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陈与义
- 格式:ppt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14
古诗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翻译赏析《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陈与义。
其古诗全文如下: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前言】《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是北宋文人陈与义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
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
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注释】①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②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③豪英:出色的人物。
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④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⑤疏影:稀疏的影子。
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⑥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这两句说,二十多年好像一场春梦,我亲身经历了亡国的变乱,自己虽然还活着,回想起来总是胆战心惊。
⑦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这三句说,百无聊赖地登上小楼,看看雨后初晴的月夜景色。
古往今来多少大事,也不过让打鱼的人编作歌儿在三更半夜里唱唱罢了。
⑧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翻译】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南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
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历靖康之难。
绍兴五年(1135)五月,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
②新晴,雨过初晴的月色。
【翻译】:忆昔日在洛阳午桥酣饮,在座的多是豪杰精英。
明月无声地随长沟流水远去。
在杏花疏落的暗影里,笛声悠悠直吹到天明。
二十多年岁月犹如一梦,此身劫后虽在但往事仍让人心惊。
闲登阁楼看雨后晴空。
古往今来多少兴亡事,都化做了渔人三更的歌声。
【赏析】本篇为登临感怀之作。
宋绍兴五年〔1135〕五月,陈与义因病辞官,住在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
词人回想起自己二十年的经历,感慨万千,尤其是靖康之难,更是不堪回首。
本词正是作于此时,词人当时四十六岁或四十七岁。
上片追忆二十多年前在洛阳午桥聚会欢饮游乐的生活,抒写对充满豪情壮志的青年时代的逝去的感伤,状景历历如绘,意境优美。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词人的故土是洛阳,城南的午桥是他昔日呼朋唤友结伴游玩宴饮的地方,而现在自己沦落异族,想起以往座中那些“豪英〞,抚今追昔,令人伤感。
记忆中都是良辰美景:“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那时洛阳是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在杏花疏落的暗影里,与朋友笛声悠悠一直吹到天明。
如此美景,如此闲情雅兴,怎能不让人追忆?怎能轻易忘怀?即使谈之都让人觉得愉悦而爽朗。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原文、译文与赏析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
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
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
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
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
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
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
午日:端午,酬:过,派遣。
节序:节令。
“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
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戎葵:即蜀葵,花开五色,似木槿。
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1129 年(建炎三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据《简斋先生年谱》记载:“建炎三年己酉春在岳阳,四月,差知郢州;五月,避贵仲正寇,入洞庭。
六月,贵仲正降,复从华容还岳阳。
又《宋史。
陈与义传》载:“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岭桥。
”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词一开头,一语惊人。
“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
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
公元1122 年(宣和四年),陈与义因《墨梅》诗为徽宗所赏识,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相往来,歌舞宴会的频繁,可想而知。
而现在流落江湖,“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 (《晚晴野望》),难怪五月的榴花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
但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全文作者翻译赏析[译文]入夜,月光随着无声的河水静静地流逝,我在那杏花疏影里吹起短笛,不知不觉已曙色满天。
[出典]南宋陈与义《临江仙》注:1、《临江仙》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2、[注释] 1.午桥:桥名,在洛阳县南十里外。
2.长沟: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育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
3.渔唱:打渔人的歌儿。
这里作者叹惜前朝兴废的历史。
4.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5、豪英:此指文人雅士,作者的友人。
6、长沟流月:月光随波流去,也比喻时光流逝。
7、堪惊:可惊。
8、看新晴:雨后初晴的月夜景色。
3、[译文] 回忆起昔日在洛阳午桥上的痛饮,座客大多是豪杰英雄。
长河上倒映的明月,像是随着河水悄悄地流动。
我们同坐在杏花的疏影下,长笛一直吹到天明。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宛如一夜长梦。
虽然此身还在人世,一想到国破家亡,朋友流散,仍然感到心惊。
闲来无事时登上小楼观赏雨后的晴空。
古今多少兴亡成败,都好像融进了三更时的渔歌之中。
4、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
他生于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国的爱国诗篇。
存词19首。
陈与义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
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
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
朝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指正迷津。
当时,丞相赵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
《临江仙》陈与义临江仙引言诗歌背景《临江仙》是陈与义创作的一首抒情诗,创作于唐代。
陈与义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以其精湛的辞章和细腻的感受力而闻名于世。
《临江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对江边仙境的向往和向神仙一样自由的情感表达。
诗歌内容《临江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边的美景,展现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诗中,作者用婉约唯美的语言描绘了江水如烟的美景,以及江边的山岭、花草和鸟鸣。
他将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神仙般的自由生活相结合,表达了自己对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意境深远广博,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他希望能像江水一样自由自在,像山岭一样高傲不羁,像花草一样绚丽多彩。
诗中还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超越尘世的向往。
他希望能摆脱人世间的束缚,追随仙境般的自由与美好。
诗歌意境《临江仙》所表达的意境是优美而深远的。
诗中的江水宛如烟雾,山岭若隐若现,花草绽放着缤纷的色彩。
这种形象描绘使人感受到一种超然世俗的美感,仿佛置身于一个神仙般的境界。
这种表达方式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如同亲身经历了一场心灵之旅,感受到了超越尘世的自在与美好。
与此,诗中的意象与作者的向往相呼应,展现了作者追求自由和美好的精神追求。
他希望自己能够像江水一样流畅自由,像山岭一样高远自信,像花草一样绚丽多彩。
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超越尘世的向往通过这些意象得到了精准的表达。
《临江仙》是唐代文学家陈与义创作的一首抒情诗,以婉约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江边仙境的美景和作者对它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从诗歌的背景、主要内容和诗歌的意境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可以领略到他对超越尘世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这种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使得《临江仙》成为了一首优美而深远的诗歌作品。
陈与义《临江仙》“二十馀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全文赏析及译文临江仙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①,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①午桥:桥名,在洛阳县南十里外。
②长沟: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育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
③“此身”句:言自己虽幸存,但想起世事的变迁,仍不免心惊内跳,感慨不已。
④新晴:雨后初晴,月夜清明。
⑤“古今”二句:古往今来的是非成败,都已化作夜晚渔夫的歌声。
⑥渔唱:打渔人的歌儿。
这里作者叹惜前朝兴废的历史。
⑦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译文】回忆往昔,曾在午桥桥上豪饮,坐中多是杰出的英雄。
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
在杏花的疏影里,我们吹笛东玩乐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日子,竟如同一场梦,我虽然还活在世上,但一想到当年的那场乱世场面便后怕。
如今我闲着无事登上小楼,看那雨后新出的美景,感叹古今多少兴衰往事,只能交付给那些渔翁,渔人只是三更平静唱说。
【译文二】忆昔日在洛阳午桥酣饮,在座的多是豪杰精英。
明月无声地随长沟流水远去。
在杏花疏落的暗影里,笛声悠悠直吹到天明。
二十多年岁月犹如一梦,此身劫后虽在但往事仍让人心惊。
闲登阁楼看雨后晴空。
古往今来多少兴亡事,都化做了渔人三更的歌声。
【评点】本篇为登临感怀之作。
宋绍兴五年(1135)五月,陈与义因病辞官,住在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
词人回想起自己二十年的经历,感慨万千,尤其是靖康之难,更是不堪回首。
本词正是作于此时,词人当时四十六岁或四十七岁。
上片追忆二十多年前在洛阳午桥聚会欢饮游乐的生活,抒写对充满豪情壮志的青年时代的逝去的感伤,状景历历如绘,意境优美。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词人的故乡是洛阳,城南的午桥是他昔日呼朋唤友结伴游玩宴饮的地方,而现在自己沦落异族,想起以往座中那些“豪英”,抚今追昔,令人伤感。
《临江仙》原文与赏析●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词作鉴赏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
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
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
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
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
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
“(《艺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
“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
”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
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
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
彭孙迥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
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平淡。
……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
《临江仙》原文及赏析《临江仙》原文及赏析1原文:月黑星移灯屡闪,依稀打过初更。
清游如此太多情。
豆花凉帖地,知雨咽虫声。
渐逼疏蓬风淅淅,几家茅屋都扃。
茨茹荷叶认零星。
不知潮欲落,渔梦悄然生。
诗词赏析:此词首两句点明时刻,以下写景,呈现出一片朦胧夜色。
荒村人静,遂觉茨菇荷叶,凡舟中所能辨识者莫不饶有诗趣。
“渔梦”语双关,可解作静极欲眠,亦可释为隐遁之想。
“凉帖地”之“凉”字,“咽虫声”之“咽”字,均可见作者体物炼字之工。
《临江仙》原文及赏析2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赏析】黄昏送别,孤帆远征。
回头重重烟柳,淡云暮烟。
待到酒醒人静,只见狐枕残灯,淮月朦胧。
晨风轻浪,离愁更浓。
这首词抒写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
风格柔丽,抒情宛转。
语言美,意境尤美。
沈雄《古今词话》:《尊前集》有徐昌图《临江仙》、《河传》二首,俱唐音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写江行夜泊之景。
“暮天”二句晚霞如绮,远雁一绳。
“轻浪”二句风起深宵,微波拍舵,淰淰有声,状水窗风景宛然,千载后犹相见客中情味也。
昌图爵里无考,选词家有列入唐词末者。
《柳塘词话》卷二沈雄云:有以徐昌图之《临江仙》为仙侣,而牛希济之《临江仙》为南吕者,其宫调自别,亦可也。
《临江仙》原文及赏析3原文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翻译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少层深,云雾缭绕的楼阁门窗经常关闭。
骋目四望,只见柳梢返青和梅枝吐蕊的景象越来越分明了。
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
忆往昔多少回吟赏风月,饮酒作诗,那是多么幸福啊,而如今却人已老去,什么事也做不成了!还有谁会怜悯你的憔悴与衰败?元宵试灯也好,踏雪赏景也好,都没有这份心情了。
临江仙临江仙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释】⑴临江仙:词牌名。
唐教坊曲,双调小令,用作词调。
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
最初是咏水仙的,调见《花间集》,以后作一般词牌用。
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⑵高咏:朗声吟咏。
⑶楚词:亦作“楚辞”,本为楚地歌谣。
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
⑷午日: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
酬:指过、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
⑸节序:节令。
⑹“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更美。
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
榴花,指石榴花。
⑺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花开五色,似木槿,有向阳特性。
⑻凝笑:长时间含笑。
⑼湘中,湘江水中。
这里指屈原殉难处。
【译文】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
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
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
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
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
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
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
【创作背景】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
宋朝南渡后,高宗听信奸臣,实行屈辱投降的卖国政策,以致国事日衰。
词人在屈原投江的湘水一带漂流,正好赶上了端午节,深刻的家国之恨让他感事生怀,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作品鉴赏】词一开头,吐语挺拔,一语惊人。
“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
他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
南宋-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
原文: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南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翻译: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
长沟流月去无声。
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注释:选自《陈与义集·无住词十八首》(中华书局2007年版)。
临江仙,词牌名。
洛中,指洛阳。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
〔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旧游〕昔日的游览。
〔洛中〕指洛阳一带。
〔午桥〕在洛阳城南十里。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月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