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_数量型还是价格型_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_卞志村
- 格式:pdf
- 大小:395.41 KB
- 文档页数:9
货币政策的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的调控绩效比较¹)))来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证据马文涛(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摘要>本文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现实,构建了包含金融加速器、工资调整粘性以及消费惯性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货币政策的冲击效应、非政策冲击下宏观经济波动幅度以及中央银行损失函数等三个方面对比了不同货币工具的调控绩效,研究显示,价格型工具的调控绩效优于数量型工具,而稳健性分析也对此提供了进一步证明。
因此,中央银行应积极地运用利率工具以更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波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DSGE模型调控绩效中图分类号F820文献标识码AComparison between Quantity Instrument andPrice Instrument in the Performance ofMacroeconomic ControlAbstract:On the basis of econo mic development in China,w e construct New-Key nesian dy nam ic stochastic g 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im bedding financial acce-l erator,sticky w ag e adjustment and consumption ex ter nality1In the view of adjust-m ent of monetary policy,m acro-economic fluctuation under non-m onetary policy shocks and loss function of centr al bank,we co mpare and analyze the performanceof adjustment of differ ent monetary policy instrum ents1The results show that price instr ument is better than quantity instrum ent,and robust test lends supports to the results further1T her efore,central bank should ag gressively use the instrum ent of interest rate to control inflatio n and o utput fluctuation,and stabilize the m acro-economy1Key words:M 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Dy 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 ium M odel;Per for mance of Adjustment¹本文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金融监管的制度框架、制衡机制与绩效评价研究0(09AZD020)的资助。
我国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实证比较作者:彭坤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介绍了央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并从理论和实证分析方面给出了两者的比较。
在实证分析方面选取了2005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四季度的实际GDP实际货币供应量为以及隔夜同业拆借利率和大型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数据利用VAR模型进行分析并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数量型;价格型;VAR一、货币政策的理论概述(一)货币政策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制定的货币政策是否可以对实际经济变量产生效果,然后判断影响程度如何;具体实施方面,政府或中央银行是否可以通过该项货币政策的实施来调控经济运行,引导市场,从而实现所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
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经济变量,从而达到预期经济目标。
(二)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为了达到货币政策的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根据其表现方式,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划分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
1.数量型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是由央行起主导作用,通过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达到经济目标。
具体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
(1)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调控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
当经济过热,央行欲收紧货币时,会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当经济疲软时则会降低比率。
我国从08年开始对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采取了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效果分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效果分析系别经济系专业金融学班级教改金融201 学号 12000000学生姓名李兰指导老师2016年6月摘要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各国都不可避免的受着经济周期的影响,纷纷面临着经济下滑、甚至经济衰退。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经济形势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货币政策工具,并且不断改进。
经济瞬息万变,不论是应对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都要求中央银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者信用量的方针、政策以及一系列措施手段的总称。
货币政策是我国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特定时期内制定实施合适的货币政策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本文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贴现、再贴现、基准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运用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为了促进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地选择与运用,明确货币政策工具的功能和定位;推进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与创新;协调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搭配;改善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外部环境。
本文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为研究对象,总体上采用规范分析法,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导论,提出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重点和难点等。
第二章是货币政策工具的理论,包括概述、内涵和分类等。
第三章是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和运用的历程以及现状分析。
第四章是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运用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是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及运用的分析与建议。
包括分析国内外环境,明确货币政策工具的功能和使用的环境以及各种货币政策的搭配选择。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可行性分析;货币政策工具革新ABSTRACTAlong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ntries are inevitably influenced by the economic cycle, are faced with the economic downturn, and even economic recession. This needs us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situation for their own monetary policy tools,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Economic rapidly changing, whether it's response to inflation or deflation caused by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flexible use of monetary policy tools are required to the central bank. Monetary policy refers to the central bank in order to achieve certain economic goals and to take all kinds of controlling and regulating the money supply or credit amount of guidelines, policies, and a series of the floorboard of the measures means. Monetary polic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of macro-economic control and regulation in our country, in a specific periodof time to implement appropriate monetary policy can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goal of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ses the discount, discount, the benchmark interest rate, the legal reserve requirements, open market operations tools of monetary policy tools such as the selection and use of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promote China's monetary policy tools to better select and use, define the function and the ori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tools.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 in China; Coordin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tools to choose collocation; To improv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use monetary policy tools. Based on the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s in our count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n the whole, using the method of specification, which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background, purpose, significance, key and difficult, and so 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 tools, including overview, conno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etc. The third chapter is our country monetary policy tool to select and use of the proces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problem of monetary policy tool to select and use in China.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 Including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nvironment, clear the function of monetary policy tools and the use of environment and the collocation of various monetary policy choice.KEY WORDS: Monetary policy; tools Feasibility analysis ; Monetary policy tool innovation目录1 导论 (1)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1国外研究现状 (2)1.2.2国内研究现状 (3)1.3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5)1.3.1主要研究内容 (5)1.3.2主要技术方法 (5)2 货币政策工具理论 (7)2.1货币政策概述 (7)2.2货币政策工具的涵义 (7)2.2.1货币政策工具概念 (7)2.2.2货币政策工具的类型 (8)2.2.3各类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 (11)3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和运用的历程和现状分析 (12)3.1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发展历程 (12)3.1.1 1984-1992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12)3.1.2 1993-1997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13)3.1.3 1998-2002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14)3.1.4 2003-2008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15)3.1.5 2008年下半年至今 (17)3.2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和运用效果 (18)3.2.1经济增长平稳较快 (19)3.2.2物价水平基本保持稳定 (19)3.2.3就业形势趋向良好 (19)3.2.4国际收支状况逐渐改善 (20)4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运用存在的问题 (21)4.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 (21)4.2货币政策透明度有待提高 (21)4.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有待改善 (22)5 提升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及运用的对策建议 (23)5.1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 (23)5.2渠道改善流动性总体宽松的格局 (23)5.3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动性 (25)5.4完善货币政策工具框架 (25)6结语 (29)致谢 (31)参考文献 (33)外文文献及翻译 (35)1 导论1.1 选题背景和意义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或者政府机构为了干预经济采取的措施,包括控制货币的供给和调控利率等各项措施。
基于DSGE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中国货币传导机制是指货币通过各种渠道对经济体产生影响的过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货币传导机制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结构调整,对货币传导机制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基于DSGE模型,旨在深入研究中国货币传导机制,并探讨其对经济波动和稳定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DSGE模型是什么以及其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DSGE模型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的简称。
它是一种用来描述宏观经济体系中各个决策者(家庭、企业、相关部门)行为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均衡条件描述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
在研究中国货币传导机制时,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包含家庭、企业、银行等主要决策者行为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DSGE模型。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家庭部门的行为。
家庭在决定消费和储蓄时,会考虑到货币对利率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企业部门的行为。
企业在决定投资和生产时,会考虑到货币对利率、信贷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银行部门的行为。
银行在决定贷款利率、信贷投放量等方面会受到货币和监管的影响。
通过对上述各个部门行为规律进行建模,并通过均衡条件描述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描述中国经济体系中各个决策者相互关系并受到货币传导机制影响的DSGE模型。
基于该模型,我们可以进行一系列实证研究来深入了解中国货币传导机制及其对经济波动和稳定的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实证分析来估计该模型中各个参数,并检验模型是否能够较好地拟合实际数据。
其次,我们可以使用该模型来研究货币冲击对经济体的影响。
通过对模型中的货币冲击进行模拟,我们可以得到货币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等变量的影响路径。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该模型来研究货币传导机制的非线性特征。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数量型还是价格型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问题,特别是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之间的权衡。
通过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分析,本文深入研究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效果。
本文首先概述了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及其对经济的作用机制,然后介绍了DSGE模型在货币政策分析中的应用,并阐述了选择数量型或价格型工具的理论依据。
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DSGE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对比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在不同经济情境下的表现,并为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建议。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对于维护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DSGE模型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系统的多个方面,为货币政策分析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视角。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理解,也为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一体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实施对于各国央行来说都至关重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对于全球经济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货币政策的实施中,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是两种主要的选择。
数量型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而价格型工具则主要是利率。
关于这两种工具的选择,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一些学者主张使用数量型工具,认为数量型工具可以更加直接地控制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从而有效地调控通胀和经济增长。
例如,(年份)的研究指出,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数量型工具可以更好地控制通胀水平。
然而,也有学者支持使用价格型工具,认为价格型工具可以通过调整市场利率来影响经济的整体需求,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
新常态下我国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范式r——基于引入劳动力市场摩擦的DSGE模型的分析视角张岩【摘要】文章引入劳动力市场摩擦重新构建了适用于我国经济的DSGE模型,并模拟和比较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在应对不同类型冲击时对经济的调控绩效.分析结果显示,当前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取决于我国的经济现状、所面临的冲击种类和政府的政策意图,但是就应对通货膨胀方面,数量型工具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要优于价格型工具.我国政府应当将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灵活并合理地搭配使用才能更好地对经济起到调控作用.【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年(卷),期】2017(031)007【总页数】9页(P42-50)【关键词】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货币政策;DSGE模型【作者】张岩【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天津 3018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22根据中间目标选择的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划分为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两大类。
数量型工具是以货币供给量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中间目标,即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以及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改变货币供给量,从而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价格型工具是以利率或者汇率等价格手段影响货币需求,进而达到货币政策的实施目标。
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譬如英国、美国等)逐渐将货币政策的实施工具由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型工具转化,究其原因在于:在开放经济环境中,当本国货币成为全球储备资产之后,国外对本国货币的需求会随之增加,受到国内外利率水平、汇率以及汇率预期的影响,本国货币需求量的可控性和可测性被破坏,导致国内货币供给量这一数量型调控工具的失效,而且由于此时的货币供给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其不再具有稳定性,若继续选择数量型工具也会加大货币政策的实施风险。
相比较之下,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实施工具,不但其可控性不会遭到破坏,而且由于利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之间存在着直接而且紧密的联系,故能保证其调控的有效性,因此摒弃或者降低数量型工具而改用价格型工具是一种必然趋势。
货币政策调控:数量型还是价格型?作者:唐文进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年第01期唐文进、刘增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徐晓伟,河北银行。
通信作者及地址:唐文进,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邮编:430073;E-mail:wjtang@.本文系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突发公共事件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其优化管理研究”(70773119)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非常规金融突发事件的动态演变规律研究” (NCET-10-0828)的阶段性成果。
刘增印徐晓伟摘要通过将货币政策工具分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将它们纳入DSGE模型,可以讨论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
研究表明:在抑制经济过热时,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在应对技术冲击和国际贸易冲击时效率更高,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在应对消费需求冲击时更有效果;当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拉动经济增长时,就应该分别采用另一种类型的货币政策工具。
为了预防产出的波动,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应该避免来自于投资、技术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冲击;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应该避免来自于投资、技术和消费方面的冲击。
关键词货币政策数量型价格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一、引言2012年9月17日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逐步健全货币政策操作体系,推进货币政策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
那么,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分别在哪些领域进行调控更有效果?本文即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关于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效果的研究中,Taylor对美、加、德、法、日、意、英7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进行研究后发现,消费和投资对利率都是敏感的,所以他认为利率工具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是有效果的。
[1]Nuno & Morana对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工具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欧元区的货币政策传导具有较强的利率渠道,因而他们认为欧元区的利率工具是有效的。
数量型工具还是价格型工具中国的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传导工具是随着中国经济一起成长的。
改革开放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从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企业,基本没有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传导过程简单直接,从政策手段直接到最终目标。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和金融机构的发展,货币政策形成从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传导方式主要是通过信贷计划,货币市场尚未完全进入传导过程。
90年代以后,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从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初步建立从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
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政策变化的轨迹,1984年之后,财政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弱化,通过信贷管理、和货币供应的货币政策逐步成长成为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手段。
其主要表现是:(1)是货币政策传导主要依靠信贷管理等方式;(2)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利率政策具有“向上刚性,向下柔性”的特征;(3)货币市场逐步成长壮大,成为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影响短期利率和金融机构流动性的重要场所。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从贷款规模转向了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利率、中央银行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调控工具逐步扩大。
但是这套传导机制的效果如何呢?1997年以前,一个宏观调控的惯常逻辑被遵循——货币政策影响投资,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我国经济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步入的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从1997年开始,我国连续实施了旨在防止危机影响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连续八次降息。
以期放松银根,启动经济。
但是与97年相比较,效果截然相反,实际经济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仿佛已经“钝化”,货币传导机制是否“阻滞”成为争论的焦点,财政政策的作用重新凸现。
由于1998年以来投资和外贸轮子的启动,2002年8月开始,货币、信贷增速加快,到2003年中国出现了房地产、煤电油运等生产资料价格飞涨,固定资产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等投资过热的现象。
当前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偏好分析内容摘要: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分为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
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一直是我国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
在目前我国面临较大通货膨胀压力背景下,受制于传统投融资体制的约束,中央银行要实现既控制物价上涨又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政策目标,以存款准备金率为代表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在短期内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目标。
但这种选择却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损害宏观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在长期内给国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偏好商业银行制度分析导言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可以将其分为以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代表的数量型工具和以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为代表的价格型工具。
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依据一国经济发展形势,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灵活使用这两类政策工具,以实现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
但在我国,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偏好性:即更倾向于选择数量型工具,而较少选择价格型工具。
如果以2007年1月到2011年4月为统计区间,中央银行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共15次,而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达到29次。
中央银行的这种选择偏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不少学者认为我国中央银行应该更多地平衡使用两类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其最终目标。
但在本文看来,中央银行的这种选择偏好存在内在的逻辑必然性。
它是在多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自然结果。
从结果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方向,会对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微观基础造成不利影响。
货币政策工具的分类及特点一国中央银行所能够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分为两类,即数量型货币工具和价格型货币工具。
这两类货币政策工具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
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数量型货币工具具有直接性、主动性、宏观性的特点。
中央银行处于主动的地位,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往往强调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Regulatory Framework, Nonlinear Change of Fiscal Multipliers and the Choice of Fiscal Instruments in
China's New Era
作者: 卞志村[1];赵亮[2];丁慧[1]
作者机构: [1]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10023;[2]南京大学商学院,210093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
页码: 56-72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9期
主题词: 货币政策框架;混合规则;数量规则;价格规则;财政工具
摘要: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正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型,货币政策的变动会影响到财政乘数。
本文在新凯恩斯框架下构建DSGE模型,建立权重可调的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考察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渐进转型过程中政府投资、政府消费、投资补贴、消费税、资本收益税和劳动税等六类结构性财政工具调控效果的变动情况。
研究表明,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会显著影响财政乘数,且财政乘数随转型进程非线性变动,其机理在于货币政策转型会影响财政冲击对私人资本的挤出效应强度。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需要构建高效协同的宏观调控框架,财政政策应密切关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进程,以保证调控力度恰当、效果合意;对财政工具的选择应更加重视结构性减税与投资补贴,以改善民生福祉、激发经济活力;财政调控应有增有减,以维持预算平衡、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控制我国通胀: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的比较分析郑湘明内容提要:控制通胀可运用价格型和数量型两类工具.数量型工具能控制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对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要求低,不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而价格型工具则比较适于控制成本推进型的通胀,要求货币需求有比较高的利率弹性,今后我国可能出现内生性的中长期滞胀问题,如果以价格型工具控制通胀,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加速滑坡并带来混合型通货膨胀.关键词:数量型工具㊀价格型工具㊀长期滞胀㊀ 价格型工具悖论㊀㊀控制通胀的货币工具包括数量型(如货币供应量㊁贷款量等)和价格型(如利率㊁汇率)两种.美国采取的是价格型货币工具, 格林斯潘1990年起用控制利率的方法调控美国经济 ,①原因是美国 货币国际化难计算货币量 .中国采取的主要是数量型工具.自从2010年10月以来,我国就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现象,2011年我国通胀压力依然很大.针对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我国同时使用了价格型㊁数量型两种手段控制通胀,已经连续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㊁连续2次提高存贷款利率.那么,我国到底应该运用价格型还是数量型工具来控制通胀呢?这是极具政策和理论价值的课题.笔者认为,价格型工具在我国不会有效果,相反,该工具会抑制经济发展进而引发我国出现 滞胀 现象.可以认为,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应该优先使用数量型工具而一定要慎用价格型工具.一㊁数量型工具的适用性分析数量型工具偏重于金融市场比较落后㊁货币政策工具较少的国家或地区.在这些国家或地区,金融当局为了控制通胀,只能从源头控制货币供应量.1 数量型工具能直接控制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数量型工具的特点是能够直接影响流通中货币的总规模,从而直接控制总需求,而且政策的传导链条非常短,在控制通货膨胀中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运用数量型工具控制通货膨胀,可以在货币政策时滞极短的情况下收缩总需求,对于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具有显著的政策效果;相反,价格型工具则不能直接控制总需求,只能是依靠市场机制去影响企业和居民的资金使用成本,并进而影响企业和居民的投资行为,因而价格型工具的 政策诱导 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不一定有效;相反,价格型工具一旦运用失效,企业和居民在 成本加利润 的定价机制的作用下,就会出现 成本推进型 的通货膨胀,这就必然会形成 需求拉动型 通货膨胀基础上的 成本推进型 通货膨胀, 混合型 通货膨胀一旦形成,控制通胀的宏观调控就会演变成推动通胀的 误调 现象.我国目前的通胀性质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是2008年底以来的货币超发和贷款过多所致,如果不采取数量型的紧缩工具,而是采用价格型的紧缩工具,必然导致我国出现恶性通货膨胀.2 数量型工具适用于金融市场相对落后的国家.货币是一种能够获得收益的资产,也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特点是逐利性.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由于市场机制完善,价格型工具能够较好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而在金融市场落后的国家或地区,由于金融市场机制并不完善,价格型工具往往失效,因此,必须运用数量型工具才能达到控制流通中货币数量的目的,进而控制通货膨胀.欧美国家有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历史,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运用价格型工具的条件比较成熟;与欧美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主要表现在我国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还不完善,行政手段在金融市场中还被广泛运用,时至今日,我国信贷㊁股票发行㊁企业债券发行等融资行为还被行政部门运用具有显著 计划经济 特征的 额度 所控制,这说明我国运用价格型工具的条件尚不具备,我国控制通胀依然要优先运用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应该在不得已的条件下才运用.473 数量型工具适合货币利率弹性低的国家.货币的利率弹性是指单位利率变动对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影响度,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衡量标准,其表达式为:K=ΔM/ΔR如果货币的利率弹性比较大,则可以通过价格型工具控制通货膨胀;相反,如果货币的利率弹性比较小乃至缺乏弹性,则不能用价格型工具来控制通货膨胀,如果要强行运用价格型工具调控通货膨胀,则必然会出现政策失效乃至误导市场的情况.货币的利率弹性低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因为市场的投资机会较多㊁利润水平较高,提高利率并不会影响其盈利水平.例如我国的股市,每年的波动率都在30%以上,机构的投资收益更高,如果提高0.25个百分点的利率,虽然可以提高投资者的资金使用成本,但仅仅影响投资利润的1%左右,对投资者的货币需求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我国历史上,以价格型工具控制我国股市的资金需求从未见效过.同样,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投资机会很多,资金获利水平也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决定了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利率弹性非常低,以价格型工具控制通货膨胀,调控效果会很差.4 数量型工具的适度运用不会伤害实体经济的健康运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减少了实体经济所需的真实货币供应量,从而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二是降低了实体经济领域的平均盈利水平,从而缩小实体经济的规模.通货膨胀的出现,尤其是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出现,本质上就是货币供应量超出了实体经济的需要量,从而产生通货贬值现象.如果能将超发的货币供应量及时回收,则既不会减少实体经济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也不会降低实体经济的利润水平,因此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不会带来损害,并且由于回收了市场流通中的过多货币而控制了物价上涨,企业经营成本将不会上升,这对实体经济是非常有利的.因此,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式遏制通胀,只要力度控制在合适的水平,就不会对本国的实体经济造成危害.当然,如果紧缩政策过度了,把实体经济所必需的货币量也收回来了,就会导致经济衰退.这也说明,菲利普斯曲线揭示的就业(实体经济)与通胀的反向关系是有条件的,就是货币政策的扩张力度和紧缩力度超出实体经济的承受限度的结果.二、价格型工具的适用性分析价格型工具是通过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经营成本影响货币需求的,因此,价格型工具在控制通货膨胀中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即不能直接控制货币需求规模,而是通过 诱导 市场主体资金需求的方式,间接控制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价格型工具只具有控制通胀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当市场主体能够承受价格型工具带来的成本变动时,价格型工具就无法控制通胀;反之,当市场主体无法承受价格型工具带来的成本变动时,价格型工具就能够控制通胀.1 价格型工具能够抑制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但需要以完善的市场机制为条件.价格型工具的特点是增加资金需求者的财务成本,使资金需求者因为成本增加而放弃资金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因此,价格型工具在抑制通货膨胀之时,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即该政策实施的背景必须是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当价格型工具产生的财务成本无法通过利润加成的办法向下游转移,只能由贷款者自己承担,或者大部分必须由贷款者自己承担,此时运用价格型工具就能够较好地抑制货币需求,进而控制通胀.相反,如果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市场竞争还不充分,则价格型工具带来的成本能够顺利转移到下游消费者,则价格型工具不能抑制通货膨胀.2 价格型工具适合货币需求利率弹性高的国家.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的另一个前提,是该国的货币需求必须具有较高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利率弹性高的国家适合运用价格型工具控制通胀,而货币利率弹性低的国家则适合运用数量型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利率弹性高的国家,利率的轻微变动就能够带来货币供应量的较大幅度的增加或减少;反之,货币的利率弹性不足的国家,则尽管利率提高较多,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并不大,通货膨胀将很难控制.正如笔者已经分析的,货币供应量的利率弹性低的条件下,以提高利率的方式控制通货膨胀,很容易出现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这是因为,货币的利率弹性高的国家或地区一般具有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㊁社会平均利润率比较低㊁实施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㊁行政手段在经济扩张中运用得较少等特点,在这种国家和地区,利率的轻微提升就会大幅度减少企业和个人的利润,因此,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需求将迅速下降,从而大幅度减少流通中货币量,从而能够比较好地控制通胀.欧美发达国家就属于这57«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4期一类情况,因此,发达国家更多地倾向于运用价格型工具.我国的特点是经济高速发展㊁全社会平均利润水平比较高㊁行政手段运用较多,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利率弹性并不高,运用价格型工具控制通胀效果并不显著.更加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我国通胀具有地方政府的 投资饥渴 的因素,而遏制这些行政机构的投资冲动,如果仅仅运用价格型工具控制通胀必将陷入困局.3 价格型工具将直接影响产出水平.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相比,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直接增加实体经济的运营成本,从而对产出水平带来实质性影响.我们不妨运用I S-L M 模型进行分析(见图1).当利率为R0时,I S曲线和L M曲线的交点为E0点,产出水平为Y0;当利率提升到R1的水平时,L M0左移动到L M1,而均衡点由E0左移动到E1点,产出水平由Y0下降到Y1,因此,利率变动将直接降低实体经济的产出水平.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而言,市场利率的轻微变动都可能导致实体经济盈利水平较大的变动.美国实业的平均利润水平目前只有2%~3%的水平,②美联储每次加息至少是0.25个百分点,因此,加息一次就意味着美国企业的利润下降10%,将使利润率不足10%的企业陷入亏损.因此,价格型工具对目前美国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抑制或刺激作用,即价格型工具无论是否能控制通胀,都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显著影响.价格型工具如果能够控制通胀,说明利率上升带来的成本都是由生产者承担的,这就导致全社会产出规模明显下降;如果利率上升带来的成本不是由生产者承担的,则这些成本必然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消费需求将因此被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必然导致社会总产出的下降,实体经济因此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发展中国家如果强调发展速度,就不能随意运用价格型工具;失业现象比较严重的发达国家,同样要慎用价格型工具控制通胀,以免出现失业率急剧上升的情况.三㊁中美两国采取不同的工具控制通胀的原因分析㊀㊀目前,美国和中国的经济规模分别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虽然同是世界经济大国,但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美国主要是运用价格型手段,而中国则主要是运用数量型手段.而且对于通货膨胀本身的认识,两国也不一样, 弗里德曼认为2%~5%的通㊀㊀图1㊀利率变动对产出的影响图示胀率对经济有助,是指美国而言,不一定适用于中国. ,中国8%的通货膨胀率不严重 ,③我国则把3%的C P I看作明显通胀的标志.1990年美国就开始运用价格型手段取代数量型手段控制通货膨胀,30年后的今天,我国依然采用的是数量型工具,其主要原因如下:(一)金融市场发育程度有巨大差距1 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培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我国金融市场尚不规范,市场机制还不完善,这很不利于我国运用价格型工具控制通货膨胀.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是信贷市场,我国信贷市场目前还具有显著的行政特征,我国对信贷市场的控制还主要是依靠下达信贷额度的方法控制信贷规模,市场利率尚不能正常发挥调节信贷供求关系的作用.例如,2010年我国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对信贷额度进行了逐月控制的办法加以管理,1994年我国金融改革制定的目标是取消信贷额度管理㊁实行存贷比例管理,16年后这一改革目标还不能实现;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在迅速扩大,目前我国证券市值已经居于全球第3位,但是,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的规范程度依然不高,市场行为受到行政手段控制的特点非常显著, 股市泡沫 问题㊁投机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监管部门的压力依然很大.在这一背景下,运用价格型工具控制通胀将难以达到目的,更可能 诱导 通胀加速上升.2.美国有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美国有几百年的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各项制度比较健全,金融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一位,是公认的世界金融中心.美国的金融市场门类齐全㊁结构合理㊁管理规范,是世界金融创新的中心.尽管美国也存在金融市场波动67问题,但美国金融的市场化程度在全球无疑是领先的,运用价格型工具的条件非常优越,基于这一因素,美国从未使用信贷额度这一办法控制信贷规模,而依靠准备金率㊁公开市场业务㊁再贷款三个法宝基本就能有效控制流通中货币,这为美国运用价格型工具控制通货膨胀创造了有利条件.1990年以来,美国的货币工具进一步简化为控制市场利率. 二战 以后,美元一直是全球货币,是各国公认的国际结算㊁国际储备的币种,目前欧元和日元的地位虽然在上升,但美元作为全球最主要国际币种的地位尚未动摇,大量的美元被国外作为储备货币,这也要求美国主要运用价格型工具控制通胀,并经常向国外输出通货膨胀.(二)两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有巨大差距1.美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比较高,足以抑制通货膨胀.自从上世纪末以来,美国都是以提高市场利率的办法控制通货膨胀,尤其是2008年以后,美国不再公布货币量发行量指标,完全依靠利率来指示货币政策,数量型工具完全被边缘化.这说明美国依靠利率控制市场的效果非常好,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非常高.如何衡量美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在美国不公布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下,要掌握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非常不易.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分析美国利率政策的宏观经济效果以及美国股市对美国利率政策的反应情况来分析,尤其是利率对股市的政策效果更能体现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上世纪末以来的20年中,美国通过运用提高利率的办法,成功地控制了历次通胀,使美国摆脱了通货膨胀的困扰,出现了 高增长㊁低通胀 的良好经济发展局面; 次贷危机 给美国带来了巨额不良金融资产,本来完全可能重现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大危机,但是经过实施金融扩张等政策,美国经济已经企稳,巴菲特因此坚信2011年美国经济必然复苏.在股市和房市方面,美国股市和房市对利率的调整非常敏感,2007年10月开始的美国 次贷危机 就是美国上调利率导致的.提高利率导致全社会资金供给减少,股市和房市需求因此下降并出现价格下跌;在上调利率时,股市和房市下跌越多则表明该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就越大.实际情况表明,美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是很大的,因此,美国运用价格型工具控制通胀的效果十分显著.2.中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非常低,价格型工具在我国尚不具备遏制通货膨胀的能力.从改革开放到1998年的20年时间内,我国都是资金短缺的国家,因此,利率手段在抑制通货膨胀中几乎不可能发挥作用,因为只要有社会资金,再高的利率成本都不能控制货币需求,这就是我国民间高利贷长期盛行的内在原因.1998年以后,我国资金短缺的状况得到极大缓解,流动性过剩成为一个新的问题,2006年开始我国出现了流动性泛滥问题,从理论上来看,我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理应得到极大提高,价格型工具在抑制通货膨胀中的作用应该得到提升.但是,2006年开始到2008年上半年,我国连续十多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每次加息的结果都具有戏剧性:每一次加息的第二天,股市就要大涨一次,2006~2007年加息周期中,我国股市从2500点上涨6100点,房市也一路暴涨,可见,我国的加息没有抑制社会的资金需求,相反还催生了资金需求的提前化.货币需求者为预防在下一次加息中提高资金成本,因而每次中央银行宣布加息后,资金需求者就立即增加银行借款规模,结果加息非但没有抑制货币需求,相反直接导致了货币需求的扩大和股市㊁房市的暴涨.2010年底以来,我国又加息了两次,但加息后的2011年1月我国新增银行贷款12000亿元,相当于全年新增贷款计划的七分之一,即相当于两个月的贷款规模.可见,我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低,不可能用于控制通货膨胀,最大的可能是导致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三)中美两国的发展理念有巨大差距1.中国偏重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成果是经济连续30年保持了高速成长,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10%,体现出我国采取的是赶超型的发展战略, 发展才是硬道理 深入人心.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实施赶超型的发展战略是唯一的选择,也是完全正确的选择.2005年以后,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较大,开始连续超过欧洲多个经济强国,提升经济规模的压力开始放缓,于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要 又好又快,关键是要好 ,发展思路开始调整,但由于就业压力较大, 快 依然是一个基本任务,因为经济增长速度一旦放缓,就业压力就会急剧上升.高速发展模式必然会暂时带来较多的投资机会和较高的投资收益率,这不利于运用价格型工具控制通胀.例如,2008年 次贷危机 对我国产生影响后,我国马上安排了4万亿元的财政投资,启动了一大批项目,尤其是高速铁路㊁高速公路㊁基础设施等都是收益非常稳定的项目,目前全球15万公里收费公路中有10万公里是在我国,这种项目的收益高且稳定,利率提升不会对77«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4期该项目造成实质性影响,他们可以通过提升收费水平保持盈利水平.2.美国更注重发展质量.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理念的国家,自由市场经济理念在亚当 斯密提出来以后,一直是绝大部分西方国家信奉的基本理念,目前更是美国的主流经济观点.自由市场经济的信奉者们认为,市场可以自行实现均衡,政府的职责就是弥补市场的缺陷,维护市场的有效运行,因此,欧美国家的政府并不制定发展战略,而是注重维护市场的有效性.在宏观调控方面,欧美国家目前主要是依靠货币政策保持市场的有效运行,即通过提高基准利率或降低基准利率,来抑制经济过热或过冷,对具体的企业经营行为并不干预.美国经济发展速度一般是控制在3%以内,高于3%的G D P增长速度往往被认为是经济过热了,美联储将提高利率控制通胀的发生;如果遇到了外部冲击,则降低利率以便向社会投放货币㊁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可见,美国注重将经济控制在潜在增长率(即3%左右的G D P增长率)的水平上,并不偏重高的经济增长率.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被控制在合理范围,美国实体经济的平均收益水平大约为2%左右,与其3%以内的G D P增长率基本一致,在这种平稳且较低的利润水平上,价格型工具的政策效应就非常明显了.四㊁基本结论:慎用价格型工具今后我国可能出现中长期滞胀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各项要素成本越来越高㊁我国人口出现了老年化的趋势㊁我国产业饱和及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将比较困难.但是,我国通胀具有内生性,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滑,为保证社会失业率不至于过高,我国今后20年都将继续实施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后果很可能是导致资产价格膨胀并带来全面的通货膨胀,并进一步推高实体经济运行成本,带来实体经济滑坡㊁新一轮扩张政策及新一轮通货膨胀.在这一背景下,运用价格型工具控制通货膨胀将非常危险.坚持运用数量型工具而慎用价格型工具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说明了价格型工具的危险性,就能够理解数量型工具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唯一选择了.1 以价格型工具控制通货膨胀将导致我国经济加速滑坡.价格型工具的特点就是提升企业和个人的经营成本,迫使企业和个人由于无法承受过高的融资成本而放弃货币需求,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笔者已经指出,在我国,价格型工具并不具有控制通货膨胀的必然性,却肯定具有抑制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性.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整个经济分成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大的组成部分,其中实体经济部分由于成本不断高涨而增速下滑,而虚拟经济则由于存在暴利而尚有很大资金需求,以价格型工具抑制通货膨胀,必然会导致实体经济受到严重打击而加速下滑.因此,我国必须慎用价格型工具抑制通胀.2 以价格型工具控制通货膨胀将带来混合型的通货膨胀.如果以价格型工具控制通货膨胀,我国实体经济要保持既有的利润以确保经济不萎缩,则在 成本+利润 的定价机制作用下,必然会带来明显的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即治理通货膨胀的结果是并不能控制通货膨胀,而是扩大了通货膨胀.目前我国具有出现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的现实性条件,由于市场竞争还不充分,我国生产者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是非常容易的.例如,我国石油㊁石化㊁煤气㊁电信㊁电力㊁高速公路等领域的垄断企业,多年来降价并不明显,但加价的频率则比较高.一旦通过提高银行利息等办法控制通货膨胀,这些垄断企业会立即把加息提高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带来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可以判断,我国过多使用价格型工具来控制通胀,不仅会带来经济滑坡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而且在我国为保持经济的正常发展,而进一步扩大经济刺激力度时,试图以价格型工具遏制通货膨胀就会演变为混合型通货膨胀,这将与控制通货膨胀的初衷背道而驰,笔者将这一现象称为 价格型工具悖论 ,这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中要予以高度重视的.注:①③张五常:«货币战略论»,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489㊁484页.②谢富胜李安朱安东:«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和1975-2008年美国经济的利润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网站.参考文献:宏观调控研究 联合课题组,2011:«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从中观经济学视角»,«经济学动态»第1期.(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创新与战略管理研究所中南大学商学院)(责任编辑:钟培华)87。
作者: 卞志村[1];孙俊[1]
作者机构: [1]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出版物刊名: 国际金融研究
页码: 4-1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8期
主题词: 开放经济;通货膨胀目标制;浮动汇率制
摘要:本文使用开放经济下的新凯恩斯模型实证分析了开放经济体中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
结果表明,面对国内利率政策、技术、国外通货膨胀、国外产出和国外实际利率冲击时,由灵活通货膨胀目标、资本自由流动和完全浮动的f12率构成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能够有效吸收冲击,减缓经济波动。
相比而言,严格通胀目标制无法有效吸收国内外冲击。
所以我国在开放经济下选择货币政策目标时,并不一定要选择严格通货膨胀目标,可以选择一些灵活通货膨胀目标的政策框架。
此外,能够有效吸收各种冲击的灵活通胀目标、资本自由流动和完全浮动汇率制组成的目标体系也为我国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改革提供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