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清之际的思想 (一)背景 1.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经济: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受到 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 3.阶级(层):市民工商业者队伍扩大。 4.文化:八股取士使文化专制加强;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 国。 (二)概况 1.王阳明的心学 (1)主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
3.商业的发展 (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 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地域性的“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 和⑦ 晋商 。 (2)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 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⑧“ 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4.“重农抑商”:以明太祖、雍正帝最为典型;实行专卖制度,压制民营商 业,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强调人治(德治),倡行以德治国,强调统治者 首先要“修身正己”并推己及人,主张用道 德教化人民等
主张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是由古代民本思想 向近代民权思想的过渡形式,蕴含了强烈的民 主意识
“以君为心,以民为体”,强调民为邦本、民 贵君轻、民水君舟、民体君心、损上益下, 依靠圣君贤相“为民”做主
治国 方式
提出以“众治”取代“独治”,以“法治”取 代“人治”。其批判专制、否定君权等主张, 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的监督变成直接插手行政管理与司法审判,同时实现监察权力真正独立于 其他权力之外,使其不受其他力量左右与干扰。 (3)监察应制度化、常规化而非运动化、特殊化。只有重视制度的执行,寄 希望于制度而非上层决心与打击力度,才能真正避免人亡政息、人走茶凉, 维持监察制度的持续高效运转。 三、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城市继续繁荣和商业市镇兴起。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兴起了一大 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2.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 普遍种植,农产品及其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3.商品流通的活跃和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全国性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形成 和整合。农产品、手工业品大量投放市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各地区间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