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归晋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有三家分晋和三分归晋分别指的是什么?导语:历史上有三家分晋和三分归晋分别指的是什么?春秋战国有三家分晋,三国终结有三分归晋,这是历史的巧合么?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历史上有三家分晋和三分归晋分别指的是什么?春秋战国有三家分晋,三国终结有三分归晋,这是历史的巧合么?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
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
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即由此起始。
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三分归晋:中国古代三国末期,司马氏家族篡魏灭蜀以后,兵伐东吴,灭了孙皓,自此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的魏、蜀、吴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史称西晋。
在汉末长达84年的分裂时期,战争不息,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无穷无尽的苦难,比之西汉,人口大为减少,生产出现了大倒退。
西晋统一之后,社会比前安定,政府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移生活常识分享。
《三家分晋的故事主要内容》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叫“三家分晋”。
很久很久以前,在咱们国家有一个叫晋国的地方。
这个晋国呀,可大可厉害了。
但是呢,晋国的国王慢慢地管不住下面的大臣们啦。
有三个大臣特别厉害,他们分别是韩氏、赵氏和魏氏。
这三家的势力越来越大。
比如说韩氏,他们家的人很会打仗,带领士兵打了好多胜仗,得到了很多土地和财宝。
赵氏呢,他们特别会做生意,赚了好多好多钱,然后用这些钱买了很多武器和粮食。
魏氏也不简单,他们家的人很聪明,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来管理自己的地盘。
后来呀,这三家变得越来越强大,晋国国王根本管不了他们。
终于有一天,这三家决定不再听晋国国王的话了,他们把晋国分成了三块,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国家,就是韩国、赵国和魏国。
小朋友们,这就是三家分晋的故事,是不是很有意思呀?《三家分晋的故事主要内容》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三家分晋的故事。
你们想想看,晋国就像一个大大的蛋糕。
原本是国王一个人的,但是韩氏、赵氏和魏氏这三家就像三个很馋的孩子,一直盯着这个蛋糕。
韩氏家的人就像勇敢的战士,每次打仗都冲在前面,抢了很多小块的蛋糕。
赵氏呢,就像聪明的小商人,用各种办法把蛋糕换成了更多更好吃的东西。
魏氏呢,就像聪明的小军师,想办法把自己的那部分蛋糕保护得好好的。
最后,这三个孩子觉得国王太弱了,管不住他们,就一起把蛋糕分了,自己吃自己的。
就这样,晋国没有了,变成了韩国、赵国和魏国。
小朋友们,能明白这个故事吗?《三家分晋的故事主要内容》小朋友们,我再和你们说一说三家分晋。
咱们来想象一下,晋国是一个大大的城堡。
国王是城堡的主人,但是他没有好好管理。
韩氏家的人像勇敢的骑士,在城堡外面打跑了很多坏人,得到了国王的奖励,变得越来越强大。
赵氏家的人像聪明的管家,把城堡里的财宝管理得井井有条,也越来越有实力。
魏氏家的人像机智的谋士,给国王出了很多主意,但是国王不听,他们就自己为自己打算。
终于有一天,这三家觉得国王不行了,就一起把城堡分成了三份,各自当家作主。
天下归晋基本脉络:公元263年邓艾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邓艾率先进入成都,灭亡蜀汉。
公元265年(魏咸熙二年)司马炎为相国、晋王,同年十二月代魏称帝,建立晋。
公元280年西晋六路并进,灭亡东吴,三国归晋。
一、蜀汉夷陵之战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刘备派遣黄权督江北水军,自率陆军进军,秋七月,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将军冯习、张南等战死。
刘备退至永安。
孙权听闻刘备驻扎白帝,非常害怕,派遣使者请和,刘备同意。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夏四月,刘备病逝,享年63岁,谥号为昭烈帝。
庙号烈祖,葬惠陵。
白帝城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夷陵之战发展到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
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
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
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
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
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国统一归西晋的读后感1. 哇塞,三国最后竟然统一归西晋了!就好像我们班竞选班长,一开始好几个厉害的同学竞争,最后却被一个大家都没想到的同学拿下了!我记得诸葛亮说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就跟我们考试一样,努力了也不一定就能考第一呀。
2. 哎呀呀,三国统一归西晋啦!这让我想起上次和小伙伴们玩游戏,本来大家都觉得小明会赢,结果却是不起眼的小刚赢了。
就像曹操那么厉害,不也没笑到最后嘛,他不是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最后天下还不是归了西晋。
3. 嘿呀,三国归西晋了呀!这跟踢足球比赛似的,开场很猛的队不一定能夺冠呀。
刘备不是常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可他的蜀汉还是没了呀,真是让人感慨。
4. 哇哦,三国统一归西晋了啊!这多像跑步比赛,一开始跑在前面的人不一定能第一个冲过终点线呢。
就像孙权说的“孤常以语妻妾,莫以乘车馨马,作贵人应有的节俭”,他那么会管理,东吴不也没了。
5. 哟呵,三国最后归西晋了呢!这就好像我们分小组做任务,以为那个小组最强,结果却不是呢。
司马懿不是说“人不能怯懦,但不能不知敬畏”,可他最后不也成了大赢家嘛。
6. 啊呀,三国统一归西晋了呀!这好比我们选三好学生,大家看好的人有时候反而选不上呢。
董卓不是大喊“吾儿奉先何在”,他那么嚣张,不也没个好下场。
7. 哎呀,三国归西晋了哇!这跟搭积木似的,你以为稳稳的,结果一不小心就全倒了。
袁绍不是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可最后不也没成功嘛。
8. 嘿,三国统一归西晋了哟!这就好像我们玩跳棋,以为会这样走,结果完全不一样呢。
张飞不是大吼“燕人张翼德在此”,他那么勇猛,不也没改变局势。
9. 哇,三国统一归西晋了!这多像我们玩猜谜语,你觉得肯定是那个答案,结果却不是呢。
姜维不是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可最终还是没能挽回呀。
10. 咦,三国统一归西晋了呀!这就跟我们选班长一样,谁能想到最后会是那个人呢。
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都是有轮回报应的!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巧合,有些是人为的,尚可理解,有些是天意还是意外?无法解释,令人百思不解,颇值得研究。
(一)从三国分晋到后来三国归晋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赵、魏为诸侯。
到公元前376年,韩哀侯、赵敬侯、魏武侯联合灭了晋国,瓜分了晋国的全部土地,把晋当时的国君静公废为百姓,晋完全为韩、赵、魏三家所取代。
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国分晋。
大家注意,当时的大国晋国被三个国家赵,魏,韩分割。
16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30年,三国先后被秦所灭。
公元279年,当时的三个国家魏,蜀,吴先后被晋所灭。
注意这里面又有魏国,其来源于曹操曾被汉献帝封为魏王。
而晋的来历是因为司马昭曾被魏帝封为晋王。
消灭三国之后,其自身也被别人消灭,其中又有秦(西秦,前秦,后秦)。
里面有个有趣的循环:1.三国分晋(晋——魏——秦)2.三国归晋(魏——晋——秦)是曹操泉下有知,会不会后悔自己被封为魏王?是魏帝泉下有知,会不会后悔封司马昭为晋王?(二)刘邦兴于蛇而亡于“蟒”刘邦在芒砀山“拔剑斩蛇”,起义诛暴秦,后尊怀王之约,西略地入关,兵伐咸阳。
子婴投降后,众将都建议杀之以谢天下,刘邦却说:“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遂宽宥了子婴。
刘邦建立了大汉朝,200年之后出了一个投机钻营的“安汉公”王莽,他是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
汉平帝驾崩后,王莽立汉宣帝两岁的玄孙广陵侯子婴为皇太子,并改名曰“孺子”,史称“孺子婴”,由王莽居摄,总揽朝政。
不久他就“顺符命,去汉号”,篡权改国号为“新”,并策命孺子曰:“咨尔婴……诗不云乎?‘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封尔为定安公,永为新室宾,呜呼!”看到这儿有什么感想?很相似吧?刘邦兴于蛇,而亡于“蟒”;西汉从秦朝的子婴处夺得江山,王莽亦从西汉的子婴处夺得江山,且两位子婴均得以“宽宥”。
可见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关于刘邦兴于蛇而亡于“蟒”的巧合,后来还演化出了一段神话故事:刘邦斩蛇前,白蛇说:“你今天欠下的账总有一天要还的。
三国归晋内容概括300字Three Kingdoms Return to Jin is a popular historical fiction novel that tells the story of how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comes to an end with the unification of China under the Jin dynasty. The novel follows the lives of various historical figures such as Sima Yan, Cao Huan, and Zhuge Liang, portraying their struggles and triumphs as they navigate the turbulent political landscape of ancient China. Through its rich storytelling and vivid characterizations, Three Kingdoms Return to Jin offers readers a deep insight into the power struggles, alliances, and betrayals that characterized this pivotal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三国归晋》是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三国时期如何在晋朝统一中国的故事。
小说追随司马炎、曹奐、诸葛亮等各种历史人物的生活,描绘了他们在古代中国动荡的政治景观中努力奋斗和取得胜利的过程。
通过其丰富的叙事和生动的人物刻画,《三国归晋》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洞察这一中国历史关键时期的权力斗争、联盟和背叛。
One of the central themes of Three Kingdoms Return to Jin is the idea of loyalty and betrayal, as characters are constantly forced to choose between their duty to their country and their personal ambitions. The novel explor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rulers and their subjects, generals and their soldiers, friends and enemies, shedding light on the moral dilemmas and ethical choices that defined this tumultuous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rough its intricate plot and nuanced characterizations, Three Kingdoms Return to Jin paints a vivid picture of the challenges and sacrifices faced by those caught in the midst of war and political intrigue. 《三国归晋》的一个中心主题是忠诚与背叛的概念,因为角色们不断被迫在国家职责和个人抱负之间做出选择。
三家分晋的故事三家分晋的故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
赵国国君赵鞅立赵无恤为赵家继承人后,赵鞅经常亲自教导他。
几年后晋国四卿中实力最强的智氏,联合赵氏攻打郑国。
攻破了郑国好几个城池,并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
赵无恤随智伯出征伐郑回来后,没过几年,父亲赵鞅便应病去世,无恤继任为赵氏的族长,而晋国的正卿职位,则改由智伯担任。
继任族长的无恤,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用巧计占领了代国。
赵无恤上任后的第四年,智伯联合赵、魏、韩三家,私自瓜分了以被灭掉的范氏和中行氏两家的封地。
晋国国君大怒,打算请齐、鲁两国出兵灭掉四卿,让自己夺回权力。
但这个计划很快被智伯知道,于是他联合三卿打跑了国君晋出公,扶立了新的国君。
从此,智伯掌控了晋国的全部国政。
智伯野心越来越大,让三卿都拿出一万户封献给智国。
韩、魏两国都献出了一万户封,而赵没有献。
智伯大怒,水淹晋阳,而韩、魏叛变,始智军大乱,智伯战亡。
智伯被杀后,韩、魏、赵共同瓜分了智氏,逐步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水淹晋阳5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03年,晋国由此变成小国,反倒要去朝拜赵、魏、韩三个新诸侯。
公元前376年三国终于废了晋静公,晋国从此灭亡。
中国进入了天下混战的战国时代。
晋阳之战历时两年左右,以赵、韩、魏三家联合携手,共同攻灭智氏,瓜分其领地而告终。
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智氏一族的存灭,不仅仅关系到晋国一国的局势,更深刻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之际整个天下的形势。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历史典故:韩赵魏三家分晋历史典故:韩赵魏三家分晋 导语:中国⽂化源远流长,有很多经典的故事值得我们了解,下⾯是⼩编收集的⼀篇历史典故,供您欣赏,希望您能喜欢。
韩赵魏三家分晋 前453年,智⽒家族被韩、赵、魏三家所灭。
⾃此之后,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分。
前403年,周朝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这掀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
春秋时代,晋国是⼀个重要的诸侯国,⼀度扮演中原霸主的⾓⾊,到了春秋末期,晋国⾛向衰落。
在春秋初期,晋王室内部就已展开了激烈的争⽃,⼒量逐渐转弱。
⽽晋国卿⼤夫的⼒量却逐渐强⼤起来,吞并割据不断,到了前458年,只剩下韩⽒、赵⽒、魏⽒、智⽒四⼤卿⼤夫家族。
晋国王室再也⽆⼒控制他们。
四家卿⼤夫分别是智瑶、赵襄⼦、韩康⼦、魏桓⼦,其中智瑶的势⼒最⼤,他虽拥⽴哀公为晋的国君,实际上他⾃⼰却把持朝政,在晋国政事上说⼀不⼆。
智瑶妄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地,于是,他以晋国国君的名义,对赵、魏、韩三家⼤夫说:“晋国原本乃中原霸主,如今却失去了霸主地位。
为了重新振兴晋国,我主张每家都拿出⼀百⾥⼟地和户⼝来归给公家。
” 三家⼤夫都知道智瑶的算盘——想以公家的名义来逼他们交出⼟地。
可由于三家⼈⼼不齐,韩康⼦⾸先把⼟地和⼀万户⼈⼝割让给智家;魏桓⼦不愿得罪智瑶,也把⼟地、户⼝让了。
唯有赵襄⼦拒绝不从,他愤然道:“⼟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能送⼈!”智瑶闻后⼤怒,马上命令韩、魏两家⼀起发兵共同攻伐赵⽒。
前455年,智瑶、韩康⼦、魏桓⼦率领三队⼈马直奔赵地。
赵襄⼦⾃知寡不敌众,听说晋阳政宽民和,是理想的据守点,于是,便率军退据晋阳。
赵襄⼦巡视全城,只见城池坚固,府库充实,粮草充⾜,就是缺乏御敌所⽤的箭⽮,于是他们将建筑宫室的材料拆下来制作箭杆,铜铸的柱⼦⽤来造箭头。
⼀切准备就绪严阵以待。
没有多少⽇⼦,智瑶率领的三家⼈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
赵襄⼦吩咐将⼠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
逢到三家兵⼠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马没法前进⼀步。
《三国演义-三分归晋》主要内容解读与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三国演义-三分归晋》主要内容解读与赏析【导语】:三分归晋(第115120回)是《三国演义》最后的一个情节单元,也是全书的大收束。
三国归晋的故事
公元260年,司马昭密谋杀害了皇帝曹髦(曹丕的孙子),立曹奂为皇帝。
这时,魏国的大权已完全掌握在司马昭的手中。
后主刘禅听信宦官黄皓的谗言,不信任姜维,让他到汉中屯田种麦去了。
司马昭得到这个消息,决定立即讨伐蜀国。
公元263年,司马昭任命很有谋略的钟会为镇西将军,命邓艾为征西将军,联手征讨蜀国。
姜维写了如何保卫蜀国的奏章,可刘禅听信黄皓的谎话,在宫中寻欢作乐。
钟会和邓艾很快打到了成都,昏庸的刘禅率领文武百官投降了魏军。
从此,蜀国就灭亡了。
公元265年,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把魏国皇帝曹奂撵下台,自己当了皇帝,把国号改为"晋"。
这样,魏国也灭亡了。
司马炎又开始算计怎样才能将吴国灭掉。
吴国皇帝孙皓(孙权的长孙)整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
这天,孙皓正和自己喜欢的宦官岑昏玩乐,有人报告说司马炎的大将杜预和王浚已经打过来了,他大吃一惊。
岑昏说:"用连环铁索横在长江上,江面下再放上万个铁锥,敌人就过不来了。
"孙皓认为很有道理。
王浚听说吴国在长江布置了铁索和铁锥,不禁哈哈大笑。
他让士兵造了几十个大木筏,中间放一个装满油的火炬,
四周捆绑些草人,顺流放下。
铁锥碰上木筏,都被拉了出来;铁索碰到火炬,也被烧断了。
吴国士兵见到这种情况都吓跑了。
孙皓见晋军攻到了首都建业,又害怕又没有办法。
问大臣怎么办,大臣们都不回答,一起进宫,杀了专门给皇帝出坏主意的岑昏。
这时,王浚已进了城,孙皓只好投降。
从此,晋国建立起统一政权,结束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