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 第4讲 土壤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45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地理学中,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由矿物质与有机质组成的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一些土壤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对土壤的形成、特性和利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
它由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剖面发育等多个阶段组成。
首先,岩石风化会使岩石破碎,并与降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反应,形成初级矿物。
接着,通过物质迁移,水分和微生物将初级矿物搬运到比较深的土层,并形成次生矿物。
最后,在剖面发育阶段,土壤形成剖面,形成不同的土壤层。
2.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其中,无机颗粒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它们的不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组成,具有保水、保肥和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水分是土壤中一种重要的介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空气则提供给植物根系所需的氧气。
3. 土壤的性质:土壤具有多种性质,包括质地、肥力、水分保持能力、通透性等。
质地取决于土壤中不同颗粒的比例,直接影响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养分丰富程度,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水分保持能力是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与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和根系结构有关。
通透性是指土壤对水和气的渗透性能,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土壤的排水情况。
4. 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成因和发育过程,将土壤划分为侵蚀土壤、黄壤、水稻土等。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的质地和肥力,将土壤划分为砂质土壤、壤土、泥土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植物适应和农业利用方面具有差异。
5. 土壤的利用:土壤在农业、建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在建筑方面,土壤可以用于建筑物的垫层、填充物和地基,承受和传递建筑荷载。
第四章土壤分类及土壤野外制图引言本章的注意任务是运用土壤分类理论和野外调查技术,认识调查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特性,找出它们的分布规律,确定相应的分类系统。
在此基础上,应用所学的野外测绘技术和制图原理,通过完成调查地区的各种制图任务,熟悉并掌握各类土壤草图和有关基础图件的测制过程及其编图技术,为调查地区的土壤利用改良规划等提供科学资料。
第一节几种主要土壤分类体系简述引言土壤分类与土壤制图是紧密相连的两个学科分支,一方面土壤分类是土壤野外制图的基础,一幅土壤图本身就是该区土壤分类单元的平面分布规律的体现;另一方面,土壤野外制图也是发展土壤分类的基础。
因此,在土壤调查中对土壤分类给予较高重视。
土壤是由无数个体(单个土体)组成的复杂的群体系统,土壤个体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土壤分类就是选择土壤的某些性质作为区分标准,按照它们反映出来的特性及彼此之间的相似和分异性,将土壤群体中的个体进行分类或归类,归纳整理出一个系统,使其能够比较客观地揭示土壤发生发展的规律性。
然而,由于各学派土壤科学工作者对土壤认识的观点不同,虽然是对同一个土壤客体,但归纳综合的原则、方法、方案也就不同。
目前还没有世界统一的土壤分类系统。
当前国际上土壤分类主要有:俄罗斯的土壤发生学分类、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FAO/UNESCO)、以及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和由这一组织发展为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其中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影响越来越大。
无论是哪一种土壤分类制度,共同的识别方法程序都是通过野外景观记载分析,对单个土体剖面形态描述,室内比土评土,再经过样品化验等程序来完成的。
一、美国土壤诊断分类体系195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以G.D.史密斯为首的土壤科学家着手建立新的定量化的土壤分类系统。
这个分类系统经过一系列的草案,在广泛征求国际同行意见,反复试用修改后,于1975年正式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一书。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引言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农业文化背景的国家,土壤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土壤系统分类名称,是土壤科学领域的核心内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有效管理土壤资源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全面评估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土壤系统分类名称,并根据其在土壤科学中的价值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是指根据土壤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地理环境因素,将中国国土划分为不同的土壤类型。
主要包括红壤、黄壤、黑土、褐土、草地土壤、河流湖泊沉积土壤等类型。
1. 红壤红壤是中国最重要且分布广泛的土壤类型之一。
其特点是颜色红艳,富含氧化铁和氧化铝。
红壤有良好的通气条件,适合发展农作物。
在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地区,长期的低度风化和淋溶作用使得土壤呈红色,造就了丰富的红壤资源。
2. 黄壤黄壤是我国南方的另一重要土壤类型,以黄色为主,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黄壤形成于温暖湿润气候下的冲积平原和丘陵地区,适合发展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黄壤的肥力较高,适宜农业生产。
3. 黑土黑土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土壤类型,以黑色为主,含有机质丰富。
黑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适合发展小麦、大豆等作物。
黑土的良好保水能力和保肥性能,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4. 褐土褐土是我国华南、台湾和西南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颜色呈棕色或黑褐色。
褐土在多年受雨蚀和风蚀的影响下,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土层。
褐土广泛用于发展茶叶、水果和果树等农业作物。
5. 草地土壤草地土壤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特有的土壤类型,适于草原植被的生长。
由于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草地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但缺乏养分。
草地土壤的发展对维护草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6. 河流湖泊沉积土壤河流湖泊沉积土壤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和华南地区的平原地带,颜色多样,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土壤的四种类型
土壤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式,这里给出两种较为广泛的分类:
1. 按照土壤质地分类:
砂质土:主要由较大颗粒的砂粒构成,排水迅速,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弱。
黏质土:含有大量黏粒,排水性和透气性较差,但保水保肥能力强。
壤土:是砂、黏粒和粉粒比例适中的土壤,具有良好的排水性、保水性和透气性,是最适宜大多数作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砾石土(或石质土):含有大量砾石或岩石碎片,土壤层薄,对植物生长不利,需要改良才能种植作物。
2. 按照发生学分类(中国土壤分类法):
红壤系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土壤颜色偏红,PH值较低,易发生酸化,如红壤、黄红壤、棕红壤等。
棕壤系列:主要分布在暖温带地区,具有良好的肥力和生产力,如棕壤、暗棕壤等。
褐土系列: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土壤颜色为褐色,具有一定的肥力,如褐土、淋溶褐土等。
黑土系列: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平原等地,以黑土和黑
钙土为代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肥力极高。
黄土系列: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带,土壤质地疏松,易于侵蚀,改良后适宜耕作,如黄土、黄绵土等。
其他系列:还包括紫色土、石灰土、盐碱土、水稻土等多种土壤类型。
这两种分类方式只是众多土壤分类体系中的两种,实际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全球各地因地理、气候、生物、母质等差异形成了无数独具特色的土壤类型。
1.如何判定淋溶土/富铝土/钙积土/湿成土(诊断层及诊断特性)2.黏化方式/富铝化方式/钙化方式/潜育化方式冻土是指地表至100 cm深度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的状况。
冻土(一)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我国土壤系统分类,土壤温度状况和冻融特征。
●常年≤0℃●冻融交替在地表或土层形成的形态特征①地表具有石环、冻胀丘等冷冻扰动形态②A或B层部分亚层,鳞片状结构③冻融团聚体,粗细颗粒的层状分选④昼夜冻融,正负温交替日数占全年70%(二)形态特性土体浅薄,厚度不超过50 cm➢冰沼土土壤剖面O-Oi-Cg或Oi-Cg型➢冻漠土J-Ah-Bz-Ck(三)理化性质➢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在10~20 g/kg➢70%以上是富里酸➢阳离子交换量低➢黏粒含量少,淋失作用弱,营养元素匮乏分类冰沼土冻漠土灰化土是指具有灰化淀积层的土壤,灰土灰化作用:在冷湿气候条件下,有机酸大量积累。
有机酸随水流向下渗透。
结果在 E 层(淋溶层)的下部形成一个主要由石英矿物构成的、质地松脆、颜色灰白的酸性层,即灰化层。
其下则为红棕色的B 层(淀积层。
因腐殖质和氧化铁的淀积而成红棕色)。
灰化土(一)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灰化淀积层是灰化土的诊断层,其中有腐殖质和铁铝的淀积,(二)形态特征●灰化土的剖面分异明显●剖面构型为,O-Ah-E-Bsh-C➢(三)理化性质➢表层有机质含量高,可达400 g/kg➢土壤酸性,低于5.5或5.0➢交换性酸量较高➢阳离子交换量低➢氧化物明显流失➢黏土矿物沿剖面有明显的变异➢贮水量有限,是天然的瘦土分类•我国发生学:一个土类•我国系统分类:灰化淀积层内部亚层10 cm 迁移淀积的有机碳含量状况,分为腐殖灰土和正常灰土。
•弱淋溶土是指石灰质土壤剖面中发生淋溶与累积,有黏粒形成与淀积的土壤。
•淋溶作用: 下渗水流通过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作用,使土壤表层中部分成分进入水中并被带走的作用。
•黏化作用: 土壤中黏粒的形成或淋溶、淀积而导致黏粒增加的过程。
1.如何判定淋溶土/富铝土/钙积土/湿成土(诊断层及诊断特性)2.黏化方式/富铝化方式/钙化方式/潜育化方式冻土是指地表至100 cm深度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的状况。
冻土(一)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我国土壤系统分类,土壤温度状况和冻融特征。
●常年≤0℃●冻融交替在地表或土层形成的形态特征①地表具有石环、冻胀丘等冷冻扰动形态②A或B层部分亚层,鳞片状结构③冻融团聚体,粗细颗粒的层状分选④昼夜冻融,正负温交替日数占全年70%(二)形态特性土体浅薄,厚度不超过50 cm➢冰沼土土壤剖面O-Oi-Cg或Oi-Cg型➢冻漠土J-Ah-Bz-Ck(三)理化性质➢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在10~20 g/kg➢70%以上是富里酸➢阳离子交换量低➢黏粒含量少,淋失作用弱,营养元素匮乏分类冰沼土冻漠土灰化土是指具有灰化淀积层的土壤,灰土灰化作用:在冷湿气候条件下,有机酸大量积累。
有机酸随水流向下渗透。
结果在 E 层(淋溶层)的下部形成一个主要由石英矿物构成的、质地松脆、颜色灰白的酸性层,即灰化层。
其下则为红棕色的B 层(淀积层。
因腐殖质和氧化铁的淀积而成红棕色)。
灰化土(一)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灰化淀积层是灰化土的诊断层,其中有腐殖质和铁铝的淀积,(二)形态特征●灰化土的剖面分异明显●剖面构型为,O-Ah-E-Bsh-C➢(三)理化性质➢表层有机质含量高,可达400 g/kg➢土壤酸性,低于5.5或5.0➢交换性酸量较高➢阳离子交换量低➢氧化物明显流失➢黏土矿物沿剖面有明显的变异➢贮水量有限,是天然的瘦土分类•我国发生学:一个土类•我国系统分类:灰化淀积层内部亚层10 cm 迁移淀积的有机碳含量状况,分为腐殖灰土和正常灰土。
•弱淋溶土是指石灰质土壤剖面中发生淋溶与累积,有黏粒形成与淀积的土壤。
•淋溶作用: 下渗水流通过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作用,使土壤表层中部分成分进入水中并被带走的作用。
•黏化作用: 土壤中黏粒的形成或淋溶、淀积而导致黏粒增加的过程。
土壤圈第四节土壤类型特征(提要)一、有机土定义: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有机水成土)特点:地形低洼、地表潴水。
分布:全球地势低洼地区都有分布,只要有潮湿潴水低地。
我国集中分布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川西北的若尔盖及祁连山山地和巴颜喀拉山地。
注:泥炭积累过程、潜育化过程二、人为土定义:是人为耕作灌溉、施肥培育活动下创造的具有新性质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水稻土、灌淤土、菜园土)特点:具有不同种类可资鉴定的人为表层,厚度>50cm,土壤肥力比起源土壤高,多土壤入侵体。
分布:世界各大河流沿岸平原及三角洲地带,我国秦岭—淮河以南水耕土,以北多旱耕人为土。
三、灰土定义:是具有铁铝螯合淋溶作用、土表至60cm范围内有灰化层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灰化土、漂灰土)特点:气候寒冷湿润,植被为寒温性湿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灰化作用)分布: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北欧和加拿大等地,我国仅见于大兴安岭北端及长白山北坡。
四、火山灰土定义:指发育在火山喷发物和火山碎屑物上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火山灰土)特点:发育程度低,属初育土范畴,属于原始发育阶段。
火山灰母质具有很高的表面积,导致了火山灰土形成过程十分迅速。
分布:主要分布于活火山和休眠火山外围。
我国主要分布面积不大,多见于东北大连池、长白山及云南腾冲等地。
五、铁铝土定义:是表土至150cm范围内具有高度富铁铝化作用的铁铝层的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特点:土体厚,多在2~3m以上,通体红色,发生层分化明显。
分布: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
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六、变性土定义:是一种富含蒙皂石等膨胀性黏土矿物,具有高胀缩性的黏质开裂土壤。
(土壤发生分类中:砂姜黑土,玄武岩、页岩以及泥岩上发育的赤红壤)特点:地形为河湖平原、河流阶地和坡麓洼地;自吞作用分布: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季节性干旱区,如印度的德干高原、非洲的苏丹等地。
第四章土壤类型第一节冻土冻土是指地表至地表100厘米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地表具多边形土或石环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的土壤。
包括的土类有冰沼土(冰潜育土)和冻漠土。
一、地理分布冻土分布于高纬地带和高山垂直带上部,其中冰沼土广泛分布与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包括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极北部分和北冰洋的许多岛屿。
这些地区冻沼土东西延展呈带状分布,在南美洲无冰盖处亦有一些分布。
据估计,冰沼土的总面积约59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5.5%。
冻漠土广泛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山地区。
此外,在世界各地的高山,如南美安第斯山,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等亦有分布。
二、成土条件(一)气候冻土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
冰沼土分布区属苔原气候,大部分地面被雪原和冰川所覆盖,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一般都在-10℃至-17℃,冬季气温可低至-40℃,甚至-55℃,夏季温度也很低,7月份平均温度不超过10℃,全年结冰日长达240天以上。
高山冻漠土年均温也很低,一般为-4℃至-12 ℃。
冻土区降水很少,欧洲部分为200—300毫米,亚洲和北美洲北部在100毫米以下,西藏冻土区因地势高、远离海洋,降水更稀少,一般为60~80毫米,其北部更少,为20~50毫米,其中90%集中于5—9月。
降水虽然少,但气温低,蒸发量小,长期冰冻,土壤湿度很大,经常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夏季土壤—母质融化,砂土达1—1.5米,壤土70~100厘米,泥炭土35~40厘米,以下即为永冻层,高山冻漠土在宽谷、湖盆永冻层深度80厘米,山坡上可达150厘米。
(二)植被由于冻土区气候严寒,植被是以苔藓、地衣为主组成的苔原植被,草本植物和灌木很少,各种植物的年生长量都不大,苔原地带每年有机质的增长量为400公斤/公顷,是世界各自然地带中最少的。
高山冻漠土区植被为多年生和中旱生的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
(三)地形、母质冻土发育的地区,因刚脱离冰川覆盖不久,冰川地形保持得相当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