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学情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研究

基于学情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研究

基于学情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研究
基于学情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研究

构建和谐教育生态打造有效地理课堂

——基于学情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研究

青浦高级中学王健

人才创新、观念创新、教育创新、手段创新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地理学科需要教师能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观念和手段更新。如何立足于课堂,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如何真正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去深思,为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了许多积极而有益的探索。本文就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来探讨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希望从地理学情的了解作为突破口,通过采取恰当的方式,切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一、从学生的“学前学情”看地理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有效性

曾经有一位地理特级教师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只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呢?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特征。

1、地理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应关注“学情”。应以“学情”为起点,充分考察之后,以科学准确适宜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终点,然而在现实的地理教学中,真正养成这个习惯的很少。在平常的学校期中检查中,发现许多老师的备课中主要是以知识的呈现为主,实际上地理备课不仅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更要备学生、备方法等,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

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地理教学,我相信各位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张皮,教学效果一般。通过参加区级层面的高中综合调研,发现教师备课普遍有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设计,而真正做了学情的分析的极少,统观检查教师备课与设计的结果:不难发现有四种“顽疾”:做过学情分析的教学案例不多,在备课中进行学情分析的则更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精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很不够,很多只是一种浅度描述,一种印象判断。

如果地理教学没有准确而细致的学情分析,就使建立在“学的活动”基点上的有效教学无法落实。面对不同的学生一样的教不能说有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也不清楚,针对性缺失,当然谈不上有效。在调研时经常听有些地理老师反映说:“我们的学生是很差的”,照理这个说法是学情判断,然而有问题,他的判断太过肤浅。深入下去,学生差在哪里?怎么差?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他在平时的备课与设计中有没有估计到这种“差”,并相应地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体现出来呢?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要从学生本身基础出发即“学情判断”来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有机结合,也就是“学习”的目标,“学情判断”直接引出教学目标的高度、广度和正确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并且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知识的储备状况,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努力探索符合高中学生学情特点的学习模式,并将这些学习模式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目标。如果你定的目标“目中无人”,过高或偏差,最后只能通过“我校的学生很差的”来推卸责任。

二、从学生“学时学情”看地理教学环节和流程的有效性

学时学情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经历及其经历后所获得的结果,对于这个学情的观察,其实就是收集学生学习的证据和学生对“教”的反应数据,如果说,学前学情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那么学时学情则反映着教学流程与教学效果,而考察它,就形成了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评价证据。

我们所说地理教学“有效性”归根到底是指学生“学”的有效。课堂的结构表面上是“教”的结构,

而实质上是“学”的结构,这个结构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设计者。所谓的教学环节,是从教师角度而言的,他的职能是“组织”学的活动,然而我们常常面临的问题是教师“教的活动”比较有结构,较完整,而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不成体系,是小孩子被大人带着走马观花,从而影响了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普通高中的学生可能是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上课时比较不爱主动回答问题。所以我们地理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提问时,要注意不同学生的特点,适当照顾他们自尊和心理需要,不要把难题用来提问那些基础差、学生习惯不好,根本就不可能回答你问题的学生。根据“习得性失助”原理,个体在付出努力但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经历之后,就会丧失自信,束手待毙,不愿做出任何实际的努力。这样的提问,不仅等于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而且对他们自信的树立和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无益。当然,也不要经常把容易的问题用来提问学习好的学生,这对回答问题的学生不会有什么帮助,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成功、感受求知的乐趣。学生在回答中难题或在地理新教材中的“问题探究”板块中取得进展,从而获得教师的嘉奖更能激发其进步。所谓的教学流程,是从学生角度而言的,它代表的“学的活动的展开”,我们通常的问题是“教的活动”丰富多样,而学生的“学的活动”非常机械、单调、不完整,蜻蜓点水。不仅如此,更大的问题在于:很多人没注意到它是个问题,包括教者和评价者都可能被表面光鲜的“教”而吸引,面对被淹没于“教”中的“学”失去了注意力——这些都是“学时学情”不被关注的结果。所以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要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教师通过多样性的地理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对于“学时学情”我们可以关注下面一些主要“情况”:

(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表现出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全体参与,全程参与,认真倾听,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学习的空间、时间、材料得到保证,每一个学习过程都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完整穿透。

(3)设计的活动与学生学习任务完全一致,结果吻合。

(4)课堂讨论比不讨论明显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5)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理解水平相适应,既不过高也不过低。

(6)教学的起点与达到的终点非常清楚,而且达成。

(7)学生对知识形成真正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能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8)学生思维在教师的提问中得到开启,获得新的认识,并有了自己价值的想法,且融入课堂,考察“学时学情”的角度很多,不可能详尽列出而考察它的意义在于:为教师的“教”找到“推进学习”(课堂组织教学的全部理由)的合宜方式,因为教学的有效性只取决于“学”的有效性。

其实,如何让学生在我们的地理教学中更有效的学习,使我们的教学成为有效教学,不是一两句话或一两个建议所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结合自己的深切体会和有意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只要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态度、情感等,让学生有兴趣、有欲望地学习,就会慢慢提高学生学习的时效性,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最近,我们学校正在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研讨,学校通过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来聚合集体的智慧,促使教师在“自我反省,同伴互助”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引

领来完成实践与理论的对话,让“上高效的课”这一思想成为我们学校每一位教师共同的追求。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所有老师要思考的,尤其是高三复习课,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我们都很关心。包括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课堂练习的这一块也很重视,备课组通过筛选,确定比较好的,有针对性的题目放到课堂上让学生去思考,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像普通班,我们就选稍容易的题来提升学生的信心,因为说实话,普通班中能考上本科的有1-2个已经是不错的了。

除了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这一块,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去做的,在听了专家的报告后,我觉得受益匪浅,特别是专家谈到要在复习课中构建知识网络,体现考试要求和命题思路。因为现在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掌握得是比较散的,如何构建起知识的框架是复习中要特别重视的,要让学生的思路非常清晰,学会综合地去分析问题,这样在考试中才不会捡了西瓜丢了芝麻,能够回答在点子上,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学会构建知识网络,还要学会表达,所以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是专家所提到的。现在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好,在答题的时候

没有很清晰的思路,所以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今后在这一方面我觉得我还是要加强,多让学生说,然后再概括要点,让学生对题目有总体上的把握,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回答问题。我想,这样应该会取得一些效果的。今后,我自身也要努力钻研,争取在课堂教学中有所突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高中学生地理知识来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把握好坏,直接会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好坏。我的很多学生生源素质不高,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能学到知识,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呢?这个问题在我每一次备课中都在深思!

我想有效教学是应该将高效与快乐、轻松、活跃并存的。所以在备课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备好课、备足课

进入高二教学,深知自己经验不足,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我一方面通过网络充实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学习授课的方法、重难点、有关试题的出题方向

等。

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语言的表达。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一种重要途径,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因此不但要教师说,更要让学生说。教师的说要有主次之分,强调重点时要放慢语速,语言要言简意赅,更要注意学生的反应(是否懂)。然而这样的语言表达会让学生有很大压力,所以在课堂中要适当的插入一些有趣的内容,用一些轻松诙谐的语言拉近师生的关系,让课堂气氛宽松一些。

三、课后交流

高中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见,所以他们的学习是有很多原因的。有些学生是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普通班的学生更多的是因为其它因素,比如自身对这一科目有兴趣或有天分、喜欢任课教师或因为和任

课教师关系比较好,成绩不好觉得不好意思等等。因此交流是一个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好方法。比如说在我和几位学生交流后发现,普通班的学生很喜欢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重视,因此我在一次默写中当着班主任的面表扬他们的进步,全班同学高兴的一起鼓掌,之后的几节课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了很多。

当然我所做的这些并不能让我的课成为一节真正的高效课,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边学、边做、边想,不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008年这一新的学期,我担任高二地理教学,面对区域地理的课程可谓是困难重重,备课压力大,重点难点不知如何把握。听了省教研员李小冬老师的讲座后,我有一些感受: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区域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取原理方法,但这里关键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所以要结合学案从而达到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总结学习方法的目的。

由于学校开会,本次活动只是听了房老师一节课后就回学校了。很遗憾错过了李特的报告。如何提高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我认为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结构,因为它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魅力。一篇好的文章,起要美丽,中要跌荡,结要回味,因此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既要绵绵有序,又起伏有致,这样才能紧扣学生心弦,拨动学生思维。

“虎头”——教学导入设计。讲究先声夺人,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在学生心中荡起层层涟旖,像磁铁把学生吸引住,自然而然进入了学习状态,如名师公开课中许老师以平湖为导入分析聚落就充分吸引了众多学生。

驼峰——教学高潮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重点和难点,教师应精心设计突破重点和难点的策略,使师生的双边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更要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如巧布疑阵的悬念式、紧张激烈的辩证式、似是非是的讨论式、学生描述式等都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情境,从而使学生学习活动达到高潮。

凤尾——教学结课的设计。好的结尾如品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重点点睛,教学结课应力求首尾呼应,蕴藉隽永要给学生“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之感,我们的教学才能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结课的设计可有多种方式,如总结升华式,余犹未尽式等。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使导入、高潮、结课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三教师应开展方法教学,教给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地理思维的训练,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例如,在讲授农业地域类型时,可以

从区位的角度来分析该种农业分布地区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及该农业本身所必需的条件。这样的分析,可以教给学生掌握区位分析的方法,灵活地运用知识。

2.进行学习方法的教学时,要注意学生认知模式的建构。在讲述风向形成时,可以建构在学生物理中学习的力的合成和分解知识基础之上,使学生较为容易的理解风向的偏转过程。并通过引导,让学生总结规律,进一步可以自己画出弯曲或封闭等压场中的风向,为以后的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个人主页| 引用| 返回| 删除| 回复]

--------------------------------------------------------------------------------

·Re:探索“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随谈-|dhfyl发表评论于2008-12-17 8:00:34

听了特教的讲座,受益颇多。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些果真是负效的或者是无效的。

1、如何组织课堂学生活动

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活动。常态课与公开课有不同的活动。不同点班级有不同的活动。组织课堂学生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分组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间有竞争性的竞赛和游戏;进行小型辩论赛;知识问答等形式的学生活动在实际地理教学中可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应注意到组织学生活动是为教学而服务的,切不可为了活动而活动或脱离教学内容而活动,否则,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有效性,还会因无效活动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高三教学,如果活动不能和高考知识接轨,不能提高解题能力,我认为完全可以省略,毕竟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当然偶尔改变课堂气氛是可以理解的。。

2、高三如何做到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这种学习方式能暴露学生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并且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交往互助经历的有效体验中,其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平等意识都得到提升。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高三应该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高考时不是讨论,不是合作,而是独立思考,选拔不同层次的高等人才。如果一味的合作,那么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怎么提高。。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就一堂课而言,教学可能会使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就不同的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表现为不同课堂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会。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爱上一门学科,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有了学习的乐趣和兴趣,学生才会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获取知识。如果能够让一位同学体会到学习地理的快乐,那么我们的教学将很容易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乐,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去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但是,既要注重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气氛,又要将大量的内容讲解完整、清楚,往往实现不了。这可能与教学目标的设置有关。而且想要让每一节课都动人,都有亮点,

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很多时候搜来搜去,仍然是一无所获。

教学方法和形式的选择如果结合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完成。比如,对于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有关运动的地理知识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演示;对于记忆量大而且易混淆的地理知识可以通过地理歌谣的形式来教学;对于枯燥的内容可以通过放映视频来实现。我在讲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中的科技进步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时,放映了一段04年感动中国青藏铁路建设者获得特别奖的录像,学生很受感动,学习也出奇的认真,效果不错。

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我认为首先要有效。什么叫有效?就是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地理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达到高中会考的要求,并为高考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这个有效在达到过程中还是有相当的难度。我个人认为,高一新教材对于实现这个有效性还是有帮助的。一方面,湘教版先活动、再正文的编排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真正培养了地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总结、归纳的高考发展能力要求。这样的高一课程,对老师来讲,在学生探究完活动后,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突出重点,理出明细,使学生在一堂课后能把握真正最应该把握的内容。第二,我觉得这是地理课堂,所以要体现地理课堂的特点,上出特点,上出新意,使学生有兴趣自主去学习地理,这才是最有效的教学。这要求老师能充分展示一些地理技能,比如板画的展示,比如一些原创地理动画的制作使用,比如课堂上带大家做一些简单地理实验,比如多讲一些地理学家创新的经验。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带动把地理课堂的有效性推向高潮。

教学设计: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必由之路

李家清发布时间:2010-8-1 13:31:41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话对于地理教学同样适用,科学的教学设计,充分的教学准备,就是先行粮草。它是实现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必由之路。

地理教学设计是对传统地理备课的变革和发展,是在明确的教学设计理念指导下,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地理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环节: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分析学生地理学情、确定地理教学目标、组织地理教学内容、选择地理教学方法(包括地理教学媒体)、设计地理教学过程,进行地理教学反思评价等。

地理教学设计理念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所遵循的教学观念,是地理教师教学思想和个性特色的重要体现;研读“课标”指教师对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条目的理解与说明;学生学情是地理教师对学生地理学习的现有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氛围等进行的分析,它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学目标指教师在研读“课标”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预期效果的表达。这种预期效果主要是通过学生学习结束后的行为表现反映的;内容组织是教师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地理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地理教材)进行的增减、整合、换序、改编等,以使教学内容更好反映与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方法与媒体的选择是教师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优化组合;教学过程设计是地理教学设计的主体,是关于地理教学进程的具体安排与实施,是上述各项环节的综合运用与体现。通常这一环节又可分为导入、过渡、讲授、活动等次一级环节,并进行更为详细的设计;反思评价是地理教师在实施教学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对地理教学效果进行的评价总结。

比较而言,地理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地理备课既存在联系也存在差别。从联系上讲,二者同属于地理教学准备的范畴,都有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都有一个制定地理教学方案,对地理教学活动进行预设的过程。从差别上说,二者在地理教学的价值取向、理论基础、教师角色、准备重点、教学手段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首先,价值取向不同,地理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为学生怎样学做准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追求有效、高效、长效;备课大多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为教师怎样教做准备,教师关注的是知识

传授。其次,理论基础不同,地理教学设计主要以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系统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备课则更多的是以教师的个体教学经验为基础。第三,教师角色不同,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是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备课中教师更多的体现为地理教学的控制者、解疑者和传递者。第四,准备重点不同,地理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统一,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备课以具体的教材教法研究为重点,以教材定格,一切围绕教材内容为主。第五,教学手段不同,地理教学设计注重现代化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并强调各种媒体的优化与组合;备课通常考虑的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手段较为单一。

地理教学设计是将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转换为地理教学实践的过程。在地理教学设计中需要特别注意几点:一是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准确性和可量性,尽可能地用外显性的行为动词陈述教学目标,如知识与技能目标,用辨认、区别、比较、归纳、预测、收集、整理、分析、概括、解释、阐述、绘制、测量、操作、计算等;过程与方法目标,用试验、经历、尝试、验证、参加、体验等;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用遵守、拒绝、接受形成、养成、热爱、树立、建立、追求、坚持等。二是教学策略设计应具有选择性与开放性,做到讲授与探究、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三是教学媒体设计要凸显先进性与组合性,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地理“三板”教学相得益彰。

地理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预设,而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是更为鲜活的、多样的,客观上存在教学生成,以致矛盾和冲突。有地理教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更应该强调“生成”,而不应该过于关注“预设”。其实不然。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很好的“预设”,如何能产生有效的“生成”呢?很明显,生成依赖于预设,预设能更好的促进生成,问题不是要不要预设,而是如何预设,预设越科学,生成越自由。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地理教学设计的组成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取舍。同理,每一环节的设计方式、内容安排也并非总是千篇一律。恰恰相反,在地理教学设计实践中,应大力彰显个性特色,倡导地理教师根据自身特点与学生实际,设计出特点不同、风格各异、个性多样的教学方案,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以中国的生物灾害的案例教学为突破口,扩展延伸必修1中“气候与自然带”探究我国病虫害多发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知道严格控制有害生物进入国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体现自学释疑、知识整理、训练矫正、迁移延伸四个环节。在教学环节中特别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原则,提高地理高考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2、多媒体使用的有效性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需关注的问题。多媒体技术可作为教材的补充,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大量与教材有直接联系的动态变化过程图如昼夜长短变化,太阳高度角变化,大气环流,锋面移动,洋流运动等,还有新闻图片、风景图片、漫画、图表、文字资料等若干原始材料,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搭建平台,引导学生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但不是每一堂课都适用,传统的板图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知识生成过程帮助很大,如沙丘的移动,河流的溯源侵蚀,下蚀,侧蚀等,若使用板画效果更好。

3、重视学情及时评价和反馈

李特分析有效性的时候特意提到了学生的学情。这个问题其实平日里可能关注的不多。尤其是关注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的学情就更少了。李特说对那些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应该少讲或不讲。那么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呢?如果事先有所了解那么课堂上重点去解决学生感到疑难的问题效率不就提高了吗?现实中可能更多地是以教师认为的学情开展教学的。也就是学生真正的思维起点在哪里?而很多情况下我总是以个人的思维起点作为学生的思维起点进行教学设计,显然是不科学的。考虑是否可以做一下实践:(1)对基础的知识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整理,也就是课堂要适当“留白”,当然也可以在课外做。(2)把课堂的重点集中到重点问题的探究、难点问题的突破上来。(3)下发学案辅助教学

及时教学评价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教学评价可以在课堂和学生的交流中,其实面对学生什么都可能答出来的答案,教师要当场马上做出判断并及时评价、纠正,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还是相当高的。预置可以设计得天衣无缝,但是生成永远是我们无法预知和控制的。然而教学的魅力也就在课堂多变的生成上。教学评价也可以在课后作业批改、课后学生问问题、课后和学生谈心上关注。

以上是本人一点小小的体会,希望大家批评指正,以求共同提高。

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理念: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心理早就知道,但是要真正落实又挺困难的。平时教学设计中可能更多地是关注自己的教法,却很少去考虑学生的学法。往往认为把问题分析透彻了、全面了,也就放心了,结果作业下来“叹为观止”。其原因是没有真正落实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而这样局面的形成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总感觉要把问题分析透彻了,讲明白了,学生就懂了。面对考试总觉得心里有一万个不放心,这个也讲,那个要分析。其结果是面面俱到,虽然讲了很多,但是学生真正掌握得很少。怎么办呢?考虑从一下几个角度去做吧;(1)多给学生表述的机会。对一些重要的规律、原理、结论多让学生去表述。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有效性最好的检测。(2)多给学生写的机会。课堂上学生写下答案平日里做的还是不多,其实写是最接近考试的一种手段。(3)多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教学设计中多提供一些“多项性选择”便于学生学习。比如上周开课上3.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时候,课堂设计了一个合作学习的讨论题:给出三张不同地点的景观图并对应设计了一些相关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选一张他们认为最喜欢的图片分组讨论,分析相关问题,并派出代表和大家交流研究成果。这样的设计当场就取得了意外的收获,学生居然接二连三地主动举手交流研究成果。后来分析了原因:一方面是尊重了学生的喜好;另一方面合作学习研究的答案正确性相对较高,学生不会因为害怕答错而不愿意回答问题。看来如何去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问题上今后需要进一步去探究。

学生要“学”会“整理”知识

李小冬老师在分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提到“复习课中学生要学会整理知识”所以我们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中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不能以“我的复习教学要面面俱到,做到复习无漏,保证考到的都是我复习到的,这才对得起学生”为指导思想。学生也不能以“我必须全都复习到,力争考试中的题我都见过”为目标。事实上,地理教与学、复习与考试是要将最基本的地理原理、地理分析方法和技能传达清楚,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学会自己运用原理、方法和技能去解决新问题。因此,地理教学与复习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想,形成一种能力。在每一知识点,每一区域复习中都应对这一点加以迁移渗透。如复习世界各分区地理时,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设计自学模板,如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经济地理特征(工业、农业、分布、成因、重要城市、港口、交通),让学生利用“模板”课后自己阅读、复习。其次,老师在课堂上,只引导学生思考三个点:一是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与相邻区域的位置关系。二是本区域内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并以此为成因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特点。三是进行跨区域专题比较,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通过这一复习过程设计,使学生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学注重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从思路上更为开阔,从认识上更加宏观,从方法上更符合地理科学研究要求。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关键取决于对课堂活动采取的策略。教师怎样为学生创造活动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活动、通过地理的思维来获得地理知识是我们重点应该探讨的问题。

我认为在课堂活动中: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情景的创设和活动后的评价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紧扣课程的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明确课堂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安排课堂活动的形式。

活动情景的创设应该重点关注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设计活动是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在设计活动是教师应该预先估计到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

活动后的评价是课堂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提供给学生主动思考和建构地理知识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启动并协调有创造性的、有成效的课堂讨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讨论,活动后的小结水平是检验活动是否有的标准。教师可采取给出小结提纲--学生小结--教师补充--学生自己小结的递进方式,使学生学会对活动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总结,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准确、从单一到系统的思维训练。

浅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东台市富腾学校夏网林

(2010年12月荣获盐城市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三等奖)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本文尝试从课堂内、外两方面,探求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试图优化地理课堂的外部环境,遵循地理课堂的内在规律,从而切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地理课堂外部环境内在规律教学的有效性

正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

关于有效教学的内涵,学者们近来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一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体现,二是有效教学必须合乎教学规律,三是有效教学要能满足特定的社会和个体的教育需求,四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

本文尝试从课堂内、外两方面,探求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试图优化地理课堂的外部环境,遵循地理课堂的内在规律,从而切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认为优化地理课堂的外部环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定好教学基调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克服以往地理课过分重视知识的传

承倾向,要求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领会地理学的精神实质、思想与方法,受到一定的人文熏陶。地理课堂教学只有在准确理解与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高中地理大气环流部分的教学,要理解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大气环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将大气自然的物理学原理作为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的表述已经从“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转变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图中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使教学目标更具体,更清晰,更贴近学生实际。这样,降低了不必要的难度,而且有了示意图作为载体,就可以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来说明新知识的地理成因。因此,首先要准确理解与把握教学目标,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定好教学基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确立教学效能感,提高有效教学意识

教学效能感是教师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知觉和信念。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成绩、教师的工作热情、课堂管理等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教学效能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性因素,是有效教学的动力保证。所以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自身,都要自觉确立教学的效能感,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意识。

三、改变备课模式,备学生、备教材

改变备课模式,坚持集体备课后的个人备课。老师个体就不仅拥有自己的水平,而且拥有整个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事实证明,通过备课模式的改变,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课前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教材:(1)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2)合理组织教学方案。(3)注意相关资料的积累。(4)精选习题,拓展训练,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备学生:(1)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3)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掌握学情。地理是一门小学科,课时少,教师更要经常深入班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情。

四、潜心编制学案,优化教学流程

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课堂学习预设的方案,有人讲,编制一份好学案,一节好课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我们要认真编制学案,优化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案的基本要求有:①以训练为主线,②目标要明确,③重点要突出,④难易要适中。学案的内容一般包括:①学习目标,②例题与随堂练习,③概括性小结,④巩固练习。同时要把握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①适用性,②可操作性,③创造性④跳跃性(不一定呈现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不一定体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五、坚持教学反思,逐步完善提高

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教学总是与教师的有效反思密切相关的。反思教学不仅是有效教学的一个环节,也将成为有效教学的寄托。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实践,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设计、时间分配、学法指导等方面,不断探求,推陈出新,教学的有效性便会从实践上得到根本保证。

教学贵在反思,反思贵在坚持。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以反思促教学,这样就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认为为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优化地理课堂外部环境的同时,还要遵循地理课堂的内在规律,下列做法值得提倡:

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中学地理往往被喻为“夕阳学科”,得不到家长和学生的普遍重视,部分学生对地理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思想与行为,甚至根本不想学习这门科目。“态度决定高度”,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怎么能取得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我们地理教师应抓住江苏省有关高二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方面的文件精神: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是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的必考内容,也是选修地理的高三文科考生参加高考的必考科目。学生明白这一规定后,知道了地理的重要性,从心态上就会重视地理。

向学生讲明学习地理对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魅力。如对高一新生上第一堂地理课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科的特点、地位、功能以及地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敏锐,记忆更深刻,想象力更丰富,使智力活动效能大大提高。因此,我们地理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为达到此目的,我们可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巧妙引入、艺术语言、联系生活、创设情景、精心设疑、刻意求新、地理演讲、增举地理时事、联系热点问题等等。

二.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气氛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堂行为。良好课堂气氛,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设了有利条件。教师上课不能总是板着面孔,有时可以面带笑容,举止也可以随意些,这样学生就不会紧张,气氛自然融洽。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要让学生敢于答出自己的想法、观点,即使答错了,也要及时点评,给予鼓励,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切不可粗暴指责。当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时,可以讲一两个地理趣闻,甚至一两句幽默笑话,以诙谐的方式来调节气氛。

另外,发散性的问题,开放性的答案能使学生人人都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使学生感到教师对其信任与尊重,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经度变化规律”时,教师鼓励学生观察经度图,总结判断东、西经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找零度经线;有的同学说在度数最小的那根经线上画“十”字,再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也有的同学观察小结出规律:经度向哪个方向变大,则该方向上的经度为东经度。每一种方法教师都应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学生受到鼓舞,士气很高,学习效果自然好。

三.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寻求问题结论等一系列环节组成。问题情境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学生好奇、好强的心理,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的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考虑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解决问题,使其感受到探究中增长知识的喜悦。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学习,在分析说明:为什么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时,设计了如下问题:(1)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为什么说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很少的?(3)大气

的增温主要靠对流层大气中的什么成分,吸收什么辐射而增温?通过上述三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探究回答,水到渠成的获取新知。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很多,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即适于达成某些教学目标,而不适合达成另外一些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如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已有知识的状况、学生的自学能力、备用教学媒体等客观现状,选择一种或者多种适合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整合,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活动,更有利于师生互动,更灵活地处理知识点,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目标。

如在《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节的教学中,可通过“案例探究法”,例举当地学生都比较熟悉的某一工厂来探究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而针对“工业与环境”部分的教学,可采用“辩论法”:经过小组分析,推荐代表分别担任“环保局长”、“工厂负责人”、“当地居民”进行辩论;也可直接带领学生去工厂实地考察,了解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再如像区域地理某些部分的教学——“中国行政区划”,可通过拼板游戏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他们很快掌握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

更多的情况下,还要适时变换教法。发现法,探究法,研究法,自学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角色互换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因需而举,因需成法,因变而变,要让教学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富有节奏,充满变化,在教法变化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耳,动手,动身,不断刺激不同的兴奋中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充分运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地图包含了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工具。运用地图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运用地图直观教学,通俗易懂,可增强记忆效果;可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运用地图教学,有利于知识的整体化,条理化,能更好的凸现知识点,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用图能力。

当然,运用地图教学只是地理课堂的一部分,还需要很多内容相互连接和贯通,融为一体,才能让课堂活跃起来,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讲练结合,当堂训练

讲授新课的时候,有的教师讲得过多、过细,以为这样才能讲得透彻,让学生明白,其实这种作法挤掉了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结果只好把作业留到课外做。而事实上这样的作业既加重有了学生的负担,又收效甚微。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不低效呢!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精讲、少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完成作业。做到讲练结合,当堂训练。

老师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梯度地制定相应的课堂练习,练习要利用课堂时间当堂训练,当堂反馈。

综上所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乐学、会学、善学,是我们一线地理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陈厚德编著:《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朱雪梅、陆群:《论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年第4期

周慧:《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内涵、要素与实施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年第8期

谈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

卞文洲

课堂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地理空间,而且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舞台,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远比地理空间具有更加鲜活的生命取向。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学科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学行为走入了一个怪圈,盲目地追求教学的形式和活动的多样化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身的价值,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从我校近几年来文科综合科目复习备考过程和学生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情况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几乎每年宜昌市高考复习备考研究会,都有我校老师上的示范课和作的专题辅导报告,然而面对学生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成绩,我们又能说什么呢?我们不得不更多地来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知识的落实程度。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这是枝江一中一贯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有效的堂课,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如在刚上课的5至6分钟的时间内进行针对性检测。一是检测上节课的复习效果,二是考查本节课考点和主干知识。通过前测,诊断上节课存在问题,以便再强化再巩固,另一方面也为更好地掌握学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做准备。压力就是动力,任务驱使总比没有任务或者轻描淡写的布置任务效率好得多。课堂前测就是任务,有了前测这个任务,就能驱使学生主动复习,教师一贯地执行检测,便能促使学生及时复习,引导学生凝神定气,进入课堂“致静”的学习状态,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对学生检测结果有反馈应用,这样才能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发现学习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便于对症下药。

二、理解后的顿悟

就是在学生理解知识的时候,给学生提供内省、反思和顿悟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恰当的顿悟时机。顿悟时教师要保持“沉默”,学生要保持“静默”。通过前测这一任务的驱使,学生基本能理解书本上的主干知识(复习课),学生理解的能否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呢?如果说老师讲解后,多以为学生能理解,又继续“新的”内容,结果是:许多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说就不全面,一做就不完整,这表明学生理解了的知识并没有真正掌握。什么原因呢?一是学生理解时缺乏目的性和高期待性,在思维活动的起点上麻痹。二是学生对理解后知识缺乏内省、反思、消化和吸收的时间和空间,缺乏意会的过程,针对第一个原因,堂前测能促使学生增加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期待。针对第二个原因,最好的办法就是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内省、反思和感悟。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安排顿悟的时间,让学生读、思、议、忆,让学生逐渐内省、逐渐意会,读懂了才能意会,意会了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真正掌握。所以,理解

后的顿悟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策略。

三、尝试记忆的默写和做课堂问题的提纲

理解的并不一定能掌握,但学生掌握了的能否得高分呢?这是一个问题的另一个方面,理解后的顿悟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要真正掌握,还需进一步巩固、记忆和针对性训练。要想得高分,尝试记忆的默写和做课堂问题的提纲是重要策略。尝试记忆是让学生在记忆初期脱离书本,摆脱依赖,增强记忆效果的一种方法。尝试记忆的默写是尝试记忆的延伸,是检验记忆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暴露记忆问题的抓手。尝试记忆的默写,是学生不断利用自己的记忆能力再现记忆效果的书面形式,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整合复习内容,同时,通过默写暴露记忆中的问题(记忆不完整、书写马虎、错别字等),强化记忆重点,完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果。在今天以纸和笔为载体的高考测试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口头回答的问题的答案与高考用文字回答出来的答案,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如果能够把尝试记忆的默写和做课堂问题的提纲结合起来,可能是学生得高分的策略。

四、暴露问题的讲解

没有问题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教学中教师敢于露丑,让学生暴露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讲解,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只有暴露问题,才能针对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果复习课当作新课上,事无巨细,喋喋不休地讲解、没有检测和缺乏尝试记忆的默写,只能掩盖问题,使问题越聚越多。暴露问题,首先要为学生暴露问题搭建平台,课堂前测、随机提问、尝试记忆的默写、学生质疑和教师预设等都是很好的“露丑”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促使学生暴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针对性讲解,课堂教学针对性大大提高。教师不是急于把答案给予学生(会掩盖问题),而是留下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问题有深刻的内省和反思、从而引导学生思维在较深层次上的涌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保证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在积极的活动着,做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让每一位学生都不能闲着”。学生通过内省与反思,解读与判断,仍然没有解决,这时候呈现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当然,这其中肯定有部分学生不完整的回答,教师可以主动示弱,在学生面前主动表现出茫然不知,主动表现出需要帮助和解决的“窘态”,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种教学策略,这样的策略足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暴露问题,切实为针对性教学提供“靶子”,有了靶子,就能做到精讲精练,做到会的坚决不讲,讲的一定是学生不会的或是学生有思维障碍的,这样处理既节约学习时间,又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五、针对性训练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教学大纲》教学要求,依据《考试说明》中的能力目标和考试内容,结合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整合和预设,而采取的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一是通过研究提高训练针对性。不研究就会偏离训练的方向。因此,应研究教学大纲、研究课程标准、研究考试说明、研究教材、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研究流程设计、研究学情、研究试题等,有“研究”的复习才能做到复习时的“对路”和“到位”,只有教师多研究,学生才能少走弯路,只有教师多投入,学生才能减少投入。在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思维状况、加以针对性训练,才能提高课堂实效。二是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训练的针对性,是解题能力和解题方法欠缺的,还是记忆能力不佳的,能力不佳的应侧重能力培养,是记忆问题的应反复再现训练,是表达不准确的,应针对性培养表达能力,是审题方面的应侧重审题训练等,这样的训练才有针对性。

六、联系实际的拓展

经验证明,教学内容越关联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对学习内容就越感兴趣。所有的高考题都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要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必须进行联系实际的拓展。一是结合本省市乡土地理的内容,让学生探究身边的地理和生活中地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结合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成果等,不断提高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地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生产和生活实际,审视和解决生产与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地理学应用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认同,焕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内驱力,课堂生机勃勃,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近日读到:“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古人绝好文字,大约于此四者之中,必有所长。所论非常精到,虽然谈的是文章,但对于教学也很有启发。我体会:教学中的“气”是学科的“魂”,是教师对学科价值的理解,对教学意义的认识,这里包含着教师的思想、观念、作风。只有理解正确,信念坚定,才能信心百倍,理直气壮,充分备课,课上一气呵成,自然流畅,这就是“势”,我们常说“势如破竹”、“气贯长虹”,都是指一种行为上的气和势,令人感到“势不可挡”。我认为:教学中的“识”指见识、胆识,也可理解为一种见解、辨别力,我们常说“远见卓识”,在教学中就要有见地;“度”是一种“标准”、“规格”,也是“程度”、“限度”的意思。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活动,增删材料,运用教具,都需要有“度”,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教学需要,取得良好效果。教学备课。要敢于取舍,分清主次,既不是“干瘪贫乏,也不是“多多益善”,这就是“度”,而这就来源于“识”。教学中的“情”非常重要。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多向交流的活动,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师生间、生生间要充满和谐、友善的情谊,教学中才能“以情育思”相互交流。教师的全神贯注,满怀激情,学生的凝神倾听,积极思维,会心的微笑,含蓄的眼神,鼓励的手势,赞许的目光,都蕴含着情的交融,理的期待。这样的课洋溢着气韵情致,充满韵味,令人觉得是一种享受,回味无穷。教学中的情趣、意味,来自教师的新颖的教学设计,生动的教学语言,这又源于教师要具有对教学的热爱情感,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教法设计的创造才能;以及扎实的教学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艺术表现。

浅谈中学地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及实施策略

严华(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陕西西安710075 )

摘要:课堂活动是师生交往中重要的双向互动过程,是决定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实践之一,所以新课程要求高度建构、有效的地理课堂活动,究竟什么样的地理课堂活动才是有效的地理课堂活动。该文通过分析目前地理课堂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几点误区,提出有效实施中学地理课堂活动应具有的内部特征、外部条件及实施策略。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堂;活动;有效; 实施策略

1.目前地理课堂活动实施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1.1活动的目的性不强

活动较肤浅,或等同于简单游戏,一味追求活动的表面形式,忽视活动设计的最初目标;活动目标单一,只注重学生的单维发展而不是知、情、意的全面发展。例如,一位教师在《人口和人种》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请你根据课本所提供的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的体质方面的特征,在我们班找出最具有三种人种特征的人。学生一听立刻来了兴趣,几个学生立刻左顾右盼起来,更多的学生则立刻翻书寻找书上有关人种体质方面的内容。此时,教师露出满意的神色。很快有学生D举手:老师,小A长得白,最像白种人,小B脸很平,最像黄种人,小C鼻孔最大还向外翻着,他最像黑种人了。同学们纷纷将脸转向小C 并哄堂大笑。小C的脸“唰”地红了,立刻喊道:小D才最像黑种人,他不爱洗澡……此时教师强忍住笑,大声说,现在大家都清楚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了,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为什么他们会具有这样的特征……此项活动存在的误区较多,仅从活动的目的性来分析,此项课堂活动只是完成了部分知识目标而没有触及其它目标,而此处的教学本应可以进一步渗透“人有体质上的差别,但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1.2活动不够科学严谨

活动随意、散漫或者形式单调、无力,缺乏科学、严谨、有效的构建,只满足学生的低层次的需要和停留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上,难以凸现其有效性。例如,在关于“地球的运动”这一节的学习中,一位教师设计了以下的活动:请一位学生站在讲台上模拟地球的运动。一位接一位的学生上来模拟地球的运动,教室里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笑声,但教师还是连连摇头表示不满,活动进行5、6分钟后,教师终于揭开谜底:地

球自转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地轴是倾斜的,一位曾上台来表演的学生立刻举手说,老师我做到了,我是歪着脑袋转的。教师想了一下回答说,哦,这位同学做的是对的。其实,这个学生做的也是错误的。原因在于地球自转过程中地轴不仅是倾斜的而且指向总保持不变。实际上,这个模拟活动成人准确完成尚有难度,更不要说对身体控制能力有限的学生了。所以这个活动缺乏严谨性,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不易操作。1.3活动品质不高

动而不活,缺乏活动的生成性,没有足够的思维生长点;或者活动中,有一定的生成性,但学生的思维量非常有限,没有真正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活动化,学生缺乏足够的情感体会和主动探究,没有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以上的两个案例均缺乏较高的活动品质。

以上是在地理课堂活动实施中常出现的误区:课堂活动偏离最初的活动设计意图、缺乏科学严谨的构建、活动品质不高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很难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严重影响着课堂效果,故课堂活动有效性研究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2.何谓有效的地理课堂活动?

从学生的终极发展来看,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活动就是有效的活动。据此,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活动应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的品质:一是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活动要面向更广泛的学生群体。

3.有效的地理课堂活动应具有的特征及相应的实施策略

3.1应使地理课堂活动具有的内部特征及相应的实施策略

3.1.1活动的目的性

活动应具有明确的任务取向、明确的任务导向。活动的阶段性目标是三维目标而活动的终极目标应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策略: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情和教师特点为参考,设计活动的阶段性目标。以下的教学实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不仅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三维目标),而且还触及了终极目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一位教师在关于大陆漂移学说的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拿一张带有图画和文字的纸,然后把它撕成参差不齐的两半,问学生: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它们曾经是同一张纸呢?学生纷纷发表见解,从纸的质地、印刷文字和图的行列分布、纸的边缘是否能拼合在一起等方面进行论证,教师紧接着用电脑动画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图,让学生讨论: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很容易得出非洲和南美洲极可能原来是连在一起的结论。教师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现在你们只是通过观察推测结论,能否就此判断它们原来一定是一个整体?”——不能。“任何一个科学结论都要讲证据,你准备用哪些方法证明你的推测?请大胆设想,看哪个小组哪位同学的方法最多、最科学?”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各个小组经过热烈讨论后纷纷派代表走上讲台指图讲解。课的最后教师还巧妙地布置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讨论:“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纷呈:“只要你善于观察、用心思考,其实真理就在你身边”,“不要迷信权威,打破常规,敢于尝试,为自己的思想而奋斗”,“成功=大胆地假设+不懈努力+无数次实践”,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验证、得出结论,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创造经历,既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又体验到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提高了他们的科学兴趣、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该老师设计的此项目活动是三维目标整合的极好的例证。

3.1.2活动的适切性

活动设计应充分考虑学情和地理学科的特点。

中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低,生活经验有限,已有知识多松散、凌乱、不成体系,习惯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不强,情绪易受波动,探求欲望较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主动性较强。此外,个体情绪对教师的

依赖性较强,较易兴奋,也易受打击,但在短时间内在教师的引导下容易恢复,回归活动之中。

地理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领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往往一些学生因缺乏本学科某些领域的知识背景、逻辑分析和综合能力而感到束手无策,最终采取旁观态度甚至是厌烦心理。

实施策略:这就需要活动设计者在考虑到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注意活动内容自身在全节、章、书中的逻辑关系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顺序和认知规律创建适合于学生的课堂活动。例如在进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活动设计时可以借助学生在刚刚学过的《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中的活动体验,而进行接下来的《世界的气候》活动设计时又可以利用前面两个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需要,又符合地理学的认知规律。

3.1.3活动的品质

活动应能激发学生的复杂的思维和较高水平的认知。能够使外部实践活动完成思维向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提升活动的内在品质。

实施策略:这就要求设计活动矛盾冲突时,能充分考虑主客观因素,使得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成为学生思维生长的过程。真正使矛盾(问题)成为课堂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真正使矛盾(问题)成为思维的生长点。笔者曾经在《地图》一节中设计过一个游戏——“夺宝奇兵”:两幅如迷宫一般的野外地图,均无方向和比例尺,一位士兵(一位学生)手持武器(一支长尺)在险象环生的野外(挂在黑板一端的地图上)寻宝(A+的活动记录成绩),一位将军(另一位学生)带着他的参谋长(其他的在座的同学)在总部(挂在黑板另一端的同一幅地图,)发布命令指挥士兵寻宝,若士兵在将军的指挥下在有效时间内找到宝藏埋藏的正确位置,则将军和士兵获胜,提出最棒建议的参谋长可以晋级为将军并进行下一轮游戏。游戏共分三组,游戏难度依次加大,“宝藏”的分值也依次增加。每组游戏前,教师公布两幅地图的比例尺和方向判断方法(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难度依次加大),并避开士兵迅速向将军和参谋长示意“宝藏”在将军的地图上的位置。从活动中学生的反应来看,本次活动具有较高的品质: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学生的课堂知识很好地内化,学生的识图和用图的技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成功体验——课堂知识应用的成功体验和携手合作的成功体验。

3.1.4活动的表现形式

在目前大班教学而活动主体(学生)差异较大的条件下,如何面向更为广泛的活动主体,笔者认为有效手段之一就是使活动具有良好的表现方式。

实施策略:有良好的活动表现方式的活动应该是有层次推进、渐进型的活动,同一个活动中,采用不同的认知手段,让不同的活动主体都能够参与其中,各取所得。例如在上面的活动设计中,设计者巧妙地利用了《地图》一节“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方法有三种——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中三种方法的应用存在的难度梯度,将活动设计为难度依次加大、渐进型的活动,既满足了一般学生的发展需要,也兼顾了有较高发展需求的学生的需要,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3.2应使地理课堂活动具有的外部条件

3.2.1活动主体和活动的设计者

①活动主体的活动素养

课堂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生命力的综合体,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却有规律可循。在活动中获得积极体验的活动主体往往会形成一定的良好的活动素养。如活动中的讨论环节中,在以往活动感知的良性干扰下,学生自觉有效分组、内部分工合作等可以迅速有效实施。

②活动设计者——教师在活动中的情绪和态度

在活动的一开始教师就应该表现出对学生的积极期待,明确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应承担的责任、预期的效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有饱满的情绪、积极的期待,认真的关注、及时的鼓励和谨慎的帮助,

将活动的预期转化为不同学生个体自身的发展意愿,使更为广泛的个体在活动中获得自我发展。

实施策略:在初次开展某一类型的活动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该类型活动应有的活动规范(活动习惯),让学生逐渐熟悉活动的程序,已形成较好的活动习惯,在日后的同类型活动开展时可有效地节约宝贵的时间资源和使学生更快进入活动中的主体角色。例如,笔者从新生一入学就让他们通过训练熟悉各种组合方式对自己的要求,如:哪些同学是自己的小组合作者,哪些活动通常采取什么合作方式等,这样在教师发出开始活动的指令时,学生能迅速按要求组合好,并着手去完成任务。教师在活动中应有的情绪和态度除了和自身素质的有关还和活动的准备程度、活动目标的难易程度、学生的配合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但一个成熟的教师不应受活动左右,而应随着学生需求和活动需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态度。

3.2.2课堂活动的其它外部环境

①课堂的生态环境

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背景不同,在活动中的表现差异较大,故在活动中个体满足感差异较大,导致个体情绪差异大,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如何共同努力营造一种积极的、理解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呢?

实施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应有一颗敏感、宽容的心,时刻关注学生的点滴成效,引导学生自我肯定,或引导他人给出积极评价,给与学生心理的支持、知识的启迪,促使学生更加活跃的思维,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发展。笔者曾结识一位年轻的地理老师,外表并不引人注目却深得学生的尊重、喜爱。经过对其课堂教学的追踪发现,该老师极善于营造课堂的生态环境,他利用关注的眼神、郑重其事的表情、略显夸张的动作让学生感觉师生的平等,用一颗敏感的心、敏锐的教学判断来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学生一个宽容的学习氛围。

②课堂的空间环境

目前课堂教学中,课堂的空间环境教单一(同一教室),处理不当,空间环境难以有效地利用。如何利用空间环境成为课堂活动中兴趣的增长点呢?

实施策略:笔者认为,地理学科兼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所以活动情境的创设可充分利用空间环境,借助教学模具、地图、实物等来营造、烘托氛围,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能够较快进入某种活动情境。也可根据活动的需要,设置更为开放的空间环境,例如打破原有的课堂座位的格局,多种组合,使得活动的氛围更协调,有利于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全员参与,角色互换;有利于互相合作,共同发展。例如在笔者在开展《发展与合作》这一节课的学习前,和学生们协商在教室内开展一次小规模非正式的联合国大会,大会的主题为就定为“世界各国的发展与合作”,我略作为难地说,如何在教室营造联合国的氛围呢?学生们踊跃提出建议:可以制作各个成员国的国旗来装点教室……接下来52个学生和1个教师(我)各自承担了我精心挑选的53个成员国的手绘国旗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开大会”的那天,各位同学能手持各自的手绘国旗,借助世界地图的指示,在教室内准确地找到各自的座位上(规定:教室的前4排定为北半球,所有同学面向后黑板坐下,后4排定为南半球),提醒学生找位置时还要注意不同国家在地图上的相对位置。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了,连连保证不会出错。可以看出,此项课堂活动还未开始,学生就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参与的欲望。在接下来的课堂活动中的学生表现来看,学生很快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一种自身和教师共同营造的活动情境中去。这不仅取决于学生的前期智力和情感投入,还在于学生和教师共同营造的空间环境,提升了活动的有效性。

③课堂的时间环境

课堂活动的时间环境往往是一个难以操控的环境因素,因为它往往取决于活动的品质、活动主体的特点、活动设计者自身的素养等因素,而正因为如此,课堂的时间环境失当也常常导致活动有效性的缺失。

实施策略:高度构建的简约有效、操控性强的活动、良好的课堂活动惯例、主体活动素养的养成、活动设计者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协调能力,都有利于课堂时间环境的有效营造。例如,在讲解水资源这一课中笔

者设计了一个10分钟的关于水资源“无忧论和忧虑论”的小型讨论活动,教师“开始”的话音刚落,奇数排的学生立即转过身面对自己的合作伙伴,某大组最后一位落单的同学则迅速将凳子拖到最近的一个小组中坐下。简单交流后,很多大组中出现负责纪录的同学开始做笔录。活动中不时有学生看表提醒小组成员时间,小组讨论结束前一、两分钟负责纪录的学生将记录单交给负责发言的同学,接近讨论结束的时间时,学生们陆续转身等待学生代表的发言。讨论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是新课程所推崇的,这种活动类型自身简约易控制,再加上学生既有的良好课堂活动惯例和活动素养,教师的及时有效的干预,大大提高了活动的时间效益,进而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④课堂的资源环境

课堂活动的资源环境也制约着活动有效性的发挥。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实施策略:地理学科兼跨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课堂活动的资源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容易丰富和开放,而丰富且开放的资源环境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课堂上利用声音、图片、文字等资源来快速有效地形成某一情境、采用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化解难点等。

改进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学

发表日期:2009年5月30日作者:王玉龙已经有3437位读者读过此文

方法好比过河的船和桥,有了正确而巧妙的方法,才能引领同学们到达胜利的彼岸,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有了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启迪学生的智慧,点亮我们课堂。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怎样才能正确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并把新的课改理念转化为实践行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优化思维品质、提升学习能力呢?

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首先要依据课标,基于学情,深刻理解这次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不能放弃,而应强化;过程与方法是关键目标,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亮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此次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我们要努力追寻的方向。

以前,我们只是注重双基教学,即知识与技能方面,却忽略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方法对于学生的重要价值,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重新加工、整合,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并能运用于其他的问题情境中,从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再到现象的一个认识事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科学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其次,新课程倡导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背景下,一是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对于资源开发,即案例选取上,我们可以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典型的案例来替换教材中的案例。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案例,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地理原理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总结出规律。比如:在分析城市化时,学生对自己居住地周围的变化甚至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变化,包括城市市区面积的变化和市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老师只要在课前进行认真准备,把这个城市的市区面积和市区人口数量的近年的数据呈现给学生,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内涵。

二是如何实现地理知识的逻辑重建?在案例教学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地理必修二、必修三基本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却弱化、甚至忽略了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建构一节、一章甚至一个模块的逻辑联系。比如:必修二中选择了4个主题:人口、聚落中的城市、生产活动以及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这四个主题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例如:人口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城市的发展与人口的发展、人类居住地形态和人口迁移都有直接关系。产业活动不论是工业、农业、商业还是交通,也都与人类居住有关,特别是与城市的发展有关。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工业布局与城市位置的关系,城市内部的商业网点和交通布局的关系等。

再比如在分析地理必修二第一节城市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区两个概念时,教材中均是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的,其实这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城市的的形态不同会影响到城市的土地利用,进一步影响城市的功能区;反过来,城市功能区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城市的形态,进一步说明了城市的形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这在教材第83页浙江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案例中得到印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个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早期是集中式,呈团块状,连片地向郊区扩展。当城市再扩大或遇到“障碍”时,往往又以分散的“组团式”去发展。到了第三阶段,由于能力加强,各组团彼此吸引,城市又趋集中。到了最后,规模太大需要控制时,又不得不以分散的形式在郊区发展卫星城。

第三,要研究教学对象,以学法定教法。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教学对象,即学生。不同的时代,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文化价值取向亦有所差异;不同的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接受新知的能力也会有所差异;不同的学生,家庭背景不同,思想状态不同,同样也会影响学习。以学法定教法,以学生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为根本。只有深入地分析学生的特点,才能准确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排查盲点,从而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有一个精彩的预设。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1)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广州天河中学地理科林卫丹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和形成正确地理观念的主要渠道。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为地理老师的共识,但教学是否有效益,教学知识是否落实,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些都是值得教师们注意和重视。 新课程强调“建设有效课堂”,其实质就是减少直到消除无效的教学时间,最大程度发挥课堂教学功能与作用,减轻学生学习的程度,提高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达成育人目标。因此,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深化教学改革,出路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有效课堂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二、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的品质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所以,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也不能把自己的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策略。它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每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这需要自己去探索,不能一味靠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对优秀教师来说,固然是成功的,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教师适用,而有的教师就有可能不适用,只可以适当借鉴,切不能盲目跟从。要在深入了解自身素质和学生基础上,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面对具体的情景,摸索出更好的、更适用于

高中地理教学优秀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优秀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现代地理教学鲜明的时代感和使 命感,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教改要求,高中地理教师也 要不断地进行探索,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高中地理教师应转 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适应新教改的高标准和新要求,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出高素质的高中人才。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研究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突出时 代感,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 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 注人,信任人,才能用真诚去影响和改变人。地理教师与其他各学科教师一样,首先应树 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统一起来,教学中要尊重学 生的人格,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不 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 想教育。 2.抓住学生心理特点,以学生为主体 有研究表明,“目的性行为的效率明显地高于无目的性行为。目的在教学信息的传输 过程中具有启动、导向、激励、调节等心理功能。”笔者从和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无论是 对地理学习有兴趣的还是没有兴趣的大家都认为“地理学习目的”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即有兴趣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地理对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用,无兴趣的大部分学生认 为学习地理没有用。这对地理教学是一个启示,既怎样才能做到既让本来有兴趣的学生保 持热情,又让那些没兴趣的学生激发出兴趣,这是我们地理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①要求 学生自行探究、上台讲解,增强学习活跃度。高中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够给予学生自主探究 的机会,尤其是上台讲解的机会,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新鲜度、好奇感,这也是推动教学 开展的重要抓手。②指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辨析,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高中生在 地理教学中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他们要求积极研究,有效融入。③引导学生关注焦点,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 学生生活、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关注与地理相关的热点,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构建最优的课堂教学方法体系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只有科学、有效地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由于地理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教师必须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在 教学实践中对地理教学的方法予以高度重视和不断探索创新。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3-08-15T09:37:11.280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9月上供稿作者:邓盛[导读]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所以做好课堂教学对于老师和同学来说都是很必要的。 邓盛 〔摘要〕高中地理对于许多文科生来说都是个大难题,因为在初中时地理由于不计入中考成绩所以家长和学生都普遍忽视它,导致学生的地理基础较差。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就有必要对高中地理课堂进行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思考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所以做好课堂教学对于老师和同学来说都是很必要的。本文就将针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思考 1 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轻松学习 地理中的知识点非常的多样、有趣,教师可以通过开办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非常轻松的。所开办的活动要具备多样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之中,教师不要约束学生,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其自己放手去探索、研究。在开办活动的过程里遇到的疑问可以通过上网查询或者是同学之间共同交流解决。通过活动的开办让学生的潜在学习地理的能力能够展现出来并得到认可。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所具备的可以“动手”自主学习的一面,还可以让其感受到学习地理的成就感,在喜悦的活动开办中对地理学习有一个不一样的认知,进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通过让学生对天气预报进行关注,进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区域性气候的好奇、探索、认知。教师通过对已有的生活例子以及知识、经验进行课堂中的引用,可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无处不在性”、“实用性”,进而产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的欲望,与此同时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相应的会得到提升。通过生活中的例子的引用,使地理知识的有用性更加的明显、直观,学生对其的关注度也得以大大的提升,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以及课本中的地理知识,合二为一,让地理这门精彩的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的地位显得更加的重要,学生会自觉的去研究与学习。地理的实用性也推动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进一步增长。 2 让学生们了解地理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使同学们了解到,地理学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的内容主要是宇宙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及其防御等,而人文地理所包括的内容则是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生产生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及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于地理环境所造成的各种影响(包括良性影响和恶性影响,及人类对于环境问题的防御和治理等。)并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帮助人类预知天气变化、寻找矿产资源、了解土壤的演变、合理地布局工农业、有效地规划人类所居住的城市、尽量地避开或者减小自然灾害对于人类的影响等,从而使学生明确,地理学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的知识,学好地理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想让学生取得一个优异的学习成绩,重点的问题就是让其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所以提升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的乐趣,并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进而地理学习的绩效也会在轻松之中提升。通过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互相交流,进一步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不仅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还更加体现在对于地理知识的活学活用上,即只有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的地理知识才会发挥出应有的效用,而只有做到这一点,地理教学的目标才算是真正得到了实现。 3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在现在日益现代化的教学之中,多媒体在众多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都被大量的用到,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多媒体方式教学有很多的优点,吸引学生的眼球,与传统的、异常守旧的教学形式相比,其可以让地理知识呈现的更加直观、优美、丰富、形象化。多媒体形式的地理教学可以让教师所讲解的情景更加的生动,可以让地理知识所传达的分为更加的浓厚化,让学生在点滴之中感受到地理的美好,并对其产生学习的好感,进而关心并热爱地理。比如,教师在讲授“地壳运动”这一内容时,可以将“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样一个难以理解的地壳运动过程以动态的方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即起初的画面是水平的岩层,然后在内力的作用下,原本水平的岩层慢慢地发生变形和弯曲,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接着,“背斜”的“轴部”在张力的作用下更加容易发生张裂,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更快,从而形成“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结果。教师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还可以举出 “汶川地震”的真实事例,使学生对于该地质现象产生更加真实的印象。又例如:在课堂中,我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了《地球之歌》的MV,通过画面的不停变换,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地球的环境危机,进而使得学生们对环境热爱和保护的意识得以激发。学生们学习到的并不只是死板的、固定的知识点,更多的是内心的升华。通过现代化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对地理产生了探索与研究的浓厚兴趣,也使得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升。高中的地理知识具备了非常丰富的特性,教师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简单的,可以通过开相办与地理相关的探索活动,让学生轻松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自觉的去研究地理知识;通过设置疑问、现代化教学,引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总之,多媒体的运用,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完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生关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展现与教师的讲课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让学生在对地理的认知之中感受到快乐才是推动学生充分展现地理学习能力以及优良效果的重要方法。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手段,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地理教学水平,帮助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和规律真正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学生能高效愉快的学好地理就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地理,使学习地理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负担。 参考文献 1 耿雄昌. 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充满快乐———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 2 陈淑梅.高中地理学科的观课与议课[J]. 广东教育(综合版),2012(03)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 一、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教学要求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中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的研究文章中。在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使用案例教学,可以从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算起。该大纲规定,在高三年级开设地理区域研究的选修课,其中包括“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的内容。大纲要求结合东北、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事例来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和开发问题。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

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发情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旨在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观察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是根本,教师的教应该起到辅助的作用。本文结合自身经验,探讨了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地理地理教学高中课程 一、课改后的高中地理教材 课改后的高中地理教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教材内容的表达方式变得更加简洁与生动,加入了大量的图片,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课改前的教材内容相比,新课程减少了许多名词概念,结论性的叙述变得更加简洁,多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使得学生课堂互动与自主学习的比例加大。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变化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自主发挥的空间,同时新课程在整体内容的设计上也更加偏向于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凸显新课程理念。新教材较为重视地理学科信息资源与现实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资源给教师提供了较大创造性发展空间,利于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课改后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在新教材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调节自身的教学方法,让新课程改革的各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面临这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教材正文的篇幅小,内容简短,概括性比较强,许多知识点都是点到为止,教师发挥的空间比较大。第二,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要求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 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由于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宽广,学生对新内容的接收能力各不相同,重点较难把握,出现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第三,教师对新教材难易程度不好把控。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浓缩,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的探究形式多,同时新教材内容比较突出时代信息,与前沿科技联系较为紧密,而教师现有知识相对陈旧,拓展实践空间 有限,新教材知识体系虽不如旧教材系统,但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对待案例的教学,教案和教师用书都没有详尽解释和说明,而且对大多数学生来讲难度也很大,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大多数基层教师心中也没有底。 三、教师面对新挑战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教学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处理好地理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以往地理课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承倾向,要求地理课程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结合起来。使

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延安市宝塔区姚店中学高中地理组李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地理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然而,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基础较差,使得新课标的要求无法顺利得以实现,而教师又迫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又回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其结果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且学生成绩低下,课堂教学效率极低,教学质量差。 因此,探索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势在必行。本着提高教学质量从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开始的设想,我把《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作为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更新教师教学方法。教师从古至今都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新课标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空间和资,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尽量挖掘他们的潜能,利用生活中的地

理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自主探究”,同时也要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 (3)教会学生学习地理方法。地理教学,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更加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适用的学习方法。由听懂知识到学会知识,由学会知识到回学知识,由教师教会知识逐步过渡到不要老师教而自己学会知识,成为学习知识的真正主人。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获得提高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使得新课标理念得以深化,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二、课题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策略:其理论于20世纪上半叶,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它关注和研究了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有效教学关系,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是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与课程理念,而贯穿于建构主义所形成的众多教学策略的核心是

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9-08-15T15:28:55.343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12期作者:蓝黄勇 [导读] 现如今,社会加大对教育的重视。高中时期是学生思维认知的重要阶段,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基本成型,拥有明确的体验与感受,无论在知识的积累上还是价值观念的行程上。因此高中教师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在地理的课堂上要想达成有效课堂,要借助多媒体力量,课堂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创新 (防城港市高级中学,广西防城港 538001) 摘要:现如今,社会加大对教育的重视。高中时期是学生思维认知的重要阶段,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基本成型,拥有明确的体验与感受,无论在知识的积累上还是价值观念的行程上。因此高中教师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在地理的课堂上要想达成有效课堂,要借助多媒体力量,课堂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创新,教师不应仅局限在书面成绩,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结合现当代的新式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本文就创设有效地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做一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地理课堂;创新 高中地理日常授课过程中,图像、地图是最基本的教材构成部分,是非常关键的地理语言,更是对地理信息进行传达的一种有效形式和手段,同时也是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重要的途径和工具。高中地理较初中地理来说相对复杂,很多知识都是不仅仅在地图上就能得出结论的,因此需要学生拥有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识别地图和图像的能力,更好地把握知识点,加深记忆。所以,在教学环节中对课堂的把握和设计,以及活动和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图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增加效率,对知识点有直观和具体的了解,唤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有效课堂,增加知识的同时还提高能力。 一.善于应用图像,重视图像教学 为了加大图像教学的应用范围和影响,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该大范围的查找相应的图像,运用在相应的环节教学中。让学生能一直接触到地理图像,会识别地理图像,会掌握看图的技巧和能力。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地理图像的理解能力,教师自身应该明确对图像教学的认知观念,加深对地理图像教学的重视程度,树立地理知识应结合图像进行分析的观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对于图像的重视程度较高,图像占据较大比例,并非繁琐的文字叙述。图像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当代学生的性格特点。地理教学需要借助很多图像和地图,可以更快捷和方便的教会学生,并且能够在地图中总结一些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在识图的基础上,提高分析和总结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 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理的学习主要借助地图,地理学习的表现也是地图。地理图像教学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合理运用正确的图像,当然也取决于学生读图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读图能力需要培养,尽管部分地理知识图像相较于文字有着更为直观的描述,但是高中生在理解图像的过程中往往只有浅显的了解,未必能看到实质内容,这是教师必须发挥着引导的作用,如果缺少教师的合理引导,图像将难以发挥自身的教学作用。学生在面对着大量的不同的地理图像,要加以区分,在短时间内既要学会发挥重点,又要得出相应的地理知识点,得到深刻的启发,不仅靠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也要靠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在读图中找到乐趣,同理论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三.锻炼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 读图多,会看图,学作图。高中生较初中而言已经接触了很多地图,因此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识图能力,在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知识与地图进行良好的结合。学生在形成一定的读图能力之后,一定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习相应的地理知识的时候,为加深印象,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进行绘画,通过地理图册的图像填充,或者在黑板上进行地理图像演练,让学生自己学习,然后给学生做以讲解,既增强自己的识图绘图能力,也增强的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对知识加深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听是前提,动手很重要,丰富的理论知识需要学以致用,灵活应用到对地理图像的分析,掌握绘图技巧,是地理学习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能力之一。只有提升学生的地理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量,才能真正地使学生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加快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教师授课的效率,这样就为高效课堂的创设提供的极大的帮助,使得学生真正的爱学地理、学好地理。 四.促进师生的有效交流和互动 教学过程中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是敏感的,因此教师对学生应该是鼓励式教育为主,进行严格的引导和开导,让学生在诙谐、轻松的课堂环境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动力,通过教学让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上,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高效课堂。当然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还有赖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整体参与和教师的积极配合,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的机会,也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能让学生在学习时找到信心。尤其在地理课堂,是需要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之上,学生能够通过课余时间,利用多种手段强化知识,找到更多的学习资料,在课上和教师积极配合,这样不仅知识学的快,而且教师教的简单,因此更能提升学习效率和水平。 另外,有效课堂的开展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中,还要加强教师对学校的评价、学生对课本的反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握课本内容的重难点,以及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速度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的创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活动和环节,真正的将教学面对每一个学生,只有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才能提高整体的学习质量和水平,进而产生高效课堂。因此,评价是在教学活动中尤为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正视的环节,让学生不断地正视和改进自己的问题,提高学习能力和评价能力,强化自身的素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地理教学成为教学的重点,为加强地理教学的学习效率,革新教学手段是重中之重。如何创办高效的地理课堂是要求教师和教材以及学生的有效配合,教师能够积极的创新教学活动、改善教学方法、革新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搜集多种教学材料,帮助教学,让学生能吃透教材,把握教材,并且能够带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真正实现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凤岩;地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张凤鸣;高中地理分层次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覃丽灵;中学地理教师行为及其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2

案例《2,3常见的天气系统》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天气预报视频,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视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锋面结构和成因示意图。多媒体的信息含量比较大,可以在课堂当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图片和动画。本节课的一些知识比较宏观、抽象,且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单单通过文字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锋面的结构和变化过程。通过读图(锋面结构图)可使学生们加深

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第三、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心可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 第四、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知识点。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锋面的结构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多,使得后面列表比较三种锋面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提到最近冷空气对我市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所用的时间也不够。很多学生没有很好的了解此内容。 第二、在讲到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对所经过地区天气变化的影响时,过早的把答案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问题,学生的动脑能力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活动不充分。 第三、上课过程中,由于多媒体的出错,有几个动画没有展示出来。且多

高中地理教学有效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有效策略 高中地理这一门学科是文科中的理科,地理这一门学科既有繁杂的地形地貌,季风气候等地理基础知识需要记忆,同时又有很多需要计算分析的问题需要学生思考,下面是搜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对于地理学习来说,空间思维能力非常重要。本文结合一线教学实际,分析了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认为高中地理教学应加强直观演示、注重图表绘制、突出逆向思维、强调知识启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拓展高中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空间指向性,要想学好地理学科,必须树立体系化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联系。而目前高中地理教学欠缺的,恰恰是对空间思维的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高中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学好地理学科的必要条件,是高中生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途径。空间思维是一种联想力,是基于虚拟状态下的辨别力,具备了空间思维能力,那么,学生在头脑中就会生成一种确定的“影像”与“模型”,从而将地理知识具象化,让高中生积极定

位空间信息,并且进行详细分析,这样能够更好地解决地理学习中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考地理早已经告别死记硬背的时代,地理学科考查的重点也不再是扁平化的知识,而是那种以丰富的图表信息为主要载体的知识,学生只通过调动已掌握的知识,有时很难解决问题。而要顺利解答疑问,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才能更加明白地掌握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将其进行空间排列、准确定位,并生成动态的地理“要素群”,促使学生快速找准图表信息所反映的内容,并在细致分析与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找出解答试题的答案。此外,由于较强的逻辑性与空间性,使得地理学科知识较难掌握,培养学生强大的空间思维能力,能够促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追踪地理信息,掌握地理学习方法,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1.简易图表绘制,增强空间思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图表的作用,让课堂成为展示各类图表的乐园。如利用各种地图、示意图、模式图、景观图等类型地图,促使高中生在头脑之中增强地理信息的“空间”印记,显著提升空间思维的活跃度,并基于此,促使高中生能够锻炼绘制一些简易图表的能力,从亲手绘制过程中掌握空间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探究的能力。在学习区域地理模块经纬度、气候、地形、植被、资源等情况时,教师应该让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自然地理学发展及其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发展及其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1.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当今自然地理学的前沿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内容涉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状况及其历史变迁,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与耕地、粮食、土地退化等可持续发展重点问题的相互关系,现有土地利用方式的可持续性及其调控途径等。 (2)自然地域系统的综合研究:从全球环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需要出发,研究世界自然区域系统划分方案,是地域分异研究进入全球的重要领域之一。以地域单元作为重要层次从整体上进行自然与人文的综合研究,可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以及自然界对人为影响的反馈,也是地理学探讨和协调人地关系的必要途径。自然地域系统的综合研究,要求在自然界平衡原理的指导下,揭示地域分异规律及其物质能量基础。将区域单元作为资源与环境的整体,研究其土地自然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探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变化方向,加强诊断分析和预测预报。 (3)全新世环境演变:全新世地理环境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舞台,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环境动态,总结演变规律,区分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空间上主要选择敏感地域,时间上选择特征时期开展研究。从全球环境变化领域看,过去2000年环境变化踪迹是研究的重点。从技术上看,不同类型的高分辨率古环境代用资料的分析与校准是古环境重建的关键。 (4)自然地理界面过程: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正在朝微观深化和宏观综合两个方向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坡地侵蚀发育过程与坡地的改良利用、水文循环过程与水量转化、土地退化过程及其逆转机制、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多界面过程的复杂耦合理论与模型等。 结合中国的实际,国内自然地理学的优先发展领域主要有:①区域地表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包括荒漠化发生机制与调控,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及动态监测,江河源区环境退化机理及调控机制。湿地水陆作用过程与调控,湖泊及其集水域物质输移过程与耦合关系,华北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资源可持续性的影响,喀斯特地区地球化学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②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包括过去2000年中国环境变化综合研究,西北干旱区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西南季风区近2000年气候变化与资源效应,东亚地区湖泊环境对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南极辐合带环境变化研究;③水循环与水资源,包括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循环过程与时空变化规律,黄河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西北干旱区水分平衡、循环过程及其调控;④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包括泥石流形成机理与预测预警,沙尘暴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复杂地质地貌环境工程建设中重大灾害共生与演化规律及其防治,长江洪水的流域孕灾环境、致灾机理与防治对策;⑤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理论、技术与应用,包括国土资源环境时空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地理信息挖掘方法及目标特性参数数据库,全球叶绿素含量与初级生产力变化的遥感估算与测报,地理信息技术新产品研究及其产业化。 2.自然地理学在地理教育中的作用 中学地理课程不可能也不必要照搬自然地理学科学体系,关键是要完整地展示自然地理学的核心观念,使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本质特征有所认识,在了解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地球观念、自然观念、人地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即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地理观念的完整性远比地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为重要。因此地理课程应适当选择与反映以下方面的内容: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和地域性特征;②自然环境演变的规律以及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环境的响应与反馈过程;③自然地理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循环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各

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5-06-11T11:24:58.090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1期供稿作者:陈小丽 [导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包括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双方相互转变。 陈小丽(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龙台中学四川德阳 618100) 【摘要】教学有效性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作者感触颇深,特作以下探析,权作引玉之砖,以期共同推动地理教学深入化、持续化和健康化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逆向思维视听手段兴趣培养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1-056-02 教学有效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强化学科的感染力,是全面优化学生素质的最佳途径。进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得到培养,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智力基础,这是每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包括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双方相互转变。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却与其息息相关的思维过程,主要表现为:"倒着想"或" 反过来想一想"。逆向思维是发散性思维中的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优劣,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和健全思维品质意义重大。一般而言地理教学过于注重正向思维的培养,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转变需要一定的心理过程和方向,因此,在一定方面强化了正向思维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因此,通过什么举措来提升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作者做了以下探索: 1、在新课讲授,积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主要方法有以下四种。(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针对教材中的一些实践性内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或者集体讨论,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中运用逆向思维共同归纳一些地理概念、原理或者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推理或者验证,不仅触及地理的本质而且养成运用科学的地理思维去探索。(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地理规律的一些反向问题的真假。针对教材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即便学生一时三刻无法回答,只需教师及时点拨,学生就可以通过自身思维获得真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去感知,可以进一步增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性。(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世间万物均是矛盾的统一体,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理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辩证能力获得极大的提升。(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论出一些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进而强有力的论证已知地理结论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化繁为简,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种。(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地理教师有针对性的讲授一些和学生认知习惯相背离的问题,进而进一步消除思维定式,有助于逆向思维的拓展,即使这样的思维定势可定会令学生无所适从,但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便会利用逆向思维,进一步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而且紧密联系了新旧知识的关联性。(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一些习题,只要把一些特定条件进行恰当的互换,也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活跃逆向思维的空间。(3).正逆互用,促进正逆双向思维的联结。一些习题,除了证方面的引导以外还可以从结果出发,实行反向推理。进而获得一些概念或者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互相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关联性。 二、现代化视听手段的运用。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可以通过一些良好的视听工具更好的了解世界和享受生活。现代化视听技术和产品的广泛使用和普及对传统的地理教学影响巨大。因此,如何优化传统地理教学手段,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地理教学的缺陷,进一步优化地理教学,在这一巨大举措中,一些现代化的视听设备应用到地理教学中,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缺陷。有效的降低了师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学水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视听教学有助于学习欲望的调动。地理学科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原因以外,最主要的是地理教学无法把知识的传授和趣味有效结合,令学生感到地理学习是一种了无生趣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应注重这方面的结合,而地理视听教学手段由于形式多种多样、情节生动有趣,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变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为妙趣横生。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欲望,实现了教学的优化。 2.有利于培养学生智能的开发。众所周知: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中的基础,缺乏大量感性材料的积累,人的理性认识无法得到提高。然而有趣传统地理教学手段局限性,我们只能运用一些文字、地图、书本插图或者一些简单化教具来讲解地理科学内容,由于缺乏一些真实性感知,给学生学习地理带来一定难度。而地理视听教学则由于其形象鲜明、典型、动画逼真,把一些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简单化。这些是传统的文字讲授不可企及的,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考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3.有利于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高。地理科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自身的特色。地理是一种探索自然性和人文性规律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理解、掌握和记忆一些基础性知识,而这些枯燥乏味的地理名称、地理概念、地理规律令学生苦不堪言,以至于一些学生依靠死记硬背,可见,提高学生地理记忆能力的至关重要。地理视听教学由于独具新颖、多样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视听器官,有助于学生记忆能力的增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信息的储存来说,单纯朗读能识记10%、单纯听到能识记20%、单纯看到能识记30%。可见,视觉对人知识的获得作用显著,而视听结合能达到65%。由此可见,地理视听教学,对于学生记忆能力的提升是其它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思维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格外关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现象,激发兴趣。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知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机融合,赋予学科时代性和

浅谈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方式

浅谈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方式 发表时间:2018-11-03T15:04:02.49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02期作者:刘丹[导读] 地理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人生活在环境里,人类离不开环境。地理学科引导我们去认识环境,教我们怎样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因而也是我们学习生存的科学,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如何实施地理教学才能更加高效,这是教育工作者不停思考的问题。 刘丹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 644400 【摘要】地理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人生活在环境里,人类离不开环境。地理学科引导我们去认识环境,教我们怎样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因而也是我们学习生存的科学,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如何实施地理教学才能更加高效,这是教育工作者不停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2-160-01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成为地理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以下主要探讨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方式。 一、更新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从根本上重视有效性教学。在传统的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将目光集中放置于学习成绩方面,过于偏重于教学成果,没有充分的思考教学过程。比如,在课堂上开展课题研究“洞庭湖的未来”,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往往不愿意运用客观的知识来对洞庭湖蓝图进行设计,因为这些和考试内容关联不大,并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成绩。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要结合实践,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充分的进行想象,来实现自己的想法设计。总的来说,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教学的素质教育转变,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是通过语言描述将教材上的抽象知识进行复述,学生往往会感到无趣和乏味,整个课堂教学都会显得较为枯燥。而地理学科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现实性和趣味性较强,很多知识点都能够通过多媒体来进行立体化的展现,甚至于具体的地理现象也能够采用动画来进行深度模拟,比如教师能够向学生展示多角度的地球全景图,也能够播放一段视频来介绍火山爆发的景象和影响。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够从视觉、听觉双方面来进行认知,很容易理解形象化和具体化的地理现象,在脑海中形成三维的地理知识体系。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能够有效的突出教学重点,能够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在思维空间中摆脱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地理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发课程资源 高中时期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仍然保持了浓厚的好奇心,在探索世界的同时逐渐走向成熟。而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时空光远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地理课程的发展就是人类探索环境的过程,地理学科能够逐渐将学生的好奇心理转变成对教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近数十年来,地理研究的快速发展,比如拉尼娜现象、我国神舟十号发射、通古斯爆炸等事件,都包含了很丰富的地理知识。地理学科还具有一定的边缘性,它所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多元化的,和高中其他课程的教学也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教师既能够结合地理素材来向为其他学科提供背景,也能够利用其它课程的知识来解说某些地理现象。比如,在数学课程中学习“球体”的时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学习经纬度有关的知识。 四、提升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是非常重要的。高中生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和作用是无形的,但同时又非常强大。教师能够在地理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教师在讲解“水循环”的时候,教师能够以诗仙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种情境的营造来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水到底能不能复回”。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难度始终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认知进行一定的冲突,利用适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来得出答案,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实现以问引思,以思激趣。 五、精讲活练,讲练结合 对于高中任意一门课程来说,教师讲解和习题练习都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讲解能够将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通过适当的训练能够提升自己对知识的熟悉度,能够通过不断地练习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水平。高中地理在教学内容方面,可谓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但是地理课程的逻辑性较强,空间结构较为复杂。学生如果仅仅是进行理论思考,往往会使得学习生成果不尽人意。这就会地理练习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教师应该精心设计灵活的习题,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难度的训练,来不断地巩固自身所学,提升地理知识水平。 六、总结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借助多媒体丰富教学方式,同时利用地理学科特点,来全面开发课程资源,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征,提升学习积极性,注重教学的精讲活练,讲练结合,在根本上提升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1]赵双.巧借“外援”,教活高中自然地理[J];课程教学研究;2012(09) [2]张敏.体验式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刘正雄.建构主义视野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王晓.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