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语文下册. 核舟记》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7
《核舟记》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核舟记》的文学价值、历史背景及作者魏学洢的生平;掌握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图像描绘和情景模拟,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微雕艺术的欣赏和感悟,以及对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敬佩。
教学内容:•导入新课•作者与背景介绍•文本解读与赏析•图像描绘与情景模拟•微雕艺术与文化拓展•主题探讨与情感共鸣•总结与作业布置一、导入新课活动设计:展示一张现代微雕作品的图片,如一枚硬币上雕刻的精美图案或一幅微小的山水画,引导学生惊叹于微雕艺术的精湛技艺。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在古代,有人能在一枚桃核上雕刻出一艘船,并且船上还有人物、景物和文字,你会相信吗?”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的笔下,一起探访他笔下的那艘神奇的核舟——《核舟记》。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教师讲解:•简要介绍魏学洢的生平、文学成就和时代背景,强调他作为明代著名文学家和学者的地位。
•提及《核舟记》的创作背景,如核舟的来历、作者的写作动机等,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学生活动:•分组搜集更多关于魏学洢的信息,包括他的其他作品、家庭背景等,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分享。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搜集到的信息,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魏学洢。
三、文本解读与赏析教师引导:•带领学生逐段诵读《核舟记》,注意语音语调,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解释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如“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如核舟的整体布局、人物刻画、景物描写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提出自己对文中景物描写、人物刻画和主题的理解,如核舟的雕刻技艺是否真实存在、作者的情感是否过于夸张等。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核舟记》的深层含义。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核舟这件艺术品的精美2.抓住文体特点,把握写作顺序3.对比阅读,拓展延伸教学重点:感受核舟这件艺术品巧夺天工之美教学难点: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核舟记》的基本内容,并积累了文言词语,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感受核舟这件艺术品的精美2.抓住文体特点,把握写作顺序3.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
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
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品核舟巧夺天工之美出示课件:自学讨论核舟之美1.这只核舟有多大?2.它上面都雕刻了什么?3.所刻之物“各具情态”是怎样表现出来的?4.作者在对核舟的客观描述中也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赞叹,你能找出这些赞美之词吗? 5.这只核舟的雕刻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据考证,八分约为1.96厘米,二黍约为0.49厘米。
2.“通记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3.“神情与苏,黄不属”,“矫首昂视”,“如有所语”,“各微侧”“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动词“阅,执,抚,指,语,隐,倚”等,不仅使人物栩栩如生,而且使静止的船头仿佛有了动感。
4.“嘻,技艺灵怪矣哉”这一句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还有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句子,请找出来。
“佛印绝类弥勒”,“珠可历历数也”,“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盖大苏泛赤壁云”分析“泛”字的妙处。
“舟尾横卧一辑”一句体现出“泛舟”的意境,两个舟子一个大声喊叫的样子,一个烧开水,都没有划船,说明此时的船是随波漂浮。
11 核舟记【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说明的顺序【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1、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2、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自学导航】一、基础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髯()褶()膝()楫()篆()狭()2、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为:罔不|:楫:篆章:因势象形:盖:神态:尝:贻:可:峨冠:隐:诎:倚:3、通假字4、一词多义(奇、有、为、而、之、其等)5、古今异义6、词类活用7、积累文中倒装句(1)尝贻余核舟一(2)又用篆章一(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二、初读课文,将文章第3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1、作者是怎样介绍船头和船尾的人物?这些人物带给你怎样的印象?并思考这样详细描写人物有什么目的?2、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
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初二年级语文学科24课《核舟记》导学案班级姓名执笔人:郭文审核初二语文组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4、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作者、作品简介:《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2、朗读课文并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器皿.()罔.不()贻.()有奇..()黍.()箬.篷()糁.()峨冠.()髯.()髻()篆.章()矫.()衣褶.()诎.()楫.()椎髻..()壬戌..()虞.山()3、熟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粗通文意。
二、学习研讨1、范读,学生听读、自由读、齐读,初步感知文意。
2、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
需重点掌握的词语: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 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 )() 6.启.窗而观( )7.箬篷覆之..(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0.石青糁.之()()11.中峨冠..而多髯.者()()12.如有所语.()13.其.两膝相比.者()()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17.珠可历历数也( )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19.其人视端.容.寂.()()()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 ) 23.长曾.不盈.寸()()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4、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①木:能以径寸之木()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以至鸟兽、木石()文曰“初平山人”()③奇:明有奇巧人()④有: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长约八分有奇()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⑦可:高可二黍许()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珠可历历数也()此中人语云()5、按要求填空1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苏轼___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这里是牛牛范文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4篇)。
苏教版)《核舟记》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收集我国民间艺人的故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教学步骤一、课前积累1、字音字形储备。
贻八分有奇黍箬篷髯虞山倚舟楫脚趾衣褶壬戌篆章矫首昂视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罔不因势像个形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高可二黍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矫首昂视其两膝相比者与苏黄不属船背稍夷勾画了了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收集资料作业。
(1)从网上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班上交流。
(2)了解《虞初心志》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了解其特色,课外阅读《虞初心志》。
(3)从网上收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有关资料,班上交流。
二、整体感悟在师生问答中了解课文的。
主要内容及其写法: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文章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3、从文章中你了解了哪些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你能用自己的话准确地告诉你的同学吗?三、导读设计。
导读设计卡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16字,而不刻别的字?3、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与活动,这一段描述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4、文章是怎样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和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5、课文的分说部分不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部、船头船尾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品味语言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四、巩固所学,延伸拓展1、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用你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展开丰富想象,画一幅核舟图,班上交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核舟记》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河源市正德中学2020年春季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课题:10.《核舟记》课型:复习课授课周次:第 12 周主备人: 审核人:八语备课组班级: 姓名:一、复习目标1.流畅的诵读全文,争取背诵全文;2.能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文章大意;3.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4.品味语言,体会雕刻艺术的精妙。
二、课文内容《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
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
此文通过白描的手法,详细而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他所得到的一个微雕作品——核舟,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白话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和姿态。
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核舟从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
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
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
打开窗子看,可以看见雕花的栏杆,左右对称。
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
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
课题《核舟记》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下册执笔:赵军审核:八年级备课组姓名:学号:班级: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学习重点: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虞初新志》及课文作者魏学洢。
2、重点字词。
盖大苏范赤壁云:盖,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云,句末助词无义,可不译。
轩敞:高起而开敞启窗而观:打开,顺承关系石青糁(sǎn )之:代词,代字迹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的人东坡右手执卷端:拿绝类弥勒:极像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类似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倚,倚靠。
衡,同“横”。
若啸呼状:若,好像。
状,形状,样子。
若听茶声然:……的样子其船背稍夷:平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而,表转折,相当于“可是”。
曾,尚,还。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
为,动词,刻。
3、全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请为第二部分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4、文中介绍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有条不紊清清楚楚,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并据此归纳。
)中轩敞者为舱,船头坐三人,舟尾横卧一楫。
5、课文分述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先主后次,先中间后两边,不仅显示了核舟这件工艺品结构上对称的美,也使文章在结构谨严之中,产生了很强的层次感。
(二)达标测评: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作用见教参P204 2细读两篇短文,找出课文有“为”字的句子,整理在下面,比较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核舟记》教案4篇《核舟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__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__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三)德育目标。
__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__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__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__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
__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
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__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设计1: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核舟记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微雕。
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
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
2、解释通假字
(1)左手倚一衡木()(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诎右臂支船()(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一词多义
(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
(2)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理清文章的结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合作探究
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6、你从第3、5段中的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8、从全文看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9、在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的点数和说明?
四、布置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根据课文默写:
(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2)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3)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4)最能体现王叔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
是:。
3、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1)有奇巧人 ( ) (2)因.势象形 ( )
(3)尝贻
..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
()
(5)高可.二黍许. ( )()(6)神情与苏、黄不属.( )
(7)中峨冠
..而多髯者()(8)钩画了了
( )
(9)其.两膝相比.者()()(10)珠可历历数也
( )
(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12)佛印绝类
..弥勒
()
(1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4)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1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1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答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微雕。
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
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戌(x 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诎右臂支船(qū)
2、解释通假字
(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
通“拣”:挑选。
)
(3)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
)
(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通“又”。
)
3、一词多义
(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端:名词,一头。
)其人视端容寂(端:形容词,端正。
)
(2)奇明有奇巧人(奇:奇妙,精巧。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余数,零数。
)
(3)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为:动词,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为:判断动词,是。
)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理清文章的结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总起(1)——分述(2-5)——总结(6)
总起(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了“核舟”的主题。
分述(2-5):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2段:船中间(船舱):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布局。
第3段:船头(游览者):三个游览者的外貌和神情。
第4段:船尾(舟子):舟子的神态、动作。
第5段船背::题名和印章。
分述部分是按照由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去说明的。
总结(6):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
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
三、合作探究
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
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与苏黄衣冠整齐形成对照。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6、你从第3、5段中的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
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列数字、作比较;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8、从全文看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
9、在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的点数和说明?
强调了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
四、布置习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根据课文默写:
(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3)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4)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略
【素材积累】
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摘一个崇高的目的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大部分人往往对已经失去的机遇捶胸顿足,却对眼前的机遇熟视无睹。
这个世界不符合所有人的梦想、只是有人学会遗忘,有人却一直坚持。
如果你盼望明天,那必须先脚踏现实;如果你希望辉煌,那么你须脚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