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9
环保局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我们需要明确普查的目的。
污染源普查旨在全面掌握我国各类污染源的数量、分布、排放状况,为政府制定环保政策、加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那么,具体的工作方案应该如何制定呢?一、普查范围与对象普查范围包括全国城市、乡村、工业园区等区域。
普查对象为各类污染源,包括但不限于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等。
二、普查内容1.污染源基本信息:包括污染源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行业类别等。
2.污染物排放情况: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物的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等。
3.污染治理设施:包括污染治理设施的名称、型号、处理能力、运行状况等。
4.环保管理措施: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环境监测等。
三、普查方法1.资料收集:通过查阅各类环保资料、统计数据,了解污染源的基本情况。
2.现场调查:组织专业团队,对污染源进行现场调查,核实污染物排放情况。
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污染源普查报告。
四、普查时间普查工作自即日起开始,预计历时三个月。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1.第一阶段(1-2个月):资料收集、现场调查。
五、普查组织与实施1.成立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
2.设立普查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
3.聘请专家、技术人员参与普查工作,提高普查质量。
4.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污染源普查的认识和参与度。
5.建立普查数据库,便于数据查询、分析和应用。
六、普查成果与应用1.形成污染源普查报告,提交给政府部门。
2.根据普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污染治理措施。
3.普查数据纳入环保局年度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4.定期开展污染源普查,动态掌握污染源变化情况。
终于,在键盘的敲击声中,我完成了这份方案。
我长舒了一口气,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我知道,这份方案将为环保局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为我国的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注意事项一:普查数据的准确性解决办法:得确保收集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
2023年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一、背景和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污染源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全面了解、准确掌握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污染源情况,落实环境保护的工作责任,制定本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
本次普查旨在通过全面摸底排查,建立污染源清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二、工作内容和方法1. 工作内容:(1)明确普查范围:本次普查将涵盖全国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其下属地市,所有行业的污染源。
(2)数据收集:通过从政府、企事业单位、环境监测机构等渠道收集资料,建立全面准确的污染源数据库。
(3)现场勘察:对污染源进行现场勘察,查看是否存在未申报或违法排放行为。
(4)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形成综合性、可操作性强的普查报告。
2. 工作方法:(1)政府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普查工作,建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
(2)企事业单位配合普查工作,提供相关资料并配合现场勘察。
(3)环境监测机构利用现有监测网络,收集和提供相关数据。
(4)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库,确保数据安全和易于管理。
三、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1. 前期准备阶段(2022年10月-2023年2月)(1)成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
(2)制定普查方案,明确普查内容、范围和工作方法。
(3)培训普查工作人员,提高其普查技能和专业知识。
(4)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库,为普查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2. 数据收集和现场勘察阶段(2023年3月-2023年8月)(1)政府部门组织对污染源单位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
(2)利用现有监测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
(3)组织现场勘察,对重点污染源进行现场检查和取证。
3. 数据整理和分析阶段(2023年9月-2023年11月)(1)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污染源的分布和排放情况。
市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我的书桌上,一缕缕光线交织成一张网,将我困在这充满文字的世界里。
我开始构思这个“市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眼前浮现出一张张地图,一条条河流,以及那些忙碌在污染源普查一线的工作人员。
一、普查目的我们要明确普查的目的。
这次普查旨在全面掌握我市各类污染源的数量、分布、排放状况,为政府制定污染治理政策和环境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想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片蓝天白云,那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二、普查范围与对象普查范围涵盖全市行政区域,包括城市、乡村、工业区、农业区等。
普查对象包括各类污染源,如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
我在纸上画出了一个个圈,将它们囊括其中。
三、普查内容1.工业污染源: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工艺、污染治理设施、污染物排放情况等。
我想起了那些冒着黑烟的工厂,它们是污染的主要来源。
2.生活污染源: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商业、服务业等产生的污染。
我回忆起那些拥堵的街道,人们忙碌的生活,污染就在我们身边。
3.农业污染源: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如农药、化肥使用、养殖业污染等。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被农药污染的河流,鱼儿在痛苦挣扎。
4.交通污染源:主要包括机动车、船舶、航空器等交通工具产生的污染。
我想起了那些拥堵的公路,尾气弥漫在空气中。
四、普查方法与步骤1.普查方法:采用现场调查、资料收集、数据分析等方法,全面了解各类污染源情况。
2.普查步骤:(1)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制定普查方案,明确普查任务和责任。
(2)开展普查培训,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
(3)对普查范围内的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收集相关资料。
(4)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普查报告。
(5)根据普查结果,制定污染治理政策和环境管理措施。
五、普查时间与进度安排1.普查时间:自即日起至2023年底。
2.进度安排:(1)2023年1-3月: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制定普查方案,开展普查培训。
(2)2023年4-6月:对普查范围内的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
2024年乡镇污染源普查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镇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掌握乡镇污染源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保护乡镇环境和居民健康,有必要进行乡镇污染源普查。
二、普查目标1.了解乡镇污染源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掌握乡镇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情况;2.收集乡镇工业、农业、生活等活动产生的废物、废水、废气等污染源的信息,分析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和影响;3.建立乡镇污染源数据库,为乡镇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普查内容和方法1.普查内容(1)乡镇工业废物产生情况:调查乡镇内工业企业的种类、数量、规模和废物产生量,统计主要工业废物的种类和排放量;(2)乡镇农业废物产生情况:了解乡镇内农民生产、养殖等活动产生的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和处理方式,统计农业废物的产生量;(3)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情况:调查乡镇内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类型、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统计生活污水的排放情况;(4)乡镇大气污染情况:了解乡镇内的主要大气污染源和排放量,统计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2.普查方法(1)调查问卷: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乡镇内企业的基本情况、废物产生情况、废物处理方式等信息;(2)实地调查:对乡镇内的工业企业、农业生产基地、生活污水处理厂等地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相关污染源的情况;(3)数据收集:在乡镇政府、环保部门等相关机构收集乡镇的环境监测数据、企业自行监测数据等。
四、普查范围和时间普查范围包括全国各乡镇,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和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将重点关注。
普查时间为2024年全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前期准备阶段:包括普查方案的制定、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制作、调查人员的招募和培训等;2.实地调查阶段:调查员根据普查方案,对乡镇内的企业、农业生产基地等进行实地调查,同时进行数据收集;3.数据整理和分析阶段: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录入和分析,制作乡镇污染源数据库,编制相应的普查报告。
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近年来,我国环境状况日益严峻,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全面掌握全国范围内各类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和排放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治理措施,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被提上了日程。
本次污染源普查的目标是:1.全面摸清全国范围内各类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和排放水平;2.建立全国污染源数据库,为环境治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3.发现存在的环境污染隐患,为治理提供依据和方向;4.加强对企业排污情况的监管和废物处置的管理;5.推动环境保护工作从被动控制转向主动预防。
二、工作范围和任务1.工作范围:全国范围内的各类污染源,包括工业企业、农业养殖场、生活污水处理厂等。
2.工作任务:(1)制定污染源普查的细则和标准,确保工作规范统一;(2)组织人力资源,建立专业团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组织开展现场调查,依托现有监测设施和技术手段,收集污染源的数据和样本;(4)建立污染源数据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和分析工作;(5)统计全国范围内各类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和排放水平,建立全国污染源数据库;(6)发现存在的环境污染隐患,提出治理建议和对策,并推动实施;(7)加强对企业排污情况的监管,建立污染源监测和追溯机制,确保企业合规运营;(8)加强对废物处置的管理,推动实施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三、工作流程1.制定污染源普查的细则和标准:明确普查的内容和要求,确保工作的规范性。
2.组建专业团队和培训:组织人力资源,建立专业团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3.现场调查和数据收集:依托现有监测设施和技术手段,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和数据的收集工作。
4.数据录入、整理和分析:建立污染源数据管理系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
5.统计和建立数据库:统计全国范围内各类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和排放水平,建立全国污染源数据库。
6.发现环境污染隐患和制定治理方案: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存在的环境污染隐患,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
2023年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污染源普查成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为了解我国当前污染源的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决定实施2023年污染源普查。
二、普查目标1.了解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主要污染源类型、数量、排放浓度等情况,掌握污染源的整体分布和污染强度。
2.准确估算各类污染源的总体污染排放量和污染物种类,为全面评估污染状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3.收集并完善污染源管理的相关数据,为建设环境信息平台和建立污染源台账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三、普查内容1.污染源类型普查对我国各行业主要污染源进行梳理和分类,包括大气污染源、水污染源、土壤污染源等,并明确污染源的排放规模、占比、排放标准等信息。
2.污染源数量统计统计全国各地污染源的数量,包括工业企业的数量、建筑工地的数量、农业废弃物处理站的数量等。
3.排放浓度监测通过现场监测和抽样检测等方式,确定各类污染源的排放浓度,明确污染源的排放特征和污染物的组成。
4.污染排放总量估算基于数量统计和排放浓度监测数据,综合计算各类污染源的污染排放总量,包括大气排放总量、水体排放总量、土壤排放总量等。
5.环境管理数据采集收集各类污染源的环境管理数据,包括排污许可证情况、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排放达标情况等,建立污染源台账。
四、普查方法1.现场调查派遣专业人员前往各地进行现场调查,对各类污染源进行实地勘察和数据采集。
2.数据收集与整理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有关污染源的数据,并结合已有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监测技术应用采用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例如遥感监测、无人机侦查、传感器监测等手段,提高普查的精度和效率。
五、普查组织与管理1.成立普查领导小组由环境保护部门主导,成立普查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实施、数据分析等工作。
2.各级政府协同合作各级政府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合作,共同推进污染源普查工作。
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一、背景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的污染源分布情况,制定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必须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二、目的1.确定全国各地的主要污染源及其分布情况,为制定地区性的污染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了解各地污染源排放量,为制定全国性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数据支持;3.掌握各类污染源排污情况,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排污许可制度提供参考依据;4.发现违法排污行为,依法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三、范围和内容1.范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内容:主要包括工业源、交通运输源、居民源、农业源等各类污染源的普查工作。
(1)工业源:对全国工业用地进行清查,包括各类工矿企业、冶金企业、化工企业等;(2)交通运输源:普查机动车辆数量和尾气排放情况,特别是大型交通枢纽和城市交通密集区;(3)居民源:普查燃料类型和使用情况,特别是农村地区;(4)农业源:普查农业面源污染情况,特别是农田和养殖场等。
四、方法和步骤1.数据收集:利用现有的行政部门、环保部门、统计部门等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和清理;2.现场调查:组织专业人员赴实地进行调查,包括对企业、交通道路、农村地区和农田等进行实地勘察;3.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统计报告和分布图,可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4.结果公示:将污染源普查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5.数据应用:将污染源普查数据应用于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决策中,制定污染治理措施和环保政策。
五、保障措施1.组织架构:成立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和专业调查团队,并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2.人员培训:对参与普查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操作技能;3.资金投入:为普查工作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4.信息共享: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提高工作效率;5.法律保障:依法保护普查过程中的调查数据和调查人员的安全。
2023年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污染源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有必要开展全国性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2023年作为下一个污染源普查周期的起点,我们将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目标与任务(一)目标1. 全面了解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污染源类型、数量和排放情况。
2. 了解各类污染源治理设施的运行状况和排放达标情况。
3. 掌握各地区、各行业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情况。
4. 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任务1. 制定全国性的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明确各项普查任务和要求。
2. 组织编制污染源普查手册,明确普查内容、填报要求和排放测量方法。
3. 开展污染源普查培训工作,确保普查人员了解普查任务和要求,并具备必要的技术能力。
4. 组织实施污染源普查工作,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方法开展普查工作。
5. 统计、分析和评估普查数据,制定分析报告和普查结果。
6. 汇总普查数据,建立和更新污染源数据库,为环境监测、排污许可和环保执法提供数据支持。
7. 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和支持。
三、工作步骤及安排(一)工作步骤1. 制定工作方案和计划,明确普查内容、方法和时间安排。
2. 编制普查手册,明确填报要求和排放测量方法。
3. 组织普查人员培训,确保普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4. 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按照要求和计划开展普查工作。
5. 统计、分析和评估普查数据,制定分析报告和普查结果。
6. 汇总普查数据,建立和更新污染源数据库。
7. 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和支持。
(二)工作安排1. 2022年7月至8月:制定工作方案和计划。
2. 2022年9月至10月:编制普查手册。
3. 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组织普查人员培训。
2023年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____年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第一章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逐渐增加,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为了科学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对污染源进行全面深入的普查工作。
本工作方案旨在____年对全国范围内的污染源进行普查,为环境治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并制定相应的控制和治理措施。
第二章普查目标2.1 普查对象本次普查的对象为我国境内所有的污染源,包括工业企业、农业生产活动、交通运输、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处理等。
2.2 普查内容(1)污染源基本信息:包括污染源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2)污染源类型和规模:对各类污染源进行分类归纳,并了解其规模和产能。
(3)排污情况:了解污染源的排污口数量、排放标准和排放浓度等信息。
(4)治理设施情况:掌握污染源的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等。
(5)排污许可情况:了解污染源是否具有排污许可证,并核对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和限制。
(6)环境监测情况:查看污染源进行的环境监测情况和数据报告。
(7)治理效果评估:对已治理的污染源进行评估,了解治理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2.3 普查范围本次普查覆盖全国范围内的污染源。
根据不同类型的污染源,采用不同的普查方式,包括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
第三章普查方法3.1 实地调查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和重点污染源,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依托专业技术人员对污染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录。
通过实地调查,可以准确了解污染源的现状和治理设施的运行情况。
3.2 问卷调查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和农业生产活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向污染源提供者发送调查问卷,通过填写问卷收集相关数据。
问卷调查可以较快地获取大量数据,提高普查效率。
3.3 数据统计对于交通运输、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处理等污染源,采用数据统计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
这些污染源的数据可以通过公开数据、行政许可和监测报告等途径进行获取。
第四章普查组织和协作4.1 普查组织设立由环保部门、统计部门和相关专家组成的普查组。
污染源普查的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投资环保领域的增长迅速,传统污染行业的治污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开始逐步推行污染源普查,旨在查清污染源、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二、工作目标1. 全面摸清主要污染源的底数2. 建立污染源档案和数据库3. 量化各行业、企业污染排放情况4. 分析污染源的形成机制,明确污染源的影响范围5. 为治理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三、工作内容1. 污染源普查范围确定确定普查的行业、类型、数量和地点范围,制定普查范围图,重点包括:工业企业、农业生产、城市居民生活污染等。
2. 普查数据采集(1)信息收集:收集有关各单位污染物排放情况、废水废气处理情况、环评文件等信息。
(2)现场检查:对各单位现场进行检查,主要包括:环境建设和污染防治设施是否符合要求、废水废气处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等。
(3)数据分析: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如排放量、排放浓度、排水口位置、排放口参数等。
3. 污染源普查数据录入和整理将采集和归类的数据算出各种污染源的总量和分布情况,并加以整理和归档,制作污染源档案。
4. 污染源普查报告编写结合普查的数据和现场检查情况,编写污染源普查报告,报告需要包含污染源数量、类型、分布情况、形成机理、排放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并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工作步骤1. 制定工作计划明确普查范围、内容、流程和时间节点,安排普查队伍和分工,明确工作的目标。
2. 污染源普查数据采集准备好常规用品和仪器设备等,前往现场进行采样、采集,并记录好相关参数和现场情况。
3. 污染源普查数据录入和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整理、录入和分类,制作污染源档案。
4. 污染源普查报告撰写结合普查数据、现场检查情况等,编写污染源普查报告,报告中应包含污染源的类别、数量、分布以及排放情况等详细信息。
5. 投入整治根据普查数据,建立污染源数据库,制定污染源整治计划,积极投入治污行动。
污染源普查年度工作计划一、引言污染源普查是对全国范围内的各类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和普查的工作,旨在了解污染源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排放情况,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年度工作计划旨在制定全面、系统的污染源普查计划,确保工作高效完成。
二、工作目标1. 掌握全国范围内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建立全面、准确的污染源数据库;2. 进一步了解各类污染源的排放水平和排放特征,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3. 发现和清理未登记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违规污染源,减少环境污染;4. 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污染源的普查工作。
三、工作内容1. 制定污染源普查计划根据各地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供的需求和建议,制定全国污染源普查计划。
计划内容包括普查对象、普查方法、普查时间表等。
2. 组织实施普查工作(1)成立普查工作组成立由专家、技术人员、行政人员等组成的污染源普查工作组,负责具体实施普查工作。
(2)梳理普查数据需求与各地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沟通,明确普查所需数据及材料的类型和范围。
(3)培训普查人员组织对普查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普查人员的专业能力,确保普查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实地调查与样品采集组织普查人员对普查对象进行实地调查,利用仪器设备进行气体、水质、土壤等样品采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5)数据整理与分析根据得到的数据和样品进行整理和分析,编制普查报告,形成全国、省、市、县的污染源数据库。
3. 加强执法监督将普查工作与环境执法结合起来,加大对未登记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违规污染源的发现和打击力度,强化环境监管。
4. 建立通讯网络建立与各地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交流渠道,确保普查工作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及时反馈。
5. 经费保障向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经费预算申请,保障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工作措施1. 制定具体的污染源普查计划,并依据计划推进工作。
环境保护局污染源普查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染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各地环保部门需要了解当地的污染源情况,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治理。
因此,开展污染源普查是各地环保部门的重要任务。
二、普查目的1.全面了解当地污染源情况,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2.掌握各种类型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及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为环境评估提供参考。
3.制定有效的污染治理计划,优化污染物的排放结构。
4.切实保护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三、普查内容1.排污单位的基本信息:包括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
2.污染源建设情况:包括污染源类型、名称、规模、建设时间等。
3.污染物排放情况:包括污染物种类、数量、排放方式、处理措施等。
4.环保设备运行情况:包括排污口、废气治理设备、固废处理设备等的运行情况。
5.监管情况:包括环保部门的监管措施、检查记录等。
四、普查流程1.立项:制定普查计划,确定普查范围和内容,并明确普查方式和时间。
2.征集信息:通过下达通知、发放调查表等方式,征集污染源相关信息。
3.现场调查:根据污染源信息,进行现场实地调查,全面掌握污染源的情况。
4.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污染源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制定汇总报告。
5.评估:评估污染源排放量及种类,根据评估结果定制治理方案。
6.汇总报告和公布:将普查结果进行汇总,制定普查报告,并向当地政府和公众公布。
五、普查要点1.统筹规划,科学制定普查方案。
2.深入调查,实地了解,综合分析,客观准确反映污染源情况。
3.规范操作,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可靠。
4.对不合法的污染源要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切实保护环境。
六、普查经验1.加强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形成普查工作的联合体系。
2.招聘专业人才,提高普查人员的专业水平。
3.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普查工作的认识和支持,营造有利于普查工作的社会氛围。
4.注重数据的二次利用,将普查数据与环境影响评估、环境治理方案等结合起来,使普查成果更具有实际意义。
2023年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国污染源的分布情况、排放情况和治理情况,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即将在2023年组织实施一次全国范围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二、工作目标1.全面掌握我国污染源的总体数量和分布情况;2.准确把握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和类型构成,了解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排放差异;3.详细了解污染源的治理现状和治理效果,评估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效;4.形成污染源普查报告和数据库,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和措施实施提供支撑。
三、工作内容1.制定普查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普查区域、普查对象、普查指标和普查方法;2.组织普查人员培训,确保普查人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3.开展污染源调查和数据收集工作,重点包括污染源的名称、所属行业、具体地址、污染物种类、排放量等信息;4.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库,包括数据录入、整理和存储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5.分析污染源数据,研究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污染源分布规律和排放特点,形成污染源普查报告;6.评估和分析污染源治理效果,总结各地区各行业的治理经验和成功案例;7.提出环境保护政策和治理措施建议,为环保决策提供依据。
四、实施保障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关注和重视;3.充分发挥普查人员的作用,确保普查人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提供必要的工作保障和支持;4.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采用科学的普查方法和工具;5.加强协调合作,与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沟通和协作,共同推进普查工作;6.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和管理系统,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效率。
五、工作时间安排1.制定普查方案和计划:2022年1月-2022年6月;2.普查人员培训:2022年7月-2022年8月;3.污染源调查和数据收集:2022年9月-2023年6月;4.数据整理和分析:2023年7月-2023年9月;5.污染源普查报告编写:2023年10月-2023年12月。
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
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号)、《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国办发[]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的通知》(政发[]号)、《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方案》及全省污染源普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结合市实际,制订本工作方案。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市境内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污染源普查范围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其他产生、排放污染物的设施。
、工业源。
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个行业)外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
重点污染源范围:
()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个重污染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
()个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
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民用核技术利用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明水城区、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范围是市污水处理厂、市垃圾处理厂。
(三)普查内容
、工业源
()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它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况、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生活源
()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以城市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城市(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农业源中还包括:总磷、总氮、总铜、总锌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和鱼药。
三、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上级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对工业源中占市污染物排放量的污染源、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
抽调普查指导员和聘用普查员。
普查指导员原则上从现从事环保、统计、农业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抽调,普查员原则上从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干部、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聘或临时从社会上招聘。
开展普查培训。
、全面普查阶段(—):进行入户调查,组织排污单位填报普查表,年月底前,完成审核、汇总、录入工作,建立污染源档案,并按要求上报有关材料。
、总结阶段(—):建立市污染源动态数据库,核实修订污染源普查数据。
、数据发布阶段(—):发布普查数据,总结普查工作。
四、普查组织及实施
(一)基本原则。
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
(二)组织机构
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环保局局长、市统计
普查工作在市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分工协作。
、市环保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负责工业源普查工作。
负责污染源的监测,对普查数据进行录入、分析、汇总、上报和结果发布。
负责拟定污染源普查方案和不同阶段的工作方案,制订有关技术规范,组织普查工作培训,组织普查工作验收。
、市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市广播电视局、市新闻中心进行污染源普查的新闻宣传工作,配合办好新闻发布会及有关宣传活动;
、市发改委和市经贸局协调企业做好工业源的普查配合工作;
、市公安局配合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市卫生局负责提供医疗单位名单,并配合做好医疗单位的普查和数据审核工作。
(四)培训
市环保局负责根据上级环保部门的安排,选聘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组织参加济南市举办的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培训。
力争做到所有普查工作人员都经过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内容,普查范围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方法,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五)质量保证
根据济南市的统一规定,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位。
污染源普查经费按任务分工由市财政部门安排,用于普查方案制订,组织动员、培训,入户调查与污染源的数据采集、分析测试和质量控制工作,设备购置,数据录入、校核、加工、检查验收、总结、表彰等。
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普查工作方案编制普查总体经费预算和分年度经费使用计划,经市财政部门审核后,作为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分别列入各相关
部门的部门预算中,分年度按时拨付。
市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指导和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六、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
所有污染源普查对象都必须按时、如实填报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真实可靠,虚报、瞒报、拒报、迟报,或伪造、篡改普查资料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