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3 大气热力学
- 格式:pdf
- 大小:1015.51 KB
- 文档页数:51
第1篇一、引言大气热力学是研究大气中能量转换、传输和平衡的学科,是大气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涉及地球大气层的热力学过程,包括辐射、对流、湍流等能量传输方式,以及大气中的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本报告将对大气热力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进行总结。
二、大气热力学的基本概念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即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熵总是趋向于增加,系统总是向无序方向发展。
3. 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时,系统的熵达到最小值。
4. 状态方程:描述物质状态参量之间关系的方程,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饱和水汽压状态方程等。
5. 能量平衡:描述能量在大气中转换、传输和平衡的方程,如能量平衡方程、辐射平衡方程等。
三、大气热力学的主要理论1. 辐射理论:研究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辐射过程,以及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
2. 对流理论:研究大气中热量、水汽和动量的垂直传输过程。
3. 湍流理论:研究大气中湍流运动对能量、水汽和动量传输的影响。
4. 大气稳定性理论:研究大气垂直运动的热力学条件,以及大气稳定性和对流性降水的关系。
5. 大气环流理论:研究大气环流的形成、演变和能量传输过程。
四、大气热力学的研究方法1. 数值模拟:利用计算机模拟大气运动和热力学过程,如数值天气预报、气候模拟等。
2. 实验研究:通过地面观测、卫星遥感、气球观测等手段,获取大气热力学数据。
3. 理论分析:利用热力学、动力学等理论,对大气热力学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和解释。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大气热力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五、大气热力学在我国的应用1. 数值天气预报:利用大气热力学理论,建立数值预报模式,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气候变化研究:研究大气热力学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大气的热状况1.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依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2)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现象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②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逆温现象A.对流层气温随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出现逆温现象。
B.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无逆温→逆温生长→逆温层最厚→逆温减弱→逆温消失C.逆温现象,风力小,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污染更加严重。
④雾形成条件:空气中水汽充足;水汽遇冷凝结成水滴;凝结核充足;逆温现象,风力小。
(3)平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②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适合飞机飞行。
③分布有臭氧层,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4)高层大气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此层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②分布有氧原子,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2.大气的热状况(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反射作用: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白天阴天气温低。
②吸收作用: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和CO2吸收红外线,O3、O吸收紫外线。
③散射作用:散射作用既有选择性有无选择性,可见光中的蓝光、紫光最易被散射,天空呈现为蓝色。
空气质量较差时,可见光都易被散射,天空呈现灰白色。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①一半以上的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地面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低层大气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夜晚阴天气温高。
④全天晴,日较差大,全天阴,日较差小。
⑤效率低和成本高:比常规能源在利用中效率低、成本高。
第一章引论第一节气象学、气候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发展简史一. 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的大气圈。
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地点不在大气圈的笼罩之下;它又是如此之厚,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山峰能穿过大气层。
大气圈是人类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气象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简介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气象学研究的基本内容:(1)把大气当作研究的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2)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换;(3)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4)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
2. 气候学及其研究的内容:天气和气候: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时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是指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气候学:研究气候形成、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二. 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发展简史:1. 萌芽时期:时间:十六世纪中叶以前。
特点:由于人类活动和生产的需要,进行了一些零星的、局部的气象观测,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对某些天气现象做出了一定的解释。
这时期从学科性质上来讲,气象学与天文学是混在一起的,具有天象学的性质。
主要成就:2. 发展初期:时间: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
特点:气象学、气候学与天文学逐渐分离,成为独立的学科。
主要成就:3. 发展时期:时间:20世纪以来。
特点:摆脱了定性描述阶段,进入到定量试验阶段,从认识自然,逐步向预测自然、控制和盖在自然的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早期和近期两个阶段。
1)早期:20世纪的前50年气象学的重要进展:锋面学说;长波理论;降雨学说。
气候学的重要进展:气候分类;动力气候学;小气候研究。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间、空间尺度)2.气象学发展历程:气象仪器、无线电报、无线电探空仪、遥感探测、自动气象站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1.大气组成:干洁空气(N2、O2、CO2、O3)、水分、悬浮杂质2.大气的垂直结构(温度、成分、电荷、大气垂直运动)a.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④主要大气现象发生在此层分层:贴地层、摩擦层、对流中层、对流上层、对流层顶b.平流层:①25km(臭氧层)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
(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热而使空气温度大大升高)②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③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飞机航行。
c.中间层: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d.热层:气温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电离现象e.散逸层3. 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a.比湿: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与干空气的质量)的比值;b.露点:空气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气压一定时,露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高,露点高;实际大气中,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露点温度比气温低第三章辐射系统1.辐射通量及辐射通量密度定义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2.辐射规律(选择)a.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黑体吸收(放射)能力最强同一物体,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同一温度下也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b.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物体温度越高,放射能力越强c.维恩位移定律: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着物体温度不断增高,最大辐射波长向短位移。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3.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光谱:可见光(50%)、红外区(43%)、紫外区(7%)◆太阳常数: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