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俗语中的物理原理热学:1.燕子低飞有雨下雨前空气湿度很大,小飞虫的翅膀潮湿,不能高飞。
燕子为了觅食,也飞得很低。
2.下雪不冷化雪冷下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凝华而成的。
凝华过程是放热过程,空气的温度要升高。
这就是我们感觉到“下雪不冷”的原因。
下雪后,雪要熔化,雪在熔化时,要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因此空气的温度要降低,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到“化雪冷”。
3.真金不怕火炼金(晶体)的熔点比较高,一般的炉火温度不能达到金的熔点,所以不能使金熔化。
4.瑞雪兆丰年覆盖在地面的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保护小麦安全过冬。
雪花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凝结了许多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有机物的灰尘,对小麦具有一定的肥效。
雪化成水渗人土里,对小麦的生长极为有利。
故小麦来年必然丰收。
5.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处于西风带,降雨云大多由西向东运行。
早晨看到西方有虹霞仗,表明西方有降雨云,由东方射来的阳光照射在西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了虹。
而西方的降雨云很快会随着西风移到本地,所以本地很快要下雨。
到傍晚看到东方有虹,这是西方射来的阳光照在东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的,这种虹的出现,说明西方已没有雨了,天气将晴。
6.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烧开水时,壶底的水吸热,汽化形成气泡。
水没烧开时,这些气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气泡内部的水蒸气又会液化成水,气泡体积逐渐缩小至消失。
气泡的一涨一缩,激起水的振动,从而发出响声。
水开时,壶底的水与上层的水的温度相等,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产生,体积变大,到水面后破裂,振动较小,故“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7.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8.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9.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三一文库()/初中二年级〔初二物理上册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点[1]〕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上册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点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1、小小称砣压千斤。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
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
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
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
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古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如果我们平时注意引领学生收集、分析、了解这些民谚、俗语和古诗,在实际生活中深化、活化物理知识,将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力学1.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因为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3.一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只巴掌要么拍另一只巴掌,要么拍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才能拍响。
4.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6.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7.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km,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km,约8万里。
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地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8.人在舟中闭牖(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
描述物体机械运动必须有合适的参照物。
9.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10.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
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1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12.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
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13.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14.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泥鳅黄鳝的表面都光滑且润滑,摩擦力小。
谚语诗歌中得物理知识1、我国民间有名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
霜就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得水蒸气发生现象而形成得;雪在融化时需要热。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得三“人"其中得一“人”就是由于光得直线传播形成得.3、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得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就是错误得,因为霜就是空气中得水蒸气形成得,并不就是来源于露,而露就是水蒸气形成得小水珠。
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得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其主要原因就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得()A、热量B、密度C、比热容D、内能5、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就是指在盛水得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得小水珠。
关于小水珠得形成,以下解释中正确得就是( )A、就是空气中得水蒸气液化形成得B、就是水缸中得水蒸发形成得C、就是水缸中得水分子扩散形成得D、水缸可能有裂缝,水缸中得水渗到缸外形成得6、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河流得水污染日趋严重。
“七十年代,淘米做饭;八十年代,浇花灌溉;九十年代,鱼虾绝代。
”提高环保意识,防止环境污染就是每一个公民得责任。
下列有关做法中正确得就是()A、利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可以节约用水。
B、洗衣服时尽可能使用污染小得无磷洗衣服粉C、将废旧干电池统一收集,集中填埋D、将城市得生活垃圾回收后在郊区焚烧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就是唐诗中得名句,船上得客人听到寒山寺得钟声,这就是因为寒山寺得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8、俗语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开水真得不响吗?小明想对此进行研究,得到爸爸得支持,小明用圆底铁锅在煤气灶上进行烧水试验。
用温度计、数字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得仪器)分别测量锅内水得温度。
锅旁声音得强弱、测量结果如下表:水沸腾时,温度计得示数如下图17所示,请填写表格中得空格,分析以上信息,可知温度为时,响度最大,现在您对“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句话有什么新得理解?9、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得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文中()A、“皓月”就是人造光源B、“皓月”就是自然光源C、“静影沉壁”就是反射形成得虚像D、“静影沉壁”就是折射形成得虚像1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诗词知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物理知识:运动的绝对性)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物理知识:静止的相对性)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物理知识:物体的运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物理知识:物体的运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理知识;参照物的选取)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物理知识:参照物的选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物理知识:光的直线传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物理知识:物态变化)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物理知识:小孔成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物理知识:光的反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物理知识:光的色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物理知识:涨潮与落潮)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物理知识:声音的传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知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理知识:分子动理论)山头开花山脚香,桥下流水桥上凉。
(物理知识:扩散、蒸发吸热)城市尚余三分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物理知识:热岛效应)小小秤砣压千斤。
(物理知识:杠杆平衡原理)破镜不能重圆。
(物理知识:分子间作用力)摘不着的是镜中花,捞不着的是水中月。
(物理知识:平面镜成像)人心齐,泰山移。
(物理知识:力的合成)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物理知识:压力的作用效果)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争辩。
(物理知识:物体的熔点)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物理知识:液体的沸腾)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物理知识:平面镜成像)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墙内开花墙外香。
(物理知识:扩散现象)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物理知识:光沿直线传播)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物理知识:凸透镜成像)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物理知识:蒸发吸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诗词、俗语、民谚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解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
其中古诗词、俗语、民谚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由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更注重“学科渗透”这一新课程理念。
故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挖掘诗词、俗语、民谚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尤其是中考题中关于古诗词、俗语、民谚所蕴含的物理知识这类题目也层出不穷。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下面就我搜集的有关古诗词、俗语、民谚归类如下:一、能量知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中能量转化情况是弓弦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从物理角度来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扬汤止沸,釜底抽薪。
”说明沸腾过程要继续吸热。
二、运动和力知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
”其中“坐地”是人相对于地球静止,而“日行”则是地球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行船和岸边。
“春江潮水连海平”、“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隐含连通器的原理。
“绳锯木断”因为细绳与木块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秤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
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三、分子动理论知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一、力学、运动学1.四两拨千斤、小小秤砣压千斤:杠杆原理,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2.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3.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4.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瓷器的硬度很高,要想在瓷器的上面打眼、修复,需要使用比瓷器硬度更高的材料才行,而金刚石的硬度比瓷器高,可以用来切割玻璃、给瓷器打眼。
5.坐地日行八万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的相对性。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水倾泻而下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二、光学1.立竿见影、坐井观天:光的直线传播。
2.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3.近水楼台先得月:水边的楼台先看得到月光,是一种光的反射。
4.海市蜃楼: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三、热力学1.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2.瑞雪兆丰年:雪覆盖在农作物上面,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起到保温作用。
3.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近朱者赤:分子的扩散作用。
4.煽风点火:扇动扇子使空气流通,为火焰燃烧补充氧气。
5.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6.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取出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四、声学1.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2.弦外之音: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这些声音我们是听不到的。
【导语】以下是整理的民谚俗语中包含的物理知识,欢迎阅读! 在⽇常⽣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是⼤有帮助的。
下⾯列举⼏例: 1、⼩⼩称砣压千⽄——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臂是阻⼒臂的⼏分之⼀,则动⼒就是阻⼒的⼏倍。
如果称砣的⼒臂很⼤,那么“⼀两拨千⽄”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间的距离较⼤时(⼤于⼏百埃),分⼦间的引⼒很⼩,⼏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捞不着的是⽔中花——平⾯镜成的像为虚像。
4、⼈⼼齐,泰⼭移——如果各个分⼒的⽅向⼀致,则合⼒的⼤⼩等于各个分⼒的⼤⼩之和。
5、⿇绳提⾖腐——提不起来——在压⼒⼀定时,如果受⼒⾯积⼩,则压强就⼤。
6、真⾦不怕⽕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的熔点来看,虽不是的,但也有1068℃,⽽⼀般⽕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焰的温度⼩于⾦的熔点,所以⾦不能熔化。
7、⽉晕⽽风,础润⽽⾬——⼤风来临时,⾼空中⽓温迅速下降,⽔蒸⽓凝结成⼩⽔滴,这些⼩⽔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散,形成彩⾊的⽉晕,故有“⽉晕⽽风”之说。
础润即地⾯反潮,⼤⾬来临之前,空⽓湿度较⼤,地⾯温度较低,靠近地⾯的⽔汽遇冷凝聚为⼩⽔珠,另外,地⾯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汽,故地⾯反潮预⽰⼤⾬将⾄。
8、长啸⼀声,⼭鸣⾕应——⼈在崇⼭峻岭中长啸⼀声,声⾳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经久不息,似乎⼭在狂呼,⾕在回⾳。
9、但闻其声,不见其⼈——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于波长时,可以发⽣明显的衍射。
⼀般围墙的⾼度为⼏⽶,声波的波长⽐围墙的⾼度要⼤,所以,它能绕地⾼墙,使墙外的⼈听到;⽽光波的波长较短(10-6⽶左右),远⼩于⾼墙尺⼨,所以⼈⾝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就⽆法看到墙内⼈。
成语、谚语、古诗词是经过几千年历史锤炼的汉语精华,也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其中的物态变化知识,以加深对物态的理解。
一、汽化、液化1.树大招风/大树底下好乘凉(蒸发)物理原理:由于树叶不停地进行蒸腾作用,将树体内的水汽化成水蒸气,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导致大树下的气温较低,在树叶间就形成一个低气压区。
树下及周围的空气在树体外围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会前来补充,从而形成空气的对流,风便被“招”来了。
树冠越大,这种对流越明显,进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带走人体更多的热量,所以人在大树底下感觉更凉快。
2.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蒸发)物理原理:夏日气温较高,扇扇子,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因此扇扇子有制冷作用,所以扇子宜夏不宜冬。
3.加火不如加盖(沸腾)物理原理:在常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沸腾之后再继续加热,但水的温保持不变,只会使大量的水白白汽化使之浪费。
相反,给锅加盖能使锅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则升高,从而使饭菜熟得更快,同时也能减少锅内水的汽化,减少热量损失,节约能源。
高压锅就是这个原理。
4.油中捞钱(沸腾)物理原理:江湖艺人经常表演,把手伸到沸腾的油锅里,出来的时候,手安然无恙,从中拿出一枚铜钱,这便是“油中捞钱”,也可称为一魔术表演。
其有个很简单的物质沸点道理:江湖艺人的油锅里是油和醋,而醋的沸点只有6 0℃左右低于油的沸点高,翻滚的油锅其实只有醋在沸腾,所以不会烫伤手。
5.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蒸发、沸腾)物理原理:在水升温过程中,附在器壁和水中空气形成一个个的小气泡,气泡的体积随蒸气进入而不断增大上升,但上部水的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内一部分蒸气又凝结成水使得气泡变小或破碎,许多气泡产生这种变化从而引起振动,发出响声,即“响声不开”。
当水温上升到沸点时,上下水温一致,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有更多的蒸汽进入气泡,直至到水面才破裂,所以没有响声,即“开水不响”。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物理知识的句子1.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吴迈《桂林山水》)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夜泊枫江》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物理原理:参照物。
相对论。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
5.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物理原理:水循环。
6.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朝发白帝城》物理原理:运动速度大,参照物,船相对于山是运动的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物理原理:重力的作用8.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物理原理:相对运动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物理原理:重力作用。
10.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物理原理:光现象;这是力学现象。
11、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物理原理:(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空气强。
1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物理原理:地球重力。
1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物理原理:弹性势能。
14.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望庐山瀑布》物理原理: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15.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物理原理:运动的空气(风)具有动能。
16.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物理原理:声音传递信息。
17.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物理原理:扩散现象。
18.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物理原理:液化。
19.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物理原理:平面镜成像2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民谚、俗语、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物理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古诗,这些民谚、俗语、古诗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了解一些,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下面按类列举如下:
一、力学
1.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连通器的原理。
2.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
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难以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
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5.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因为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6.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7.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8.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9.小小称砣压千斤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秤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10.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11.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12.坐地日行八万里
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
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3.如坐针毡
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
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14.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15.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
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16.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二、热学
17.缸穿裙,大雨淋。
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
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将有大雨到来。
18.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
所以当花朵分泌的芳香分子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19.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
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20.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21.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22.瑞雪兆丰年
由于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
23.釜底抽薪
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
如果“抽薪”以后,吸收不到热量,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24.水火不相容
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25.霜前冷,雪后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
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26.纸里包不住火
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2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28.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
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比热容
三、电磁学
29.千里眼,顺风耳。
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
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四、光学
30.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31.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因为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32.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33.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光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35.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36.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37.海市蜃楼
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产生折射。
38.人面桃花相映红
桃花反射红光。
五、声学
39.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频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频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0.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遇到物体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41.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42.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不同的人音色是不同的。
六、物质结构
43.墙内开花墙外香
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44.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
因为分子是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
45.破镜不能重圆
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