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杜审言《登襄阳城》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1
湖北省襄阳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15分)1.(4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一笔一画诉春秋,一撇一捺绣风华。
汉字,历经几千年风雨涤荡,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汉字不仅是记载、保存和传承悠久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niǔ()带。
亘()古以来,汉字与中华文明,协同发展,互相成就。
汉字不断,中华文明才会绵延不绝。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niǔ 带亘古(2)结合语境,在文中横线处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叹为观止B.名副其实C.巧妙绝伦D.相辅相成2.(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空间站“天宫”寄托了中华民族对广袤太空的无限遐想。
(“遐想”是这个句子的宾语中心语)B.诗歌《天上的街市》和《我爱这土地》的作者都是郭沫若。
C.电视剧《人生之路》通过高加林的命运起伏,展现了年轻人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这句话没有语病)D.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说:“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
”“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这里对“阳”的解释是正确的)3.(2分)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数学之美不限于好看和实用,还在于它充满魅力。
②当然,更多时候,人们感受到的是数学的实用美。
③它以理性的光彩和逻辑的缜密,激发人们不懈探索新的未知。
④这不只是数学家的看法,普通人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发现数学之美。
⑤数学是美的,几何图形有对称美、比例美,数学公式有简洁美、准确美。
A.⑤②③①④ B.①②⑤③④ C.⑤④②①③ D.①④②⑤③4.(7分)诗文默写。
(1)春天,总是带给人们美好和希望。
朱自清在《春》中就写到“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3)“不以物喜,。
”人的一生中,或早或晚、或多或少会碰到一些困难挫折,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态度去面对。
(范仲淹《岳阳楼记》)(4)美是什么?美是曹操“A. ,若出其里”(《观沧海》)的博大境界;美是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B. ”(《钱塘湖春行》)的喜悦情感;是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C.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费达心境;美是辛弃疾“D. ,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壮志豪情人生因美而精彩,世界因美而绚丽。
湖北初三初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书写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
雾霾消声匿迹,大地五彩斑澜。
2.根据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
上下3000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硝烟不断弥漫在它的上空。
但襄阳城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
而现在绕城泛舟而游,但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仿佛置身于画中,美不胜收。
二、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让历史成为最好的爱国主义教师,在学生心中打下厚重饱满的精神底色。
B.源自广西南宁一小哥的网络词汇“蓝瘦香菇”一时爆红网络,又很快杳无音讯了。
C.我看到一些家长纵容孩子攀枝折花、乱刻乱画,颇不以为然。
D.要想领略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就必须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切不可浮光掠影。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充满功利色彩的教育,只能培养出只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
B.“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愿景和愿望,需各国携手努力,相向而行。
C.“感动中国”展示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彰显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志。
D.云南旅游之所以经常出现“宰客”乱象的原因,是由于个别导游素质低下造成的。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②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④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⑤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A.③④②①⑤B.②①⑤④③C.③⑤④②①D.②①④③⑤三、名著导读名著阅读。
“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歌作者:任红斌张衡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三理综版》2013年第01期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 “谁家玉笛暗飞声”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2. 简析两首诗歌是怎样描写笛声的。
3. 分析这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4. 赏析这两首诗在表达艺术上的不同之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8题。
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崔道融,江陵人(今湖北江陵县),唐末诗人。
5. 这首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6. 简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7.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8. 诗歌写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2题。
登襄阳城杜审言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注:①杜审言,襄阳人,是杜甫的祖父。
②这首诗是杜审言被流放峰州途经襄阳时所作。
9. 本诗颔联中有两个“平中见奇”的词,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10. 这首唐诗在写景方面别具特色,请简要分析之。
11. 请从意境角度赏析“归路满尘埃”这句诗。
12. 根据你的理解,请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6题。
三月晦日送客崔橹野酌乱无巡,送君兼送春。
明年春色至,莫作未归人。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3. 试分析崔诗中“兼”字的作用。
14.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15. 两首送别诗各有特色,请试作简要分析。
16. 根据你的理解,请分析两首诗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20题。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杜审言《登襄阳城》的阅读附答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杜审言《登襄阳城》的阅读附答案登襄阳城[唐]杜审言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 2019.1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登襄阳城杜审言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①非新里,章华②即旧台。
习池③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注释)①冠盖:里名,得名于汉宣帝时。
②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③习池:汉侍中习郁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襄阳城,纵目四望,视野开阔,层城尽收眼底。
B.楚山绵延巍峨,汉水直接天际,“出”“回”表现出山川的动态美。
C.时光流转,物换星移,冠盖里、章华台都已不复往日的繁华,引人伤感。
D.全诗借景抒情,写景气势磅礴,饱含着作者登高送目时激荡豪迈之情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 【答案】1.D2.①习池风景优美,游人众多,归路尘埃弥漫。
②车水马龙、游人倦归的图景,引发作者怀古之慨,思归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D项,“饱含着作者登高送目时激荡豪迈之情”中“激荡豪迈之情”说法错误,诗中并没有“激荡豪迈之情”之情,诗歌首联“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表达旅客(游子)羁旅的漂泊之感;颔联“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具体描绘作者眼前的山川美景,表现了大自然的开阔雄浑;颈联“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用典,表达了对腐败官场的不满之情;尾联“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抒发归隐无处、前程迷茫的悲观失落之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把握诗句含义能力。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送杜审言》含答案诗歌鉴赏,回答问题。
送杜审言[唐]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1)请简述“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的句意。
(2)诗歌尾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析。
【答案】(1)我不能到河桥饯别相送,江边树相依偎远含别情。
(2)以龙泉剑的流落喻友人才学高超却怀才不遇,以龙泉宝剑的失而复得,暗指有朝一日,友人终会被有识之士发现,脱颖而出,再得起用,表达了诗人于愤懑不平中对友人的安慰与期待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翻译。
这首诗首句便营造出寂寥情绪;加上“君”竟要远行万里,更令人嗟叹。
诗人因“卧病”不能将朋友送至渡桥边,故感觉到江上远远烟树都含有他心中的不舍之情。
故翻译时注意添加主语“我”,江树:江边的树;含:含有。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根据颈联“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知,诗人围绕“嗟”字,既暗点友人杜审言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杜审言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诗人对宦海沉浮之感和对友人杜审言的惋惜之情。
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
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
友人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
诗人借抚今思昔,感慨友人杜审言仕途坎坷,惋惜之情跃然纸上。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仍用典故,以“可惜”归结“嗟”字。
诗人用龙泉剑埋丰城的故事,暗点出友人的贬所,寄寓了怀才不遇的慨叹,同时也是对友人的安慰,暗示他会被再度起用,重施抱负。
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杜审言传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晋征南将军预远裔。
擢进士,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见疾。
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①,出谓人曰:“味道必死。
”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
”又尝语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②,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③。
”其.矜诞④类此。
累迁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司马周季重、司户郭若讷构.其罪,系.狱,将杀之。
季重等酒酣.审言子并年十三,袖刃刺季重于坐,左右杀并。
季重将死,曰:“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
”审言免官,还东都。
苏颋伤并孝烈,志其墓,刘允济祭以.文。
后武后召审言,将用之,问曰:“卿喜否?”审言蹈舞谢,后令赋《欢喜诗》,叹重其.文,授著作佐郎。
膳部员外郎。
神龙初,坐交通张易之,流峰州。
入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卒。
大学士李峤等奏请加赠,诏赠著作郎。
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⑤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
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融之亡,审言为服缌⑥云。
审言生子闲,闲生甫。
(节选自《新唐书·文艺·杜审言传》) 【注释】①集判:指参加铨选考试。
判,唐代选拔人才的四条标准之一。
唐代选拔人才须从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四个方面去考。
②衙官:州镇的属官。
③北面: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北,因谓称臣于人为“北面”。
④矜诞:骄傲放荡。
⑤造化:命运。
⑥缌:细的麻布,此处指丧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傲世见疾.疾:妒忌,忌恨B.构.其罪构:罗织C.系.狱系:囚禁D.但恨.不见替人恨:怨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恃才高,以.傲世见疾刘允济祭以.文B.彼见吾判,且.羞死今且.死,固大慰C.其.矜诞类此后令赋《欢喜诗》,叹重其.文D.甚为.造化小儿相苦融之亡,审言为.服缌云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
关于襄阳的古诗词
1、《登襄阳城》唐·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汉江临泛/汉江临眺》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4、《大堤曲》唐·李白
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
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
春风无复情,吹我梦魂散。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5、《襄阳乐》唐·郑锡
春生岘首东,先暖习池风。
拂水初含绿,惊林未吐红。
渚边游汉女,桑下问庞公。
磨灭怀中刺,曾将示孔融。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登襄阳城
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①非新里,章华②即旧台。
习池③凤景异,归路满尘埃。
(注释)①冠盖:里名,得名于汉宣帝时。
②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③习池:汉侍中习郁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襄阳城,纵目四望,视野开阔,层城尽收眼底。
B.楚山绵延巍峨,汉水直接天际,“出”“回”表现出山川的动态美。
C.时光流转,物换星移,冠盖里、章华台都已不复往日的繁华,引人伤感。
D.全诗借景抒情,写景气势磅礴,饱含着作者登高送目时激荡豪迈之情
20.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道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气势,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印象。
19.D项,“饱含着作者登高送目时激荡豪迈之情”中“激荡豪迈之情”说法错误,诗中并没有“激荡豪迈之情”之情,诗歌首联“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表达旅客(游子)羁旅的漂泊之感;颔联“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具体描绘作者眼前的山川美景,表现了大自然的开阔雄浑;颈联“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用典,表达了对腐败官场的不满之情;尾联“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抒发归隐无处、前程迷茫的悲观失落之情。
20.①习池风景优美,游人众多,归路尘埃弥漫。
②车水马龙、游人倦归的图景,引发作者怀古之慨,思归之情。
2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