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诉、诉权
- 格式:ppt
- 大小:968.00 KB
- 文档页数:57
第二章诉与诉权▪第一节诉▪第二节诉权▪第三节诉的合并、追加与变更▪第四节反诉第一节诉▪一、诉的概念及特点▪诉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要求法院对其争议事项作出裁判的请求。
▪诉是指特定原告对特定被告、向法院提出的审判特定的实体(法)主张的请求。
▪实体意义上的诉与程序意义上的诉▪诉的特点:▪诉是基于民事纠纷而提出的;▪诉是纠纷主体向法院提出的请求;▪诉是原告提出的特定的实体主张;▪诉的提起者(原告)和相对方(被告)是特定的。
▪二、诉的类型▪[案例]2004年1月12日,黄某驾驶摩托车驮带孙某时与蒋某驾驶的轿车相撞,三人均受伤,两车受损。
公安局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黄某对本起事故负主要责任,蒋某负次要责任,孙某无责任。
黄某、孙某住院治疗,各花去医疗费若干元,均留下残疾。
事故发生后,黄某支付了抢险费、施救费600元,向蒋某、孙某先行给付了若干赔偿款。
后蒋某和孙某继续向他主张医疗费。
而黄某认为自己已经超额给付,遂诉至法院要求确认其应赔偿的数额。
▪(一)确认之诉▪是指原告向法院提出的要求法院对某种权利或法律关系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范围予以判定的请求。
▪特征:▪法院只是对双方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进行确认,而并不判另一方履行一定的民事义务;▪由于在确认之诉中当事人之间没有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之争,故法院的裁判不存在执行问题;▪当事人提起确认之诉的目的是谋求法院对某一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范围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裁判。
▪肯定的(积极的)确认之诉与否定的(消极的)确认之诉▪[案例]原告吴某诉称,原、被告素不相识,也无私人业务关系。
2004年3月10日,原告在办理汇款至C单位3万元购货款时,因疏忽将该款误存入被告江某在中国建设银行的龙卡账上。
原告发现后,即与被告联系,要求其将3万元返还原告,但被告一直未予退还。
原告认为,被告明知其建行龙卡上的3万元是他人误存,不属自己的合法财产却予占有,其行为属不当得利。
诉权的名词解释诉权是指个体或集体为了维护合法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向法院寻求救济、追求正义的权利。
这是现代法治社会中的一项基本权利,体现了法律与公正相结合的原则。
诉权可以被视为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契约关系,个体将自己在法律上的权益委托给法院,以期获得公正的判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诉权进行解释。
一、法律基础诉权作为法治社会中的一项基本权利,一般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原则,并明确规定了公民的诉权。
法律则规定了具体的诉讼程序和内容。
在法治社会中,个体可以依法行使诉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诉权的特点1. 公正性:诉权注重公正,法院应当以法律为依据,依法审理案件,做出公正判决。
2. 平等性:法律将诉权赋予每个公民,无论其贫富、地位、身份等其他条件,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行使诉权。
3. 有限性:诉权是有限的,个体不能滥用诉权。
法律规定了合理的限制,以保护社会的稳定和法律的权威。
三、诉权的途径个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行使诉权,例如:1. 民事诉讼: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合法权益,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通过法律程序,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2. 刑事诉讼:当个体受到犯罪的侵害时,可以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追究犯罪者的刑责,保护社会的安宁和公共安全。
3. 行政诉讼:当个体认为政府或行政机关的行为损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或改变相关行政决定。
四、诉权的价值和意义诉权的行使不仅有利于维护个体的合法权益,还对法律、社会和公正有深远的影响。
1. 维护法律权威:诉权的行使可以增强法律的权威性,强化法治社会的建设。
2. 促进社会公正:通过诉权行使,个体可以得到公正的判决,不仅可以保护个体的权益,也有助于社会的公正和平衡。
3. 提高法律意识:诉权的存在和行使,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个体更加重视法律和维护自己的权益。
4. 促进社会进步:诉权的行使有助于纠正社会不公和不正义现象,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民事诉讼中的诉权诉权是指当一个人的法益受到侵害时,他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民事诉讼中,诉权是起诉的基础,也是保护个人权益的法律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诉权的概念、主体、行使方式、限制等方面对民事诉讼中的诉权进行探讨。
一、诉权的概念及特点诉权是指个人在法律上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的权利。
它是民事诉讼中的一种特殊权利,是司法保护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
诉权的特点包括:1. 具有法定性:诉权的行使要依据法律的规定。
只有在法律赋予的范围内,个人才能行使诉权。
2. 具有独立性:诉权是个人独立主张和行使的权利,不受他人的干涉。
3. 具有相对性:诉权是相对权利,即当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才能行使诉权。
二、诉权主体在民事诉讼中,诉权的主体是指行使诉权的个人。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享有诉权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诉权主体应当通过合法途径,通过提起诉讼等方式,向法院行使诉权。
1. 自然人:自然人是最常见的诉权主体。
只要是成年人或者经过法定代理、特殊程序的未成年人,都可以行使诉权。
2. 法人:法人是指获得法律人格的组织。
法人可以通过其法定代表人来行使诉权。
3. 其他组织:在我国的法律规定中,还允许其他组织,如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行使诉权。
三、诉权的行使方式诉权的行使方式主要包括起诉、变更、撤诉和回避。
1. 起诉:当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起诉是诉权的一种常见行使方式。
2. 变更:指原告在起诉过程中,可以申请变更诉讼请求或者被告答辩意见发生变化时,可以申请变更。
3. 撤诉:原告可以在起诉过程中,自愿放弃诉讼权,向法院提出撤诉申请。
4. 回避:指法官、人民陪审员等司法人员因特定原因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情况下,可以自行回避,以保护诉权主体的合法权益。
四、诉权的限制诉权并非无限制行使的权利,它受到一定的限制和条件,主要包括诉讼时效、管辖权等方面的限制。
1. 诉讼时效:在我国的法律规定中,对于一些特定的诉讼行为,规定了诉讼时效。
民事诉讼法第四章诉与诉权民事诉讼法是一部重要的法律文书,旨在规范和保障民事诉讼活动的进行。
其中,第四章的诉与诉权是诉讼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民事诉讼法第四章进行全面论述,介绍其中的要点和相关规定。
第一节诉。
一、诉的概念及必要性在民事诉讼过程中,诉是起诉方向法院提出请求的行动,也是诉讼活动的基础环节。
诉的提出,具有维护当事人权益、解决纠纷的功能,是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主动行使诉讼权利的规定。
二、诉的原则民事诉讼法第四章对诉的实施进行了规范,其中包括三个重要原则:诉权受到保护的原则、当事人行使诉权的自由原则和诉的审理程序的合法性原则。
三、诉的条件诉的提出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法院的合法管辖和起诉状的准备等。
只有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前提下,当事人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并得到合法保护。
第二节诉权。
一、诉权的概念和种类诉权是指当事人主体在民事诉讼行为中享有的一种权利。
民事诉讼法第四章规定了几种主要的诉权,包括:起诉权、侵权责任诉权、合同诉权、权利争议诉权等。
二、诉权的设立和行使诉权的设立和行使是诉讼活动中的关键环节。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四章的规定,诉权的设立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合同成立、权益受侵害等。
而诉权的行使则需要当事人提起诉讼,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三、诉权的限制和保护尽管诉权是当事人的基本权利,但是在具体的诉讼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例如,法律对起诉权的滥用进行了限制,同时,法院在判决时也要权衡各方利益,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节诉讼标的。
一、诉讼标的的概念和种类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的请求内容,涵盖了诉讼活动的核心利益。
在民事诉讼法第四章中,包括了合同标的、侵权标的、人格权标的等。
二、诉讼标的的确定和处理民事诉讼法对诉讼标的的处理进行了规定,包括标的的确定方法、标的的变更和撤销、对标的的处理等。
这些规定旨在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维护民事诉讼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三、诉讼标的的实现和效力当诉讼标的得到法院判决支持后,不仅需要正确实现,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力。
诉权的名词解释诉权是指个人或组织行使起诉他人的权利,是一种法律上的权利。
它允许个人或组织在合法途径下向法院提出合理的诉讼请求,并获得法律保护。
诉权主要体现在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中。
在民事诉讼中,诉权是指个人或组织依据法律规定,因遭受侵权或其他法律纠纷,通过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
它是个人或组织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法定手段。
当个人或组织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或受到合同违约等损害时,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诉讼中,诉权的行使可以通过起诉书、诉状等书面形式,向法院陈述自己的诉求和事实依据。
在刑事诉讼中,诉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向法院起诉犯罪行为、举报犯罪嫌疑人的权利。
当个人或组织发现犯罪行为或怀疑某人涉嫌犯罪,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检察机关提供犯罪线索。
如果经过侦查和审查,发现有明确的犯罪事实和证据,就可以向法院提起公诉。
此时,个人或组织就行使了诉权,要求法院依法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诉权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权利,它保护了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诉权的行使可以增强个人或组织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增加了维护正义的力量。
通过诉权的行使,可以使侵权行为或犯罪行为得到法律制裁,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
然而,诉权的行使也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和程序。
在民事诉讼中,个人或组织需要具备诉讼资格,并按照法律规定的时效性、管辖权等要求提起诉讼。
在刑事诉讼中,个人或组织提供的线索必须经过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审查确认,才能向法院提起公诉。
此外,诉权的行使也需要按照程序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和证据,以便法院能够依法做出裁决。
总之,诉权是一种法律上的权利,它允许个人或组织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诉权的行使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和促进法治建设。
然而,在行使诉权的过程中,个人或组织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和程序要求,以确保诉权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第一章1.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在审理和执行民事案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诉讼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总和。
2.诉:诉是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针对其权利主张进行裁判的请求。
诉具有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的功能,是民事审判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3.反诉:是指法院受理本诉后,本诉的被告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向受理本诉的法院提起与本诉具有牵连关系的一种独立的反请求。
本诉的原告在反诉中称“反诉被告”,本诉的被告称为“反诉原告”。
4.诉的变更:通常指诉讼请求变更。
广义的理解是将诉的变更视为诉讼请求的变化,狭义的理解仅仅指已经提出的诉讼请求的变动。
5.诉权:诉权是当事人请求法院对其民事权益进行司法保护的权利。
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6.诉讼标的:又称诉的标的,是指当事人请求法院裁判的权利主张或者民事法律关系,也就是诉讼的对象。
•第二章既判力:又称判决实质上的确定力,是指法院作出的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当事人和法院都受该判决所判定的内容拘束。
第四章回避制度:是在民事诉讼中,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回避情形时,应当退出该案审理活动的制度。
第五章当事人与诉讼代理人1.当事人:民事诉讼当事人,简称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权利义务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要求法院行使民事审判权的人及其相对人。
2.民事诉讼权利能力:又称“当事人权利”,是指能够称为民事诉讼当事人,享有民事诉讼权利和承担民事诉讼义务的法律上的资格。
3.当事人适格:是指在具体的诉讼中,作为本案当事人起诉或应诉的资格。
适格的当事人,又称为正当当事人。
4.必要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法院必需合并审理并在裁判中对诉讼标的的合一确定的诉讼。
5.普通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当事人也同意合并审理的诉讼。
什么是诉权诉讼权利,是为了保证诉讼程序的有效进行,法律赋予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
诉权和诉讼权利,二者之间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它们毕竟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权利。
什么是诉权?下面我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什么是诉权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学中,通说认为,所谓诉权,是指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对其民事财产权和人身权进行司法保护的权利。
诉权是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的基本权利,当事人有了诉权,才能向人民法院提出保护其民事权益的请求,才能有诉。
按照我国诉讼法学者的观点,如同诉具有双重含义一样,诉权也有双重含义,即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和实体意义上的诉权。
在理论界,基于这一观点是认为诉权有双重含义,一般将其称为“二元诉权说”。
(一)程序意义上的诉权程序意义上的诉权,是指当事人在程序上向法院请求行使审判权,以保护自己合法民事权益的一种权利。
正是因为程序意义上诉权的存在,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才有了程序方面的根据,诉讼程序的启动也才成为可能。
程序意义上的诉权主要包括起诉权(含被告的反诉权)以及应诉权。
(二)实体意义上的诉权实体意义上的诉权,是指当事人请求法院通过审判强制实现其民事实体权益的权利。
这种权利是基于民事实体法的规定产生的。
当事人行使诉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民事实体权益,因而,一般认为,实体意义上的诉权主要包括胜诉权和申请强制执行权。
(三)程序意义上的诉权与实体意义上诉权的关系程序意义上的诉权与实体意义上的诉权,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事人行使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其目的在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实现实体意义上的诉权。
如果当事人没有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实体意义上的诉权就无从实现。
反之,如果当事人没有实体意义上的诉权,程序意义上的诉权也就没有行使的必要。
可见,二者是互相依赖,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也即,程序意义上的诉权是实体意义上的诉权的形式和手段,实体意义上的诉权是程序意义上的诉权的现实内容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