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15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诗三首》中的《咏怀古迹》。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诗歌鉴赏,对五岳之一的泰山及相关历史人物的了解,以及对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豪情壮志,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作者情感的把握。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泰山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3. 诗歌鉴赏: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等。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本诗意境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本诗情感的练习题,学生当堂完成,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咏怀古迹》2. 作者:杜甫3. 诗歌意境:雄浑壮阔,豪情万丈4.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5. 鉴赏方法:意象分析、表现手法、情感把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咏怀古迹》中作者的情感变化,结合诗句进行阐述。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较为困难,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和讲解。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境的理解2. 作者情感的把握3. 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一、诗歌意境的理解1. 意象分析:在分析诗歌意境时,要关注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能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咏史诗歌中所言的“志”及写作特色。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问题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2.感悟杜甫咏史诗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1.对杜甫咏史诗艺术特色的赏析。
2.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语由昭君出塞由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历史题材的咏古诗导入。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一.自读《咏怀古迹》(其三),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自己的不解之处。
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理解诗歌内容中寻求答案。
二.解读诗歌:《咏怀古迹》(其三)(ppt展示)1、这首诗题目是《咏怀古迹》,首联(起句)是否扣题来写了呢?开头写“群山万壑赴荆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何作用?2、接下来由明妃村引出对王昭君悲剧命运的描写。
颔联写了王昭君的怎样的命运?颈联揭示了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提示:通过关键词语、意象来分析、体会。
3、尾联如何理解?提示:调整语序——琵琶千载作胡语,曲中分明论怨恨。
(琵琶之声传千古,曲中分明在诉说着怨恨之情。
)这两句重点在说昭君的怨恨。
4、讨论:昭君在汉宫只是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她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如果说昭君的遭遇是个悲剧,那么这个悲剧到底是由谁一手造成的呢?(学生讨论、发言。
)5、本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那么作者为何要写王昭君的“怨恨”呢?提示:借古抒怀:两人之间的命运相似处。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3)能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咏怀古迹》的诗意和主题;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刻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咏怀古迹》的译文、注释和背景介绍;2. 学生用书:《杜甫诗选》;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咏怀古迹”,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句,感受诗歌的韵律;(2)教师示范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
3. 诗句解析:(1)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意;(2)教师讲解诗句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情感;(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咏怀古迹》;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比较杜甫的《咏怀古迹》与其他古代诗人的古迹咏赞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等,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文化探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咏史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探究咏史诗歌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与《咏怀古迹》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古迹,包括它们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
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学习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古迹,包括长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洛阳龙门石窟等。
2.了解这些古迹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
3.学习如何通过咏怀的方式表达对古迹的敬意和赞美。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老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古迹的概念,并思考为什么古迹在我们的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通过展示一些古迹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对古迹的好奇心。
第二步:学习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迹进行深入学习。
2.每个小组成员负责收集该古迹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的相关资料。
3.学生们彼此交流资料,并在班上展示和讨论。
第三步:学习咏怀诗的基本知识(20分钟)1.老师讲解咏怀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通过例子,让学生了解咏怀诗是一种表达感慨和赞美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咏怀的方式表达对古迹的敬意。
第四步:创作咏怀古迹的诗歌(40分钟)1.学生们根据自己对古迹的了解和感受,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咏怀古迹的诗歌。
2.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提示和范例,帮助学生更好地创作。
3.学生们可以在小组内相互修改和改进诗歌,提高诗歌的质量。
第五步:诵读和评价(20分钟)1.学生们可以在小组内相互诵读自己的咏怀诗。
2.学生们可以互相评价并提出建议,以改进和完善诗歌。
3.老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诗歌进行集体诵读和展示。
第六步:总结和反思(1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的知识和体验。
2.学生们分享他们在学习和创作中的收获和体会。
3.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教学方式:1.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古迹的学习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咏怀古迹》。
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诗人杜甫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2. 能够体会诗人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能够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学会欣赏古诗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难点:能够体会诗人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和简介引入诗人杜甫和他的《咏怀古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讲解如何欣赏古诗文,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5. 随堂练习:学生朗读诗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朗读诗文,家长签字。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书写诗文《咏怀古迹》,旁边标注作者杜甫,再写上本节课的重点词语和需要解释的词语。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家长签字。
2. 请学生解释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写在练习本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是否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同时,教师可以拓展延伸,给学生推荐一些杜甫的其他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咏怀古迹》。
这首诗是杜甫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的抒发,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目标中的第一条“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是本节课的基础目标,通过正确的朗读和理解,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打下基础。
咏怀古迹(其三)1.教学目标(1)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反复吟咏诗歌,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
(2)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2.学情分析教参按时间顺序第一次入编唐代杜甫诗歌,所以务必详细介绍杜甫那个时代的时代特点,文化特征及其时代精神,便于横向迁移到其他作家作品的阅读,能够很好的知人论世。
3重点难点(1)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2)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4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说起“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些词,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美女,那么,这些词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展示幻灯片)。
大家已经知道这两个成语分别对应四个美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杜甫对王昭君的评价。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shi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三、听示范朗诵,学生正音并认真品味诗歌情感。
明确诗歌风格:沉郁怨愤的感情。
四、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诗歌大意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五、赏析诗歌1、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咏怀古迹》。
该诗是唐代诗人杜甫为其好友李白的遗迹而作,诗人以感慨李白的才华和际遇为主线,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友人的深深怀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感悟《咏怀古迹》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诗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解读能力。
3. 通过本次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和感悟《咏怀古迹》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对诗句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以及对诗人情感的深入剖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李白的生平简介和遗迹照片,引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新课。
2. 文本阅读:让学生朗读《咏怀古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
3. 内容解析:分析诗句,讲解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解读能力。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咏怀古迹》的读后感,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诗歌的《咏怀古迹》、诗人的名字杜甫、诗句中的关键词和意境,以及诗句的深层含义。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咏怀古迹》读后感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杜甫的诗歌作品,以及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文本阅读的引导1. 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调的把握,以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解读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背景。
咏怀古迹教案教案标题:《品味古迹,咏怀古迹》教学目标:1. 了解古迹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 培养学生通过咏怀古迹的方式,表达对古迹的情感和思考;3. 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古迹的定义和现实意义;2. 四大古迹及其代表性作品;3. 咏怀古迹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技巧;4. 学习一首古迹相关的诗词,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教学准备:1. 教案、教学PPT、白板、黑板、讲义等教学资料;2. 古迹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学作品等素材;3. 学生的写作材料和诗词欣赏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些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中国著名的古迹,引发学生对古迹的兴趣,并与他们进行简短的互动交流。
2. 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曾经或听说过的著名古迹,引导他们认识到古迹的重要性和历史文化的魅力。
二、学习古迹的定义和现实意义(10分钟)1.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古迹的定义和古迹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古迹对于我们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应该重视古迹的保护和传承。
三、介绍四大古迹及其代表性作品(15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悬挂图片等方式,介绍中国四大古迹(长城、故宫、兵马俑、大运河)的基本信息和代表性作品。
2. 辅以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每个古迹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可以进行简短的展示讲解。
四、学习咏怀古迹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技巧(10分钟)1.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咏怀古迹的文体特点,如感叹古迹的宏伟、描绘古迹的特色、表达对古迹的喜爱和思考等。
2. 分享一些经典的咏怀古迹作品,让学生从中体会写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五、学习一首古迹相关的诗词(15分钟)1. 推荐一首古迹相关的诗词,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或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 通过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描写手法,让学生了解古迹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教学设计《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一、教学目标1、理解塑造的昭君形象。
2、掌握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
3、赏析怀古诗的基本步骤。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诗歌昭君的形象。
2、理解作者在诗中的情感。
3、赏析怀古诗的基本步骤。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她们分别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
其中闭月指的是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指的是杨贵妃观花的故事,沉鱼指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而昭君出塞的故事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比如王安石的诗歌明妃曲,马致远的元杂剧汉宫秋。
今天我们来学习被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2、解题诗体:这是一组七言律诗。
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和诸葛亮。
主旨:借古迹来歌咏抒怀。
3、诵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4、再读诗歌就诗歌内容和注释概括昭君的一生。
王昭君出生于昭君村,天生丽质,后被选入汉宫,却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工,被画工丑化,不得汉元帝的召见。
后来汉匈和亲,昭君远嫁匈奴,一直孤独终老,独留青冢向黄昏。
5、赏析诗歌首联:点出古迹——昭君村。
(1)、学生读首联,说感受:气势非凡,先声夺人。
(2)、炼字(字面意+手法+句境意+情感)“赴”:奔赴,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群山万壑的绵延不绝、雄奇生动和集结于荆门的惊天动地的气势。
(3)首句和第二句协调吗?常言说,钟灵毓秀,这样的灵山秀水必定孕育出优秀的人物。
而王昭君命运不齐,时运不佳,流露出作者的怜惜之意。
然而有人说,第一句写的太有气势,而第二句又是一位小女子。
似乎不协调,真的不协调吗?大家思考这个问题,带到文末解决。
颔联颈联:概括昭君悲惨的一生。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内容。
昭君一离开汉宫就远嫁到北方的沙漠。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咏怀古迹》教案设计(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怀古迹》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1【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四、赏析诗歌【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怀古迹》。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咏怀古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的了解。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咏怀古迹》,了解诗文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咏怀古迹》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背诵与默写(1)学生齐读诗文,巩固记忆。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背诵或默写诗文。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咏怀古迹》。
(2)写一篇关于《咏怀古迹》的赏析文章。
8. 板书设计《咏怀古迹》杜甫意象:古迹、荒草、落日、秋风修辞手法:对偶、拟人、比喻表现手法:咏史抒怀、借景抒情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的内容和技巧。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总结和改正。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验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咏怀古迹》,该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绘了诗人游历荆楚古迹的所见所感。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并理解《咏怀古迹》的字词、句式及诗歌结构。
2. 领悟诗人通过对古迹的描绘,抒发对历史沧桑、英雄人物的感慨。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咏怀古迹》的意象、意境及表达技巧。
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描绘古迹抒发的情感,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荆楚古迹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让学生齐读《咏怀古迹》,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感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怀古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意象,并阐述其意义。
7. 课堂拓展:让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咏史古迹的诗歌,下节课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 意象:江流、山色、古迹、英雄。
3. 情感:怀古、感慨、赞美、忧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咏怀古迹》中的意象,结合历史背景,阐述诗人的感慨。
答案:诗人通过对江流、山色、古迹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怀古之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美。
2. 课后阅读:阅读杜甫的《登高》,分析其与《咏怀古迹》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咏怀古迹》,使学生了解了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后反思,应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同时,可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掌握并理解《咏怀古迹》的字词、句式及诗歌结构”。
咏怀古迹教案课题:咏怀古迹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古迹的概念和特点;2. 能够用适当的语言形容和描绘古迹;3.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古迹的定义和分类;2. 中国著名的几个古迹;3. 咏怀古迹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简单的介绍,引出古迹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古迹的概念和分类(10分钟)1. 讲解古迹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历史性、文化性等;2. 分类介绍几种常见的古迹,如宫殿、寺庙、长城等。
三、介绍中国著名的几个古迹(15分钟)1. 介绍故宫的历史和建筑风格,引导学生感受其雄伟壮丽;2. 介绍长城的建造背景和保护意义,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3. 介绍少林寺的历史和功夫文化,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讲解咏怀古迹的写作技巧(10分钟)1. 讲解咏怀古迹的写作目的和要点,如表达对古迹的敬意、描述古迹的外貌和氛围等;2. 分享一些咏怀古迹的经典诗歌,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美感。
五、小组活动:咏怀古迹的写作(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古迹进行咏怀的写作;2. 鼓励学生使用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语言,让他们尽量描绘出古迹的美丽和历史魅力;3.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作品。
六、总结和展示(10分钟)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并让其他同学发表评论和感受。
七、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古迹,完成一篇咏怀古迹的作文。
教学资源:1. 图片资料:故宫、长城、少林寺等;2. 经典诗歌资料:如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学习表现;2. 针对小组活动中的写作成果,对学生进行评价和点评;3. 检查学生完成的作文并进行评分。
拓展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一些当地的古迹,进一步增加对古迹的了解和感受;2. 可以邀请一位专家或者在相关领域有研究经验的人士来给学生讲解古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咏史抒怀》中的《咏怀古迹》。
详细内容包括教材的第14课,涵盖了对古诗《咏怀古迹》的全文解读,对作者背景、创作意图的分析,以及对诗句中的生僻字词、修辞手法、意象的解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古诗《咏怀古迹》,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基本句式结构。
2. 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领会咏史抒怀的文学特色。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咏怀古迹》中复杂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教学重点:诗中的字词学习,诗句的节奏划分,以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文化遗址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迹的思考,进而导入《咏怀古迹》的学习。
学生分享对古迹的认识和感受。
2. 新课学习全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字词解析: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时代氛围。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修辞手法和意象。
3. 例题讲解选取诗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学生模仿例题,进行随堂练习。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讨论诗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古迹的怀古之情,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六、板书设计1. 中心主题:《咏怀古迹》2. 两翼内容:左翼: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右翼:生僻字词、重点诗句、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并背诵《咏怀古迹》。
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写出自己的理解。
选择一句诗句,运用修辞手法进行仿写。
2. 答案示例背诵作业无需答案,以抽查形式进行。
情感分析:要求语言通顺,逻辑清晰,能准确表达诗中的情感。
仿写示例: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中情感的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咏怀古迹教案古迹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过去的辉煌和记忆,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咏怀古迹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培养审美情操,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来咏怀古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咏怀古迹的意义和作用;2.了解古迹与文化遗产的关系;3.能够用诗歌的形式咏怀古迹;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古迹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创作能力;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古迹的情感与思考。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投影仪;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用PPT展示几个有名的古迹图片,如故宫、长城、泰山等,引导学生讨论古迹的特点和意义。
同时,介绍古迹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Step 2 了解咏怀古迹(15分钟)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咏怀古迹。
解释咏怀古迹是一种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古迹、对历史的情感与思考的方式。
Step 3 阅读经典咏怀古迹诗歌(20分钟)教师向学生朗读几首经典的咏怀古迹诗歌,如《登泰山》、《过故宫》等。
同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Step 4 创作咏怀古迹诗歌(4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感与思考,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古迹,用诗歌的形式来咏怀。
引导学生思考古迹的历史价值、艺术表达等方面,并用五言或七言绝句的形式进行创作。
Step 5 分享与评价(20分钟)让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对作品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交流,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延伸1.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迹,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2.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引导学生将创作成果发表在学校刊物或网站上,与更多人分享。
六、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诗歌作品进行评价,主要从创意、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杜甫咏怀古迹教案一、教案背景:《杜甫咏怀古迹教案》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创作而设计的。
通过学习这篇教案,学生可以深入探究杜甫对古迹的咏怀之情,了解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注。
同时,通过文化研讨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2. 分析杜甫咏史咏怀的创作特点;3. 学习和欣赏杜甫的名篇《咏怀古迹》;4. 学生通过对古迹的观察和感悟,为杜甫的诗歌创作提供启示;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诗歌创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的分析和理解;2. 《咏怀古迹》的鉴赏和解读;3. 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1. 导入活动: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杜甫的了解和对他的作品的感受。
2.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查找杜甫的诗歌创作背景,并归纳总结。
3. 分组呈现: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第二课时:分析杜甫咏史咏怀的创作特点1. 导入活动:请学生朗读杜甫的一首咏史咏怀诗作,并分析其中的特点。
2. 教师讲解:教师介绍杜甫咏史咏怀的创作特点,如真情实感、关注人民、反映社会风貌等。
3. 课堂讨论:学生讨论并总结杜甫咏史咏怀的创作特点。
第三课时:学习和欣赏杜甫的《咏怀古迹》1. 导入活动:请学生回顾杜甫的咏史咏怀创作特点,并与《咏怀古迹》进行比较。
2.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和理解杜甫的《咏怀古迹》,教师解释诗中的生僻词和句子。
3. 分组研读:学生分组研读诗歌,共同解读其中的意境和主题。
4. 整理展示:每组派代表进行诗歌解读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发问。
第四课时:观察古迹并创作诗歌1. 导入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古迹,鼓励学生观察和感悟。
2. 课堂讨论:学生讨论并分享古迹观察的心得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创作灵感。
3. 诗歌创作: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创作一首与古迹相关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