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名称生物分子界面作用过程的机制、调控及生物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5.42 KB
- 文档页数:4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以下是该学科的主要内容:1. 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涉及研究生物体内各种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如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
通过研究这些分子的结构,可以了解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2. 酶与代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酶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酶是生物体内催化化学反应的蛋白质,对维持生物体的代谢过程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酶的特性,可以深入了解代谢途径和能量转化过程。
3. 基因表达与调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机制。
基因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通过研究这些过程可以了解基因如何转化为蛋白质,并探究基因调控对生物体发育、功能和适应性的影响。
4. 分子信号传导: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细胞内外分子信号传导的机制。
细胞通过化学信号相互作用,调节各种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
研究分子信号传导可以揭示细胞内各种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
5. 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在遗传传递中的作用。
通过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可以了解基因突变对个体遗传特征的影响,并揭示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系。
6. 分子进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物体进化过程中分子的变化和演化。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间的分子结构和序列,可以推断它们的进化关系和演化历史,从而深入了解生物体的起源和多样性。
这些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通过研究这些领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是生物体内发生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的基础。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物理性质的,也可以是化学性质的。
它们决定了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以及生理活动的发生和进行。
本文将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类型、作用机制以及应用展开讨论。
一、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类型1. 静电相互作用:生物分子中带电荷的官和偶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静电力、电荷转移以及电偶极作用。
2. 氢键:质子与氮、氧以及氟等原子之间的作用力,是生物分子自组装和细胞内高度有序结构形成的重要方式。
3. 范德华力:分子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分子之间的极性、偶极子和电荷分布。
4. 疏水作用:不喜水性分子相互间的相互作用,驱使水相聚一起,使非极性物质以及疏水性分子能形成有序的结构。
5. 弱键:包括范德华力、氢键以及疏水作用在内的一系列较弱的相互作用。
6. 共价键:共享电子对,生物体内主要是由于分子结构的稳定而存在。
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作用机制1. 形成生物分子的结构特性:分子间相互作用决定了生物分子的结构特性,包括分子的形状、构象以及空间排列等。
这些结构特性直接影响着生物分子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2. 保持生物体的稳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够维持生物体内的稳定性。
例如,水分子的氢键网络保持了液体水的凝聚性和高比热容。
3. 调节酶的催化作用:酶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提供基于亲和性和专一性的催化条件,实现特定化学反应的高效发生。
4. 蛋白质和配体的结合:蛋白质与其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信号传导、细胞识别、基因调控以及药物活性。
三、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应用1. 药物研发: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有助于设计和合成药物分子,通过与靶标分子的相互作用发挥治疗作用。
2. 酶活性调控:研究酶与底物、辅因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调控酶的活性和功能,为酶工程和催化剂设计提供指导。
3. 蛋白质折叠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分子间相互作用有助于解析蛋白质折叠及其动力学、蛋白质复合物的形成和功能。
细胞代谢和自噬通路的分子机制和调控细胞代谢是指细胞内生物分子的生成和分解过程。
细胞代谢包括两个基本过程:合成和分解。
合成反应需利用能量和原料,分解反应则是释放能量和产生废物的过程。
在这两个过程中,自噬通路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自噬通路指的是一种细胞自我消化的过程。
当细胞内部的垃圾堆积过多时,自噬通路会帮助细胞清除这些垃圾。
这个过程中,细胞将垃圾包裹在囊泡内,使其变成自噬体,然后将其运输到溶酶体内进行分解。
自噬体中的垃圾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等,可以为细胞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细胞代谢和自噬通路的分子机制和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蛋白质的功能。
下面将从蛋白质的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
首先,维生素B1相关的酶在细胞代谢和自噬通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是一种可以合成辅酶的维生素。
许多与细胞代谢和自噬通路有关的酶都需要辅酶的辅助,因此维生素B1在这些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激酶和磷酸酯酶在细胞代谢和自噬通路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激酶可以将ATP转化为ADP,从而为细胞提供能量。
而磷酸酯酶则可以将ADP转化为ATP,维持细胞能量的平衡。
在自噬通路中,这两种酶的作用非常重要。
其中,磷酸酯酶的低活性状态有助于促进自噬的发生,而激酶则可以通过调控磷酸酯酶的活性来影响自噬通路的进程。
此外,蛋白酶也在细胞代谢和自噬通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蛋白酶是一种可以降解蛋白质的酶类物质。
在自噬通路中,蛋白酶可以将自噬体内的垃圾物质降解为小分子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可以被细胞重新利用,从而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此外,ATP合成酶也对细胞代谢和自噬通路具有关键作用。
ATP合成酶可以将ADP和磷酸转化为ATP,在细胞代谢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自噬通路中,ATP合成酶也可以通过影响垃圾降解过程来调控自噬的发生。
最后,热休克蛋白也在细胞代谢和自噬通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热休克蛋白是一种可以辅助其他蛋白质折叠和稳定的蛋白。
生物分子的功能与调控机制生物分子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它们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各种生命活动。
不同的生物分子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些差异使得它们能够在体内完成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本文将探讨生物分子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蛋白质的功能与调控机制蛋白质是最为重要的生物分子之一,它们在细胞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
蛋白质的结构由氨基酸单元组成,它们以一定的方式排列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蛋白质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
蛋白质的功能多种多样,其中一种重要的功能是催化作用。
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它们能够加速化学反应,使反应速度达到生命体需要的程度。
酶的催化过程包括亲合作用、反应催化、产物释放等多个步骤。
除了酶,蛋白质还具有许多其他的功能。
例如,许多蛋白质是运输蛋白,能够将物质从一个细胞区域运输到另一个区域。
另外,许多蛋白质还是信使分子,能够在细胞间传递信号,调节细胞的生理活动。
蛋白质的功能是由其结构所决定的。
蛋白质的结构有四个层次,包括原始的氨基酸序列、α-螺旋和β-折叠结构、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和蛋白质的超级结构。
生物体中存在着大量蛋白质,每种蛋白质的功能和结构都不尽相同。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受到许多与调控有关的机制的影响。
其中最常见的是后转录调控机制。
在这种机制中,转录因子(TF)能够结合到DNA上,进而激活或抑制具有相关序列的基因的转录。
这种机制在细胞分化和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核酸的功能与调控机制核酸包括DNA和RNA,它们也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分子,基因是细胞核酸的主要组成部分。
DNA是由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单元构成的双链螺旋,通过氢键连接起来。
DNA是细胞中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
RNA是单链核苷酸,包括mRNA、tRNA和rRNA等不同类型。
DNA的主要功能是存储遗传信息,它能够通过染色体传递到下一代。
基因是由一系列核苷酸序列编码的,它们可以控制细胞中许多不同的生物学活动,例如细胞增殖和蛋白质合成等。
为了正确地表达基因,细胞需要控制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4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是基础医学与医学实验技术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用于研究生物体内各种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如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核酸、蛋白质-小分子化合物等。
这些相互作用在生物体内起到了重要的调控功能,对于解析生物活性分子的功能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
其中一种常用的技术是免疫共沉淀。
免疫共沉淀可以通过专一性抗体对亲和变性的目标蛋白进行捕捉,然后通过蛋白质电泳或质谱分析来检测与之相关的蛋白质。
这种技术非常适合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尤其是大多数蛋白质复合物的分析。
免疫共沉淀还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或者核酸的相互作用。
另一种常见的技术是双杂交。
双杂交是一种基于酵母菌的遗传学技术,通过酵母细胞内两个蛋白质相互作用对目标的表达产物进行筛选。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尤其适合研究蛋白质互作网的构建和分析。
双杂交技术可以筛选出与特定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或者核酸,进而揭示它们的相互作用网络和功能。
此外,核酸电泳技术也是一种常用的大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
核酸电泳可以通过检测蛋白质与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研究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
常见的核酸电泳技术包括凝胶迁移实验和南方印迹等。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揭示蛋白质与DNA或RNA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深入了解基因表达调控和信号传导的机制。
另外一种重要的技术是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
SPR技术通过光纤传感器测量生物分子的质量变化,以实时监测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SPR技术可以研究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核酸、蛋白质-小分子化合物等相互作用。
该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实时监测的优点,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分子识别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等领域。
综上所述,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在基础医学与医学实验技术中具有重要地位。
以上介绍的几种技术都可以用于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但每种技术都有其适用的对象和分辨率。
人体器官发生的分子机制和调控人体器官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多种分子机制和调控。
从胚胎发育到成体器官的功能发挥,均需要各种生物分子的协作作用,以保证器官的正常形成和功能维持。
1. 细胞命运决定细胞是形成器官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类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各自的命运。
在发育过程中,细胞需要经过命运决定,即分化成具有相应功能的细胞。
这一决定过程受到多种调控因素的影响,包括基因、环境、信号及代谢调控等。
其中,基因调控是影响细胞命运的核心机制,它通过DNA上的基因序列编码了各种蛋白质,对细胞的功能和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种基因调控作用主要通过基因表达的上下调来发挥,以决定细胞的分化方向和功能表达。
2. 信号传递调控细胞间的信号传递是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调控机制。
信号分子通过受体蛋白的作用,传递给目标细胞,并在内部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
这种信号传递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包括领域、细胞相互作用、激素及神经传递等机制。
在器官发生中,信号传递主要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基质的作用来实现。
这种信号作用对细胞命运的决定、细胞增殖、分化等方面均产生了影响,是器官发生中不可忽视的调控因素。
3. 代谢调控代谢是生物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最为基本的过程。
在器官发生过程中,代谢作用对细胞命运和器官发生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代谢反应产生的代谢产物,对细胞及组织的生长和分化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代谢产物还可以通过信号传递的机制参与到器官发生调控中来。
例如,细胞内的代谢产物可以通过一些代谢途径与信号(如AMPK信号)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细胞命运、代谢调控及器官发生。
4. 染色质结构调控染色质结构的调控是发生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染色质的稳定性和可调性对基因转录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产生深远的影响。
染色质结构调控通常依赖于胞核内的一些重要因素,包括翻译后修饰、染色质重塑蛋白、结合蛋白及转录因子等。
这些因素的作用,可通过对染色质结构的改变来实现染色质构象层次的调控。
RNA生物合成和修饰的调控机制RNA作为一种很重要的生物分子,扮演着无数生物学过程中的关键角色。
RNA生物合成和修饰的调控机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掌握这些机制的相关知识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因此本文将着重探究RNA生物合成和修饰的调控机制。
一、RNA生物合成的过程RNA生物合成的过程是极其关键而复杂的。
在细胞中,RNA生物合成主要分四个步骤:1. 初始转录复合物形成;2. 结构展开和拉伸;3. 合成RNA链;4. RNA链处理和成熟。
在这个过程中,RNA聚合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酶类。
这种酶通过参照DNA模版将RNA单元组装成RNA链。
聚合酶需要很多配体来完成这个过程。
例如RNA聚合酶II与TFIIH,RNA聚合酶II中的RNAP II CTD位置贡献了一定的贡献等。
此外,这个过程中还涉及到很多辅助因子,例如TAFs辅助子、螺旋转录因子、转录因子调控因子等。
该过程主要由RNA聚合酶II介导,而RNA聚合酶I和RNA聚合酶III则参与rRNA和tRNA的合成。
二、RNA修饰的调控机制与DNA不同的是,RNA存在于细胞中的时间要相对较短。
因此,在RNA合成过程中,修饰和调控RNA也是特别重要的环节之一。
RNA的修饰主要包括nucleobase修饰、磷酸酰化修饰、核苷酸修饰和糖修饰。
nucleobase修饰包括腺嘌呤、尿嘧啶、鸟嘌呤和胸腺嘧啶等核糖核酸单元修饰。
例如,在tRNA中,methyl-guanosine是一种常见的修饰形式。
这种修饰形式可以促进tRNA的稳定性以及优化翻译过程。
磷酸酰化修饰则是RNA链中磷酸结构的化学修饰。
这种修饰形式在转录起始过程中非常重要。
核苷酸修饰包括在核苷酸上的化学修饰,例如2 ' ;O-甲基化或5'-加羟甲基化等。
最后,糖修饰是指RNA链中的糖的化学修饰。
在tRNA和rRNA中,碱基和磷酸酰化修饰形成一组常见的修饰形式。
糖的化学修饰对于RNA的稳定性和功能有很大的影响。
生物实验课题:
1.植物生长与光照的关系: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例如
在不同光照强度、光质和光照时间下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探究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基因工程实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微生物或动植物进行基因改造和
优化,例如基因敲除、基因沉默、基因过表达等实验,探究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3.细胞培养实验:通过细胞培养技术观察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等过程,
例如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周期分析实验等,探究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机制。
4.蛋白质表达与纯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表达和纯化特定的蛋白质,探
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5.动物行为学实验:观察和研究动物行为和习性,例如动物的社交行为、
求偶行为、攻击行为等,探究动物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和机制。
6.生态学实验:研究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例如种
群动态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级研究等,探究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策略。
7.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
等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探究生物分子的功能和进化关系。
8.免疫学实验: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例如抗原抗体反应、细胞
免疫反应等,探究免疫系统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9.微生物学实验:研究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生理和生态等特性,例如
细菌分离培养、微生物群落分析等,探究微生物在环境和生物体中的分布和作用。
10.生理学实验:研究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和机制,例如神经传导、肌肉
收缩等,探究生物体内部各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
功能型材料界面调控及界面催化反应机理解析功能型材料界面调控及界面催化反应机理解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材料科学、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对界面调控和界面催化反应机理进行深入探究。
一、功能型材料界面调控功能型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广泛应用于催化、能源、传感等领域。
而界面调控是指通过在功能材料表面构筑特殊结构和控制界面组成,实现其性能的调控和提升。
1. 界面调控的方法界面调控的方法包括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两种主要方式。
化学方法是通过合成和表面修饰的手段来调控功能型材料的性质,例如通过化学修饰改变材料的表面氧化还原性质,或者通过化学合成得到具有特殊功能的功能材料。
物理方法则是通过物理手段来控制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组分,例如通过表面光刻技术来制备规整的微纳结构。
2. 界面调控的影响机制界面调控是通过调节功能材料表面的能带结构、电子结构和原子结构来实现的。
这种调控方式可以影响材料的电子传输性质、电子结构和电荷转移等过程,从而显著改变材料的性能。
例如,通过在半导体材料表面引入能带调控层,可以有效地调节材料的能带结构,从而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
同时,通过调控功能材料表面的取向和晶格结构,还可以改变材料的形貌和导电性能。
二、界面催化反应机理解析界面催化反应机理是指在催化反应中,反应物与催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导致的催化反应机理。
界面催化反应机理的解析对于实现高效的催化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1. 界面催化的机理界面催化的机理主要包括两种情况: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界面催化和电子转移界面催化。
在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界面催化中,界面处存在电子云的重叠,从而形成强烈的相互作用,较弱的键能可以促进反应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加速反应过程。
在电子转移界面催化中,电子可以从催化剂转移到反应物上,改变反应物的电子结构,从而促进催化反应的进行。
2. 界面催化反应机理解析的方法界面催化反应机理解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方法和理论计算方法两种。
人体健康的营养调控和生物分子代谢调控人的健康状况与其饮食结构、营养摄入和生物分子的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何在日常饮食中摄取合理的营养元素,以及如何通过生物分子的代谢调控来达到健康状况的平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从营养调控和生物分子代谢调控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1. 营养调控饮食结构是人们获得营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不同种类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元素,在人体内的吸收与代谢也各不相同。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营养摄入量与健康的关系具有某种特定的量效应关系,即当某种营养成分摄入过多或不足时,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1)蛋白质摄入量的影响人体需要摄入适量的蛋白质才能维持生命活动。
过量的蛋白质摄入会使人体内氮代谢加剧,可导致输尿管结石、骨质疏松等疾病。
而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肌肉、骨骼、免疫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功能。
(2)脂肪酸摄入量的影响摄入过量的饱和脂肪酸会导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不良健康状况。
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则对心血管健康、智力发育、细胞膜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影响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但是过量的简单碳水化合物和粳米等高GI食物的摄入会使血糖水平快速升高,从而引起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疾病。
相反地,适量的膳食纤维和复杂碳水化合物有助于维持血糖平衡,并对肠道微生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2. 生物分子代谢调控生物分子代谢调控是人体血糖水平的稳定和有序的一个基本过程。
人类身体内很多代谢过程受到生物分子向下调节机制的影响,如糖代谢、脂质代谢等。
(1)运动对糖代谢的影响运动对糖代谢有调节作用,具有协调空腹血糖、血糖耐受性、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进行体育锻炼时,肌肉会释放一些代谢产物,如乳酸、酮体和头皮素,这些代谢产物和运动本身同样增加胰岛素释放。
体育锻炼之后,体内的胰岛素可以将血糖入肌,减少了糖毒性的影响。
(2)时间限制饮食和减少能量供应的影响时间限制饮食指的是一个周期内限制在一定时间内进食的方法。
1. 项目名称生物分子界面作用过程的机制、调控及生物分析应用研究2. 推荐单位意见该项目针对生物分析化学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应用前景,利用界面调控来发展新型生物分析技术,为生物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项目研究团队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资助下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生物识别-生物分子折叠-电子/能量传递"的耦联传感策略,并被国际国内同行广泛采用;通过研究界面上生物分子吸附、组装和识别等基本物理化学过程的机理及其与生物传感检测性能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有利于发生高效生物分子识别的多元、协同功能生物界面;构建了一系列基于功能生物界面的高性能生物传感器,并用于多种疾病相关基因和功能性小分子的高灵敏检测。
项目团队已在Nature Protocols、JACS/Angew. Chem./Adv.Mater.等领域顶尖学术刊物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被SCI 他引2000余次,20篇核心论文被SCI 他引4000余次。
团队成员还多次应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等著名杂志邀请撰写相关综述。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推荐材料及完成人资格,确认推荐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公示期间无异议。
经评审,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3.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生物分析化学”与“界面物理化学”交叉的基础研究。
发展针对特定生物分子的灵敏、特异的分析方法不仅是生物分析化学学科的内在需求,而且也是健康、环境和生物安全等领域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对于肿瘤等重要疾病的早期检测、环境和传染性疾病的监控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两相交界的表界面是物质、能量交换和信号转化的场所。
本项目以生物传感“界面”为核心,针对生物分子在传感界面上的吸附、组装和识别过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
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发展了一种基于生物分子构象变化的“动态”生物传感检测新策略,通过构建一系列基于界面调控的生物传感器,实现了若干与重大疾病相关的生物分子的高灵敏、高选择性生物分析检测。
该研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主要代表性成果如下:1)设计并构建了多元、协同的功能界面,显著提高了生物传感过程中高效的生物分子识别。
系统研究了生物分子在宏观及纳米尺度上与无机材料界面的相互作用,深化了对传感界面上生物分子吸附、组装和识别等过程中物理化学机理的理解;通过界面共组装精确调控了蛋白质、DNA 等生物分子及细胞在宏观和纳米界面上的吸附和可控耦联,从而显著提高了生物传感过程中生物分子的识别效率,并建立了生物传感识别与生物检测性能之间的关联。
2)提出了一种“生物识别-生物分子折叠-电子/能量传递”的动态耦联传感策略。
经典的生物分析方法在应用于血清等复杂体系的检测时,往往因为非特异性吸附而产生高背景噪音,并导致假阳性问题。
通过将界面识别过程中生物分子的动态构象变化信息叠加到生物分子结合反应中,显著降低了实际体系检测中非特异吸附导致的背景噪音,提供了生物检测的特异性和信噪比。
3)构建了一系列基于界面调控的高灵敏、高特异性的生物传感器。
实现了对DNA、RNA、蛋白质和功能小分子等与重大疾病相关的靶标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并在多个分子水平上对疾病相关的生物靶标进行高灵敏检测,为提高肿瘤等重要疾病检测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抗干扰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上研究成果产生了20 篇核心研究论文,其中包括11 篇JACS/Angew. Chem./Adv.Mater.(1 篇封面),并为Nature Protocols、Acc. Chem. Res.、Chem. Soc. Rev.等杂志邀请撰写研究综述。
4. 客观评价8 篇代表性论文被SCI 他引2147 次,20 篇核心论文被SCI 他引4221次(单篇最高SCI 他引541 次)。
研究成果多次被Nature China等学术网站作为亮点报道,论文多次为同行在Science, Nature 子刊、Chem. Rev. 、Acc. Chem. Res.、Chem. Soc. Rev.等发表的论文引用。
部分研究成果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4)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 奖)一等奖(2007,2008,2009)。
5. 代表性论文目录1) Jiong Zhang, Shiping Song, Lanyong Zhang, Lihua Wang, Haiping Wu, Dun Pan, Chunhai Fan*, Sequence-Specific Detection of Femtomolar DNA via a Chronocoulometric DNA Sensor (CDS): Effects of Nanoparticle-Mediated Amplification and Nanoscale Control of DNA Assembly at Electrodes, J. Am. Chem. Soc., 2006, 128, 8575-85802) Xiaolei Zuo, Shiping Song, Jiong Zhang, Dun Pan, Lihua Wang, Chunhai Fan*, A Target-Responsive Electrochemical Aptamer Switch (TREAS) for Reagentless Detection of Nanomolar ATP, J. Am. Chem. Soc., 2007, 129, 1042-10433) Lihua Wang, Xingfen Liu, Xiaofang Hu, Shiping Song, Chunhai Fan*, Unmodified gold nanoparticles as a colorimetric probe for potassium DNA aptamers, Chem. Commun., 2006, 3780-37824) Di Li, Shiping Song, Chunhai Fan*, Target-Responsive Structural Switching for Nucleic Acid-Based Sensors, Acc. Chem. Res., 2010, 43, 631-6415) Wenbing Hu, Cheng Peng, Weijie Luo, Min Lv, Xiaoming Li, Di Li, Qing Huang,* Chunhai Fan*, Graphene-Based Antibacterial Paper, ACS Nano, 2010, 4, 4317-4323 6) Gang Liu, Ying Wan, Vincent Gau, Jiong Zhang, Lihua Wang, Shiping Song, Chunhai Fan*, An Enzyme-Based E-DNA Sensor for Sequence-Specific Detection of Femtomolar DNA Targets, J. Am. Chem. Soc., 2008, 130, 6820-68257) Shiping Song, Zhiqiang Liang, Juan Zhang, Lihua Wang, Genxi Li*, Chunhai Fan*, Gold-Nanoparticle-Based Multicolor Nanobeacons for Sequence-Specific DNA Analysis,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8670-86748) Jing Wang, Lihua Wang,* Xingfen Liu, Zhiqiang Liang, Shiping Song, Wenxin Li, Genxi Li,* Chunhai Fan*, A Gold Nanoparticle-Based Aptamer Target Binding Readout for ATP Assay, Adv. Mater., 2007, 19, 3943-39466. 主要完成人情况樊春海,排名1;行政职务:研究室主任;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研究内容的整体设计,学术思想的提出和研究工作的学术指导。
主要提出了基于生物分子构象变化的生物传感检测新策略;设计并构筑生物传感界面;研制了一系列生物传感器并实现了多种重要靶标分子的生物分析检测等。
对重要科学发现点1、2、3均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见代表性论文1-8。
李根喜,排名2;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南京大学;完成单位:南京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实现生物分子在传感界面上的耦联;参与设计并构建高灵敏生物传感器。
对重要科学发现2、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见代表性论文7, 8。
宋世平,排名3;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实现多种生物识别分子在纳米探针界面上的偶联,设计并构筑在多功能的纳米界面。
对重要科学发现点1、2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间代表性论文1-4, 6-8。
王丽华,排名4;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系统研究了生物分子与金纳米粒子和石墨烯等无机材料界面的相互作用;参与发展了基于生物分子构象变化的生物传感新策略。
对重要科学发现点1,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见代表性论文1-3, 6-8。
李迪,排名5;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石墨烯和金纳米粒子界面上实现了多种生物分子的组装和检测。
对重要科学发现点2,3做出了贡献,旁证材料见代表性论文4, 5。
7.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本项目的5位完成人围绕项目的主题开展了密切合作。
樊春海和李根喜的合作成果见代表性论文7, 8;樊春海和宋世平的合作成果见代表性论文1-4, 6-8;樊春海和王丽华的合作成果见代表性论文1-3, 6-8;樊春海和李迪的合作成果见代表性论文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