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 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6.80 KB
- 文档页数:6
咏史怀古诗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咏史怀古诗”,详细内容包括《赤壁怀古》、《乌江怀古》、《汴京怀古》等三首诗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表达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通过对三首诗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咏史怀古诗的表达手法及其内涵的把握。
教学重点:三首诗的对比分析,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咏史怀古诗鉴赏》辅助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咏史怀古诗的概念、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课文鉴赏:(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赤壁怀古》,讲解诗中的用典、意象等。
(2)学生自主鉴赏《乌江怀古》,教师点评并指导。
(3)小组合作鉴赏《汴京怀古》,分享鉴赏心得。
5.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鉴赏咏史怀古诗。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首咏史怀古诗,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2. 三首诗的对比分析3. 鉴赏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咏史怀古诗,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鉴赏方法。
答案示例:《登鹳雀楼》(1)背景分析:诗人王之涣在登高远望中,感慨国家兴衰,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2)情感分析: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3)表达手法分析: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突显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 课后拓展:阅读一首咏史怀古诗,结合所学,分析其艺术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仍需加强对诗歌表达手法的理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咏史怀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咏史怀古诗》的概述、鉴赏方法以及精选的《登幽州台歌》、《赤壁怀古》两首诗歌的详细解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感受诗人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感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尤其是对诗歌中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
重点:通过具体诗歌的解读,掌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历史典故,引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展示课件,讲解鉴赏方法。
3. 诗歌解读:a. 《登幽州台歌》:分析诗中的历史背景、人物、事件,体会诗人的感慨。
b. 《赤壁怀古》: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审美价值。
4. 随堂练习: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及诗歌的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定义、特点2. 鉴赏方法3. 《登幽州台歌》解读4. 《赤壁怀古》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感悟。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咏史怀古诗,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关注历史、人物、事件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2. 诗歌中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3. 诗歌解读的深入程度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一、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包括了解诗歌背景、分析诗歌结构、品味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情感等。
《咏史怀古诗》的教案设计《咏史怀古诗》的教案设计范文【教学设想】新课程必修四第二单元有三首古诗,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一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另两首是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三首诗歌都是咏史怀古诗。
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运用典故达到伤己、伤今、反思等目的。
用典只是手法、过程,而不是目的。
学生要学会通过分析表面的典故,理解作者的主旨和用意所在。
这一节课,就是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找到用典手法到咏史抒怀的通道,从而达到理解作者感情、读懂诗歌的目的。
【教学目标】一、能够准确找出咏史怀古诗的古今连接点;二、理解诗歌内容,说出诗歌中“用典怀古”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找到古今连接点,掌握怀古诗的三个作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练习总结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内容】一、课堂导入:(展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是啊,多少烟尘历史中,多少历史诗歌里。
今天,让我们一起伴着诗人的心跳,去感受历史的沧桑,聆听诗歌的回音。
二、方法总结:1、什么是怀古诗?(展示)怀古诗就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故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2、怎样读懂怀古诗?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一个接点、三种线索一个接点:找对接点。
读懂怀古诗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等典故,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点。
3、举例分析,寻找连接点。
(展示)《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是一个对接点,它是个典故,讲的是燕昭王延引人才的故事。
它连着重用人才而筑黄金台的燕昭王和多次进谏而不被采用的陈子昂,运用了对比伤己手法。
这个对接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咏怀古迹》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高二语文必修4咏史怀古诗优质教案咏史怀古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高二语文必修4“咏史怀古诗”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登幽州台歌》、《乌江渔者》、《赤壁怀古》等经典诗篇,通过分析这些诗人作品,理解他们如何借古讽今,抒发自己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咏史怀古诗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体会诗人情感,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咏史怀古诗表现手法,以及诗人如何通过古诗抒发自己情感。
教学重点:对《登幽州台歌》、《乌江渔者》、《赤壁怀古》等诗篇深入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a. 介绍咏史怀古诗背景及特点。
b. 对《登幽州台歌》、《乌江渔者》、《赤壁怀古》等诗篇进行详细解读。
c. 分析诗中意象、修辞手法,理解诗人情感。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引导学生分析其表现手法和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特点2. 《登幽州台歌》、《乌江渔者》、《赤壁怀古》解读3. 咏史怀古诗意象和修辞手法4. 课堂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咏史怀古诗,要求至少包括诗背景、表现手法和情感。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给出详细答案及解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咏史怀古诗,提高自己文学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思考历史与现实联系,激发学生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
是教学内容深度解读,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把握,以及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深入。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中“咏史怀古诗”单元。
主要学习内容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包括《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钱塘湖春行》三首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把握其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2. 鉴赏三首咏史怀古诗,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咏史怀古诗的特点、表达手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黄鹤楼、钱塘湖等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三首诗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学习《登鹳雀楼》a. 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b. 分析诗句,理解诗人的怀古之情。
c.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修辞手法。
d. 随堂练习:找出诗中的其他修辞手法。
(2)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a. 朗读诗歌,体会诗的意境。
b. 分析诗句,理解诗人的离愁别绪。
c.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境。
d. 随堂练习:描绘诗中的画面。
(3)学习《钱塘湖春行》a. 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味。
b. 分析诗句,了解诗人的怀古之情。
c.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修辞手法。
d. 随堂练习:找出诗中的其他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鉴赏2. 内容:登鹳雀楼:怀古之情、修辞手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离愁别绪、意境钱塘湖春行:怀古之情、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登鹳雀楼》中的修辞手法。
(2)描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画面。
2. 答案:(1)例:《登鹳雀楼》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等。
(2)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画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咏史怀古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咏史怀古诗》。
主要内容包括《登鹳雀楼》、《凉州词》、《咏史》和《乌衣巷》四首诗的学习。
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第10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通过学习四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古人的豪情壮志,培养爱国情怀。
3.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四首古诗的朗读、赏析和情感体验。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人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咏史怀古诗的学习。
2. 朗读古诗:让学生朗读四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3. 赏析古诗:分析四首古诗的背景、作者、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a. 登鹳雀楼:王之涣以雄浑的笔触描绘出壮丽的河山,表现了诗人胸怀天下的豪情。
b. 凉州词:王翰以边塞风光为背景,表达了守边将士的豪迈情怀。
c. 咏史:杜甫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d. 乌衣巷:刘禹锡以南京乌衣巷为题材,抒发了怀古之情。
4.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讲解如何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2. 内容:a. 古诗四首:《登鹳雀楼》、《凉州词》、《咏史》、《乌衣巷》b. 意境与表现手法c. 朗读与赏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四首古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咏史怀古诗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爱国情怀。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文学鉴赏》教材第四单元《咏史怀古诗》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乌衣巷》、《登鹳雀楼》、《赤壁怀古》等经典咏史怀古诗作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技巧。
3.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寓意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 教学重点:分析咏史怀古诗的结构特点,掌握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乌衣巷、鹳雀楼、赤壁等历史场景,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顺势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咏史怀古诗。
2. 新课导入:介绍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历程,让学生对咏史怀古诗有初步的了解。
3.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乌衣巷》、《登鹳雀楼》、《赤壁怀古》等诗篇,分析其结构特点、意境、寓意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进行鉴赏分析,示范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一首咏史怀古诗,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鉴赏2. 内容:a. 定义、特点、发展历程b. 经典作品:《乌衣巷》、《登鹳雀楼》、《赤壁怀古》c. 鉴赏方法:结构分析、意境把握、情感理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乌衣巷》的意境和寓意。
b. 请从结构、情感等方面鉴赏《登鹳雀楼》。
c. 请谈谈你对《赤壁怀古》的理解。
2. 答案:a. 意境: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寓意:通过对乌衣巷的描绘,反映了世事变迁,人生无常。
b. 结构:诗句对仗工整,韵律优美。
情感: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咏史怀古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咏史怀古诗》。
主要内容包括《登鹳雀楼》、《凉州词》、《从军行》三首诗的详细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首咏史怀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历史,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培养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长城、黄河等历史遗迹,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厚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咏史怀古诗。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诗的作者、背景及创作意图。
3. 诗词学习:(1)学习《登鹳雀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王之涣登高远望,抒发怀古之情。
(2)学习《凉州词》,让学生理解王翰通过描绘边塞风光,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3)学习《从军行》,指导学生感悟王昌龄以从军生活为背景,表达对家国的热爱。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分析其内容、手法及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另外两首诗的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2)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分析其内容、手法及情感。
2. 答案:(1)见教材。
(2)示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内容:描绘了黄河、长城等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手法: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情感:抒发了作者对家国的热爱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培养家国情怀。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如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历史文化感悟与家国情怀培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培养家国情怀。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咏史怀古诗教案教案咏史怀古诗的鉴赏与创作一、教学目标:1.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鉴赏经典咏史怀古诗,感受其艺术魅力。
3.学会创作咏史怀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咏史怀古诗的定义与特点咏史怀古诗是一种以历史为题材,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景象的描绘和议论,抒发诗人对历史、现实和人生的感慨的诗歌形式。
其特点如下:(1)历史性: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景象的描绘,展现历史的风云变幻。
(2)抒情性: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景象的描绘和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感慨。
(3)议论性:咏史怀古诗在描绘历史事件、人物、景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议论,表达诗人的观点和态度。
2.咏史怀古诗的分类(1)咏史诗:以历史事件、人物为题材,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抒发诗人的感慨。
(2)怀古诗:以古代景象、古迹为题材,通过对古代景象、古迹的描绘,抒发诗人的感慨。
(3)咏史怀古诗:兼有咏史诗和怀古诗的特点,既描绘历史事件、人物,又描绘古代景象、古迹,抒发诗人的感慨。
3.经典咏史怀古诗鉴赏(1)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鉴赏要点:本诗通过对战乱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忧虑和感慨。
(2)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鉴赏要点:本诗通过对华清宫的描绘,讽刺了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的历史悲剧。
4.咏史怀古诗创作(1)确定题材:选择一个历史事件、人物或古迹作为创作题材。
(2)构思立意: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或古迹的描绘和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感慨。
(3)锤炼词句:运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优美、生动。
(4)注意格律:遵循古典诗歌的格律,使诗歌具有音韵美。
三、教学步骤:1.导入:简要介绍咏史怀古诗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鉴赏:分析经典咏史怀古诗的艺术魅力。
《咏史怀古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的第六章《咏史怀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乌衣巷》、《登鹳雀楼》、《赤壁怀古》等著名诗篇。
通过对这些诗篇的深入解析,让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和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特点,能够分辨出不同类型的咏史怀古诗。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对所选诗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特点及表现手法。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首咏史怀古诗。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咏史怀古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2. 内容:a. 咏史怀古诗特点b. 诗篇举例:《乌衣巷》、《登鹳雀楼》、《赤壁怀古》c. 情感表达与意境分析d. 课堂练习:分析其他咏史怀古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咏史怀古”为主题,创作一首诗。
2. 答案示例: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英雄豪杰成古事,江山如画永流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咏史怀古诗,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心得,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让学生掌握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特点,能够分辨出不同类型的咏史怀古诗”。
2. 教学难点中的“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意境”。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4. 作业设计中的“创作一首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教案教案:咏史怀古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教材中的章节为《咏史怀古诗》,具体内容为《乌江亭》。
这首诗描绘了楚汉战争中的乌江亭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怀念。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乌江亭》这首诗;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咏史怀古之情;3. 学生能够运用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自己的写作练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乌江亭》这首诗;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咏史怀古之情,以及运用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写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PPT展示乌江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乌江亭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乌江亭》,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解释诗中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深层含义。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与诗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学生对诗的理解。
5. 写作练习:教师给出一个与诗中的历史事件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运用诗中的情感和意境,进行自己的写作练习。
6. 分享与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乌江亭历史事件英雄怀念七、作业设计1. 学生背诵《乌江亭》;2. 学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咏史怀古之情,写一篇短文;3. 学生运用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自己的写作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乌江亭》的理解和背诵情况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历史事件和情感表达。
在写作练习中,学生能够运用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自己的写作。
但部分学生在欣赏诗中的咏史怀古之情时,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我们可以学习另一首咏史怀古诗,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024年《咏史怀古诗》教学教案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咏史怀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乌衣巷》、《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诗,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首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义;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历史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三首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掌握三首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历史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咏史怀古诗。
2. 讲解:详细讲解三首诗的作者、背景、内容、意义和韵律特点。
3. 朗读:带领学生朗读三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例题讲解:以《乌衣巷》为例,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登鹳雀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象和意境。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三首诗的共性和个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2. 内容:《乌衣巷》:作者、背景、内容、意义、韵律特点《登鹳雀楼》:作者、背景、内容、意义、韵律特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背景、内容、意义、韵律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三首诗,并默写其中一首。
(2)分析三首诗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其中一首诗的理解。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咏史怀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教学方法是否合适?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如《滕王阁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咏史怀古诗赏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咏史怀古”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咏史怀古诗》的赏析,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的第一至第三课,详细内容涵盖了从先秦时期《诗经》中的怀古之作,到唐宋时期杜甫、苏轼等大家的经典咏史怀古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史怀古诗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分析并掌握咏史怀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用典、象征、对比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咏史怀古诗中用典的理解和体会,以及诗人情感的把握。
教学重点:咏史怀古诗的文学特点、表现手法及其在诗歌意境的构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讲述古代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引出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2. 知识讲解:a. 简介咏史怀古诗的起源和发展。
b. 详细解读教材中选取的咏史怀古诗,分析其文学特点及表现手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如杜甫的《春望》,进行详细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咏史怀古诗,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咏史怀古诗中常用的典故及其作用。
6.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一首咏史怀古诗,并说明原因。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的起源与发展2. 咏史怀古诗的文学特点用典象征对比3. 经典案例分析:杜甫《春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阐述其怀古之情。
2. 答案要求: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咏史怀古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是依据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咏史怀古诗》进行设计的。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感受诗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物的怀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了解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物的怀念,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古诗: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理解内容: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中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
5. 解析诗意: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读和默写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咏史怀古诗历史背景人物形象作者情感七、作业设计1. 题目:背诵《咏史怀古诗》。
答案:学生能正确地背诵《咏史怀古诗》。
2. 题目: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
3. 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中作者情感的理解。
答案: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中作者情感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的作品,扩大他们的阅读面,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咏史怀古诗教案《咏史怀古诗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的【教学目标】1、掌握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方法;2、感受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其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难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迁移训练。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课内咏史怀古诗,归纳其特点(一)、导入: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讨这一类诗歌该如何解读。
(二)、课本中咏史怀古诗读背回忆《念奴娇赤壁怀古》《登幽州台歌》《过华清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三)、复习课本中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见下表)篇目思想感情表现手法念奴娇·赤壁怀古1感慨壮志难酬 2忧国忧民1虚实相生2联想3对比 4用典登幽州台歌同1、同24直抒胸臆过华清宫二首3批判奢侈淫逸,同2同1 同2 同4京口北固亭怀古同1,同2同四、5借古讽今扬州慢昔盛今衰的感伤。
同1,同2,同3,同4诗与词的用典,属于修辞学中的“引用”格。
“用典”包括用“事典”和用“辞典”(又叫“语典”)两类。
用事典指引用过去的事情,起一种类比、引发的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思想生动形象,易为读者所理解。
这也就是平常人们常说的“借古说今”手法,往往言彼而意此。
用辞典指的是引用前人的话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它往往使文章显得典雅、婉转。
从“用典”的方式上看,主要有“明用”和“暗用”两种。
“明用”要指出引用的故事、话语的出处,让读的人知道这个典故与谁人有关,这句话是哪个讲的。
“暗用”则只管引用故事与语录,并不写出与谁有关、是谁讲的。
《咏史怀古诗》教学教案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咏史怀古诗》。
主要内容包括《咏史怀古诗》的概述、鉴赏方法以及三首经典作品:曹操的《短歌行》、杜甫的《蜀相》和杜牧的《过华清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学习三首经典作品,让学生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及其在具体作品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三首经典作品的背景、意境、艺术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兵马俑、故宫等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咏史怀古诗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关注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3. 作品鉴赏:(1)曹操《短歌行》:分析背景、意境、艺术特点,讲解鉴赏方法。
(2)杜甫《蜀相》:分析背景、意境、艺术特点,巩固鉴赏方法。
(3)杜牧《过华清宫》:分析背景、意境、艺术特点,实践鉴赏方法。
4. 随堂练习: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咏史怀古诗概述2. 鉴赏方法3. 三首经典作品:(1)曹操《短歌行》(2)杜甫《蜀相》(3)杜牧《过华清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教材中选择一首咏史怀古诗,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2. 答案要求:列出诗歌的背景、意境、艺术特点,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加深对咏史怀古诗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2. 三首经典作品的背景、意境、艺术特点3.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要求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1.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咏史怀古诗”专题鉴赏阅读》教学设计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敦煌中学语文教研组尚文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概念及特点。
1.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并能应用到此类型诗歌的鉴赏阅读中。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鉴赏“咏史怀古诗”,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此类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方法:教授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刚刚结束的必修三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唐诗,可以说唐代的四位诗人带领我们用诗歌领略、见证了大唐的由盛到衰。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唐朝,走近诗人们笔下的“咏史怀古诗”。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为突出本节课的第一维知识与技能目标,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并对知识进行初步感知。
具体过程如下:
1、“咏史怀古诗”的涵义
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类型;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歌。
概念讲授完成后,开始讲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是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小组讨论,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咏史怀古诗”这种类型的鉴赏方法。
并结合实例,对此进行详细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2、“咏史怀古诗”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
①内容:以吟咏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主。
②情感:对于不同诗歌创作内容,作者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或褒或贬,或讽刺批判,或同情歌颂。
具体来说,可以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仰慕,或惋惜同情;对“历史事件”的赞扬、或批判;对“历史遗迹”的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历史兴替的感慨。
③表达技巧:常使用对比、用典,写景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手法。
3、课内阅读赏析
示例1: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内容:王昭君出塞和亲。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昭君的同情与赞扬,对汉元帝的批判,并借此自伤身世。
表达技巧:使用了对比、用典的表现手法。
示例2:
马嵬(其二)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内容: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流亡蜀中,杨贵妃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的讽刺,对他不理朝政的批判。
表达技巧:使用了对比、用典、反衬、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三)、巩固练习
示例3: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小组探究:请大家分小组进行讨论,分别从内容、情感、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赏析这首诗。
讨论展示:1、诗歌内容: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
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只有鹧鸪飞落在断壁残垣。
2、诗歌感情: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也表达出对统治者骄奢淫逸、不理朝政,荒淫误国的讽刺和批判。
3、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通过对历史深沉的思考,在强烈的对比中表达世事沧桑、物是人非,历史兴替的感慨。
示例4: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注:华清宫,始建于唐初,唐玄宗几乎每年都要到此游幸。
安史乱后,政局突变,华清宫迅速衰落。
小组探究:1.请概括这两首诗的内容。
2.这两首诗各自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学生展示:1.第一首郊原上大雪纷飞,乌云密布,唯独在华清宫里,雪花落下后很快就干了。
青翠的树木与碧色屋檐相互掩映,没有人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寒冷。
第二首诗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
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惟有千年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
2.第一首是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者。
第二首是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3.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第一首诗是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四)、小结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我们这节课带领大家系统学习了如何鉴赏“咏史怀古诗”,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能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习和鉴赏过程中。
(五)、作业设计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请概括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1.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诗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六)、板书设计
咏史怀古诗内容{ 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历史遗迹
情感对“人”的追思仰慕,惋惜同情
对“事”的赞扬、批判
对“遗迹”的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历史兴替的感慨技巧对比、用典
写景抒情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语文教研组尚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