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TPM活动理论v1.0_for_NEC_081210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38
TPM概论什么是TPM?一、TPM的起源及概念TPM起源于“全员质量管理(TQM)”。
TQM是W·爱德华·德明博士对日本工业产生影响的直接结果。
德明博士在二战后不久就到日本开展他的工作。
作为一名统计学家,他最初只是负责教授日本人如何在其制造业中运用统计分析。
进而如何利用其数据结果,在制造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
最初的统计过程及其产生的质量控制原理不久受到日本人职业道德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工业生存之道,这种新型的制造概念最终形成了众所周知TQM。
当TQM要求将设备维修作为其中一项检验要素时,发现TQM本身似乎并不适合维修环境。
这是由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们重视的是预防性维修(PM)措施,多数工厂也都采用PM,而且,通过采用PM技术制定维修计划以保持设备正常运转的技术业已成熟。
然而在需要提高或改进产量时,这种技术时常导致对设备的过度保养。
它的指导思想是:“如果有一滴油能好一点,那么有较多的油应该会更好”。
这样一来,要提高设备运转速度必然会导致维修作业的增加。
而在通常的维修过程中,很少或根本就不考虑操作人员的作用,维修人员也只是就常用的并不完善的维修手册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并不涉及额外的知识。
通过采用TPM,许多公司很快意识到要想仅仅通过对维修进行规划来满足制造需求是远远不够的。
要在遵循TQM原则前提下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最初的TPM技术进行改进,以便将维修纳入到整个质量过程的组成部分之中。
什么叫TPM?(T 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的意思就是是“全员生产维修”,这是日本人在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生产维修方式,其主要点就在“生产维修”及“全员参与”上。
通过建立一个全系统员工参与的生产维修活动,使设备性能达到最优。
TPM的提出是建立在美国的生产维修体制的基础上,同时也吸收了英国设备综合工程学、中国鞍钢宪法中里群众参与管理的思想。
在非日本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对TPM的理解是:利用包括操作者在内的生产维修活动,提高设备的全面性能。
TPM理论及其工具一、引言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即全员设备及生产力维护,此概念是在1971年由日本JIPM协会提出的。
TPM旨在通过全公司所有部门和所有人的参与并使用系列的TPM工具,提高和发展操作人员及专业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建立一个全员参与、持续改善的设备及生产力维护的文化和系统。
二、TPM的发展历史1、故障性维护此概念非常直观即设备出现故障时进行的纯修复性的维护工作。
2、预防性维护即通过对设备的日常维护,譬如:清洁、润滑、紧固和检查以及对设备的周期性检查确定设备的损坏状态,从而进行的故障预防型维护工作。
3、纠正性维护该维护方法加入了对设备的改善工作,即通过改进和改善设备的状况以减少故障发生。
4、维护的预防此概念是在1960年提出的,对设备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它重点强调的是从设备的设计就开始对设备进行控制,从源头抓起,避免不必要的故障的发生。
5、自主维护及计划维护此概念即操作人员及专业维护人员进行的设备及生产力维护,1971年日本JIPM协会在生产力维护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员设备及生产1力维护的概念,即TPM。
三、实施TPM的意义为了适应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及更富有挑战性的商业环境,通过TPM的实施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装置故障停机的次数,降低原料、成品的质量缺陷,避免消费者的投诉,以满足公司长期、稳定运转的需求。
通过TPM的实施还可以达到如下目标:●建立起团队合作和主人翁精神的企业文化●企业中的所有部门都参与到TPM的管理系统中●企业中的所有人都参与到TPM活动中,并与企业得到共同发展●通过各项有效工具的开展,挑战零损失(零事故、零缺陷、零故障、零浪费),追求生产和经营效率的极限四、TPM的构架它是以5S活动为基础,以八大支柱为支撑创建的TPM构架。
5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
八大支柱指的是:自主维护、计划维护、个别改善、设备早期管理、培训教育、质量维护、供应链和办公室的TPM、安全/健康/环保。
T P M 活动手册XXXXXXXX有限责任一、TPM概论1.1TPM的定义1.2TPM的产生及发展1.3TPM的内容及特点1.3.1 TPM的内容(五大支柱)1.3.2 TPM的特点(三全)1.4TPM全系统生产维修体系的结构:一、TPM的作用2.1TPM对企业的作用2.1.1TPM对企业的有形效益2.1.2TPM对企业的无形效益2.2TPM对个人的作用二、TPM推进过程:3.1TPM成功的关键因素3.2TPM的宏观目标3.3推进TPM的三大阶段三、TPM的各阶段的展开:4.1TPM各阶段展开表格4.25S活动4.3初期清扫阶段4.4技术对策攻关阶段4.5点检四、TPM工具5.1活动视板5.2单点教材(OPL)5.3会议5.4相关表格5.5可视化管理五、TPM推进过程中活动开展六、教育培训在TPM中的地位7.1教育和培训的内容7.1.1TPM导入培训7.1.2展开后的技术培训7.2教育和培训的作用8.公司现状分析8.1公司需要TPM8.2公司能否推行TPM8.2.1公司推行TPM的优势8.2.2公司推行TPM可能遇到的阻力8.2.3结论一、T PM概论1.1TPM定义TPM是Total Productive Marnfenance的英文简称。
评为“全面生产维护”,即全体人员,包括企业领导,生产现场工人以及办公室人员参加的生产维修、维护体制。
TPM以小组活动为基础,涉及到设备全系统,目的是提高设备的综合效率。
1.2TPM的产生及发展TPM是在美国生产维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日本NIPPONDENSO电器有限进行试点。
于1971年由日本设备管理协会的中岛清一等人结合在日本企业运行的预防维修、生产维修体制,在NIPPONDENSO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
对TPM诞生及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或思想有:美国军队中创造的后勤工程学,中国鞍钢宪法中提出的“台台(设备)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群众管理设备的思想以及英国的综合工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