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音乐欣赏《打猪草》
- 格式:ppt
- 大小:4.00 MB
- 文档页数:21
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打猪草》教案一、学习要点1.了解黄梅戏和《打猪草》表现的故事2.熟悉竹筒胡琴和三弦的音色。
3.哼唱主题旋律。
二、学习目标1.聆听器乐曲《打猪草》,初步感受黄梅戏的地方音调,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聆听器乐曲《打猪草》,体验分辨竹筒胡琴与三弦表现的两个形象。
3.能哼唱器乐曲《打猪草》的主题旋律。
三、学习活动㈠自主先学展开想象1.初听,你感受到了什么?(诙谐的情绪)2.介绍黄梅戏《打猪草》的故事梗概:《打猪草》是安庆黄梅戏的小戏,也是黄梅戏的经典之作。
说的是小姑娘陶金花去打猪草,无意间闯进了小伙子金小毛家的竹林,还弄断了几根嫩笋。
小毛以为金花偷笋,两人吵了起来。
经解释后,误会消除,小毛不仅把笋送给金花,还帮她提篮子送她回家。
整个戏载歌载舞,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
器乐曲《打猪草》是徐景新根据黄梅戏《打猪草》中“对花”的曲调改编的。
㈡合作探究清晰形象1.完整感知⑴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安庆的民间音乐,去体验感受他们的艺术魅力,请你们观看视频黄梅戏《打猪草》中“对花”唱段。
⑵复听器乐曲《打猪草》与“对花”唱段有什么关系?⑶再听器乐曲《打猪草》,“对花”的旋律出现了几次?2.聆听第第一次主题出现,你想到了什么情景?你听出了什么乐器?2主题(“对花”的旋律)⑴初听(吵架)看PPT介绍:竹筒胡琴,泛指中国民族乐器中用竹筒做的二胡。
三弦,又称“弦子”,我国传统弹拨乐器。
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
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⑵复听,听到竹筒胡琴和三弦分别用不同的演奏姿势律动表现,并想一想哪种乐器代表陶金花,哪种乐器代表金小毛?为什么?(女孩,竹筒胡琴,音区高,发出的声音极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声。
男孩,三弦,音色粗犷、豪放。
)⑶再听,分角色场景表现:折断竹笋、两人吵架,斗嘴,解释⑷分男女生对唱主题旋律(提醒孩子轻声高位置,节奏准确)2.引子:胡琴演奏,陶金花出现,提篮子出门打猪草3.聆听第一部分(第1主题),⑴初听,什么乐器在演奏?动作模仿(弦乐)演奏引出弦乐演奏的第一主题,请仔细聆听,这一主题的情绪,想一想它表现一种什么样的场景?(愉悦,打猪草,误入竹林)⑵复听,自由表演打猪草的场景⑶唱第一主题的旋律哼4.完整听引子和第1遍音乐,表现陶金花出门,打猪草,误入竹林,与金小毛争吵的情景。
小学音乐人音版(简谱)五年级上册《农家乐聆听打猪草》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理念】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教学中以音乐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戏曲的魅力。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色辨别能力,提高学生对戏曲的认识。
【教材分析】
器乐曲《打猪草》是徐景新根据黄梅戏《打猪草》中“对花”的曲调改编的,以《对花》前奏改编a段,以《对花》第一、二段改编b、b’段,乐段a+b构成了乐段1,乐段a+b’构成了乐段2,乐曲由“引子+乐段1+乐段2+尾声”组成,是一首由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混合演奏的器乐曲。
乐曲亲切朴实,旋律动听,以演奏黄梅戏《打猪草》的板胡与弹拨乐器三弦的对答演奏再现“对花”中的男女对唱情景,勾画出在打猪草时俏皮幽默的对话,惟妙惟肖,是勤劳致富的劳动者对生活的赞美。
该曲汲取了传统黄梅戏音乐特点,加以特色的锣鼓伴奏,充分体现了戏曲特点。
加以管弦乐的合奏,使传统音乐更加新颖、时尚,令人耳目一新。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聆听了一定的器乐曲,对乐器的分类有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同学能够分辨乐器的音色。
学生能够随着乐曲哼唱出短小的音。
《打猪草》名师教案教材分析:《打猪草》是黄梅戏的经典之作,整个戏载歌载舞,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其中“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戏曲唱段。
器乐曲《打猪草》是徐景新根据黄梅戏《打猪草》中的“对花”的曲调改编的。
乐曲亲切朴实,旋律动听,以演奏黄梅戏的竹筒胡琴与弹拨,乐器三弦的对答演奏,勾画出在打猪草时俏皮幽默的对话,惟妙惟肖,是勤劳致富的劳动者对新生活的赞美。
教学目标:1、通过这首民乐作品的聆听,增进学生对学习民乐作品的兴趣和情感。
2、感受乐曲明快的曲调与胡琴与三弦的俏皮“对话”体验表现农家孩子劳动生活的场景和情趣。
3、引导学生能听辨器乐曲《打猪草》在第2乐段中乐器对答的形式,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们了解民族戏曲音乐,增进学生对学习,民族音乐作品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表达器乐曲《打猪草》的情绪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组织教学师:欢迎同学们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
二、演唱激趣,导入新课1、老师清唱《打猪草》对花唱段。
师:同学们,首先老师为大家带来一段戏曲唱腔,请听!师设问:同学们,刚才老师演唱的是什么戏曲?你们知道吗?生回答:黄梅戏。
师设问:那老师演唱的是黄梅戏哪一个经典唱段呢?生回答:《打猪草》。
师:看来同学们对黄梅戏还是有所了解。
那我们今天音乐课学习的内容就是器乐曲《打猪草》。
板书!三、聆听与感受1、初次聆听师生静静聆听,课件播放。
师设问:乐曲好听吗?请看课本右边一幅图片,想一想乐曲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场景呢?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那你们对《打猪草》的故事了解吗?2、师简单介绍《故事简介》:打猪草是黄梅戏经典之作,其故事是说小姑娘陶金花提着篮子去打猪草。
却无意间闯进了金小毛家的竹林,不小心弄断了几根竹子,金小毛以为陶金花要偷她家的笋子。
两人便吵了起来,经过一番解释过后误会消除了。
最后,金小毛不仅把竹笋送给了陶金花,还帮助她提着篮子送回家去了。
五年级音乐打猪草教案【篇一:农家乐音乐教案】10、农家乐一、教学目标1、复习歌曲《丰收的节日》和《苹果丰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通过欣赏《丰收锣鼓》和《打猪草》,了解民族乐器,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二、重点难点:在音乐中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课前准备:钢琴多媒体一、复习歌曲《丰收的节日》1、聆听歌曲《丰收的节日》。
2、跟琴演唱歌曲,老师矫正不准确的地方。
3、分组唱、男女唱、个人唱。
4、用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
二、复习歌曲《苹果丰收》1、聆听歌曲《苹果丰收》。
2、跟琴演唱歌曲,老师矫正不准确的地方。
3、分组唱、男女唱、个人唱。
4、用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
三、欣赏《丰收锣鼓》1.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2.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
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四、聆听《打猪草》1、初听《打猪草》,介绍歌曲的背景。
2、在听《打猪草》,说一说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表达的情绪有什么不同?第二乐段中两件不同乐器的交替出现,描绘了什么养的情景?五、小结【篇二:人音版小学5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课朝夕教学目标?1.在音乐中描绘自然界周而复始朝夕情景的作品不少。
本课就用这一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4.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听《清晨》,听《晨景》。
?第二课时:唱《晚风》,听《渔舟唱晚》。
第一课时一、听《晨景》1、听乐曲《晨景》,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2. 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
《打猪草》教学内容:1、聆听:黄梅戏《打猪草》。
2、拓展:戏剧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习用委婉清新、细腻动人的声音演唱黄梅戏选段。
2、能准确演唱《打猪草》中的拖腔,展现戏曲的韵味。
二、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黄梅戏这一地方剧种产生兴趣,能专注地听赏黄梅戏选段。
2、通过打击乐器伴奏、演唱、舞蹈各种形式来表现黄梅戏,培养学生良好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及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1、对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和流传地域等知识产生探求的欲望,在听赏音乐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
2、感悟到江淮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能用委婉清新、细腻动人的戏曲唱腔演唱《打猪草》。
2、难点:能准确把握《打猪草》的锣鼓点,为《打猪草》加入生动的配乐。
教学方法:1、通过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启发联想法、鼓励法、表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其直观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教学过程:一、戏剧欣赏,渲染主题师:泱泱中华,5000年漫长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精彩的戏曲世界。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习俗,兴趣爱好,不同的地方方言,所以也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剧种,那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些什么戏曲剧种呢?生:京剧、越剧、豫剧……师:今天老师特意给大家请来了三位小戏迷,他们分别要给我们来唱一段,同学们来听一听他们分别唱的是什么剧种?学生欣赏后回答。
二、多样导入,激发兴趣1、师表演《天仙配》导入。
师:此时,老师也忍不住很想为大家表演一段,同学们仔细看,入神听,说说老师唱的这又是什么剧种?生:黄梅戏。
师:那你们知道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吗?生:安徽。
2、介绍黄梅戏(出示课件)。
师:看来大家对黄梅戏还并不是很陌生,确实,黄梅戏是安徽的地方戏,在安徽特别的流行。
人音版(五线谱)音乐五上《聆听打猪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聆听打猪草》是一首具有浓郁民间色彩的乐曲,选自人音版(五线谱)音乐五上教材。
乐曲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农民打猪草的情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乐曲的结构短小精悍,旋律欢快,节奏明快,富有特色。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有一定的认识。
但民间音乐相较于其他风格的音乐,具有一定的陌生感,学生可能对乐曲中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和情感的理解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的生活气息,体会民间音乐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乐曲《聆听打猪草》的背景、结构及风格特点。
2.能够用正确的气息、音色、节奏演唱(或演奏)乐曲。
3.感受乐曲中所表现的生活场景,体会民间音乐的魅力。
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乐曲的节奏和音准。
2.理解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场景,感受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3.运用正确的气息、音色、节奏演唱(或演奏)乐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乐曲的魅力。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或演奏)乐曲,学生跟随模仿。
3.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演唱(或演奏)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乐曲《聆听打猪草》的乐谱。
2.准备音响设备,以便播放乐曲。
3.准备教学课件,展示乐曲的结构、风格特点等。
4.准备相关民间音乐的知识资料,以便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乐曲《聆听打猪草》的封面,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标题。
教师简要介绍乐曲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播放乐曲《聆听打猪草》,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器乐曲《打猪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打猪草》是一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器乐曲,选自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
乐曲以欢快的节奏和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农村孩子们打猪草的欢乐场景,体现了劳动的喜悦和童年的美好。
乐曲采用了我国民间音乐常用的调式和音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善于模仿和表现。
但同时,学生对乐曲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体验尚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感受乐曲的美。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打猪草》乐曲的背景、结构及民族特色。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热爱。
3.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乐曲的结构和节奏。
2.感受和表现乐曲的民族特色。
3.运用正确的演奏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2.示范法:教师亲自示范,引导学生正确演奏。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4.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主动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音响设备,播放《打猪草》乐曲。
2.准备乐谱,分发给学生。
3.准备相应的乐器,如二胡、笛子等。
4.准备教学课件和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农村孩子们打猪草的场景,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这一场景的认识和感受。
播放《打猪草》乐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介绍乐曲的背景、结构和演奏乐器。
分析乐曲中的民族特色,如调式、音阶等。
引导学生关注乐曲中的节奏变化,讨论其表现意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乐器,按照乐曲节奏进行演奏。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聆听打猪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聆听打猪草》是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教学曲目,歌曲以生动有趣的歌词和旋律,描述了农村孩子们在打猪草时的欢乐场景。
歌曲采用了2/4拍,共4个乐句,结构简洁明了。
这首歌曲旨在让学生感受和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民族音乐方面的了解和体验还不够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打猪草》。
2.使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通过学习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一些特殊节奏和音准的掌握。
2.理解并感受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演唱、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音响设备。
2.乐谱和教材。
3.录音机和CD。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孩子们打猪草的场景,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这一场景的了解和感受。
同时,教师播放歌曲《打猪草》的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特点。
2.呈现(5分钟)教师完整演唱歌曲《打猪草》,让学生初步熟悉歌曲旋律。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节奏和音准,分析歌曲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练习歌曲,重点关注节奏和音准。
首先,教师逐句教唱歌曲,让学生熟练掌握每句的旋律。
然后,让学生分组练习,加强合作意识。
最后,进行全体学生合唱,检验学习效果。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上台演唱歌曲,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自信心。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对比和感受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
人音版(五线谱)音乐五上《聆听打猪草》教案一. 教材分析《聆听打猪草》是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以轻松愉快的旋律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歌词,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乐趣。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描述农村孩子们打猪草的欢乐场面,第二部分以欢快的节奏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整首歌曲节奏明快,旋律简单,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这首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学生可能对歌词内容和生活场景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歌曲背景,感受歌曲的地方特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打猪草》这首歌曲的地方特色,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
2.学会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能够独立演唱。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地方特色词汇和场景的理解。
2.歌曲旋律的掌握,尤其是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符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歌曲背景,感受歌曲的地方特色。
2.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分组练习法:学生分组演唱,互相纠正、鼓励。
4.音乐欣赏法: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等元素。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乐谱、五线谱教材。
3.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农村生活和打猪草的场景,引导学生了解歌曲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地方特色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纠正发音和旋律错误。
可分组进行练习,互相纠正、鼓励。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演唱,其余学生聆听,共同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等元素。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尝试用其他音阶或节奏演唱歌曲,丰富歌曲的表现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地方特色和旋律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