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作品分析:日本风之丘葬祭场简介 桢文彦
- 格式:doc
- 大小:159.00 KB
- 文档页数:1
桢文彦
桢文彦1928年生于东京,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1954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
1956~1958年任华盛顿大学副教授,1987年华盛顿大学授予名誉博士,1962—1965年任哈佛大学副教授, 1979~1989年任东京大学教授。
1956年成立(株)桢综合计划事务所,现任美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
获奖:名古屋大学丰田讲堂, 1963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奖;
藤星镆台文化体育馆, 1985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奖;
Spiral, 1987年获Peynolds Memovial奖;
1988年获Wolfuqd奖;
199O年获Thomas Jefferson Medalin Architectuve奖;
1993年获The 4th UIA Gold Medal奖(UIA金奖);
代宫山区域计划,获The 3rd Prince of wales Prize in Urban奖;
获The l5th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奖。
主要著作:1986年《桢文彦2 1979一1986》(现代建筑家系列);
1989年《桢文彦单图集——未完的形象》
1991年《桢事务所的建筑细部》;
1992年《记忆的形象》
1993年《桢文彦3 1987一1992》(现代建筑家系列)。
设计组织——桢文彦自序以设计为基础而成立的(株)桢综合计划事务所已开业40多年,现有建筑师35。
楨文彦的建筑风格及创作手法浅析马双泉建筑学084 200803302摘要:楨文彦是一位现代主义大师,对建筑和都市化都有深入独到的见解,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设计手法。
槙文彦先生在概念上对于建筑的机能性,顺应日新月异的变迁性,保持不确定性的看法,采取开放端的认知。
而对于建筑在其环境中如何谐和,亦非常重视都市、文化和人性的纹理。
本文结合实例对楨文彦的建筑风格,设计手法以及在都市化方面的里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探讨他是如何把设计手法应用到建筑设计中的,从而为当代建筑设计者提供参考。
关键字:楨文彦,现代主义,轻盈,物质形态丧失,群造型,都市化Abstract: Maki Fumihiko is a modern socialist master, the architecture andurbanism has deeply the original opinion,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style of the building and design gimmick.Maki Fumihiko in concep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unctional sex, complywith the changing of change, and keep the uncertainty opinion, take thecognitive open. And for building in their environment how to harmony, also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ity, culture, and human nature of texture.This paperMaki Fumihiko of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design methods in theurbanization and the wheel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esthe design gimmick how he is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buildings, which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ers.Key words: Maki Fumihiko, modernism, lightsome, loss of physical form,group form, urbanity引言:曾于1993年赢得被建筑界喻为诺贝尔奖—普立兹克建筑奖的桢文彦,1928年生于东京,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之后赴美CRANBROOK美术学院留学攻读建筑硕士,1954年更进入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攻读建筑硕士,并任教于美国,日本各大学,先后担任过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研究所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等著名大学之教授讲师,1959年后返日成立事务所,并任东京大学教授至今。
1993年第十五届槙文彦 Fumihiko Maki 日本槙文彦(fumihiko maki)槙文彦(fumihiko maki),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新陈代谢派(Metabolist )的创始人之一,1993年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克奖获得者,现任美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等职。
他坚信:设计师不仅要给后人留下房屋,更重要的是要留下文化财富。
他一生致力于发展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精细的手法使建筑表现出理性的思维。
桢文彦对建筑和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采用散文式的构造方法,赋予建筑更多层次的内涵。
他主张开放性的结构,以极强的适应性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同时他十分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极力为建筑物赋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
个人经历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师从建筑大师丹下建三1953年于美国密歇根州Cranbrook 艺术学院学习1954年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后任华盛顿大学副教授1956年成立(株)桢综合计划事务所1962—1965年任哈佛大学副教授1979—1989年任东京大学教授现今任美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等职设计理念桢文彦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学校建筑、集合住宅建筑、公司大楼和公共设施上,提出群造型和场的形成理论。
他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待建筑创作,重视城市空间。
其作品植根于风土并具有文化品质,凝聚了东西方双重文化的精神。
1989年9月,日本《新建筑》杂志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在日本国内受人喜爱的建筑师行列里,桢文彦名列榜首。
以全球建筑时代的视点俯视世界建筑潮流,在多元浩繁的建筑风格间隙中建立和发展独立体系,这是贞文彦的设计方针。
以尺度数码简练精致地表现意匠、尊重人性、传达情感、形成意境,这是贞文彦的设计方法。
简洁洗练的构成、轻快细腻的质感、温馨雅致的格调、清风明月的纯静,这是桢文彦作品的品质。
项目名称:YBG视觉艺术中心建筑师:桢文彦项目地点:美国旧金山建成时间:1992年这所艺术中心座落于三藩市商业区南面一个综合重建区内,是三藩市首处新文化活动点。
桢文彦:建筑的永恒之魅1993 年,65 岁的日本建筑师槙文彦获得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茨克奖,成为到当时为止历届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他是继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建筑师。
两年后,安藤忠雄也获得该奖项。
在日本建筑史上,槙文彦和安藤忠雄的地位相差无几,但两人的求学经历却大相径庭。
安藤忠雄高中毕业后辍学在家,自学建筑,后考取拳击手执照,只为能够在出国比赛时游览欧洲诸国的建筑。
相比之下,槙文彦的求学经历则显得太过平淡。
1945 年二战结束,文彦考取东京大学建筑系,1952 年,他远赴美国密歇根州Cranbrook 艺术学院继续深造,随后进入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建筑学硕士。
在他求学过程中,还受到丹下健三以及伊利尔·沙里宁( Eliel Saarinen)等多位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亲自指导,因此他的建筑哲学融合了日本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双向交叉。
上世纪60 年代,战后重建工作在日本如火如荼地进行,住宅和城市公共场所都显得非常紧缺。
留学回国的文彦开办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项目接踵而来,根本没有停歇下来的时候。
文彦的作品深受日本与西方建筑界推崇,被尊称为“精致的现代派”。
在许多个案中,他常能运用精致的现代材料或是现代工法,来展现古朴风格或是具有强烈文化色彩的建筑风格。
槙文彦从来就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
他公开表示,自己喜欢竞争。
“竞争使我们保持年轻与活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槙文彦的设计项目有增无减。
2009 年,由槙文彦设计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公共政策中心、麻省理工学院多媒体实验室、东京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以及加拿大渥太华的一栋伊斯兰建筑相继落成。
2011 年,中国台湾将出现两座分别为86 层以及64 层的双子星大楼,新楼竣工后,将成为仅次于台北101 金融大楼的台湾第二高建筑。
双子星大楼的设计权是槙文彦在2005 年通过竞标获得的,他击败的强劲对手包括普利茨克奖得主扎哈·哈迪德,以及理查德·罗杰斯。
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生命的极致桢文彦中西方的建筑文化背景使得他形成了自己的设计哲学即:群造型和场所形成。
并将这个理念贯穿到风之丘的设计当中。
在风之丘的设计中,桢文彦运用光与环境的关系营造出火葬场特殊纪念性的空间含义,利用空间与光来达到仪式的连续性。
标签:风之丘;桢文彦;群造型;场所形成;光1、桢文彦设计哲学桢文彦教育背景和他后来在美国的工作经历对于他后来的建筑思想以及创作产生极大影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二战后日本建筑界思想混乱的时候,日本的建筑师们都在“和”“洋”的斗争中彷徨。
而桢文彦的教育背景使得他能够在隔开一段距离下,在美国来仔细地观察战后的日本,同时他所进行的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使得他在东西方文化涵构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他的作品植根于风土并具有文化品质,凝聚了东西方双重文化的精神。
任何一个地方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尊严,充满了当地世世代代多积累的地方情感。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桢产生了自己的建筑哲学:场所形成和群造型,而“奥”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日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涵构,它可以是一个空间或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一些建筑元素,再或者它可以是一种情结。
群造型和场所形成正是由此派生而来。
愉悦不是存在于任何的情景下,而是存在于一个活动中。
这个动态体是一个包含多种意义的整体。
2、风之丘分析2.1 基地及建筑环境分析——对场所形成的阐述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创造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的火葬场建筑。
风之丘位于日本中津市郊区的一片山地。
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该项目需要一块宁静的大规模的基地,同时要确保不侵犯周围环境。
而这里基地空旷,因地处郊区也非常宁静,很好的符合了建筑的需要。
这里原本就是墓地为了让当地居民接受火葬场的设置,打破生人勿近的印象以亲近当地居民为设计导向。
利用大片面积来做成公园将火葬场建筑放到最北边。
建筑正南面是八面山,正东方是日本最古老的荐神社,按照日本传统分水理论来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
风水其实从精神上来说,应该是人们对于理想生存环境的一种追求。
2007日本北九州建築散步時間/ 2007.01.30(二)~2007.02.03(六)˙行˙程˙特˙色˙一、參觀日本建築師菊竹清訓2005最新博物館建築作品\九州國立博物館,以及建築師隈研吾2004年最新美術館設計\長崎縣美術館。
二、參觀日本建築師稹文彥所設計位於中津\風之丘葬齋場,本設計曾獲得日本建築學會賞,以及村野藤吾賞。
三、參訪具異國風情的歷史港埠再生成功案例\門司港,以及鐵道文物歷史建築保存運動下,保留下的日本最古老歐式華麗車站建築\門司港車站。
四、觀摩結合人性街道、文化趣味所創造的成功購物城設計案例,福岡的「運河城」以及小倉的「RIVERWALK城」,體驗成功商城的空間魅力規劃。
五、參訪長崎港灣再造計畫\長崎水邊之森公園、長崎港上屋B、C棟(北川原溫)等,思考港灣城市如何再造人性與親水空間。
六、參觀奪得桃園機場航站大廈改建工程競圖建築師粟生明所設計之核爆紀念空間\國立長崎原爆死歿者追悼帄和紀念館。
七、參觀後現代主義國際建築大師阿多‧羅西(Aldo Rossi)的經典設計作品\福岡尊屋與門司港大飯店。
八、參觀別府地獄溫泉地景奇觀,體驗稀奇的溫泉沙浴,並搭乘九州獨有、最優雅華麗的幽芬森林列車,臥遊湯布院郊野森林的美麗景致。
˙隨˙團˙主˙領˙李清志老師美國密西根大學(Ann Arbor)建築碩士/ 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專任副教授酷愛旅行、攝影、閱讀、電影。
自命為「都市偵探」,經常旅行世界各地,觀察各地都市空間文化,並加以分析解讀;同時也投身「台北學」研究,持續紀錄、觀察台北城的變遷,詴圖為自己的城市作心理分析。
為了提升大眾空間文化的素質,致力於建築空間文化的寫作,藉由電影、音樂等媒介,討論建築文化課題,開創了國內「建築電影學」、「建築與音樂」的討論熱潮。
著有《巴哈蓋房子─建築與音樂的對話》、《日本建築奇想與異人觀察》、《鐵道建築散步》、《建築異型》、《東京建築酷斯拉》......等作品。
槙文彦建筑材料应用凸显建筑艺术美尚尔基北京林业大学100083摘要:模文彦是享誉世界的日本著名现代建筑家,他成功地通过建筑材料的使用将建筑艺术创造性地融入到建筑技术中,推动日本建筑走向世界顶级建筑的行列。
本文将从槙文彦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分析其如何通过建筑材料将建筑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
本文的特色是:1.选取槙文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以及具有突出特色的做分析,如藤泽体育馆等。
2.将槙文彦设计作品以时间角度排列,分析其建筑风格技术的转变。
3.突出建筑材料的角度,把槙文彦的作品相结合分析,并总结出其将建筑技术与艺术结合凸显建筑美的方式。
关键字:槙文彦艺术技术材料细部建筑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正文:建筑作为综合性的艺术,与哲学、社会学和科技、文化艺术等相关领域表现出越来越密切的、更为本质化的联系,古代社会以手工方式生产的建筑,工业化社会以机械化生产的建筑,其创作原则与建筑美学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以高科技方式生产的要求。
许多先锋派建筑师已经为此做深入的探讨,创作了一大批适应新时代,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建筑作品,他们的作品表达出一种新的感觉化思潮:以感性表象压到理性本质,以突出的个性表现普遍性的整体原则,以感官的直接性压倒抽象的概念性。
号称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建筑奖不断被授予这些先锋派建筑师。
模文彦先生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山手地区,是世界公认的著名现代建筑家、教育家,曾获得日本建筑师协会奖、国际建筑师联合会金奖以及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奖等国内外多项大奖。
他是日本最年长的著名现代建筑家,也是居亚洲之首的世界级设计大师。
i对于槙文彦来说技术一直是一种手段,而不是设计存在的目的或理由。
槙文彦曾经表达他的立场:空间塑造是建筑设计的最重要的工作—它必须用表皮来围合一个空间。
表皮的交点或者相遇的地方就是细部出现和技术进入的地方。
这些地方也都是建筑材料使用的关键地方。
ii技术为创造空间形象的思想倾向做出贡献,只有通过技术,空间才能变成建筑。
建筑简介——风之丘葬祭场Kaze-no-Oka Crematorium
桢文彦作品——风之丘葬
祭场。
建成于1997年2月,坐
落在日本的中津市,占地面积
33316平方米,建筑面积2514
平方米。
中津市是日本南部的一
座有着7万人口的小城市,风之
丘火葬场就位于中津市郊区山
国川岸边的一片高地上。
这里自
古以来就是附近居民的火葬场,
并集中了一座座坟墓。
这里的正
南方是八面山,正东方则是最古
老的神社荐神社,是块风水宝地。
建筑根据功能的需要分成三大部分,分别是八角形的葬礼厅、三角形的休息厅和正方形的火葬厅。
葬礼厅用于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守夜,火葬厅是瞻
仰遗体和火化的地方,休息厅让家属在各种仪式间得到休息和平缓心情(见上图)。
桢文彦
只想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体验,风之丘葬祭场的确达到了一种“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宽”的境界。
事实上,虽然这是一个火葬场,但却是一个为活人建的建筑。
所以,大到建筑与环境的
融合、空间的组织和安排,小到每一个细节,无不时时处处站在家属的位置,考虑每一个阶
段心理的变化,营造不同的气氛,令陪伴的家属达到精神上的抚慰,并令人感受到死亡是庄严、安详、宁静的。
生与死的纠缠在这里被淡化到最小,死亡似乎只是一个人生的驿站,有
淡淡的离愁,却没有无奈的悲痛。
表达了寂灭、虚空、超脱的内涵。
建筑分析——建筑与环境
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该项目需
要一块宁静的大规模的基地,并要确保
不侵犯周围的环境。
在名为"风之丘"的
基地上,原有的墓地与一群最近挖掘出
土的古代坟墓合为一个整体,而此建筑
正是为了成为这自然风景中的一员而
来。
基地是空旷而宁静的,碧空旷野,
一望无际,给了建筑师很放松的空间,
很好的符合了建筑的需要。
建筑在形体上采取了一种谦逊而平
和的姿态(见左图),尽量使自己融合于
环境中,但又以葬礼室倾斜的体量和休息室花园的斜隔板悄悄地和小坡度的地形作呼应。
大
半建筑埋于地下,建筑要素犹如物的断片般独立于地表,形成抽象景观,使此葬场成为土壤
与大地环抱的场所。
建筑从形体上就毫不掩饰它的主题:静。
生与死的纠缠在这里被淡化到最小,死亡似乎
只是一个人生的驿站,有淡淡的离愁,却没有无奈的悲痛。
建筑学1101 李斌 01211062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