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1
- 格式:doc
- 大小:799.74 KB
- 文档页数:9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汇总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旨在研究地球的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高一地理必修1是地理学习的入门课程,包含了一些基础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一地理必修1的知识点进行汇总,以帮助同学们进行复习和理解。
以下是高一地理必修1的主要知识点:一、地球与地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有着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地图是对地球表面特征的抽象和减缩表达,有不同的类型和投影方式。
1.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
3.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扁球形状。
4. 地图的制图要素:比例尺、图例、方向、纬度和经度。
二、地理坐标与地图测量地理坐标是指用经纬度表示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地图测量是指通过测量和计算方法来绘制地图。
1. 地理坐标系统:经度、纬度和地理坐标的表示。
2. 经度和时区:经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与时区的关系。
3. 纬度和地理气候:纬度对气候分布的影响。
4. 地图测量:测量方法(间接测量和直接测量)、测量工具和误差。
三、地球上的水资源水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人类生命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水的分布: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2. 地下水:地下水的形成、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
3. 河流水系:河流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 湖泊:湖泊的形成、类别及特点。
四、地理环境与人居地理环境与人居是研究人类在地球上分布、适应和利用环境的学科。
1. 人口分布与规模: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及人口规模的变化。
2.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迁移的原因、类型及对城市化的影响。
3.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4. 地理条件与农业: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要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五、地球与可持续发展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的脆弱性要求我们进行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满足当前需求而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需求。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影响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图例、方向- 地图的种类(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二、自然地理1. 大气和气候- 大气的组成和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特征和分类- 湖泊和地下水的基本知识3. 地貌- 地壳的结构和板块构造理论- 山地、平原、高原等地貌形态的形成-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城市化的过程和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2. 农业地理- 农业的分类(如种植业、畜牧业等)- 农业布局的因素- 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3. 工业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类型-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和功能- GIS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GPS在交通和导航中的应用五、地理与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社会、环境2. 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 - 地方性环境问题(如土地退化、城市污染等)3. 可持续发展策略- 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 生态农业和绿色建筑- 教育和公众参与请根据以上概要在Word文档中创建相应的文档,并按照实际文档的格式要求进行编辑和排版。
您可以添加适当的标题、小标题、列表和段落,以确保文档的清晰性和专业性。
此外,您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图表、图片和案例研究,以增强文档的信息量和可读性。
高一地理第1册知识点归纳高中地理第一册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教材,主要内容涵盖了地理学的概述、地球与地理环境、自然与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该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
一、地理学的概述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特征、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科学。
它包括两个基本领域: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空间、结构和运动规律,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等。
而人文地理学则研究人类在地表上的分布、利用和改造地球表层现象及其规律,包括经济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人口学等。
二、地球与地理环境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由地壳、地幔、地核构成。
地球的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它们分别占地球表面的29%和71%。
地球上存在着大气、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重要地理要素。
水圈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称,对于维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自然地理1. 大气和天气:大气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而形成的气体包围物。
主要成分为氮气、氧气、氩气和二氧化碳等。
天气是大气状态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表现,它受到高空环流、水汽含量等影响。
2. 水文地理:涉及水资源、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地理现象。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3. 地貌与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地形则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和。
常见的地貌有山地、平原、丘陵、高原等,它们的形成受到地质作用和风化、水力等因素的影响。
四、人文地理1. 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个地区的居民总数。
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人口增长、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
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差异很大,城市化也是当前人口问题的重要方面。
2. 经济地理:研究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规模和利用情况。
经济地理学关注产业分布、经济区位、交通运输等问题。
3.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地表土地的各种利用方式和方式的总称。
必修1地理知识点归纳一、行星地球。
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可见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体现在它与其他行星一样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几乎在同一平面)、近圆性(公转轨道近似圆形);特殊性在于地球上存在生命。
-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 内部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有液态水。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 太阳辐射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如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都属于太阳能。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出现在光球层,周期约11年)、耀斑(出现在色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
- 对地球的影响: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的高层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与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3. 地球的运动。
- 地球自转。
-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昼夜交替周期)。
- 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都相等,约为15°/小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上线速度最大。
-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它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
高一地理第1册第1章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作为高中生的你,正式接触地理学科的开始,本文将对高一地理第1册第1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其中,地球是地理学的基础,自然环境包括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等,人文环境则包括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等。
地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自然地理研究自然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等,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地理现象背后的人文因素。
二、地理研究的方法地理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实验研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
实地调查是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数据来研究地理现象,实验研究则是在实验室中对地理因素进行模拟和控制,数理统计则是通过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立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流动层,地核则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流动的液体,内核则为固态。
四、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个基本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和地球自转偏向;公转使得地球与太阳之间产生了各种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时间长度差异等。
五、地球的地理环境差异地球的地理环境存在着各种差异,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地形差异导致了山地、高原、平原等地理形态的存在;气候差异则决定了各地的气温、降水等气候特征;水文差异则影响了各地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
六、地球的自然灾害地球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七、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城市化等。
这些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和研究。
总结:高一地理第1册第1章的知识点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地理研究的方法,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地球的地理环境差异,地球的自然灾害以及地球上的人类活动。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1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总结:
1. 地球与地球运动:
-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 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
2. 大气与天气:
-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 大气环流和海洋流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 高气压和低气压的形成和对天气的影响
- 气温、湿度、降水、风向和风速的测量及其表示方法
3. 气候与气候区划:
- 气候要素和气候要素分布规律
- 气候类型和气候区划的划分方法
- 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4. 水资源与水循环:
-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 水的循环过程和路径
- 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作用
5. 地理信息系统:
-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研究和社会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6. 人口与城市:
- 人口数量和分布的变化和特点
- 城市化过程及其影响
- 城市规模、城市体系和城市景观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7. 区域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对环境的影响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措施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1全部知识点高一地理必修1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
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地理学科的发展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观察方法和分类;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二、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地球的形状、构造和内部组成;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自转、公转、倾斜和岁差的意义;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和标准时间。
三、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
四、自然地理环境介绍
包括大洲的划分、位于我国的大陆和海洋;地球上的大陆和陆地分布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和特点。
五、大气圈和气候
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气候和气候区划的概念和分类;气候影
响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我国气候的特点和主要分类。
六、水圈和水资源
水圈的组成和运动;水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利用;水资源的问
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七、生物圈和生物资源
生物圈的组成和特点;生物资源的分类及其分布规律;生态环
境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八、地球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分布规律;自然灾害的影响和
减灾措施。
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1的全部知识点,通过学习掌握这些知识,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态和运动,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
规律,理解气候、水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分布,
以及地球面临的自然灾害等问题。
这些知识对我们深入了解地球和保护环境都非常重要。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为未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世界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导学案一、知识梳理:1、地球形状(1)从生活中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a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在看到船身b月食c站得高,看得远d麦哲伦的坏球航行(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2、经线纬线二.练习题1.关于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 .相邻的经线都是相互平行的B .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C .从某地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朝前走,最后能回到出发的地点D .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任何一条经线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2.关于纬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D )A .纬度越高,纬线越短B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C .纬线是与经线垂直相交的整圆D .任何一条纬线圈,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3.关于经纬线叙述准确的是 ( A ) A.所有经线等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B.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C.经线和纬线都是圆 D.赤道与所有经线等长4.下列关于赤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B )①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线,是90°纬线②赤道是划分经度的起点线,是0°经线③赤道是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④赤道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5.2007年9月,“韦帕”台风的登陆给我国东部沿海的部分城市带来了沉重的损失,17-19日台风中心依次经过23.2°N 、126.3°E, 24.6°N 、123.5°E, 30°N 、120.5°E 。
请你判断这三天时间里台风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A A.西北B.东南C.西南D.东北6.世界上最长的纬线是赤道,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7.习惯上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D )A .0°经线和180°经线B .20°E,160°WC.0°经线和0°纬线 D .20°W,160°E8.A 地的地理坐标是120°W,10°S,B 地的地理坐标是120°W ,15°S。
地理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地球和地球仪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盖天说 、 浑天说 、 麦哲伦环球航行、在太空中直接观察。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2、地球的形状: 。
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 、平均半径 、赤道周长 、表面积 。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月食、海边观看远方航船、登高望远等。
4、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概念: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 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 ,制做了地球的模型。
把地球仪制作成正球体,原因是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的差异同地球半径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些差异就看不出来了,因此我们把地球仪做成是正球体。
6、纬度和经度(1)经纬度的划分和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3)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低纬度:纬度0°~30°中纬度:纬度30°~60°高纬度:纬度60°~90°7、经纬网(1)概念:地球仪上和相互交织形成的网。
(2)用途:确定地球表面上。
8、东西半球的判断方法一:(1)如果这个点是东经度,就和160°E相比,大于160°E在西半球,小于160°E在东半球;如果这个点是西经度,就和20°W相比,大于20°W在西半球:小于20°W在东半球。
(2)数字法判断,分以下三种情况①凡是小于20°的经度数都在东半球②凡是大于160°的经度数都在西半球③凡是介于20°~160°之间的经度数,东经的在东半球,西经的在西半球 方法二:图形法判断9、经纬网图上方向的判断 1.判断方法(1)头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的关系,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2)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断方位时,既要判断两点间的东西方向,又要判断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2015-2016宝应县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地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出生率为8.93‰,死亡率为4.52‰。
1.据以上数据推论,目前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最有可能与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相同的城市是A.日本东京B.墨西哥墨西哥城C.印度新德里D.埃及开罗3.2015年我国开始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将有助于北京市A.逐步降低人口合理容量B.解决人口过于集中的问题C.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D.大幅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下图为上海市2000~2010年外来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示意,读图完成4~5题。
4.2000~2010年上海市A.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最小 B.近郊区的外来人口增幅较远郊区小C.外来人口集中在中心城区 D.远郊区的就业人数较中心城区多5.导致外来人员大量涌入上海的最主要因素是A.务工经商 B.拆迁搬家 C.学习培训 D.投亲靠友根据联合国2000年预测,在未来半个世纪内,预计高收入国家每年将接收200万移民,未来世界主要的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见下表。
读表回答6~7题哥A.为发展中国家B.为发达国家C.为沿海国家D.为内陆国家7. 造成目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A.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发展差异B.不同国家间的地理位置差异C.不同国家间的地形差异D.不同国家间的人口密度差异下图为 2009 年俄罗斯的人口金字塔图,其中人口总数约 l 亿 4 千万,死亡率为 15‰。
读图完成8~10题。
8.2005 年-2009 年俄罗斯的年平均人口出生率大致为A.8‰ B.12‰ C. 16‰ D. 20‰9.与俄罗斯人口自然增长特点最相似的是A.印度 B.美国 C.德国 D.肯尼亚10.图中 20-30 岁人口比重大,主要原因是A.社会稳定,政策鼓励 B.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高C.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 D.与 45—55 岁的人群有关读右“木桶效应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根据“木桶效应”,如果各块木板代表不同的资源 种类,那么右图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A .气候资源 B .矿产资源 C .土地资源 D .水资源 12.下列能增加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措施有。
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②发展新能源 ③控制人口的死亡率 ④实行计划生育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下图为“中国、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13~14题。
13.与美国、英国相比,195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 A.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慢 B.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快C.起步早,水平高,发展速度慢D.起步早,水平高,发展速度快14.影响美国、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人口数量B.经济水平C.环境质量D.资源状况右图示意京津冀地区部分城市与北京的经济联系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联系越紧密。
读图完成15~16题。
15. 廊坊经济联系指数较石家庄大的原因主要是 A .经济水平较高 B .离北京市较近 C .城市等级较低 D .劳动力较丰富16. 廊坊的燕郊镇因有30万“北漂”在此安家而成为北京的“睡城”。
该“睡城”兴起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房价水平较低 B .就业机会较多水 资 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C.环境质量较高 D.经济联系紧密读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摩天大楼17.上右图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左图中的()地。
A.甲 B.乙 C.丙 D.丁18.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建设仓储批发中心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B.蒸发量增加C.汛期洪峰流量减小 D.地下水位下降20.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下径流增多 B.下渗量减少C.植被覆盖率增加 D.城市热岛效应增强湖南每年从海南运入200多亿颗槟榔干果进行加工再销往全国各地,回答21~22题。
21.海南槟榔质量上乘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适宜 B.市场广阔 C.技术先进 D.政策倾斜22.近年来海南槟榔种植面积迅速扩张,成为该岛第二大热带经济作物,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气候 B.技术 C.市场 D.政策读“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完成23~24题23.甲、乙农业区位的优势是A.人均耕地多B.水热条件好C.工业基础强D.科技水平高24.丙、丁农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特点是A.温和多雨,畜牧业发达B.国营农场,生产规模大C.劳动力充足,集约化经营D.地广人稀,商品率较高读三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图,完成第Array 25-26题。
25.对三地农业地域类型判断正确的是A.乙——大牧场放牧业B.甲——季风水田农业C.乙——乳畜业D.丙——商品谷物农业26.提高丙地区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是A.提高机械化程度B.充分利用水资源C.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D.合理开垦当地土地珠江三角洲历史上以桑基鱼塘闻名全国,是我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三大桑蚕基地之一和最大蔗糖基地。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示意图,完成27~28题。
27.珠江三角洲形成“基塘”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①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水网稠密 ②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③气候高温多雨 ④具有肥沃的红壤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28.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目前已变成“杂基鱼塘”,基面改种成草或蔬菜、花卉、水果,大量的农田变成了果园,花卉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特种禽畜、渔业养殖场。
这种变化主要因为是。
A .农业技术的改进B .劳动力的转移C .市场需求的变化D .自然条件的改变读某大型农场生产用地随海拔高度分布示意图,完成29~30题。
29.该农场农业生产的特点有A.机械化水平高B.商品率高C.生产粗放化D.产销一体化 30.该农场茶园套种干果或是苗木主要的作用有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提供清洁能源 ③减轻水土流失 ④促进居民聚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判断题:请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
如果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涂黑;如果你认为错误,则将“×”涂黑。
(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零的地区,人口总数仍可能在增加。
32.“二孩”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33.环境人口容量与区域的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34.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是造成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5.我国城市化不应该过快的主要原因是科技水平不高。
36.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小,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7.城市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38东北平原商品粮基地与长江中下游商品粮基地相比,亩产量高,商品率高。
39.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与发展也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40.商品率高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在地区人口密度都很低。
海拔低高三、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30分。
41.下图是“某城市规划简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分)(1)图中X、Y、Z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 _。
(3分)(2)下面能正确表示上图中A—B虚线地租水平变化特征的是( )(2分)(3)假如你是一名房地产开发商,将在该城市的a、b、c、d四个地块中选一处建设高级住宅区,你认为最合适的是(2分)42. 下图为“某地不同时间段城区范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分)(1)影响甲、乙两城市区位选择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 _________。
(1分)(2)该地从阶段1到阶段3,城市发展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有哪些?(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突出城市问题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43.下图是“我国部分农产品优势产区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7分)(1)东北粮食优势产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其生产特点有。
(4分)(2)长江流域粮食优势产区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1分)(3)西北棉花优势产区发展棉花种植的制约条件是。
(1分)(4)京津沪牛奶产区主导区位条件是。
(1分)44.根据下列材料,完成各小题。
(9分)材料:许多专家们认为目前我国人口发展正在快速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
在上海、大连等大都市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在中西部小城镇和农村出现“留守小孩”、“留守家庭”等现象。
(1)材料中的“后人口转变时期”是指人口增长模式中的 (填类型),该模式特征为。
(4分)(2) “留守小孩”、“留守家庭”是由于大量民工和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引起的,这种人口流动现象会对当地造成的影响有利影响有(3分) (3)“未富先老”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有 (2分)2015-2016学年度第2学期期中试卷地理参考答案及其评分标准4三、综合题:共30分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形成了态环境、提高经济收入(任答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