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17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
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
(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
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影响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图例、方向- 地图的种类(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二、自然地理1. 大气和气候- 大气的组成和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特征和分类- 湖泊和地下水的基本知识3. 地貌- 地壳的结构和板块构造理论- 山地、平原、高原等地貌形态的形成-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城市化的过程和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2. 农业地理- 农业的分类(如种植业、畜牧业等)- 农业布局的因素- 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3. 工业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类型- 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和功能- GIS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GPS在交通和导航中的应用五、地理与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社会、环境2. 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 - 地方性环境问题(如土地退化、城市污染等)3. 可持续发展策略- 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 生态农业和绿色建筑- 教育和公众参与请根据以上概要在Word文档中创建相应的文档,并按照实际文档的格式要求进行编辑和排版。
您可以添加适当的标题、小标题、列表和段落,以确保文档的清晰性和专业性。
此外,您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图表、图片和案例研究,以增强文档的信息量和可读性。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内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日珥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1.3 地球的运动(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长短的变化: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层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运动方式运动方向运动速度运动周期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极上空为顺时针。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近日点(每年 1 月初),速度快零。
远日点(每年7 月初),速度慢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 15°∕h)。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3°26′S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摘要1.天体和天体系统2.天体类型及特征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知识结构一、宇宙1、天体:概念和类型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二、太阳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活动(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A光球层:太阳黑子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C日冕层:太阳风(2) 对地球的影响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B磁暴和极光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二、地球1、普通性:(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2、特殊性:(1)有生命存在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摘要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知识结构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概况(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2)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2、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2)产生时差: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知识摘要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知识结构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概况(1)方向:自西向东(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2、黄赤交角(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2)度数:目前是23°26′(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3、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摘要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一、自然地理1. 地球与地球位置:高中地理学习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地球与地球位置。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蓝色的行星,是宇宙中唯一被人类独占的星球。
地球的位置非常重要,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
2.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略呈扁球状的椭球体,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由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地核外面的一层,由岩石和矿物质构成。
地壳是地幔外层的一层薄壳,包含了我们生活的大陆和海洋。
3. 天气与气候:天气和气候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期地球大气层中的气象现象,包括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时间内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量、季风等。
4. 地形与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和凹凸的程度。
地貌则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
地球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例如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5. 水资源与水循环: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等。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资源。
高中地理中研究的人口因素有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等。
城市是人类聚集居住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包括首都、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等。
2. 交通与通讯:交通和通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
交通包括陆路、水路和空运等方式,通讯包括电话、邮件、互联网等。
3. 区域发展与城乡差距: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地域的发展水平会有差异。
城乡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异。
4.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中地理学习的范围包括能源、矿产、土地和水资源等。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环境、预防环境污染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5. 城市化与人类活动: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和产生的现象。
-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 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辐射、太阳活动等。
- 地球的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3.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地方时差)。
- 地球公转: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五带划分)。
4. 大气环境- 大气组成:主要成分(氮气、氧气)、其他气体和杂质。
-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 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类型、气候分布。
5. 海洋与陆地- 海洋的分布: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特征。
- 海洋对气候的影响:海洋环流、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 陆地的形态:陆地的类型(平原、高原、山地、盆地)、陆地的分布。
6.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定义、特点、利用方式。
- 自然灾害的类型:地震、火山、洪水、干旱、台风等。
-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预警系统、应急措施、灾后重建。
7. 人口与城市- 人口增长模式: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 人口迁移:原因、类型、影响。
- 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城市化管理。
8. 经济与文化-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的指标。
-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类型、文化景观的形成。
-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9.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
-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的措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10. 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遥感的原理、遥感的应用。
-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定义、GIS的应用。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内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日珥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1.3 地球的运动(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长短的变化: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天体: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太阳: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2.太阳辐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3.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②色球层:耀斑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地球:1.地球的普通性: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2011-01-09 17:15回复伤花已开核心会员73楼(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回答者:122.15***8.* 2009-11-22 13:34检举???1.天体: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太阳: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2.太阳辐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3.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②色球层:耀斑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地球:1.地球的普通性: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回答者:我叫天使cc - 一级?? 2009-11-26 20:04检举???高中地理必背考点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2011-01-09 17:15回复伤花已开核心会员75楼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如海口>广州>上海,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26、典型的季节现象地理现象时间季节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第三单元大气专题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