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课题探究金属的活动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2.过程与方法:能进行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设计,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取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严谨求实、大胆实践、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与小组合作精神,体验学习探究的成就感,享受科学、享受学习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三、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
因此,可以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完成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四、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方面:提出探究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认可学生的探究行为并鼓励学生尝试;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提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学生学法方面:通过猜想、实验、合作交流,获得知识,并在技能、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发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计算机、学生实验仪器药品:铁丝、铜丝、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试管、除锈铁钉、砂纸、烧杯、镊子演示实验仪器药品:铁棒、硫酸铜溶液、试管、砂纸、烧杯、七、板书设计探究金属的活动性一、金属与酸的反应M g+2H C l==M g C l2+H2↑F e+H2S O4==F e S O4+H2↑二、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Fe + CuSO4== FeSO4 + Cu。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教学设计1.内容分析本课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其中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一个重点。
学生在之前已经研究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对部分金属表现出的活泼程度的有所了解。
但是金属的活动性需要学生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本课时只安排学生重点探究金属活动性。
对于几个化学方程式和置换反应的定义,先要求学生了解。
二、教学设计思路三、教案四、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本课题中,利用多媒体、小故事等多种形式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景,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分析、归纳、小结等过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
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附件:学案(含答案)[知识疏理]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
a)常温能与氧气反应:以、为代表。
b)高温下能与氧气反应:以、为代表。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案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和适用条件。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之前学过的“置换反应”,了解这类反应的特点(一种金属将另一种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启发学生发现是金属的活泼性的不同造成了这类反应的发生。
今天我们就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板书课题。
(二)教授新课1.了解实验原理(1)引导学生实验铁与硫酸铜以及铁铜分别放入稀盐酸当中,发现利用金属与另一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根据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
(2)还可以根据金属与酸反应、根据能否发生反应、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活泼性的强弱。
这就是我们实验的原理“质量守恒定律”。
2.实验合作探究向学生展示(铝与硫酸铜、铜与硝酸银、铜与硫酸铝)的实验用品,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将实验现象填入表格中,并通过实验现象归纳。
(得出铜、铝、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铝>铜>银。
)3.总结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科学家经过了实验探究,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通过归纳得出:(1)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2)在金属活性顺序表前面的金属,可以与对应的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金属活性顺序表后面的金属则不能与对应酸发生反应产生氢气;(3)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三)巩固练习巩固训练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吗?(1)铁和稀盐酸(2)铝和硫酸锌溶液(3)铁和硫酸铜晶体。
由此可知,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适用于什么条件下?(反应必须要在溶液中进行,适用于溶液)。
(四)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他们本节所学:金属活动性判断的原理、金属活动顺序表。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概念;2.理解金属活动性的大小与元素的性质和结构的关系;3.了解常用的金属活动性序列,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有关实验和判断;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概念和原因;2.常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记忆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锌片、铜片、铁片、铝片、铅片、锡片等;2.实验药品:稀盐酸、硫酸、铜硫酸等;3.显示器、投影仪和计算机等。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利用实际场景或图片引起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引入本节的学习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步骤二:概念讲解1.通过听教师讲解和讨论,学生们了解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指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相对于其他金属的活动性大小关系;2.探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影响因素,如金属的晶体结构、金属原子的结合方式、金属离子的电荷等。
步骤三:实验演示1.利用实验室器材和药品进行实验演示,例如:将锌、铁、铜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产生的气体情况;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然后讨论实验结果的原因。
步骤四:活动性顺序的记忆和应用1.介绍常见的金属活动性序列,如下所示:金属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钾(K)、钠(Na)、钙(Ca)、镁(Mg)、铝(Al)、锌(Zn)、铁(Fe)、铅(Pb)、氢(H)、铜(Cu)、银(Ag)和金(Au)。
2.引导学生记忆这些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了解其应用领域;3.进行练习,例如:根据给定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并解释原因。
步骤五:学生实验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进行金属活动性实验,例如:将锌片放入稀硫酸中,观察是否产生气泡;2.学生们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并解释原因。
步骤六:总结讲解1.结合学生实验现象和实验原理,总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作用和应用;2.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如腐蚀问题等。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了解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金属活动性顺序
知识与技能
1.探究铝和铜、银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2.学习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导入
除了通过金属与氧气、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比较金属的活动性之外,还有其它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吗?
思考与交流
将铁钉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有何现象?
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一、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思考与交流
1.上述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什么?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都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2.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吗?
Al Cu Ag
金属活动性:强弱
二、金属的活动顺序
1.金属的活动顺序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归纳总结出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2,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氢前可换氢,前金换后金,化合物可溶,钾、钙、钠除外)
思考与交流
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由硫酸铜、生石灰加水配制而成。
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金属活动性次序教课方案学习目标1、让学生认识金属活动性次序。
2、培育学生实验、察看、合作沟通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3、培育学生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实验用品】Zn、Fe、Cu、CuSO4 溶液、 AgNO3溶液、试管、试管架等【教课目的:】1、能用金属活动性次序对相关的置换反响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次序解说一些平时生活中相关的化学现象。
2、培育学生知识的迁徙能力,以及剖析问题和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 研究过程 ]提出问题:有四种金属Zn、Fe、Cu 能否都能与酸反响,反响的快慢同样吗?猜想与假定学生研究一采集凭证(友谊提示):实验时注意各样金属质量大概相等,酸的体积大概同样,小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
问题:上述例外的实验现象对你有什么启迪?学生研究议论,小组沟通,生回答。
教师概括总结:我们发现的 Zn、Fe 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发生反响, Cu 不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响,往常我们把常温下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响的金属称为爽朗金属,不反响的为不爽朗金属。
科学家进行了好多近似的研究实验,总结出常见的金属活动性次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怀疑激趣:教师演示铜板变银元大家猜一猜铜板变银元的奇妙是什么?教师展现:铝丝、硫酸铜溶液、硫酸镁溶液【研究活动总结】金属活动性次序能够作为以下一些判断的依照1、在金属活动性次序里,金属的地点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2、在金属活动性次序里,位于氢前方的金属能置换出稀盐酸、稀硫酸中的氢3、在金属活动性次序里,位于前方的金属能把位于后边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金属活动顺序复习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三个课题,其中金属的化学性质是第二个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与难点,金属的化学性质作为“身边的化学物质”模块中的一部分,既起着对化学知识(酸、盐的化学性质)的承载作用,又强调化学物质学习的规律性,而且在生活生产的应用面广,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需要突出“身边”这一点,都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们的复习课设计主要是基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应用合理的情景设计,在中考复习阶段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逐步建构化学价值观。
教学流程(1)回顾实验,自主复习,抓住金属的基本性质不放松学生默写金属活动顺序以及回顾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2).实时反馈,注重实效,扎实训练提能力1.判断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能反应的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1)铁与稀盐酸(2)铝与稀硫酸(3)银与稀硫酸(4)铁与硫酸铜溶液(5)铝与硝酸银溶液(6)铝与硫酸镁溶液2、铁、铝、铜是常见的三种金属。
同学们发现生活中的铝和铜制品表面一般不用防锈,而铁制品一般需要做防锈处理。
【提出问题】这是不是因为铁、铝、铜三种金属中铁的活动性最强呢?【实验探究】同学们对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填写空格。
将粗细相同的铁丝、铝丝、铜丝分别插入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盐酸中:【讨论交流】为什么同一个实验得出了两种结论呢?【反思评价】做金属性质实验时需将金属进行打磨,打磨的目的是________。
设疑:以上是利用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程度比较金属的活泼性,除此之外,还可利用金属与盐的反应比较准确的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实验验证】为了进一步确认铁、铝、铜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同学们又从用实验室提供的铁丝、铝丝、铜丝、硫酸铝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亚铁溶液中选择了部分药品设计了新的实验方案,你认为该方案怎么设计?(3).利用图像情景分析、总结,巩固基础知识3、用质量相等的锌和铁分别跟质量相等、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等的稀盐酸反应,反应情况如右图所示。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概念及其意义。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情况,判断金属的活动性。
3. 学生能够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1.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掌握。
2. 金属与稀盐酸反应实验的操作与观察。
三、教学难点:1.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稀盐酸、铁、铜、锌、铝等金属。
2.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金属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性质。
2. 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介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概念、意义及其表示方法。
3. 金属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5.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在生活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金属反应的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和分析能力。
3.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金属产业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深入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八、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针对实验环节,反思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操作是否简便易行,实验结果是否明显。
3. 针对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2. 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反应现象,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一些共同物理性质、常见金属的特性.(2)进一步认识常见金属与氧气、与酸、与盐溶液的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会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讨论、归纳等方法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掌握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解题思路教学方法: 讨论、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仪器用品:多媒体及课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展示目标二,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P2—12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时间:3分钟)1、完成学案中基础知识回顾。
2、通过复习你能说出金属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归根训练)判断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能反应的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2、铁和稀硫酸3、锌和硫酸铜溶液4、铜与硫酸锌溶液生:思考——原因(原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三点应用)师:设计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二)中考常见题型(2010.陕西省)X、Y、Z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的三种金属,它们在溶液中能发生如下反应:(1)X+YSO4=XSO4+Y (2)Y+H2SO4=XSO4+H2↑ (3)Z与H2SO4不发生反应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满足()A.X>Y>Z B.Z>Y>X C.Y>Z>X D.X>Z>Y追问:在探究金属的活动性时,除了利用单一的化学性质外,也可以多个化学性质综合运用,请同学们完成题型二、图像题:请同学们用2分钟完成下题(1)和(2)两问。
等质量的A、B两种氢前金属(化合价均为+2价)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时产生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
(1)A、B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大小是______(2)A、B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是______(3)在Mg和Fe,Zn和Fe,Zn和Cu中,A、B可能是______ 。
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2、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合作交流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验用品】
Zn、Fe、Cu 、CuSO4溶液、AgNO3溶液、试管、试管架等
【教学目标:】
1、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的化学现象。
2、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有四种金属Zn、Fe、Cu 是否都能与酸反应,反应的快慢相同吗?
猜想与假设
学生探究一收集证据
(友情提示):实验时注意各种金属质量大约相等,酸的体积大致相同,小组成员之间密切合作。
问题:上述不同的实验现象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探究讨论,小组交流,生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发现的Zn、Fe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发生反应,Cu不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通常我们把常温下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金属称为活泼金属,不反应的为不活泼金属。
科学家进行了很多类似的探究实验,总结出常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质疑激趣:教师演示铜板变银元
大家猜一猜铜板变银元的奥妙是什么?
教师展示:铝丝、硫酸铜溶液、硫酸镁溶液
【探究活动总结】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作为以下一些判断的依据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稀盐酸、稀硫
酸中的氢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
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