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6神奇的眼睛1 教案

4.6神奇的眼睛1 教案

4.6神奇的眼睛1 教案
4.6神奇的眼睛1 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4.6眼睛与视力矫正

教案

第1课时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眼睛的结构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模拟,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跟他人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和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具有眼保健、保护视力的意识,注意用眼卫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如何保护和矫正视力,以及应用实验解决问题。

难点: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眼球模型、多媒体课件。

学生:盛水的圆烧瓶、焦距不等的凸逶镜子和凹透镜、平行光源。

四、教学设计

实验一:模拟眼睛看物体的实验,如图1所示。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对比:凸透镜A相当于眼睛的晶体状,瓶中的水相当于玻璃体,而正对凸透镜A瓶后壁则相当于视网膜。

人眼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请学生看黑板上的字,请部分近

视眼的同学摘下眼镜看,部要尽可能看清字是瞪大眼睛看不定还是眯着眼睛看?由近视眼眯缝眼睛看物体收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人眼是如何看远近不同的物体?

结合多煤体课件演示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使学生明白:人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焦距变小,看远出物体时,晶状体变薄。距焦变大,近视眼眯缝着眼看物体是在调节晶状体的原度。

近视眼、远视眼形成的原因在明白了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配以多煤体课件,动画学示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加深学生的理解。

视力的矫正

当凸透镜A的距焦为10cm时,用平行光照射,光线正好会距在瓶在后壁,这是正常眼睛的模型。

近视眼和远视的模型中,凸透镜A的距焦为10cm是大是小让学生讨论。

如何矫正视力呢?由学生提出解决总是问题的方法。

实验二:由于学生利用桌上的近视眼、远视眼模型格类型不同焦距不同的近视镜探究如何矫正视力。

教师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拔、指导。

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矫正近视眼要配凸透镜(老花镜),而且距焦要合适。

介绍眼镜的规格通常不用距焦而是用“度”来表示,其数值等于距

分组操作、观察、讨论、对比。

观察、实验、思考、

讨论

观察多媒体课件,随老师一起分

析、归纳。

自学、思考、理解、体会。

思考、讨论、争辩

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器材教师事先选定,避免实验中的盲目性。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历探究过程,感受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让学生与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白视力矫正的科学方法。

拓展思维,开阔视野。

让学生通过学习具有保护视力的意识。

4.6神奇的眼睛

一、人眼视物原理

二、晶状体的作用

三、近视眼、远视眼形成原因

四、视力矫正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神奇的眼睛》教案

6.神奇的眼睛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眼睛看见物体的过程。 2.了解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动手自制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原理。 2.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及眼睛看见物体的过程。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教学难点 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眼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口,通过眼眼与大脑的配合,我们才能看清物体,判断距离, 欣赏五彩缤纷的景色。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呢?视力正常的人是不戴近视、远视眼镜的, 而患有近视或远视的人需要戴眼镜,你知道为什么吗?近视眼和远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呢?赶 快进入正面的学习,去一控究竟吧!

教学活动 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眼睛;(2)保护你的眼睛。 一、眼睛 多媒体播放眼睛的构造图和模型。 展示:多媒体播放照相机和人眼球的对比图片 眼睛是一架“神奇”的照相机 说明:学生根据对比图片,理解人眼球和照相机的相似之处,总结出,眼睛好似一架照相机。 设计意图:从对比中总结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中提升能力、学习知识。 体验:教师指导先近距离看自己的手指纹,然后马上眺望远方,亲自感受眼睛是怎样调节的。

点评: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亮暗或物体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作出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 总结: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经历体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突破重点。 问题:我们是如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 说明:播放课件演示眼球的自动调焦 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总结:看远处与近处景物通过晶状体形状,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了。 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变薄, 远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在视网 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 近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在视网 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

沪科版第四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

第四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1.统计班级戴眼镜的同 学,提出和眼睛有关的一 些问题。 2.复习回顾 (1)组织学生一起复习回 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组织学生一起复习回 顾透镜对光线作用。 其中通过用曲度不同的凸 透镜做实验,引起同学们 的思考,再通过分析讲解 得出结论,曲度不同的透 镜对光线会聚作用不同, 并通过绘图的方式让学生 直观感受到曲度越大,会 聚作用越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 行思考。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回 忆之前所学凸透镜成像 规律并在学案上通过画 图的形式来标注答案。 前面的①②③问同学们 可以根据已有知识在学 案上作答,后面同学们 通过观察实验,根据现 象“焦点位置不同”引 起思考,理解曲度不同 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 作用不同,得出曲度越 大,会聚作用越强,焦 距越短。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 望,引起同学们的兴 趣,调动同学们学习眼 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同学们意识到物理 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 于生活。 为后面讲解眼睛成 像特点,以及透镜的应 用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回 答成像规律,可以提高 课堂上的效率。 通过回顾和讲解凸 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 透镜的发散作用,以及 曲度不同的透镜对光 线的作用不同,为后面 讲解眼睛以及眼睛的 矫正做好知识上的准 备。其中讲解曲度不同 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 聚能力不同采用实验 观察的方法,可以使同 学们直观的看到光线 的偏折情况,便于同学 们理解掌握。 二、新课教学板块1—眼睛的结构和视物原理活动1.组织学生一起回顾 眼睛的结构,然后再通过 类比的方式使同学们认识 到眼睛的成像原理和凸透 镜的成像原理是一样的。 学生和老师一起回顾眼 睛的结构。学生采用类 比的方式来认识眼睛的 成像过程和前面所学习 的凸透镜成像一样。 采用类比的方式来认 识眼睛的成像原理,使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便 于同学们理解接受。

《神奇的眼睛》教学反思

《神奇的眼睛》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6节神奇的眼睛,学生已经具备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基础知识,现对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反思如下: 一.亮点 1.教学设计上,结合生物学科里已经学过的眼睛结构,通过展示眼球模型,融合渗透学科间的知识。 2.通过照相机成像特点来引出“眼睛成像是调节的哪里?又是如何调节的?”从而开启了学生的研究之路,顺理成章的引出“水透镜”来模拟晶状体,将不便研究的物体变得可以研究是物理实验中很重要的一种思维模式。同时用F光源取代传统的蜡烛,实验效果更佳。在分组实验研究中,每一小组通过KT板展示的眼球模型,有效提醒学生视网膜与晶状体的距离不能调整的特点。整节课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动手实验并结合学案完成实验结论,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教学设计上,以实验探究为明线,以“眼镜发展”为暗线,眼镜的发展是因为眼睛的需求,让学生除了了解到眼睛成像的机理、近视眼远视眼成像特点与矫正外,更多的通过眼镜的发展,比如从框架眼镜、隐形眼镜再到激光手术的矫正,让学生认识到激光手术的利弊从而更珍爱眼睛,同时也能从这些精密的手术操作中感受到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为人类带来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愿意了解科学、学习科学、研究科学。 4.在保护视力这部分,除了传统的“明视距离、眼保健操等”又增加了科技感十足的“专业防护镜”,目的在于不仅让学生知道要保护眼睛,还要让学生知道不同情况该具体怎样保护眼睛。 5.课堂把控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课堂层层推进。对学生积极的回答予以肯定,对语言表达不足的学生予以鼓励并适时帮助。 二.不足 1.课堂引入中,以视频“眼睛发展史”30秒引入,似乎没能直接进入眼睛成像的正题,如果换做“水透镜”实验引入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正常眼睛看远近物体的时候,原设计中全程让学生设计与参与,由于学生刚用到“水透镜”,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行设计方案与实验操作费时较多,可以尝试老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先找一些设计灵感,便于重点内容“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中能更顺利的完成。 3.本堂课如果能提前让学生进行“近视眼”调查,既能让学生亲历调查过程,又能真实感受近视眼的普遍,更能激发学生探究近视眼成因与矫正的兴趣。 一堂课的生成必然蕴含教师大量的心血,但是磨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与传统的物理课程相比,在课堂中渗透STSE教育让我发现物理课堂更广阔的视野!希望自己在反思中“遇见更好的教育,更好的自己!”

新人教版第十五章分式教案

第十五章分式 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全章共包括三节: 15.1分式 15.2分式的运算 15.3分式方程 其中,15.1 节引进分式的概念,讨论分式的基本性质及约分、通分等分式变形,是全章的理论基础部分。11.2节讨论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这是全章的一个重点内容,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也是本章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克服这一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必要的练习掌握分式的各种运算法则及运算顺序。在这一节中对指数概念的限制从正整数扩大到全体整数,这给运算带来便利。11.3节讨论分式方程的概念,主要涉及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方程中要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并且出现了必须检验(验根)的环节,这是不同于解以前学习的方程的新问题。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是本章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克服它的关键是提高分析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 分式是不同于整式的另一类有理式,是代数式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相应地,分式方程是一类有理方程,解分式方程的过程比解整式方程更复杂些。然而,分式或分式方程更适合作为某些类型的问题的数学模型,它们具有整式或整式方程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借助对分数的认识学习分式的内容,是一种类比的认识方法,这在本章学习中经常使用。解分式方程时,化归思想很有用,分式方程一般要先化为整式方程再求解,并且要注意检验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三)课程学习目标 本章教科书的设计与编写以下列目标为出发点: 1.以描述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背景,抽象出分式的概念,体会分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类代数式。 2.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的约分和通分法则。 3.类比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探究分式的四则运算,掌握这些法则。 4.结合分式的运算,将指数的讨论范围从正整数扩大到全体整数,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5.结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讨论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掌握这种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方程中的化归思想。 (四)课时安排

八年级物理教案-6.第六节_神奇的眼睛

第六节神奇的眼睛(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验模拟,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方法。 3.培养学生跟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4.使学生有自觉保护视力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如何保护和矫正视力。 (2)知道用实验解决问题。 2.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课件、气球、眼球挂图:几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一组眼睛模型、眼保健操乐曲磁带、三用机。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大家都知道,眼睛是认识世界的窗户,如果眼睛瞎了,你们想象一下你们的生活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甲:我们将看不见任何东西,整天在黑暗中摸索,很痛苦。 生乙:我们无法看书、写字,只能用手触摸盲文,用针刺出盲文代替书写。 生丙:我们将看不见蓝天、白云,过马路也不方便,将看不见同学的笑容。 …… 师:眼睛瞎了,是很痛苦的。有的人先天就是瞎子,有的人因事故或疾病眼睛瞎了,我们健康人在生活中应该关心、爱护盲人,特别是过马路时要主动为盲人带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一辈子就只有一双眼镜,平时大家要注意用眼卫生,好好爱护自己的眼睛,每年的6月6日是世界爱眼日。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眼睛与视力矫正。 板书:第六节眼睛与视力矫正 二、新课教学 1.眼睛的视物原理 提出问题: 师:对于眼睛,大家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我想知道眼睛是怎么看见物体的? 生乙:我想知道眼睛的构造。 生丙:我想知道眼睛变成近视眼、远视眼的原因。 生丁:我想知道近视眼镜,老花镜是怎样矫正近视眼、远视眼的。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以上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都要逐一探究。人眼的构造大家在生物课上学过,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人眼的构造由外到内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 教师出示眼球构造挂图或课件演示。 师: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课件演示课P75图4—47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大家想一想眼睛看物体与什么类似? 生:与凸透镜成像类似。

15.1.2 分式的基本性质2教案

15.1.2 分式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变号法则,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进行分式的恒等变形. 2.通过分式的恒等变形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渗透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这是学好本章的关键. 2.难点: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变号法则进行分式的恒等变形. 三、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 四、教学手段 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分式的定义? 2.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 (二)新课 1.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由学生小结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即: 2.加深对分式基本性质的理解: 例1 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 由学生口述分析,并反问:为什么c≠0? 解:∵c≠0, 学生口答,教师设疑:为什么题目未给x≠0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解:∵x ≠0, 学生口答. 解:∵z ≠0, 例2 填空: 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开展竞赛,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准确,并能小结出填空的依据. 练习1: 化简下列分式(约分) (1)2a bc ab (2) (3) 教师给出定义: 把分式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种变形叫分式的约分. 问:分式约分的依据是什么? 分式的基本性质 在化简分式 时,小颖和小明的做法出现了分歧: 小颖: 小明: 你对他们俩的解法有何看法?说说看! 教师指出:一般约分要彻底, 使分子、分母没有公因式. d b a 24c b a 323223-()()b a 25b a 152 +-+-y x 20xy 5222x 20x 5y x 20xy 5= x 41xy 5x 4xy 5y x 20xy 52=?=

《6.神奇的眼睛》优秀教案 (展示课)

《6.神奇的眼睛》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眼睛的结构与功能,并知道视觉形成的机理; 2、认识近视眼,远视眼,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3、懂得如何预防近视,保护视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视觉形成的机理并认识近视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2、有自觉关爱盲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视觉形成的机理 教学难点:认识近视眼。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游戏导入 出示视觉效果图,寻找9张人脸引入课题:神奇的眼睛。 (二)新课学习 1、眼睛 1)出示眼睛结构图,由学生根据生物课所学讲解眼睛的结构。 说明:眼睛就是一个活的照相机。 2)出示学生自制照相机,由学生演示并说明自制照相机的原理。将自制照相机与简化眼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眼睛可以看成是精巧的照相机。 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人眼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引导学生利用光具座探究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情况。通过实验探究眼睛在视远和视近时晶状体的变化情况。

学生探究后填写学案。 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结论:当晶状体凸度变小时,可以看较远的物体;当晶状体凸度变大时,可以看较近的物体。所以,通过晶状体凸度的调节,人的眼睛既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也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这种调节是由睫状肌的舒缩来实现的。 5)视觉形成教学 问:人的眼睛是不是把物像成在视网膜上就好了呢? 眼睛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倒立的,为什么人看到的却是正立的呢? 以上问题不能用光学成像原理来解释。这是人类神经中枢作用的结果,用一个科学小故事故事说明。 2、保护你的眼睛 1)出示初二(1)班近视率的统计表,过渡到近视眼和远视眼。 2)引导学生用光具座探究近视眼和正常的眼睛的区别。 学生探究后填写学案。 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结论:如果晶状体的调节负担过重,晶状体过度变凸且不能恢复原状,甚至眼球的前后径过长,那么,远处物体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到视网膜的前方,这样看到的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物像。这种眼叫做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3)问;那么我们该怎样预防近视呢?从你自己说起。 最后归纳总结为“三要”和“四不看” 4)对于远视眼的介绍采用与近视眼成因类比的方式,并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远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 3.眼镜的度数 眼睛近视或远视以后应配带眼镜来矫正,怎样选择一幅合适度数的眼镜呢 眼镜的度数:等于焦距(以米为单位)倒数的100倍 D= (三)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五)作业 100 1 f

9青岛版《科学》六制五年级下册.《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9.《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神奇的“眼睛”》这一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五年级下册《我们怎么看到 物体》单元的第五课时。本课是在探究了凸透镜、眼睛的基本结构以后延伸出的一课,主要 探究显微镜、望远镜等辅助人眼观察物体的一些仪器,通过认识、了解这些仪器的名称、功 能,使学生感悟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科书中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呈现凸透镜、凹透镜、胶带、纸筒等 需要学生准备的材料,提示学生课前准备一下材料,以便课上研究。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 括两个活动,活动一“我们看到了什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直接观察一滴水和用显微 镜观察一滴水,从而发现用显微镜能够看到更微小的事物。活动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 发明了各种各样眼睛”,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辅助人眼进行观察的各种仪器。第三部分自由活动,“做一个望远镜。”引导学生用凸透镜和凹透镜组合在一起制作望远镜,并利用 望远镜进行观察。第四部分是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等观察工 具的发明、发展史;以及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进行一些观察活动。 本课旨在让学生将之前学过的凸透镜、凹透镜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材料进行简单的 组合,制作出显微镜或望远镜,让学生感悟科学—技术—社会的理念,并通过这样的活动, 体验其中的乐趣。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乐于参与探究性的研究活动,本课内容是在之前学习了凸透镜、凹透镜、眼睛结构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生活中的材料体验发明制作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同时显微镜、望远镜以及一些类似的科技产品或者仪器,也是学生生活中常见或熟知的,容易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新型观察仪器的种类和主要用途。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 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分式运算的基础,它们是后续学习分式运算的强有力武器。分数与分式关系密切,它们是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所以在教学分式的基本性质时,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分数基础,通过分数类比,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要充分突显类比方法在教学中的统帅作用。 分式的约分和通分,是进行分式四则运算中不可或缺的变形。分式的约分找出公因式是关键,约分时,一定要约去分子、分母的所有公因式;分式的通过分找出最简公分母是是关键,确定最简公分母先要将各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确定公倍式。 所教学分式基本性质的运用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题目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给分式进行变形。如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子、分母里的系数变为整数的题,分子分母系数既有小数的,又有分数的,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分母既要化整,又要最简。在约分或通分的过程中,要依据分式的性质,千万不能改变分式值的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式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约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归纳、类比等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并总结出

运用分式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约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分式的约分时应注意将分子、分母中的多项式进行分解因式. 一、导入新知 问题1 喜羊羊和美羊羊共同去一块面积为a的草地吃草,吃草前,二位决定平分地盘,喜羊羊说:“我要把它平分2份,我要1份。”美羊羊说:“我要把它平分4n份,我要2n份。”聪明的同学,你知道他们的分地方案分到的面积都是一样多的吗? 追问1:按照喜羊羊的分地方案,喜羊羊分地多少? 喜羊羊分地是 2 a 。 追问2:按照美羊羊的分地方案,美羊羊分地多少? 美羊羊分地是 n na 4 2 。 追问3: 2 a 与 n na 4 2 相等吗? 通过有趣的问题情景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问题2 请同学们思考: 3 2 与 6 4 相等吗? 27 6 与 9 2 相等吗?为什么? 3 2 与 6 4 相等,因为 3 2 2 6 2 4 6 4 = ÷ ÷ =。 ◆教学过程 ◆教学重难点 ◆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四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教案2新版沪科版

神奇的眼睛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 2.通过对光学仪器的介绍,使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3.通过介绍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和功能的增强,使学生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科技的持续性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2.难点 (1)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放大镜、光屏、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 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像与物在透镜异侧。 当f

生:就是放大镜。 师:对。再请大家判断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是实像,还是虚像?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是虚像,因为用光屏承接不到像,所以是虚像,眼睛与物在透镜的异侧,透过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所以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讲得很好,放大镜的焦距是较短,还是较长? 生:我猜放大镜的焦距较远。 师:对。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生:隔着放大镜看较近的物体,物体是正立、放大的,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物体是倒立、缩小的。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因为放大镜是凸透镜,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u2f,所以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像。 师:讲得很好。用放大镜观看近处的物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才是放大的。因此,物体应放在离放大镜小于焦距的位置才合适,在什么位置所成的像最大?请大家观察。 生: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接近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最大。 师:对,请全班同学都进行观察。 板书: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分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分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分式的基本性质.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分式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分式变形的依据,也是进一步学习分式的通分、约分及四则运算的基础,使学生掌握本节内容是学好本章及以后学习方程、函数等问题的关键,对后续学习有重要影响.分式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非常接近,只是将分数的基本性质中“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替换成“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这里的由“数”到“式”是数学中抽象化的表现.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其初步运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2)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变形.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学习类比的思想方法,培养类比转化的思维能力.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会用分式的进本性质探求分式变形的符号法则,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培养正确进行分式变形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分子和分母都要变形,而且都要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避免学生出现只乘分子或只乘分母的错误,也要避免只乘分子和分母中部分项的错误,另外还要避免出现所乘(或除以)的整式不是同一个整式的错误.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变形.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1.下列分数是否相等?可以进行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1)3 4 和 15 20 ;(2) 9 24 和 3 8 . 解:(1)33515 44520 ? == ? ;(2) 9933 242438 ÷ == ÷ . 可以进行变形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5.1 第2课时 分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第2课时 分式的基本性质 1.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和符号法则;(难点) 2.理解分式的约分、通分的意义,明确分式约分的理论依据;(重点) 3.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对分式进行约分和通分.(难点) 一、情境导入 中国古代的数学论著中就有对“约分”的记载,如《九章算术》中就曾记载“约分术”,并给出了详细的约分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式化简的相关知识,下面先来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质.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分式的基本性质 【类型一】 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对分式进行变形 下列式子从左到右的变形一定正 确的是( ) A.a +3b +3=a b B.a b =ac bc C.3a 3b =a b D.a b =a 2 b 2 解析:A 中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上同时加上3不符合分式的基本性质,故A 错误;B 中当c =0时不成立,故B 错误;C 中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3,分式的值不变,故C 正确;D 中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分别乘方,不符合分式的基本性质,故D 错误;故选C. 方法总结:考查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 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不改变分式的值,将分式的分子、分母中各项系数化为整数 不改变分式0.2x +1 2+0.5x 的值,把它的 分子、分母的各项系数都化为整数,所得结果正确的为( ) A.2x +12+5x B.x +54+x C.2x +1020+5x D.2x +12+x 解析: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 0.2x +1 2+0.5x 的分子、分母都乘以10得2x +10 20+5x .故选C. 方法总结:观察分式的分子和分母,要使分子与分母中各项系数都化为整数,只需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让分子和分母同乘以某一个数即可. 【类型三】 分式的符号法则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 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1)-3b 2a ;(2)5y -7x 2;(3)-a -2b 2a +b . 解析:在分子的符号,分母的符号,分 式本身的符号三者当中同时改变其中的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解:(1)原式=-3b 2a ; (2)原式=-5y 7x 2; (3)原式=-a +2b 2a +b . 方法总结:这类题目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把分子的符号,分母的项的符号,特别是首项的符号当成分子或分母的符号. 探究点二:约分及最简分式 【类型一】 判定分式是否为最简分式 下列分式是最简分式的是( ) A.2a 2+a ab B.6xy 3a

初中数学 17.1.2 分式的基本性质(2)教案

17.1.2 分式的基本性质(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以及分式的变号法则。 2.使学生理解分式通分的意义,掌握分式通分的方法及步骤;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通分的依据和作用,学会分式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几个分式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情境导入 1.分式324 x x +-中,当x 时分式有意义,当x 时分式没有意义,当x 时分式的值为0。 2.分式的基本性质。 (二)实践与探索 1、分式的的变号法则 例1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1)a b 65--; (2)y x 3-; (3)n m -2. 例2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最高次项的系数是正数: (1)21x x -; (2)3 22+--x x . 注意:(1)根据分式的意义,分数线代表除号,又起括号的作用。 (2)当括号前添“+”号,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不变;当括号前添“—”号,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例3若x 、y 的值均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分式 232y x 的值如何变化?若x 、y 的值均变为原来的一半呢? 2、分式的通分 (1)把分数6 5,43,21通分。 解:126261621=??=,129433343=??=,12 10625265=??= (2)什么叫分数的通分?

答:把几个异分母的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而不改变分数的值,叫做分数的通分。 3.和分数通分类似,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4.讨论: (1)求分式4 322361,41,21xy y x z y x 的(最简)公分母。 分析:对于三个分式的分母中的系数2,4,6,取其最小公倍数12;对于三个分式的分母的字母,字母x 为底的幂的因式,取其最高次幂x 3,字母y 为底的幂的因式,取其最高次幂y 4,再取字母z 。所以三个分式的公分母为12x 3y 4z 。 (2) 求分式2241x x -与4 12-x 的最简公分母。 分析:先把这两个分式的分母中的多项式分解因式,即 4x—2x 2= —2x (x -2),x 2—4=(x+2)(x—2), 把这两个分式的分母中所有的因式都取到,其中,系数取正数,取它们的积,即2x (x+2)(x-2)就是这两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请同学概括求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的步骤。 5.练习:填空: (1)()z y x z y x 43231221=; (2)()z y x y x 43321241=; (3) ()z y x xy 4341261=。 求下列各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1)22265,41,32bc c a ab ; (2);2)3(21,)3)(2(1,)2(31++--x x x x x (3)1 1,1,2222-++x x x x x 6、例3 通分 (1) b a 21,21ab ; (2)y x -1,y x +1; 答:1.取各分式的分母中系数最小公倍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4.6 神奇的眼睛 学案设计

神奇的眼睛 【学习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3.培养眼保健意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复习回忆: 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二、合作探究。 (一)眼睛。 1.人眼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活动1:观察下图,可知人眼看物体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是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来自物体的光线通过瞳孔,经过___________成像在__________上,再经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经过大脑处理,我们就看到了物体。其中,眼睛中的__________相当于凸透镜,___________相当于光屏。 2.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

活动2:思考讨论下面问题: (1)正常的眼睛具有很强的_________本领,可以使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都成像在_________。因此,正常人的眼睛既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又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2)近视眼只能看清______的物体,远视眼只能看清______的物体,有哪些因素会造成近视眼或远视眼? (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自我调节范围大大________,近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_________,远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__________。 (4)如何保护眼睛? (二)视力的矫正。 活动3:探究视力的矫正。 1.制作眼睛模型:如下图,在水中加入数滴牛奶,使烧瓶内水呈淡乳白色,便于显示光路。其中用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瓶内的水相当于玻璃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 2.研究近视眼的矫正。 取几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作为镜片,在近视眼模型的“晶状体”前选加一个什么透镜,使光束会聚在视网膜上?并说出选择的依据。记下透镜的类型和焦距。 由实验知道:在近视眼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透镜,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 3.研究远视眼的矫正。 取几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作为镜片,在远视眼模型的“晶状体”前选加一个什么透镜,使光束会聚在视网膜上?并说出选择的依据。记下透镜的类型和焦距。 由实验知道:在远视眼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透镜,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 (三)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物距 (u) 像距 (v) 像的性质 实像或虚 像 倒立或正 立 放大或缩小 像、物同侧或 异侧 u>2f

八年级数学下册17.1.2分式的基本性质(1)教案华东师大版.docx

17.1.2 分式的基本性质(1) 教学目标 :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约分方法,熟练进行约分,并了解最简分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 分式约分方法 教学难点: 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约分 (一)复习与情境导入 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用式子表示是: M B M A B A M B M A B A ÷÷=??=, ( 其中M 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与分数类似,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对分式进行约分和通分. 可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识记。 (二)实践与探索 例4、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 (1)22x xy x y x x ++= (2)1 121122-++=-+y y y y y (y ≠—1). 特别提醒:对22x xy x y x x ++=,由已知分式可以知道x 0≠,因此可以用x 去除以分式的分子、分母,因而并不特别需要强调0x ≠这个条件,再如1 121122-++=-+y y y y y 是在已知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以y+1得到的,是在条件y+1≠0下才能进行的,所以,这个条件必须附加强调。 例5:不改变分式的值,把下列各式的分子与分母中各项的系数都化为整数。 (1)y x y x 32213 221-+; (2)b a b a -+2.05.03.0. 仔细观察分母(分子)的变化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来解题。深入理解。尝试解题。 例6:约分

(1)4322016xy y x -; (2)4 4422+--x x x 解(2)44422+--x x x =2)2()2)(2(--+x x x =2 2-+x x . 说明:在进行分式约分时,若分子和分母都是多项式,则往往需要先把分子、分母分解因式(即化成乘积的形式然后才能进行约分。约分后,分子与分母不再有公因式,我们把这样的分式称为最简分式. 练习:约分: 222(1)3ax y axy 2()3()a a b b a b -++(2)23()()a x x a --(3)242x xy y -+(4) 2239m m m --(5) 299198-(6) 先思考约分的方法,再解题,并总结如何约分:若分子和分母都是多项式,则往往需要先把分子、分母分解因式(即化成乘积的形式然后才能进行约分。约分后,分子与分母不再有公因式,我们把这样的分式称为最简分式. (四)小结与作业:请你分别用数学语言和文字表述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运算,用到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发表,互相补充,归结为:(1)因式分解;(2)分式基本性质;(3)分式中符号变换规律;约分的结果是,一般要求分、分母不含“-”。 作业: (五)板书设计 分子分母是单项式 例 约分 分子分母是多项式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4章 多彩的光 第6节 神奇的眼睛 第2课时 透镜的应用学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4章多彩的光第6节神奇的眼睛第2课时透镜的应用学案(新版)沪科版 一、课前知识准备 1、显微镜的物镜的作用与________相同,成放大的实像、显微镜的目镜的作用与________相同,成放大的虚像、 2、照相机就是利用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_像这个原理制成的。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______,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胶片上会出现景物清晰的___________的像、 3、望远镜的物镜,___________物距以外,成___________的像,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二、名师解读点拨知识点1:放大镜放大镜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把凸透镜靠近要观察的物体,使物距________________,透过透镜便可以观察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像,所成的像和物体在镜的______侧、 【注意】 放大镜是凸透镜,所以不是用放大镜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只有物体放在放大镜的焦点以内,才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所成的虚像与物体相似。 【明确】

要想使看到的虚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物体远一些(物体仍在放大镜的焦点以内)这样物距增大,像距增大,像变大。知识点2:显微镜显微镜是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的光学仪器。显微镜一般是由两组透镜组成,每组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接近物体的一组透镜叫______,接近眼睛的一组透镜叫______,目镜的焦距比物镜稍_____,两镜间的距离可以调节。 【理解】 物体通过显微镜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物镜使物体成放大、实像,物距在二倍焦距和焦距之间;目镜使物体成放大、虚像,物距在焦距之内、显微镜使物体经过两次放大,使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能看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知识点3:望远镜利用望远镜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主要是由于望远镜的物镜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 ____________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理解】 望远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像,作用是把远处的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拉近,目镜起放大镜的作用、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知识点4:照相机和投影仪(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__,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被拍照物体到镜头的距离___________,来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分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5.2 分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类比的方法,是学生熟练的掌握分式的定义以及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它来进行分式的约分和通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应用题,引导学生列式,由分数的式子自然转到分式的式子,从而引出分式的概念,导入新课. 2.通过相应的习题使学生准确的理解分式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式的意义及基本性质 难点:分式基本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学环节 新课导入: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为s 2m ,如果它的长为a m ,那么它的宽为_____m . 上面的问题中出现了s a ,与整式有什么不同? 一般的,如果a ,b 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 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b a 叫做分式,其中a 叫做分式的分子,b 叫做分式的分母.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数. 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用式子表示是: M B M A B A M B M A B A ÷÷=??=, ( 其中M 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与分数类似,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对分式进行约分. 先思考约分的方法,再解题,并总结如何约分:若分子和分母都是多项式,则往往需要先把分子、分母分解因式(即化成乘积的形式),然后才能进行约分.约分后,分子与分母不再有公因式,我们把这样的分式称为最简分式.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1)赋值法 (2)增值代入作商法 1.取各分式的分母中系数最小公倍数;

2.各分式的分母中所有字母或因式都要取到; 3.相同字母(或因式)的幂取指数最大的; 4.所得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与各字母(或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其中系数都取正数)即为最简公分母. 例:约分 4 4422+--x x x 解: 4 4422+--x x x =2)2()2)(2(--+x x x =22-+x x . 说明:在进行分式约分时,若分子和分母都是多项式,则往往需要先把分子、分母分解因式(即化成乘积的形式),然后才能进行约分.约分后,分子与分母不再有公因式,我们把这样的分式称为最简分式. 分式的的变号法则 1.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1)a b 65--; (2)y x 3-; (3)n m -2. 2.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最高次项的系数是正数: (1)21x x -; (2)3 22+--x x . 注意:(1)根据分式的意义,分数线代表除号,又起括号的作用. (2)当括号前添“+”号,括号内各项的符号 不变;当括号前添“—”号,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4.6神奇的眼睛1 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4.6眼睛与视力矫正 教案 第1课时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眼睛的结构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模拟,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跟他人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和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具有眼保健、保护视力的意识,注意用眼卫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如何保护和矫正视力,以及应用实验解决问题。 难点: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眼球模型、多媒体课件。 学生:盛水的圆烧瓶、焦距不等的凸逶镜子和凹透镜、平行光源。 四、教学设计

实验一:模拟眼睛看物体的实验,如图1所示。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对比:凸透镜A相当于眼睛的晶体状,瓶中的水相当于玻璃体,而正对凸透镜A瓶后壁则相当于视网膜。 人眼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请学生看黑板上的字,请部分近 视眼的同学摘下眼镜看,部要尽可能看清字是瞪大眼睛看不定还是眯着眼睛看?由近视眼眯缝眼睛看物体收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人眼是如何看远近不同的物体? 结合多煤体课件演示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使学生明白:人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焦距变小,看远出物体时,晶状体变薄。距焦变大,近视眼眯缝着眼看物体是在调节晶状体的原度。 近视眼、远视眼形成的原因在明白了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配以多煤体课件,动画学示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加深学生的理解。 视力的矫正 当凸透镜A的距焦为10cm时,用平行光照射,光线正好会距在瓶在后壁,这是正常眼睛的模型。 近视眼和远视的模型中,凸透镜A的距焦为10cm是大是小让学生讨论。 如何矫正视力呢?由学生提出解决总是问题的方法。 实验二:由于学生利用桌上的近视眼、远视眼模型格类型不同焦距不同的近视镜探究如何矫正视力。 教师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拔、指导。 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矫正近视眼要配凸透镜(老花镜),而且距焦要合适。 介绍眼镜的规格通常不用距焦而是用“度”来表示,其数值等于距 分组操作、观察、讨论、对比。 观察、实验、思考、 讨论 观察多媒体课件,随老师一起分 析、归纳。 自学、思考、理解、体会。 思考、讨论、争辩 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器材教师事先选定,避免实验中的盲目性。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历探究过程,感受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让学生与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白视力矫正的科学方法。 拓展思维,开阔视野。 让学生通过学习具有保护视力的意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