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人口》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04 KB
- 文档页数:8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人口第一章:人口增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影响。
3. 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
2. 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3. 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影响。
4.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1.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
2. 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3. 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世界人口增长和我国人口增长的相关数据和图像。
2.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影响。
3.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展示世界人口增长和我国人口增长的数据和图像,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增长问题。
2. 讲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背景。
3. 讲解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增长的独特性。
4. 分析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
5. 讲解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人口分布与迁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 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 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1.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 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 人口迁移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人口迁移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和我国人口分布的相关数据和图像。
2.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地理《人口》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 人口问题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问题的解决途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地图和数据,生动形象地展示人口分布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为例,分析人口分布的原因。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人口问题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途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分布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人口分布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人口问题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解决途径。
5.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教案一、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 人口的分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
2. 四大人口稠密地带: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3. 四大人口稀疏地带: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
二、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 中国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2. 东部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有利于人口的聚集。
3. 西部地区地形崎岖,气候恶劣,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不利于人口的聚集。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人口第一章:人口增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
2. 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3. 让学生掌握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概念,理解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1. 人口增长的概念: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增长的速度。
2.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各大洲人口增长的差异。
3. 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资源压力,环境污染,社会经济发展。
4. 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的概念和计算,人口机械增长的概念和计算,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的概念。
2. 讲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
3. 讨论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
4. 讲解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笔记。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人口增长的现状和政策。
3. 思考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人口分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口分布的概念,知道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 让学生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学会计算和理解人口密度。
二、教学内容1. 人口分布的概念: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
2.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地理分布,人口密度。
3.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原因。
4. 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东部与西部的人口分布差异,沿海与内陆的人口分布差异。
5. 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的大小,人口密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地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分布的概念。
八上初中地理人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历程,掌握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掌握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分布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图表和统计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人口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分布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的原因和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历程。
3.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介绍我国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让学生掌握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分布特点。
4.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外资料,分析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5.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分布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还要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的现状和特点,认识到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2人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图中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理解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作用。
2.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我国人口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描述人口地理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1.我国人口基本国情以及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
2.我国的人口政策,我国人口分布。
三、教材设计思路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区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它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主体。
认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首先要认识人口。
所以,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设计了“人口”。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我国“旅游黄金周”人山人海的图片。
问题引领:看了这组图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教师小结:大家看了图片最明显的感觉就是人多,我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
【讲授新课】图片展示: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数。
问题引领: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是多少。
学生回答:14.12亿问题引领:那你知道我国的人口总数世界第几吗?学生回答:世界第一图片展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学生活动一:我国人口增长特点和原因。
方法指导:阅读课本图1.10“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和课本11页文字。
问题引领:1.1949年以前的人口增长特征。
2.1949年以后的人口增长特征,及其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归纳:1949年之前人口增长较慢,1949年后新中国成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我国人口快速增长。
议一议:人口众多会对我国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人口众多一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食品、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的需求量巨大,给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压力。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1949年)后,我国人口快速增长,但1982年开始人口增速明显放缓,试分析原因。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人口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意义。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和解决途径。
教学重点:1. 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 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1. 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途径。
教学准备:1. 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
2. PPT课件。
3. 教学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章: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新课导入】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教师讲解,总结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分布不均等。
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人口特点的影响因素。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人口特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课后作业】学生课后总结我国人口特点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我国人口政策及其意义【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我国的人口政策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
【新课导入】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
教师讲解,总结我国人口政策的主要内容: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人口老龄化等。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人口政策的意义。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人口政策对国家发展、家庭幸福的影响是什么?【课后作业】学生课后调查身边的人口政策实践情况,总结我国人口政策的实际效果。
第三章: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人口问题的数据,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
【新课导入】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
教师讲解,总结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人口过多、人口结构失衡、人口质量不高等。
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方案。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课后作业】学生课后调查我国人口问题的实际案例,总结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途径。
第四章: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途径【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途径。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人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人口》章节主要介绍了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发展、人口政策及其影响等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世界及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掌握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口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政策等抽象概念的理解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难点进行深入讲解,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及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掌握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数据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人口、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国家政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及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数据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人口政策的影响。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地图、数据、案例等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及我国人口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分布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
同时,通过案例介绍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影响。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分析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口政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