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PI无线接入点技术白皮书(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格式:pdf
- 大小:448.69 KB
- 文档页数:26
声明本公司对本手册的内容保留在不通知用户的情况下更改的权利。
其版权归深圳市奥联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本手册的任何部分不得以任何形式手段复制或传播。
NOTICESShenzhen Olym-tech Company Limited reserves the right to make any changes in specifications and other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publication without prior notice and without obligation to notify any person or entity of such revisions or changes.©Copyright 2002-2003 by Olym-tech. Co., Ltd. All Right Reserved.No part of this publication may be reproduced or transmitted in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electronic or mechanical. Including photocopying, recording, or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s, for any purpose other than the pu rchaser’s personal use, without express written permission of Olym Co. Ltd.(APN GW TM是深圳市奥联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商标。
所有其它商标及注册商标均属有关公司所有。
)版本OLYMWP 2.0第一章VPN技术简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安全与VPN-WAPI技术介绍,目录WAPI (1)WAPI简介 (1)WAPI系统概述 (1)WAPI的工作过程 (2)WAPI的鉴别方式 (3)WAPI的密钥管理 (4)安全和VPN WAPIWAPIWAPI 简介WAPI 是W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Infrastructure(无线局域网鉴别与保密基础结构)的简称,是中国提出的、以802.11 无线协议为基础的无线安全标准。
WAPI 协议由以下两部分构成:•WAI:是WLAN Authentication Infrastructure(无线局域网鉴别基础结构)的简称,是用于无线局域网中身份鉴别和密钥管理的安全方案;•WPI:是WLAN Privacy Infrastructure(无线局域网保密基础结构)的简称,是用于无线局域网中数据传输保护的安全方案,包括数据加密、数据鉴别和重放保护等功能。
WAPI 系统概述1. 基本概念WAPI系统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如表1所示。
表1 WAPI 系统中的基本概念IP networkAC Switch FIT APSwitch Wireless networkmanagement FIT AP概念全称及中文解释说明PSK Preshared Key,预共享密钥是发布给STA 的静态密钥STA Station,站点即无线终端,本文中是指带有支持WAPI 协议无线网卡的PC、便携式笔记本电脑等无线终端USK Unicast Session Key,单播会话密钥是由BK 通过伪随机函数导出的随机值,分为四个部分:单播加密密钥、单播完整性校验密钥、消息鉴别密钥和密钥加密密钥WAPI user WAPI 用户是指使用WAPI 安全模式进行认证的用户,系统所支持的最大WAPI 用户数量为1024 个。
本文中也称为STA2. 系统组成在一个典型的WAPI系统中,如图1所示,WAPI用户通过AP接入有线IP网络。
国产标准WAPI宽带技术提速:速率可达300Mbps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新通信》》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据悉,国产无线局域网标准WAPI技术日前全面升级,已研发出速率高达300Mbps的WAPI芯片和系统解决方案,完全达到美国主推的WIFI标准的最新速率。
【总页数】1页(P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25.93
【相关文献】
1.宽带接入可达速率规模评估机制探讨 [J], 许利民;郑晖
2.瞄准4G标准WiMAX2疯狂提速至300Mbps [J],
3.爱立信携瑞萨移动推LTE技术标准速率可达150Mbit/s [J],
4.WiFi新标准确定:理论速率达到300Mbps [J],
5.国产无线宽带技术McWill速率超2Mbps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介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杰赛科技)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创新型企业和广州市重点软件企业。
杰赛科技是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民品部门于2000年转制组建的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2011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证券代码:002544),目前注册资本8596万元。
杰赛科技下设十个分公司和四个子公司,业务范围涵盖电子信息与通信领域,可提供的电子通信产品和服务包括:通信网络与电子工程咨询、规划、设计和优化,电信增值业务,移动通信网络系列产品,有线/无线宽带接入产品,LED显示与控制,数字电视机顶盒,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无线/有线测控系统及印制电路板等。
杰赛科技从技术解决方案、建设解决方案和相关网络产品等多个维度,以全流程、跨网络、多技术的优质服务,为电信运营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广电运营商、政府机构、公共事业部门及大型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网络建设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及相关网络产品;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云计算”体验中心,并凭借三十年SCADA 系统开发及相关技术,参与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在物联网应用方面取得了先发优势。
杰赛科技拥有的各类资质证书有:建设部颁发的电子通信广电行业专业甲级和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专项工程设计证书(甲级)、工程勘察专业类工程测量(限通信测量)工程勘察证书(甲级)、电子/电信/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壹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证书(壹级)、通信信息网络系统集成企业资质证书(甲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的电子/通信信息工程咨询证书(甲级)、评估咨询、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证书(丙级);广东省公安厅颁发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维修资质证书(壹级)等。
杰赛科技是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广东省勘察设计协会理事单位,是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广东省软件行业协会、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会员单位;是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成员单位;是信息产业部批准成立的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成员单位,是中国WAPI产业联盟、中国数字家庭产业联盟、广东省3G产业发展联盟成员单位,是中国宽带无线多媒体项目组成员单位;是广东省信息网络安全服务指定单位。
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发布CBWIPS/Z010—2009目 次版权声明 (II)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缩略语 (1)4 实施方案 (1)4.1综述 (1)4.2 ASUE端 (1)4.3 AE端(驻留在AP或AC中,以下以AP为例) (2)4.4 ASU端 (3)4.5相关响应报文 (3)5 详细工作流程 (6)5.1流程图 (6)5.2 工作流程 (6)6 验证方案 (7)ICBWIPS/Z010—2009版权声明本文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保留版权,未经本组织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形式复制、翻译或刊发该文件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否则,工作组保留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版权所有©工业和信息化部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
保留所有权利。
©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 2009版权所有。
除非特别规定,本出版物严禁以任何方式或任何形式进行复制或使用。
IICBWIPS/Z010—2009前 言为满足需要,现将该指导性技术文件印发,供科研、设计、生产、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参照使用。
使用中的建议和意见,请向工业和信息化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反映。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和WAPI产业联盟共同提出,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宽带无线IP标准工作组归口。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主要起草单位: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北京网贝合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创原天地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太数据通信(深圳)有限公司、北京中电华大电子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国家商用密码检测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学院、深圳市明华澳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主要起草人:高波、张变玲、周绍午、张龙、奚红梅、秦志强、陈铭、兰天、宋起柱、李大为、陈康先、黄振海、铁满霞、朱志祥、苑克龙、李翔等。
WAPI产业联盟的瘦AP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瘦AP方案面临的问题是:(1)由于需要集中管理大量AP,接入控制器(AC)面临巨大性能压力。
(2)由于目前市场上WLAN终端大多为单模(只支持WAPI或Wi-Fi),迫切需要WLAN接入系统支持双模(同时支持WAPI和Wi-Fi),实现按需接入。
(3)WAPI是基于证书的三元认证机制,而现有网络大多为基于用户名密码的二元认证机制,需要在认证层面将WAPI融入现网。
(4)由于技术和市场等因素,目前国内外几乎所有厂商的瘦AP产品之间无法互通。
(5)现网有大量设备只支持WEP/WPA,而WEP/WPA已经被破解,需要对这些设备进行升级以支持更安全的WAPI。
针对以上问题,现有的解决方案存在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现有方案采用两种方法解决AC性能压力。
一是从提升AC性能出发,AC使用高性能网络处理器,其局限性是需要微码设计,开发周期长,不能快速反应市场需求。
二是从网络架构出发,同时支持AP本地转发和AC集中转发;对于需要集中转发处理的业务(比如语音需要漫游)才走集中转发,其它走本地转发,也就是为不同的业务提供不同的SSID,其局限性是SSID过多,不利于用户的使用和体验。
2. 现有方案采用两种方法解决双模需求。
一是AP提供双Radio,分别支持WAPI和Wi-Fi,其局限性是虽然AP是双模,但每个Radio还是单模,当WAPI 终端与Wi-Fi终端数量不对等时,其中一个Radio会有部分资源浪费。
二是AC 完成数据加解密,但这样会进一步增加AC性能压力。
3. WAPI融入现网。
目前大多厂商是将WAPI的AS与AAA的Radius服务器集成,内部融合WAPI的证书机制与AAA的用户名密码机制,其局限性是这属于厂家私有实现。
4. 对于瘦AP互通问题,目前方案是由主流WLAN厂商牵头,通过小范围授权,基于其私有协议实现互通,但互通协议由个别厂商把持。
2005年9月第7卷第9期中国工程科学Engineering ScienceSep.2005Vol 17No 19研究报告[收稿日期] 2004-07-19;修回日期 2004-09-18[基金项目] “八六三”高技术计划资助项目(2002AA143010)[作者简介] 宋宇波(1977-),男,江苏无锡市人,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无线接入点WAPI 认证机制的研究与实现宋宇波,胡爱群,杨晓辉,王质礼(东南大学信息安全研究中心,南京 210096)[摘要] 随着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被提出以增强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性能。
在分析WAPI (W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Infrastructure )标准的技术特征和基本架构的基础上,介绍了无线接入点对WAPI 认证机制的实现机理和具体流程,并对WAPI 认证机制的性能进行测试分析。
[关键词] 无线局域网;WAPI ;测试分析[中图分类号]TP393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42(2005)09-0065-051 前言随着公共无线局域网(PWLAN ,publicwireless LAN )的日趋普及与大量应用,无线传输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个人用户和运营商关注的焦点。
802111无线局域网标准[1]采用开发系统认证和共享密钥认证两种方式提供用户认证。
但802111标准的认证协议存在极大的安全问题,因此IEEE 正在制定新的安全增强标准802111i [2],针对无线网络原有的安全弱点进行改进。
由于IEEE 802111i 的标准尚未制订完成,在WIFI 的推动下,制订了WPA (WIFI Protected Access )标准[3],以IEEE 802111i 草案为蓝图,去建构出一个符合现今需求、具备更进一步安全性的无线网络环境。
我国也提出了自己的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在IEEE802111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一种无线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规范,其中增加了类似于IEEE80211X [4]的认证模型———无线局域网鉴别与保密基础结构WAPI 。
WAPI技术白皮书关键词:无线局域网、无线接入点、无线控制器、WAPI摘要:本文介绍WAPI技术的产生背景、技术要点以及组网应用。
缩略语:目录1 概述 (3)1.1 产生背景 (3)1.2 技术优点 (3)2 WAPI基本功能 (4)2.1 WAPI鉴别过程 (4)2.2 H3C WAPI实现功能 (6)3 应用场景 (8)3.1 WAPI与802.11i混合组网 (8)4 实现标准 (9)1 概述1.1 产生背景WLAN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企业和运营商网络。
但由于无线通信使用开放性的无线信道资源作为传输媒质,任何在物理区域上进入WLAN网络无线信号覆盖区域内的无线客户端,理论上都可以接入WLAN网络。
非法用户可以藉此发起对WLAN网络的攻击或窃取网络用户的机密信息,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
如何保证WLAN网络的安全性?这一直是WLAN技术在应用推广中面临的最大障碍。
IEEE标准组织及WI-FI联盟为此一直在进行着努力,先后推出了WEP、WPA、802.11i等安全标准,逐步实现了WLAN网络安全性的提升。
但802.11i并不是WLAN安全标准的终极。
针对802.11i标准的不完善之处,中国在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GB15629.11-2003中提出了安全等级更高的WAPI机制来实现无线局域网的安全。
1.2 技术优点WAPI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的公钥密码体制的椭圆曲线密码算法和对称密码体制的分组密码算法,分别用于WLAN接入设备的数字证书、证书鉴别、密钥协商和传输数据的加解密,从而实现设备的身份鉴别、链路验证、访问控制和用户信息在无线传输状态下的加密保护。
与其他无线局域网安全体制相比,WAPI 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支持双向鉴别在WAPI安全体制下,无线客户端和WLAN接入设备二者处于对等地位,二者均具有验证使用的独立身份,二者在公信的第三方AS控制下相互鉴别:WLAN接入设备可以验证无线客户端的合法性,无线客户端同样也可以验证WLAN设备的合法性。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38·2023年第21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23)21-0038-03基于WAPI技术的智能电网终端通信模式研究杨康萍,王隆,李仲斌,杨晨(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70)摘要:智能电网的普及使终端设备在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终端通信的安全仍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研究了基于WAPI(Wireless 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Infrastructure,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技术的智能电网终端通信模式。
从WAPI的认证体系入手,建立智能电网的端口连接,在传输过程中,提出利用WAI(Wide Authentication Infrastructure,无线局域网鉴别基础设施)技术鉴别证书及采用WPI(Wide Privacy Infrastructure,无线局域网保密基础设施)技术管理密钥,使用ECC(Ellipse Curve Ctyptography,椭圆加密算法)算法以及SMS4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的方法,同时,提出终端之间采用TDLS(Tunneled Direct Link Setup,通道直接链路建立)进行连接,从而实现智能电网终端安全通信。
通过测试实验结果证明了应用WAPI技术的智能电网终端通信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期为提高智能电网终端安全性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终端通信;智能电网;WAPI技术;测试实验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13/ki.kjycx.2023.21.011现阶段,智能电网的普及推动了移动终端工作的开展,因此提高智能电网终端通信的安全性尤为重要[1]。
WAPI技术是基于中国无线局域网安全协议提出的一种由证书和密钥组成的移动终端接入技术[2]。
无线通信技术解析白皮书摘要本白皮书旨在探讨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我们将从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开始,逐步深入到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标准和应用领域。
通过对各种无线通信技术的解析,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行业的专业工程师提供有关无线通信技术的全面了解,以促进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发展。
1. 引言无线通信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通信方式,同时也推动了各个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本章将介绍无线通信技术的背景和现状,以及本白皮书的目的和结构。
2. 无线通信技术基础2.1 无线通信原理无线通信技术基于电磁波的传输原理,通过无线电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实现信息的传递。
本节将介绍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包括频率、波长、调制解调、多路复用等。
2.2 无线通信网络结构无线通信网络由多个基站和终端设备组成,通过信道进行通信。
本节将介绍无线通信网络的基本结构,包括蜂窝网络、卫星通信、无线局域网等。
同时还将讨论无线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和通信协议。
3. 无线通信技术标准3.1 2G技术2G技术是第二代无线通信技术,采用数字信号传输,提供了语音和短信服务。
本节将介绍2G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包括GSM、CDMA等。
3.2 3G技术3G技术是第三代无线通信技术,提供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多媒体服务。
本节将介绍3G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包括WCDMA、CDMA2000等。
3.3 4G技术4G技术是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延迟。
本节将介绍4G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包括LTE、WiMAX等。
3.4 5G技术5G技术是第五代无线通信技术,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连接密度。
本节将介绍5G技术的发展趋势、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包括毫米波通信、大规模MIMO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