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历史第11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
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的特点。
2.难点: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史料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图表、史料等辅助教学材料。
3.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史料等,介绍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认为,西汉建立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呈现文景之治时期的史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了解文景之治的特点。
提问:“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哪些具体表现?”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总结文景之治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1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内容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政策,文帝和景帝的治理,文景之治的表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的特点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文景之治的表现。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归纳文景之治的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
4.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历史地图:展示西汉疆域变迁的地图。
4.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和论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如秦朝的衰落、楚汉争霸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介绍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重点讲解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引导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及都城;知道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及影响,“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具体措施和表现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会从教材和其他资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教学重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难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西汉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西汉建立之初,由于秦末以来的长期战乱,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汉高祖刘邦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将他新建的王朝稳定下来。
汉高祖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统治时期,继续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人民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入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更加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之间的这段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为此后2000余年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讲授新课(一)西汉的建立1.介绍西汉的建立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2.多媒体展示“史料研读”,启发学生思考分析:根据这一史料,分析说明汉初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史料:“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淮书》提示: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生活得不到温饱;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材从刘邦建立汉朝、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的治理三个方面来阐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以及文景之治出现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汉初年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图片或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填空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巩固环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
在拓展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内容和特点,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内容和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讲解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举例法:通过典型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图片:准备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相关的历史图片。
4.视频:准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刘邦建立汉朝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出现。
学生需要了解西汉的建立背景、过程和特点,以及文景之治的表现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背景、过程和特点,掌握文景之治的表现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和文景之治的特点。
2.难点:文景之治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汉的建立背景,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灭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重点介绍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文景之治的相关内容,通过课件展示文景之治的表现,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文景之治的特点,并进行汇报。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讨文景之治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如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件,撰写一篇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短文。
8.板书(课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板书,突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关键信息。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一、教学设计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
依据《标准》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提倡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和别具一格。
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比较。
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能陈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修建的时间和位置以及编钟出土的地点,以加强时空感。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冰父子,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和创造的典范。
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及作用,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力。
由课文内容及提供的资料,了解编钟的由来和音区的构成,提高阅读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运用学习小组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通过制作都江堰、编钟及修堰的竹笼等模型以及互评活动,使学生既锻炼动手能力,又提高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都江堰与长城的讨论,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的联系与比较,逐渐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评价事物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显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高度的智慧,感受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提高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了解今天大江截流的方法借鉴了李冰在江中作堰的方法,也从李冰的工程维修制度中受到启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和编钟的构成。
难点: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教学方法:活动法,启发法,谈话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亮点:常规课与活动课相结合。
辩论:都江堰与长城哪一工程更伟大。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分组查找资料。
要求学生做都江堰等模型。
教学设计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都江堰主体工程概况2、都江堰主体工程的修建3、都江堰的维修4、都江堰的作用第一,课前布置学生分四组查找资料和制做都江堰等模型;第二,上课时学生各小组介绍所查找的资料;第三,在学生介绍时老师适时补充、点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秦朝的五大改革和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2.了解秦始皇帝的统治手段,明白暴政的危害。
3.了解“商鞅变法”、“徐州之变”、“诛除权臣”等历史事件。
4.认识到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重要性。
2.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1.秦朝的五大改革及其影响。
2.秦始皇帝的统治手段。
3.历史事件的关联。
3. 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新课讲解1.秦朝的五大改革及其影响。
1.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2.统一文字和车轮的轮距。
3.统一法律和符号。
4.统一经济和财政制度。
5.统一行政区划和治安。
6.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增加了中央集权,加速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2.秦始皇帝的统治手段。
1.扫除异己:焚书坑儒、流放百家、铲除地方诸侯。
2.建立封建等级制度。
3.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中央集权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暴政引起了民众不满。
3.历史事件的关联。
1.商鞅变法:推行法治、废除等级制度、实行官僚制度。
2.徐州之变:军阀相争的产物,突显了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弊端。
3.诛除权臣:汉初王莽篡位,历史教训至今仍铭刻。
(3)课堂练习让学生自己动笔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 教学评估通过课后布置的作业,进行学生的课堂考核,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二、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重点是让同学们掌握秦朝五大改革和秦始皇帝的统治手段,同时还要让同学们理解历史事件的关联,学生们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事实上,我觉得这节课的难点主要还是在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关系,以及为学生提供一些与历史有关的生动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
但是,这些故事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因为我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反思《伐无道,诛暴秦》故事对今天的启示。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1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治理情况。
教材通过讲述刘邦建立汉朝、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西汉初年的困境以及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治理成果,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通过具体的史实来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社会状况。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了解西汉初年的困境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国家治理成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治理成果,认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治理成果,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分析出国家治理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历史故事素材: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相关故事。
4.图片素材:反映文景之治时期社会状况的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灭亡,激发学生对西汉建立的好奇心。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设计说明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初期的历史。
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逐步强盛和后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教师应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汉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分析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3.体会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的作风。
重点难点重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
2.影视资源:《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在反秦浪潮中,由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趁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
最终,谁取得了胜利?新王朝的统治者又是如何治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的?二、预习检查1.说说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从“汉服”“汉字”“汉语”“汉学”引出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汉朝,介绍汉朝的建立,并以记者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模拟记者采访汉朝建立者刘邦的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63页的内容,梳理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1)背景: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分封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程标准】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知道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材,提取教材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重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刘邦的《大风歌》学生:朗诵教师: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他48岁率众揭竿而起,56岁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
刘邦建立的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这位平民皇帝有着怎样的治国方略?西汉统治之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继他之后,汉朝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西汉的建立教师: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
那么,刘邦是如何登上汉王朝的皇位的?生答:楚汉之争,刘邦胜利。
教师:从秦末农民起义到项羽兵败自杀,大规模的血腥战争持续了数年,而西汉建立后胜利者却无法欢欣鼓舞,因为留给开国君臣们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景象。
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将相出行乘坐的牛车讨论:结西汉初年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提示:状况: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残破荒凉的景象。
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展示:二、休养生息政策1.原因教师: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国家很穷,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教案一】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教学难点: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成语故事应用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比较法分析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大屏幕出示影片《英雄》的宣传照)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大屏幕上的人物是谁?生:李连杰、陈道明。
师:我想大家已经猜到了这部影片的名字是?生:《英雄》师:同学们的反映很快,下面我要考考咱们班同学的概括能力如何?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生:答略师:四名刺客长空、飞雪、残剑、无名一心刺秦,但最后却因两个字而放弃了,谁还记得是哪两个字?生:天下。
师:为了天下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他们放弃了。
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它采用的历史背景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国末期广大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一种渴望。
那么秦王嬴政是否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呢?生: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师:那么至此是不是就天下太平了呢?(大屏幕出示资料)找一位同学读以下材料: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会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生:阅读材料。
师:秦的统一维持了多少年?生:15年。
师:不仅如此,希望和平安定的秦朝百姓这时也打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揭竿而起,掀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共同走进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揭开谜底找出答案吧!(板书)讲授新课: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62页,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活动“梦回秦朝”,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秦朝看看,看看秦朝统治末期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老师将给出四则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秦朝你会看到什么景象?或者直接以第一人称“我的╳╳生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出示与本课相关的史料,学生阅读史料提炼要点。
小组合作,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和发展,是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学情分析】学生对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的思想主张有了初步的了解,因而,认识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材料研读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西汉初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天下,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联系所学,首先要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回忆: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了怎样的后果?由此导入新课一、西汉的建立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4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学生回答: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
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教师讲解: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凋敝;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
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教材通过介绍刘邦建立西汉、文景之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教材还通过插图、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较为表面,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教学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4.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扮演文帝、景帝等角色,亲身体验治国策略的实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者学校学科历史时间课题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班级初一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了解都江堰有关情况,知道编钟的知识培养想像能力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增强对先民智慧与创造的感性认识观看都江堰运作动画资料增强认识利用身边材料制作演奏乐器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开放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祖国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重点都江堰工程和编钟,体会古人的智慧。
难点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提问世界上著名的水利工程有哪些?2播放用编钟演奏的乐曲《东方红》问这是用什么演奏的?边思考边回答,畅所欲言激活情趣,动心入境合作探究1造福千秋的都江2神奇的编钟1由学生的交流引出学习内容:指导读书勾画2请你用各种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对都江堰和编钟的了解你可否绘制都江堰的失意图3播放都江堰运作动画片4再次播放《东方红》VCD5介绍编钟展示不同的样式6阅读教材阅读教材回答用各种材料介绍动手画图讲解观看激趣感受编钟的气势发表感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合作学习能力记忆知识体会古人的创造培养从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质疑创新1、鼓励对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发挥你的想像用手中的物品制作乐器并演奏如何在江中做出分水鱼嘴?……青城山有什么特色?动手合作制作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思维课堂小结归纳总结本课主要内容1、2、引导归纳总结学生根据板书归纳总结本课的学习主要内容培养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检测知识能力目标1、材料阅读2、自我测评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知识目标评价学习过程评价引导学生评价自评、互评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板书设计第11课先民的智慧和创造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战国李冰父子结构:用图示神奇的编钟:战国曾侯乙编钟(湖北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