的制度管理更要提倡人文精神ꎬ强调人性化管理ꎮ就像生活中大家都很喜欢逛宜家ꎬ科研资源的共享服务也是给用户提供如家和轻松的感觉ꎬ想人之所想及人之所及ꎮ服务不能靠个人自觉ꎬ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ꎬ必须要靠制度化管理ꎮ但制度不是生搬硬套缺乏实用性ꎬ是要因地制宜㊁符合人性规律㊁实验室定位和长久发展ꎮ例如:在操作仪器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ꎬ但像电镜这种高端设备非常娇贵ꎬ因此电镜中心建立了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制度ꎮ首先严格培训ꎬ申请测试的学生经过理论知识培训㊁观摩其他人员操作和上机操作培训后ꎬ指导老师继续跟进上机陪练直至操作员能完全独立操作后进行考核ꎬ考核通过后操作员才能在每日527㊀㊀电子显微学报㊀J.Chin.Electr.Microsc.Soc.第39卷图3㊀兰州大学电镜中心人员组成图ꎮFig.3㊀OrganizationchartofLanzhouuniversity selectronmicroscopycentre.图4㊀兰州大学电镜中心运行理念与核心管理制度ꎮFig.4㊀OperationtheoryandcoremanagementsystemofEMCentreofLanzhouUniversity.7:00-23:00独立操作仪器ꎬ夜晚23:00以后考虑人身安全隐患必须有人陪伴才可使用仪器ꎮ严格培训制度的目的是在操作员一开始接触仪器时就向其传输认真负责的态度ꎬ培养规范的操作流程形成记忆效应ꎮ同时所有仪器每项功能都有全套图文并茂的操作说明书放在手边或在专门显示屏幕上播放ꎬ帮助测试员随时查看复习ꎮ所有仪器的功能介绍㊁操作说明和收费标准也可在电镜中心网站上免费下载ꎮ说明书上同时有紧急事件处理步骤和多个紧急联系人电话以应对突发事件ꎮ人性化制度不仅是约束规范作用ꎬ更要有激励作用ꎮ从制度上保障所有人的利益才能实现共享服务的可持续发展ꎮ人性化的制度就是每一条规章制度的内容本身㊁其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中都考虑是否体现共享服务目标㊁保障所有人权益和激发人员创造活力ꎬ用制度体系保证中心员工和会员用户们都当家作主ꎬ满足 天生我才必有用 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ꎮ3㊀核心制度以 开放-共享-合作-创新 为运行理念ꎬ如图4所示ꎬ电镜中心设备使用㊁培训和应用协助提供给全世界科研单位和企业用户ꎮ兰州大学电镜中心的运转采用独创的 会员制度+保修制度+投诉制度 ꎮ该套制度使有限的平台物质资源和人力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ꎬ有利于提高电镜有效利用率的同时保障资源共享ꎬ为校内外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电镜测试服务ꎻ有利于电子显微学人才培养ꎬ为引导国内电子显微学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前瞻部署ꎻ有利于实现电镜平台经济效益和科研效益最大化ꎬ保证中心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ꎮ3 1㊀会员制度㊀㊀中心所有设备都采用预约制和会员制相结合的运行方式ꎬ实施每周7天㊁每天15小时对校内外627㊀第6期张㊀宏等:兰州大学电镜中心-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管理及效益最大化㊀㊀开放ꎬ其中每个工作日8小时上班时间为预约排队人员提供测试服务ꎬ由中心工作人员或测试员操作ꎮ其余时间安排为固定会员制时间ꎮ会员一般按年度缴纳测试服务费ꎬ根据年费每周为其安排固定仪器使用时间ꎮ会员制度充分发挥了电镜资源在人才培养㊁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的作用ꎮ会员相比于普通预约测试用户可享有的权益有:(1)会员享有固定测试时间ꎬ相比于一般用户要提前两周预约ꎬ不用担心时间问题ꎻ(2)会员测试费更优惠ꎬ平均每小时收费是普通预约测试的一半ꎻ(3)会员课题组可安排2~3名人员接受电镜中心专业培训来自主操作仪器ꎮ在需要开发新技术或需要进行复杂数据分析时可随时寻求中心管理员帮助ꎮ(4)会员不仅更加熟悉样品情况ꎬ认真细致能观测到更多细节并及时记录保存下来ꎻ(5)学生会员掌握电子显微镜操作技术的同时增加了就业机会ꎬ已有多名学生会员毕业后到大学㊁研究所和企业担任电镜室主管ꎮ(6)会员课题组享有每天23:00点后到第二天早上8:00免费测试时间ꎮ会员制度对电镜中心平台管理帮助有:(1)提高电镜的有效利用率ꎬ保障电镜每周7天ꎬ每天至少17小时满负荷运转ꎻ(2)缓解设备管理老师测试压力ꎬ腾出更多精力用于高水平科研应用支持和电子显微学技术创新ꎻ(3)提供大量机时给一线科研人员亲手使用电镜资源ꎬ开展高水平研究ꎬ培养电子显微学人才ꎮ3 2㊀保修制度透射电子显微镜是目前科学仪器中最复杂㊁最先进的一类仪器ꎬ是真空技术㊁机械工程㊁电子技术㊁半导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集大成者ꎬ自动化程度高ꎬ且没有统一的国际工业标准ꎬ电镜核心技术目前仍然垄断在美国㊁日本㊁德国少数几个国家ꎬ且各电镜厂商之间的核心技术不一样ꎬ零配件也无法通用ꎮ任何科研单位或第三方公司无法独自修理ꎬ只能依靠原厂商来进行维修ꎮ同时电镜厂家为了确保核心技术不泄露ꎬ维修都是以直接从原厂发送新配件来更换故障配件的方式进行ꎬ一般不进行现场实时维修ꎻ且每次给派遣到现场的维修工程师只发送本次故障部位拆卸和安装图纸ꎬ即使是一名厂家资深工程师也只能掌握部分核心部件维修技术ꎮ垄断加国外远距离配件生产制造㊁运输和人力资源成本ꎬ电镜单次故障维修费用少则几万多则上百万ꎮ如此昂贵的维修费用单个用户或课题组往往难以承担ꎮ而国内科研机构大型仪器平台的管理目前一般采用自负盈亏的方式运行ꎬ缺乏运行和维护经费配套ꎬ仪器设备的使用普遍存在 好的时候都用ꎬ坏了谁也不理 的现象[18]ꎮ即使部分高校有维修基金ꎬ但只能应付少量维修ꎬ对于大型维修或贵重仪器零部件的更换比较困难ꎬ往往需要经历汇报㊁论证和决策等流程才能决定是否维修ꎬ严重影响了仪器的使用效率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ꎮ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科研机构近年来购入大量高端电子显微镜ꎬ真正用起来实现开放共享的平台却很少的本质原因ꎮ电镜管理人员为降低事故风险和维修费用往往会限制共享程度ꎬ久而久之造成专管专用ꎬ不仅造成电镜完好率和利用率差ꎬ更恶性的结果是造成会操作电镜ꎬ懂电镜技术的人才长久稀缺ꎬ国内电镜专业无法发展ꎬ 卡脖子 关键核心技术无法突破成自主创新技术ꎮ兰州大学电镜中心是国内较早开始购买电镜原厂维修保养技术服务的科研单位ꎮ自2010年起经过近10年电镜管理经验和实践探索证明ꎬ签订维修保养和技术服务合同获得稳定㊁长期㊁高质量的维修和技术服务来维护仪器是科学㊁可行的管理方法ꎬ能够最大尺度确保仪器保持良好工作状态ꎬ及时地排除仪器故障和隐患ꎬ提高仪器利用率ꎬ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ꎮ保修制度与会员制度相辅相成:开放共享的会员制度保障电镜经济收益最大化ꎬ 以机养机 为高额的原厂保修服务买单ꎻ保修制度又为会员制度提供实际直接的技术保障ꎬ所有科研人员都可零门槛使用高端仪器而不用担心仪器故障后的赔偿和维修问题ꎬ在仪器故障时联系厂家工程师使设备最快时间恢复运行ꎬ昂贵的电镜资源最大尺度开放共享ꎮ同时保修制度给电镜管理人员提供了更多与原厂工程师㊁世界各地一流电镜专家接触的珍贵机会ꎬ交流电镜多种功能使用㊁及时跟踪掌握电镜新功能新技术㊁了解学习电镜维护保养和故障维修技术ꎬ打造一支优秀的实验技术队伍为用户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的技术支撑和服务ꎬ为开展电镜功能开发和理论㊁技术㊁装置自主创新战略提供有利支撑ꎮ3 3㊀投诉制度随着电镜中心平台仪器数量㊁种类和高端设备的增多以及用户科研工作的深入ꎬ师生对共享平台人员的测试水平㊁业务能力和服务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ꎬ因此电镜中心自2017年起制定了投诉制度ꎬ目的是让电镜用户也参与中心管理ꎬ督促平台全面开放共享ꎮ投诉制度为开放共享㊁相互尊重与727。
秦勇,男,1976年5月出生,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负责人,兰州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首批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担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环境材料分会理事、全国半导体材料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微光刻分委会委员、兰州大学学报编委、科技部863 项目评审专家、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ACS Nano、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Small、Nanoscale 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主要从事纳米能源技术、功能纳米器件与自供电纳米系统领域的研究,在传感器和纳米能源技术领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
三项关于纳米发电机的研究工作成为这一领域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进展,相应成果以三篇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在Nature 系列期刊上,包括一篇第一作者Nature 论文,一篇第一作者Nature Nanotechnology 论文,一篇第二作者Nature Nanotechnology 论文。
其他论文发表在Materl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上。
发表SCI学术论文近四十篇,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顶级学术期刊论文15篇,论文被引用两千余次,单篇论文最高被引用620次。
获得2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5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已受理4项中国发明专利。
2009 年获得美国陶瓷学会授予的世界陶瓷研究领域年度最有价值贡献奖-Ross Coffin Purdy 奖,2009 年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11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基础性课题资助,2013年获得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
先后在美国MRS春季会议(会议规模6000余人)等国际国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并且以会议主席的身份组织第448次香山国际科学会议。
所做工作被英国《物理世界》评为2008年最好进展之一,被评为中国2008年十大科学发明之一,引起国际广泛关注,BBC、VOA、CNN、NBC、PBS、《国家地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多家国际权威新闻媒体对取得的科学成果进行了报道。
学习工作经历:2008 年3月至目前,兰州大学物理学院,教授(2014年晋升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 年4 月至2009 年9 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先后做访问学者、博士后;2004 年7 月至2008年3月:兰州大学物理学院,讲师;1999 年9 月至2004 年6 月:兰州大学物理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1995 年9 月至1999 年7 月:兰州大学材料科学系,材料物理专业,学士。
获奖情况:1. 美国陶瓷学会Ross Coffin Purdy 奖,秦勇,王旭东,王中林教授,2009年。
2. 甘肃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李建功、秦勇、黄娟娟、王花枝、寇昕莉,2009年。
3. 获得甘肃省第八届青年科技奖提名奖,秦勇,2011年。
4. 第17届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秦勇,2013年授权发明专利:1.“Flexible Nanogenerators” US pa tent No: US 7,982,370 B2. (Jul. 19, 2011) Z. L.Wang, X. D. Wang, Y. Qin, R. Yang.2.“Large-scale lateral nanowire arrays nanogenerators” US patent No: US8,623,451 B2. (Jan. 7, 2014) Z. L. Wang, C. Xu, Y. Qin, G. Zhu, R. Yang, Y. F.Hu and Y. Zhang.3.专利名称:一种磁力驱动的纳米发电机,申请号:201210122454.7 专利申请日:2012.4.23 发明人:秦勇、崔暖洋、吴巍炜、白所4.一种半导体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秦勇、吴巍炜、白所、崔暖洋. 专利号:ZL 201010190839.85.半导体紫外探测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秦勇、白所、吴巍炜. 专利号:ZL201010508591.56.具有强形状各向异性的纳米颗粒的制方法. 秦勇,薛德胜,高美珍. 专利号:ZL 20061 0104469.7.一种单分散纳米α-氧化铝颗粒粉体的制备方法. 李建功,杜雪莲,沈利亚,寇昕莉,秦勇. 专利号:ZL 200610104871.3.代表性学术论文:1.“Microfiber-Nanowire Hybrid Structure for Energy Scavenging” Y. Qin, X.D.Wang and Z.L. Wang, Nature, 2008, 451, 809-813. (Y. Qin and X.D. Wangcontribute equally)2.“Self-powered Nanowire Devices” S. Xu, Y. Qin, C. Xu, Y.G. Wei, R. Yang, Z.L.Wang,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0, 5, 366-373. (S. Xu, Y. Qin and C. Xucontribute equally)3.“Power generation with laterally-packaged piezoelectric fine wires” R. Yang, Y.Qin, L. Dai and Z.L. Wang,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09, 4, 34-39. 4."Biocompatible Nanogenerators through High Piezoelectric Coefficient0.5Ba(Zr0.2Ti0.8)O3-0.5(Ba0.7Ca0.3)TiO3 Nanowires for In-Vivo Applications" M.M.Yuan, L. Cheng, Q. Xu, W. W. Wu, S. Bai, L. Gu, Z. Wang, J. Lu, H. P. Li, Y.Qin*, T. Jing*, Z. L. Wang*, Advanced Materials, 2014, 26 (44), 7432-7437. 5."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through prior-chargeinje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on self-powered anticorrosion" Z. Wang, L. Cheng, Y. B. Zheng, Y. Qin*, Z. L. Wang*, Nano Energy, 2014, 10, 37-43. 6."Flexible Fiber Nanogenerator with 209 V Output Voltage Directly Powers aLight-Emitting Diode" L. Gu, N. Y. Cui, L. Cheng, Q. Xu, S. Bai, M. M. Yuan, W. W. Wu, J. M. Liu, Y. Zhao, F. Ma, Y. Qin*, Z. L. Wang*, Nano Letters. 2013, 13(1), 91-94.7."Two Dimensional Woven Nanogenerator" S. Bai, L. Zhang, Q. Xu, Y. B. Zheng,Y. Qin*, Z. L. Wang*, Nano Energy, 2013, 2 (5), 749-753.8."Vibration Driven Vehicle Inspired from Grass Spike" S. Bai, Q. Xu, Y. Qin*,Scientific Reports, 2013, 3, 1851.9.“Directional Transport of Polymer Sheet and a Microsphere by a RationallyAligned Nanowire Array” W. W. Wu, L. Chen g, S. Bai, Z. L .Wang* and Y.Qin*, Advanced Materials. 2012, 24, 817-821.10."Magnetic Force Driven Nanogenerators as a Noncontact Energy Harvester andSensor" N. Y. Cui, W. W. Wu, S. Bai, L. X. Meng, Y. Qin*, Z. L. Wang*, Nano Letters. 2012, 12(7), 3701–3705.11."Lead Zirconate Titanate Nanowire Textile Nanogenerator for WearableEnergy-Harvesting and Self-Powered Devices" W. W. Wu, S. Bai, M, M, Yuan, Y. Qin*, Z. L. Wang* and T. Jing, ACS Nano. 2012, 6(7), 6231-6235. 12."Single Crystalline Lead Zirconate Titanate (PZT) Nano/micro-wire BasedSelf-powered UV Sensor" S. Bai, Q. Xu, L. Gu, F. Ma, Y. Qin*, Z. L. Wang*, Nano Energy, 2012, 1, 789-795.13.“High-performance integrated ZnO nanowire UV sensors on rigid and flexiblesubstrates” S. Bai, W. Wu, Y. Qin*, N. Cui, D. Bayerl, and X. Wang,*Adv.Funct.Mater., 2011, 21, 4464–4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