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PDF.pdf
- 格式:pdf
- 大小:756.41 KB
- 文档页数:25
高考语文《论语》阅读专题复习资料总体把握:宏观上:构建《论语》章节内容知识网孔子的德政观一、课文梳理1、总述:“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和执政方法提出的要求。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达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效果。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垂拱而治)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区别2、具体做法:(1)富民(“使民以时”“均无贫”“减轻赋税”)★“均无贫”和“均贫富”的区别(2)教民(百姓顺服、社会稳定、政权巩固)★“先富后教”与“去食留信”是否矛盾?(3)正己(“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临之以庄”“孝慈”)(4)举贤(“举善而教不能”,辅佐君王实现德政、礼治)3、核心思想:以民为本,以身作则。
二、针对训练1、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见《创新方案》P100)2、以孔子的德政思想为标准来看待我们这个现实,你觉得我们这个现实如何?以我们的现实看孔子的德政思想,你觉得孔子的德政思想有什么价值或不足?参考答案:问一:抓住孔子德政思想的四个方面来说。
(富民、教民、正己、举贤)问二:价值——同样抓住孔子德政思想的四个方面来说。
(1)孔子认为统治者的道德素质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好坏,甚至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今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正己)(2)孔子尊贤使能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治理国家的客观要求。
对我们建立行之有效的干部选拔、任免和监督制度,有指导意义。
(举贤)(3)孔子强调先富民后教民,不只明确了道德教化的前提是物质生活的满足,更揭示了“富而后必教”的理念。
我国目前的道德文化建设、人文教化提升的理念与之相一致。
(富民、教民)不足——过度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对人的约束力不够,因此,有其局限性。
3、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参考答案: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
《论语》复习一、为政以德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
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
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答案要点: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4分)《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四书集注》)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最新资料推荐------------------------------------------------------《论语》复习提纲《论语》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什么叫做儒?冯友兰是这么说的:。
儒就是人所需要的,与所需要的人。
2.《说文解字》讲:儒:儒,柔也,术士之称。
3.胡适之先生讲,儒实际上就是:指性格柔和而有学问的人,就是最早的教师. 4.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著名的文章《原道》篇里讲到中国的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5.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孔子儒家思想学说的评价是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上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传,近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开。
上是传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圣人之道,所以孟子说夫子之学,集大成者也。
6.学习《论语》的时候,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态度与方法?程子曰:1 / 3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
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7.春秋时期,士也为较低级官吏之称。
8.在秦汉时期,士,称为士大夫时,则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为士人时,特是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
宋宋以后,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9.孔子回答子路的士是: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0.孔子回答子贡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1.教师则是人们需要的人。
儒家兴起很早,而真正将儒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学派的是孔子。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一、重要语录摘抄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十四文化论著《〈论语〉选读》考纲解读《〈论语〉选读》是浙江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课目。
2009年的年浙江《考试说明》开始把该课目作为古代诗文阅读中的一个内容来考查,2010年、 2011年、2012年依然保持这些要求,分值都在5分左右。
《〈论语〉选读》的考试要求,可以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两个部分。
所谓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子文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所谓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
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写出的,而是通过孔子等的言行来展现的,所以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是前提。
要善于在理解原文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基础上,理解其思想,并能结合现实背景作分析,联系当今谈意义。
考查内容:浙江卷自2009年开始出现该考点,考题侧重考查对《论语》中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如2009年考查孔子的教学原则, 2010年考查孔子的义利观, 2011 年考查孔子的为政观, 2012年考查孔子的仁爱观。
福建卷自 2008 年开始考查该考点,其相关试题可供参考。
2009年阅读材料全部出自《论语》,2010年另给了欧阳修《朋党论》的材料,2011年另给了《韩非子》的选段,要求与《论语》中的观点进行比较; 2012年用《论语》与《经典释文》对同一段话的不同标点情况,来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及对后人观点的评价。
四年高考【2012 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5分)《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5届统编选必上高三语文文言篇目《论语十二章》复习一、挖空训练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1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二、知识梳理一、文言知识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智”)一词多义兴《诗》可以兴,可以观(动词,激发人的感情)从者病,莫能兴(动词,起身)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动词,兴办,举办)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动词,发生,产生)敏敏于事而慎于言(形容词,勤勉)回虽不敏(形容词,聪慧)天之应人,敏于景响(形容词,快,疾速)居居无求安(名词,居住的环境)佛印居左,鲁直居右(动词,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动词,处于)昂其直,居为奇货(动词,囤积,储存)欲居之以为利(动词,占,占有)居有顷,倚柱弹其剑(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动词,停留,止息)胜质胜文则野(动词,超过)驴不胜怒,蹄之(动词,经得住,能承受)百战百胜(动词,胜利)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优美的)何可胜道也哉(动词,尽,完)正就有道而正焉(动词,匡正)名不正,则言不顺(形容词,正当,合适)其冠不正(形容词,不偏,不斜)心术不正(形容词,正直)正中下怀(副词,恰好)为正副二本(形容词,正式的,为主的,和“副”相对)日月正相望(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进行和持续,正在)克克己复礼为仁(动词,约束)然操遂能克绍(动词,战胜,攻破)何功不克(动词,完成,成功)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助动词,能够)而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表并列)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假设,如果)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连词,表顺承,就)死而后已(连词,表顺承,才)其请问其目(代词,它的)其“恕”乎(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古今异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板块五学案30《〈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例句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①知者不惑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③若火之始然1.通假字同“智”,智慧同“纳”,结交同“燃”,燃烧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平地譬如平地古义:__________今义:平坦的土地②小子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③大学大学之道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2.古今异义词填平洼地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词语例句意义(1)安①居无求安②静而后能安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④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⑤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多义实词安逸、舒适性情安和安定哪里安稳安身(2)克①克己复礼为仁②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③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④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成功(3)恶①非恶其声而然也②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③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④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窦娥冤》)约束能够攻克厌恶怎么、哪里小人坏事(4)辞①辞让之心,礼之端也②《归去来兮辞》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④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⑤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⑥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推让、谦让古代的一种文体推辞讲究、计较辞别、离开文辞(5)要①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②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③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④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⑤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⑥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治平篇》)总结,概括⑦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要挟,威胁⑧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墨子·兼爱中》)同“腰”求取同“邀”,邀请关键,重要相约精深(6)贼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②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五代史伶官传序》)③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祸害④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童区寄传》)强盗伤害敌人、仇敌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就有道而正焉②见贤思齐焉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④譬如平地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⑥先齐其家/先正其心/先诚其意4.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端正贤,形容词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齐,形容词作动词,与……看齐名词作状语,在内心形容词作动词,填平形容词作动词,彰明使动用法,齐,使……整齐有序;正,使……端正;诚,使……真诚例句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5.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自”作“省”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固定句式,“不亦……乎”,不也……吗定语后置句,“而……者”为语言标志,正常语序为“有可以终身行(之)一言乎”④人而不仁,如乐何⑤克己复礼为仁固定句式,“如……何”,把……怎么样呢、对……怎么办呢判断句,标志词:为6.文化常识(1)小人: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是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又指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论语高考知识点总结pdf一、《论语》的作者《论语》的作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孔子整理了“春秋”等古文献,并总结和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形成了《论语》中的言行录。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和总结,是孔子学说的集大成者。
二、《论语》的内容《论语》共20篇,大部分为对话形式,以言行录的方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和弟子的弟子们的言论和行动。
全书主要集中于教育、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包括仁、孝、忠、信、礼、义、治国、修身养性等,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1. 仁:《论语》中多次提到仁的重要性,并强调仁爱是做人的根基。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
2. 孝: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论语》中强调了孝道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3. 忠信:《论语》中多次提到忠信,孔子认为忠诚和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4. 礼:孔子重视礼仪,认为礼仪习惯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5. 治国:《论语》中涉及到了关于政治和治国的观念,孔子提出了君臣、父子、朋友之间相处的原则。
6. 修身养性:《论语》中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者,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等名言。
《论语》的内容丰富多彩,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和哲学思想的精华,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价值观念。
三、《论语》的思想《论语》的思想融合了孔子的生活哲学、伦理观念、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最核心的思想是“仁”,即爱心、仁爱、仁义、仁德等。
《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反身性善”思想,主张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并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从教育方面来看,孔子提出了针对不同人的不同教育方式的思想,主张培养人的品德和个性、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此外,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出了仁政思想,强调了君子治国的原则和方法。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学派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考生们在高考中要对《论语》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下面给出《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以供考生们参考:
1.《论语》的背景和作者
1.1儒家学派的兴起和发展
1.2孔子及其思想的影响
2.《论语》的主要内容和体裁
2.1《论语》的组成结构和篇章特点
2.2《论语》的内容概述和主题思想
2.3《论语》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3.《论语》中重要章节和人物特点
3.1《学而》、《为政》、《八佾》等重要章节的解读
3.2孔子、子路、子贡等重要人物的思想特点和形象描写
3.3孔子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
4.《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解析
4.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1《论语》中的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5.2孔子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关系
5.3《论语》中的品德修养和个人发展的智慧借鉴
6.阅读和解析《论语》中的典例
6.1分析典例的背景和意义
6.2解读典例中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6.3总结典例对于人们思考和行为的启示
7.与其他经典著作的关系
7.2《论语》与《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的异同
7.3《论语》与《荀子》、《孟子》等其他儒家经典的互补与对话
8.学会运用《论语》里的智慧
8.1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论语》中的道德原则
8.2通过对《论语》的深入学习,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品德能力
8.3探索“学而不厌”和“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
《论语〉六则》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记录。
它与、、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字,(时)家、家、家,儒家的人。
后世称其为“至圣”,后来的儒学大师孟子被称为。
二、课下注释:1.词汇解释:子时习说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君子故知为矣乎罔殆敏好耻是以默识厌诲哉其善者从何以2.句子翻译: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何有于我哉?⑤三人行三.按要求默写。
1.孔子强调学习要经常复习的句子是,?2.阐明要学思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关系的句子,。
3.表明要谦虚好学的句子,。
4.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5.孔子阐述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6.孔子说明孔文子被谥为“文”的原因的句子是,。
7.孔子强调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的句子是8.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孔子说:,。
9.写出本文中带有通假字的两个句子:10.古书中的一些词是成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流传至今,仍光彩夺人,试在下列各句的空白处填恰当的成语。
(1)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对人家,我们应该采取这种态度。
(2)学贵有疑,善于于无疑中发现疑点时要虚心向教师、同学请教,即使对成绩不如自己的人也要。
(3)平时学习的知识要注意复习和运用,尤其到期末复习时,应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做到。
四、回答下列问题1.本课出现了五个成语,请写出来。
2.本文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怎么样?五、根据要求默写:1、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2、孔子在《〈论语〉六则》中提到学习要不断地进行复习,才能够掌握知识,这句话是:3、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论语〉六则》中与之相似的句子是: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引用《〈论语〉六则》中,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意思。
《论语》复习提纲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自己,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懂得上天的意志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但却不会越过法度。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颜回真是贤德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真正的贤明之士啊,颜回!”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为快乐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二、基础知识1、成语不亦乐乎:指快乐的无法形容了。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2、通假字是知也:“知”通“智”,聪明。
女同汝,表示你,不是通假字,而是两字在古代意思相同。
说“悦”的古字,表示愉快,不是通假字,而是由于古代并无“悦”字,在古代“说”就相当于“悦” 后为与说话的“说”区分人们造出了“悦”字。
活用现象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3、古今异义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4、重点词语⑴学而时习之( ) 2不亦说乎( )3有朋自远方来( )( ) 4人不知而不愠( )5不亦君子乎( ) 6吾日三省吾身( )(7为人谋而不忠乎( ) 8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9传不习乎( ) 10温故而知新( )11可以为师矣(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 14诲女知之乎( )( ) 15是知也( ) 16见贤思齐焉( )( ) 17士不可以不弘毅( ) 18死而后已( )19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0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21其恕乎( )( ) 22己所不欲( )23勿施于人( )( )5、“而”的用法“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任重而道远()择其善者而从之()答案: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三、课文理解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论语》复习一、为政以德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
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
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答案要点: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4分)《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四书集注》)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论语集注》)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答案要点: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
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
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参考答案:(1)(1分)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
孔子:以德治国(德治)。
(2)(3分)赞同。
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二、克己复礼文化思想明白“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1)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1分)(2)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3分)参考答案(1)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他直率、淳朴的性格。
(2)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
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名”和“实”混乱,社会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因此,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3)材料2: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16.3)材料3: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材料4: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材料5: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12)(译:祭祖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面前。
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礼”的理解。
参考答案:(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
这个内核就是仁。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对于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礼仪。
(3)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
例如,当子女尽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祭祀祖先神灵,好像祖先神灵真的在那里。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可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已可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我主张守孝一年,而孔子主张守孝三年。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赞同孔子的观点。
理由:a、子女出生3年才能脱离父母,所以父母死后,子女也要守孝3年。
b、“孝”是“仁”和“礼”里的重要内容,孝敬父母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赞同宰我的观点A、影响礼乐。
因为“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B、影响农业生产劳动。
(3)都不大赞同。
不主张守孝。
理由:A、首先要明确古人是怎么守孝的。
古人要求在家守孝或在父母坟头筑房守孝三年。
B、现代还这么守孝会影响工作。
C、守孝关键在于心诚,只要心诚,异地守孝也是一样的。
D、儒家主张“仁”,“孝”是“仁”重要内容,忠于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是“仁”更重要的内容。
古人就有“忠孝有两全”的说法,当“孝”与“忠”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求首先选择“忠”,看来忠于国家人民比守孝更为重要。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省参考卷题目)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a、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改革社会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b、“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
c、身处乱世之中,如果人人都能“以天下为己任”,,那么乱世就会变成盛世。
赞成桀溺的观点。
a、乱世中,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b、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c、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与精力的无谓浪费。
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且理由到少两点,即可给满分。
2、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请阅读后完成有关题目。
(4分)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2)对“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观点,你怎么看待?参考答案:(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完全认同。
这正是孔子一贯的思想主张。
他认为君臣之义是大义,长幼之节是小节,君子要行大义。
尽管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采纳,还坚定地认为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这便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注:“子路曰”,宋初写本作“子路反,子曰”。
就认定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
)(2)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局限性。
首先,倡导君子学有所长,就出来为社会做事,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是有益的,当然值得肯定。
但是把出仕与建立君臣关系等同起来,认为一个人出来做官就是“售于帝王家”,有很大的思想局限性。
3.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