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礼貌原则对比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34.04 KB
- 文档页数:3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别,要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
只有跨越文化障碍,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
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而语言就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
1 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Grace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
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合作原则是我们平时谈话时通常都要遵守的语用规则。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Grace“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在其《语用学原则》一书中提出来著名的“礼貌原则”,弥补了合作原则在解释间接会话含义时的不足。
Leech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中无法解释的问题。
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
Leech将礼貌原则划分出六类。
(1)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
(2)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3)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4)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5)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礼貌原则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在这六条准则中,得体原则是最根本的一条。
因为得体原则用于指令,而指令是各种语言行为中最需要讲究礼貌,也是最能体现礼貌的一种行为。
礼貌地使用语言就意味着得体地使用语言。
这六项准则互相作用的社会目标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礼让。
也就是说说话者说话时利他程度越高,多把好处给对方,话语就越有礼貌,礼貌程度就越高。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引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什么是礼貌行为的理解和实践方式会存在差异。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一直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原因。
一、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1.直截了当VS委婉曲折在交流方式上,西方人更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而中国人则更善于使用委婉曲折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在提出请求时,西方人可能会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而中国人则会通过言外之意或者暗示来表达。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直接性,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含蓄性。
2.控制话语VS尊重他人在对话交流中,西方人更倾向于控制话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寻求共识。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中国文化注重团队合作和和谐。
二、身体语言上的差异1.空间距离VS亲密接触在身体语言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则更习惯于亲密接触和身体接触。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边界和自我保护,而中国文化强调亲密关系和集体意识。
2.眼神接触VS礼貌避让在眼神接触方面,西方人注重眼神接触和直视,视对方为尊重的表现,而中国人则注重礼貌避让和眼神轻视,视直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和表达,而中国文化强调谦逊和尊重。
三、社交场合上的差异1.个人独立性VS社交关系在社交场合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独立性和私人空间,更倾向于进行面对面的、深入的一对一交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社交关系和社交网络,更愿意进行团体交流。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表达和独立性,而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合作和社会关系。
2.时间观念VS灵活安排在时间观念方面,西方人注重准时性和时间管理,更愿意按照计划和日程安排行事,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灵活安排和相互关照。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效率和个人时间,而中国文化强调灵活性和团队时间。
结论: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存在于语言交流方式、身体语言和社交场合等方面。
浅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语言是我们的思维工具,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那就不难论证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了。
不同语言所传递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虽然中西方语言在社会交际中都会使用礼貌原则来更好地表情达意,但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表现在实际交际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双方对礼貌原则理解的差异,而这个问题如不能得到恰当解决,就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一不可逾越的阻碍。
1.语言学上的礼貌原则1983年,英国学者利奇(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是对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Grice)合作原则的补充、解释和完善。
格莱斯指出会话的言语含义是一种现象,即字面意思之后都会隐含某种言外之意。
而合作原则的目的就在于解释会话含义,是使说出的话语更加趋近于交际的双方共同目的。
其中会话有四种准则:一是质准则,即说话要真实,不能说没有充分根据的话,不能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二是量的准则,即说出的话要包括理解它所需要的足够信息,既不过,又不及;三是关联原则,即说话应该有关联,包括目标、语境、交际双方的关联;四是方式准则,即言语交际要明晰、有层次,不能晦涩,不能有歧义。
美国分析学家赛尔(Searle)发展了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人际间的交流是一种合作,而语言是一种施为行为。
利奇认为人们不用直接的言语行为,而用间接地言语行为,就是因为礼貌原则的存在。
2.中西方的礼貌原则2.1中国的礼貌原则汉文化中的“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
中国古代社会所遵循的“礼”,即上尊下卑,君臣父子,长幼有序。
每个人都有其固定的身份及与其身份相配的权和义务,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表现方式是人际交流、互通有无,而只有遵守“礼”节,社会才会变得更加有序、和谐。
英汉语言文化中礼貌原则的差异性研究摘要: 礼貌原则体现了社会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制约和影响。
礼貌原则是人们顺利进行言语交际的基础,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本文从英汉两种文化差异出发,将顾曰国先生分析的汉文化的礼貌特征与Leech以英国文化特征归纳的礼貌原则作一比较,可更深刻地理解这种差异,并在实际的交际中更有效地面对这种差异,以取得交际的成功。
关键词: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礼貌原则差异性1.引言众所周知,通过语言表达礼貌是最常用的手段,它的确是成功交际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
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然而,礼貌虽然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但不同的文化对礼貌有不同的解释和侧重。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
英国语言学家Leech根据英语文化的特征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而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分析了汉文化的礼貌持征,归纳了五个礼貌准则。
将顾先生与Leech的礼貌准则作比较可发现英、汉语的礼貌准则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科学地分析、对比这些差异是防止语用失误、促进交际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
2.英汉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人们言语行为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表达礼貌方式的差异。
因此,要讨论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中的差异,首先有必要了解两种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
2.1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礼貌准则封建制度桎梏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时间较短,基督教文化和西方哲学思想体系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主体。
在英语言文化中具有“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的特点,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以个人的工作和成绩来评定人(包括自己)。
英语语言文化没有传统的贵贱之分,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敬他人。
根据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前人做了大量研究。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研究一、引言礼貌是各种文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礼貌用语。
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对调和及融洽人际关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本论(一)“礼貌”概念的不同渊源1.汉文化中的“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汉文化中“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首先,汉英文化中礼貌概念的渊源有所不同。
汉文化中现代的“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
众所周知,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社会动荡。
孔子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的要求,致力于恢复“礼制”,以便使社会平稳地过渡到一个新的“天下有道”的社会。
孔子的“礼”并不指“礼貌”,而是指自奴隶社会时期的周朝(公元前1100年)以来的社会等级秩序。
通过“正名”,“礼”规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差别,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来说话、做事。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因此,“正名”就是要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的等级关系,这种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荀子·礼论》也谈到了礼的起源(当然说的是礼制):“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也就是说,礼起源于人类欲望与欲望的难以满足之间的不平衡”[1],因此,无论是孔子还是荀子,都把“礼”看成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只要人人遵守“礼”,既定的社会秩序就不会打乱;相反,若违反“礼”,就会受到惩罚。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内容文化礼貌是各种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合作和友好交流。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原则,本文将分别从中西方的尊重对方、言辞礼貌、社交礼仪和态度谦和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尊重对方在中西方社会中,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原则。
然而,在表达尊重的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中方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尊重长辈和上级、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隐私等方面。
在中方社会中,尊重长辈和上级被视为一种传统的美德。
人们会特别注意对待长辈和上级,遵循适当的礼节和称谓用语。
此外,中方人士通常会在讨论或决策时,给予他人充分的尊重和听取意见。
同时,中方人士也尊重他人的隐私,不会过问他人不愿意透露的私人信息。
而在西方社会中,尊重他人主要表现为尊重个人权利和选择、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隐私等方面。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权利被视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价值。
因此,人们会尊重他人的个人选择,不会干涉他人的决策和行为。
此外,在西方社会中,人们也注重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隐私,不会过分打扰他人或询问他人不愿透露的私人信息。
二、言辞礼貌言辞礼貌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不同的文化会对交流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要求。
在中方社会中,人们注重以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批评。
中方人士通常会使用含蓄和间接的说法,以避免冒犯他人。
此外,中方人士在交流时也会使用一些客套话和敬语,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好意。
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注重直接和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西方人士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批评,以促进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
此外,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在交流中通常比较直接和简短,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去客套和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文化中对待他人的方式和态度。
在中方社会中,人们注重社交活动中的亲密和热情。
在社交场合中,中方人士通常会主动向他人问候、打招呼和寒暄,以展示友好和尊重。
此外,中方人士还会注重礼品的赠送和接收,视为对他人的尊重和感谢。
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 V 绪论. (1)第一章礼貌原则 (3)第一节礼貌的定义 (3)一、西方学者对礼貌的定义 (3)二、中国学者对礼貌的定义 (3)三、小结 (4)第二节中西礼貌原则概述 (4)一、礼貌原则的定义 (4)二、西方学者关于礼貌原则的研究 (5)三、中国学者关于礼貌原则的研究 (10)四、中西方礼貌原则比较 (12)第二章礼貌原则视角下的中西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15)第一节中西方表称谓语的语词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15)一、人称代词 (15)第二节中西方表称赞与谦逊的语词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23)第三节中西方表致谢与道歉的语词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27)一、中西方致谢的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27)二、中西方道歉的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31)第四节中西方表邀请与接受的语词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32)一、中国邀请与接受的表达方式 (32)二、西方邀请与接受的表达方式 (34)第三章中西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产生的原因 (37)第一节中西方等级观念的差异 (37)第二节中西方家庭观念与结构的差异 (38)第三节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 (39)第四节中西方谦虚与自贬的差异 (40)第五节中西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41)第六节中西方隐私与态度热情的差异 (42)第七节中西方直接与坦率的差异 (43)第四章礼貌原则的不足与修正 (44)第一节贬己尊人准则的不足与修正 (44)第二节文雅准则的不足与修正 (47)第三节称呼准则的不足与修正 (49)第四节本章总结 (50)第五章研究礼貌原则视角下的中西表达方式的启示 (53)第一节研究礼貌原则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53)第二节研究礼貌原则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54)结语 (56)注释 (58)参考文献 (59)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61)致谢 (62)绪论礼貌在日常的生活中是一个十分普遍的行为。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优秀7篇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语言学篇一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
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
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
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
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
但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
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
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
“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对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
如:“Agre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
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