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工具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22
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
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使用的一系列手段,用于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从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的目的。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直接工具: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工具,主要包括:
(1)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s,OMO):央行通过市场购买或出售政府债券、商业票据等金融资产,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短期利率水平。
(2)存款准备金率(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RRR):央行决定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存款准备金比例,来控制银行的融资能力和货币供应量。
(3)利率:央行通过调节政策利率,如央行基准利率或拆借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和货币供应量。
2.间接工具:通过影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信贷行为,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主要包括:
(1)逆回购(Reverse Repo):央行通过向市场出售债券等资产并进行承诺回购,从而增加市场流动性,控制市场利率水平。
(2)再贷款(Refinancing):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以降低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促进信贷市场的发展。
(3)政策性贷款:为支持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发展,央行通过政策性贷款的形式,提供有利于特定领域和行业的贷款利率。
此外,央行还可以采用定向降准、利率互换、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工具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
在实际运用中,央行需要根据经济环境和政策目标变化的情况,灵活调整和组合使用这些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3.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Ma rketO perat ion,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
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货币政策(moneta rypol icy),它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简述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等手段,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汇率的变化,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稳定价格水平等宏观经济目标的调控政策。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1. 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增加或减少贷款的能力,从而调节整个市场的货币供给量。
2. 贴现窗口: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设立贴现窗口,给予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贷款的服务,从而调节市场整体流动性水平。
3. 利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利率等利率手段,影响市场利率变化,进而调节市场的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
4. 外汇政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调节汇率波动,影响出口和进口,进而影响市场的货币汇率变化。
5. 宏观审慎政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加强监管、限制银行业扩张等宏观审慎政策手段,影响市场部分行业的货币供给量,避免过热的资产泡沫带来的风险。
以上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目标的需要,灵活调整和运用。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分析货币政策是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为了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制订和实施的政策。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货币政策的调节,可以影响国内的通货膨胀、利率、汇率等方面的经济状况。
货币政策的工具是指中央银行利用的操纵货币供应、货币利率和外汇市场等手段,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方法。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分别是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
一、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国家货币政策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也是最为灵活和直接的一种手段。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来变动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当中央银行希望加大货币供应量时,它会通过购买债券来向市场注入资金,从而推动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反之,当中央银行觉得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过多时,它则通过出售债券来吸纳市场上的资金,使得货币供应量减少。
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强,操作及时,而且对市场影响较大。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可以精确地控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公开市场操作还可以通过影响市场上的利率来影响经济主体的投资、消费决策,从而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
公开市场操作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公开市场操作需要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债券来实施,这意味着中央银行需要在市场上有足够的金融资产来进行交易,这对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有一定的要求。
公开市场操作可能面临市场预期的风险,一旦市场对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预期发生变化,就可能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在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时,中央银行需要密切关注市场的预期和情绪,留意市场的反应。
二、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再贴现贴现率(Discount Rate)。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重要手段。
当中央银行希望通过调节再贴现率来干预市场利率时,它会对再贴现率进行调整,从而影响市场上的贷款利率和债券收益率,进而影响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和需求,从而对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央行的调控工具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央行是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机构,通过运用各种调控工具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从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央行的调控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利率、外汇政策等多种手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央行的调控工具及其作用。
一、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等金融工具来调节货币市场的流动性,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从而增加银行的储备金,降低市场利率;通过出售政府债券收回流动性,减少银行的储备金,提高市场利率。
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具有操作灵活、效果明显等特点。
二、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一定比例存放在央行的一部分存款,以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和信贷扩张。
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银行的资金成本和信贷投放,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减少银行的可贷款额度,抑制信贷扩张;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则会增加银行的可贷款额度,刺激信贷投放。
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直接干预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一种手段。
三、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央行向商业银行再贴现贴现票据和商业汇票时所收取的利率。
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和信贷投放,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提高再贴现率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抑制信贷扩张;降低再贴现率则会减少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刺激信贷投放。
再贴现率是央行间接影响市场利率和信贷投放的一种手段。
四、利率利率是市场上资金融通的价格,也是央行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贴现利率、存款利率等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进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借贷行为、投资决策和消费行为。
提高利率会增加借款成本,抑制消费和投资;降低利率则会降低借款成本,刺激消费和投资。
论述货币政策及其工具的内容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持经济稳定,包括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和维护金融稳定等。
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
1. 利率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短期利率、长期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市场的利率水平,从而影响经济活动。
2. 货币供应量控制: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动。
货币供应量包括货币基础、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狭义货币供应量等。
3. 汇率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干预汇率市场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活动。
汇率政策包括直接干预汇率、调整汇率波动幅度和维持汇率稳定等。
4. 资产购买计划: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国债、企业债券和其他资产来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从而刺激经济活动。
5. 货币政策沟通:中央银行通过发布货币政策声明、召开新闻发布会和与市场参与者交流等方式来传递货币政策意图,引导市场预期和行为。
以上是货币政策及其工具的主要内容。
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是哪三大工具?一、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
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
反之,亦然。
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
十多年来,经历了四次调整,在当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抑制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过快、货币投放过多的状况。
目前,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方向是要逐步恢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功能,改变原来主要功能不在调控货币总量而在发挥集中资金,调整信贷结构的作用。
二、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是指各种有价证券自由成交,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办法来调节信用规模、贷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是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此业务的操作方法:当中央银行判断社会上资金过多时,使卖出债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资金;相反,则央行买入债券,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我国的公开场业务从外汇操作起步,1996年又开办买卖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
三、再贴现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的。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之一,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张,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
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以后,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来保证其实现。
中央银行可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且能对社会的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都实行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即规定金融机构只要经营存款业务,就必须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
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保证客户存款的安全,维护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
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一个重要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是: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具体来说,当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减少,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扩张,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增加。
相反,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增加,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减少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紧缩,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减少。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和局限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主要有:第一,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
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
存款准备金:银行必须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的存款的比率。
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贷款规模控制: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进行限制,影响其信贷扩张能力。
特种存款: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存放的特种存款,这部分资金不能用于放贷。
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中央银行通过窗口指导的方式,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以影响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
这些工具在调节经济、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中央银行还会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适时地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达到预期的调控目标。
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工具引言: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稳定经济、控制通胀和促进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政策工具是实施货币政策的手段和方式,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工具。
一、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央行通过购买和出售国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影响银行体系内的货币供应量。
例如,当经济增长过快时,央行可以通过增加存款准备金率,限制银行放贷,从而抑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达到稳定通胀的目的。
相反,当经济增长不足时,央行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刺激银行放贷,增加货币供应量,以促进经济增长。
二、利率的调整利率是货币政策中另一个重要的工具。
央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当央行认为经济过热、通胀压力加大时,可以提高政策利率,以降低企业和个人的借贷需求,抑制投资和消费,从而达到控制通胀的目的。
相反,当经济增长不足、需求不足时,央行可以降低政策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三、汇率的调节汇率是货币政策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央行可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调节汇率水平,以影响国内经济的竞争力和出口导向。
当央行认为国内货币过强、出口下降时,可以采取升值政策,通过购买外汇来增加外汇储备,从而抑制本国货币的升值。
相反,当央行认为国内货币过弱、出口竞争力下降时,可以采取贬值政策,通过出售外汇来减少外汇储备,促使本国货币贬值,提升出口竞争力。
四、金融监管政策金融监管政策也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金融监管政策,来影响金融机构的运营和行为,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例如,央行可以设定资本充足率要求,限制银行的杠杆比例,以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
央行还可以设定贷款利率上限,以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
结论:货币政策工具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是哪三大工具?一、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
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
反之,亦然。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
十多年来,经历了四次调整,在当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抑制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过快、货币投放过多的状况。
目前,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方向是要逐步恢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功能,改变原来主要功能不在调控货币总量而在发挥集中资金,调整信贷结构的作用。
二、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是指各种有价证券自由成交,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办法来调节信用规模、贷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是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此业务的操作方法:当中央银行判断社会上资金过多时,使卖出债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资金;相反,则央行买入债券,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我国的公开场业务从外汇操作起步,1996年又开办买卖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
三、再贴现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的。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之一,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张,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等。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间接调控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直接调控工具。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
1998年以后,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
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
一、概述为实现其最终目标有一个传导机制,并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目前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监控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监测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
二、种类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三类:(一)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①存款准备金制度②再贴现政策③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时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①消费者信用控制;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③不动产信用控制;④优惠利率;⑤预缴进口保证金;⑥其它政策工具。
(三)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包括: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三、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5种,其作用与意义如下:1、公开市场业务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
2、存款准备金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3、中央银行贷款运用再贷款政策、再贴现政策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
4、利率政策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5、汇率政策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国际贸易,平衡国际收支。
四、中国央银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释义】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根据本法第三条的规定,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要控制一般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从而控制货币供应,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为了调节金融,稳定货币,中央银行要运用经济手段,同时辅之以行政手段,控制和调节市场的信贷数量。
(一)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规定的比率在其吸收的存款总额中提取一定的金融缴存中央银行,并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提取的金额被称为存款准备金,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称为存款准备率或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制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法定准备金;二是超额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其运作的原理是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上缴的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借以扩张或收缩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从而达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
比如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由一定的货币基数所支持的存贷款规模就会减少,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会使货币供应量增加。
超额准备金是银行为应付可能的提款所安排的除法定准备金之外的准备金,它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一部分资产。
我国的超额准备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二是商业银行营运资金中的现金准备。
前者主要用于银行间的结算和清算,以及用于补充现金准备,而后者是用于满足客户的现金需要。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根据1983年9月《国务院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重新恢复建立的。
《中国人民银行法》对其作了明确规定,把它列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首位。
1998年3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通知》,对有关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事宜作了具体规定。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对象。
本条第一项规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可见,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对象是银行业金融机构。
按照本法的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
(2)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
我国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只对存款计提准备金。
具体包括商业银行吸收的一般存款,所谓一般存款是相对财政性存款而言的,包括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农村存款;信托投资机构吸收的信托存款;农村信用合作社及联社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及联社等集体金融组织吸收的各项存款。
(3)规定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机构。
国家授权人民银行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并根据放松银根或紧缩银根的需要进行调整,并组织分支机构具体实施。
超额准备金是指银行为应付可能的提款所安排的除法定准备金之外的准备金,其特点是为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一部分资产。
我国的超额准备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二是商业银行营运资金中的现金准备。
前者主要用于银行间的结算和清算,以及用于补充现金准备,而后者是用于满足客户的现金需要。
尽管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在货币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这项政策工具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存款准备金政策缺乏弹性。
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所带来的效果非常强烈,中央银行难以确定调整准备金率的时机和调整的幅度,因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宜随时调整,不能作为中央银行每日控制货币供应状况的工具。
而且在中央银行提高准备金比率时,没有足够超额准备金的商业银行必然会被迫出售其流动性资产,或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者是立即收回放出的款项等,这些措施都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工作压力。
所以,中央银行一般不喜欢对存款准备金率经常予以变动,并且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在提高之前,会事先通知商业银行,这样会使得这项货币政策工具效果更平稳一些。
(2)由于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及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均有较强烈的影响,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大众的心理预期等,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因而存款准备金率有固定化倾向。
(3)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各类银行和和地区银行的影响也不一致。
由于超额准备金并不是平均分布在各家银行,而且银行的规模大小有差别,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银行类别各异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一刀切”式的变动对各家银行的影响就不一致,有的银行往往陷入严重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所谓利息,是指货币所有者因贷出货币资金而从借款人处获得的报酬。
而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的金额与存入或贷出金额的比率,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
我国的利率分三种: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即基准利率,又称法定利率;第二,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的存、贷款利率,称为商业银行利率;第三,金融市场的利率,称为市场利率。
其中,基准利率是核心,它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作用,它的变化决定了其他各种利率的变化。
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贷款利率影响商业银行借入中央银行资金成本,以达到抑制或刺激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导致信贷总量或货币供应量的收缩或扩张。
基准利率是我国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制定基准利率的依据只能是货币政策目标。
当政策目标重点发生变化时,利率作为政策工具也应随之变化。
不同的利率水平体现不同的政策要求,当政策重点放在稳定货币时,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就应该适时调高,以抑制过热的需求;相反,则应该适时调低。
比如,1987年针对温度回升的经济空气,国务院提出“压缩经济空气”,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
中央银行明确提出“紧中有活”的货币政策,提高了中央银行贷款利率,从第四季度起,将年度性贷款和短期贷款的利率由3.4‰和5.4‰提高到6‰。
1988年第四季度,面对经济过热和明显的通货膨胀,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方针,一系列旨在紧缩银根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其中包括继续提高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年度性贷款利率和短期贷款利率,由6‰分别提高为6.9‰和6.3‰,以控制信贷资金的过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