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监测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10
附件1加强脊髓灰质炎监测项目方案根据卫生部2006年下发的《全国急性和缓性麻痹病例监测方案》以及2011年《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和中国疾控中心《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等文件的要求,为加强脊髓灰质炎(脊灰)监测工作,提高急性和缓性麻痹病例(AFP)监测系统运转质量,并为进一步完善现行AFP监测方案提供参考,特制定本项目方案。
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2.提升AFP监测系统运转质量,尤其是AFP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省级AFP 病例专家诊断小组临床诊断能力,推行省级脊灰实验室进行脊灰病毒新的检测流程。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单薄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与分类(一)监测病例定义1.急性和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和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怀疑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多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2.高危AFP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AFP病例(1)年龄小于5岁、接种脊灰疫苗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2)任何年龄临床怀疑脊灰,尤其是未采或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3)来自脊灰流行国家或地区,或曾在发病前35天内去过脊灰流行国家或地区。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培训知识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1988年中国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消灭脊灰目标,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方案、规划,明确了有关策略和措施,取得了2000年成为无脊灰区的成果,但周边国家和我国个别地区仍有脊灰流行,脊灰野病毒输入并引起流行的危险依然存在。
(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简称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及时发现免疫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病例定义1.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2.高危AFP病例(由县级以上疾控中心确定)(1)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
(2)临床高度怀疑为脊灰的病例3.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由省级以上疾控中心确定)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
脊灰监测防控及AFP监测相关试题库130、2011年我国新疆和田地区发生脊灰病毒输入性疫情,其毒株为_______脊髓灰质炎病毒。
()A.Ⅰ型 B.Ⅱ型 C.Ⅲ型D.疫苗株131、目前,任何医疗单位发现AFP病例后,应在8小时(当天)内()A.逐级报至县(市)区疾控中心 B.通过大疫情网直报C.采集大便标本 D.包括A和B132、AFP病例监测的目的是()A.发现脊灰病毒 B.维持无脊灰状态 C.评价免疫工作质量 D.以上全是133、AFP病例粪便标本采集和保存要求:①采集次数_______次;()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②采集时间均在麻痹后_______天内;()A.28天 B.14天 C.48天 D.7天③相邻两份粪便标本采集间隔时间_______小时;()A.>12天 B.>24小时 C.>6小时 D.>48小时④每份粪便标本采集量至少____克,采便容器用_______便盒;()A.8克,普通 B.5克,专用 C.8克,专用 D.5克,普通⑤粪便标本保存于_______温度下。
()A.2~8℃ B.37℃ C.-20℃ D.常温⑥在2011年新疆脊灰疫情应急响应未终止前,AFP病例粪便标本收集齐后_______天内送到_______实验室。
()A.2天,市疾控中心B.10天,市疾控中心C.10天,省疾控中心D.2天,省疾控中心134、AFP病例的随访应在麻痹后_______进行,随访表应在规定时间内送报_______。
()A.60天,省疾控中心 B.75天,市疾控中心C.60天,省疾控中心和市疾控中心 D.75天,省疾控中心和市疾控中心135、在2011年新疆脊灰疫情应急响应未终止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发现AFP病例,要在_______小时内报告本单位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要在_______报告当地县级疾控中心,并进行网络直报。
()A.2小时,6小时 B.4小时,当天C.6小时,24小时 D.当天,48小时136、发现AFP病例后,应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在填写报告卡,病例分类均选_______,疾病名称选_______。
脊髓灰质炎简介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Polio)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主,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
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
病原学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病毒呈球形,直径约20~30nm,核衣壳为立体对称20面体,有60个壳微粒,无包膜。
根据抗原不同可分为Ⅰ、Ⅱ、Ⅲ型,Ⅰ型易引起瘫痪,也最容易引起流行,各型间很少交叉免疫。
脊髓灰质炎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较强,但加热至56℃以上、甲醛、2%碘酊、各种氧化剂如双氧水、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
隐性感染(占99%以上)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瘫痪型因症状明显而在传播上意义不大。
隐性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常见,而明显发病者少见;即使在流行时,隐性感染与临床病例的比例仍然超过100:1。
一般认为,瘫痪性病变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热带)少见,但近来对跛行残疾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发病率达到美国接种疫苗以前的高峰发病年份。
(二)传播途径: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少数病倒粪便带毒时间可长达3~4月;密切生活接触,不良卫生习惯均可使之播散。
这些地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都很差,病毒传播广泛,终年发病,因而小儿在生后几年内就获得感染和免疫,而不发生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并具有型的特异性。
<4个月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至5岁以后又降低。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主动监测报告制度脊髓灰质炎(下称脊灰)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2003年,我国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消灭脊灰目标,在《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中明确规定发生脊灰野病毒输入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的疫情,即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根据《北京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对《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主动监测报告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
1、监测目的:及时发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避免迟报、漏报现象。
2、监测病例定义:2.1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任何小于15岁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2.2高危AFP病例凡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定为高危AFP病例:(1)年龄小于5岁、接种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的AFP病例;(2)临床高度怀疑为脊灰的病例(年龄小于5岁,发热3天后出现弛缓性麻痹,麻痹时伴有发热,退热后,出现躯体或四肢肌张力减弱、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并出现不对称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重症伴有呼吸肌麻痹,无感觉障碍,后期肌肉萎缩,临床上不能排除脊灰的AFP病例)。
脊髓灰质炎知识点总结1. 病因脊灰病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引起的。
该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
当感染者排泄病毒时,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他们的粪便中的病毒可能通过食物、水或表面传播给他人。
2. 症状脊灰病的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咽喉痛、肌肉无力和瘫痪。
最常见的病例是肢体瘫痪,尤其是小儿麻痹症。
除了肌肉无力和瘫痪,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3. 预防脊灰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目前市场上有两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分别是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和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IPV)。
定期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4. 检测与诊断如果怀疑患者感染了脊灰病,需要进行相关检测来确认诊断。
血液或咽拭子检测可以检测是否存在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
脊灰病的诊断还包括通过脊髓脑脊液检查。
5. 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来治疗脊灰病。
治疗的主要方式是支持疗法,包括休息、营养支持和物理治疗。
对症治疗也是重要的,如控制疼痛、维持呼吸功能等。
对于肌肉无力和瘫痪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康复治疗。
6. 疫情监测与控制由于脊灰病主要通过病毒传播,疫情监测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出现病例,需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检测。
同时还需要对社区进行宣传教育,加强环境清洁和个人卫生,遏制病毒的传播。
7. 心理与社会支持脊灰病患者和其家人可能会面临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问题。
由于疾病的严重性,患者可能感到沮丧和焦虑。
此外,瘫痪可能会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家庭、社区和医疗机构都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预防是最为重要的措施,而疫情监测和控制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对症治疗外,心理和社会支持也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全面的措施,我们有望最终控制脊髓灰质炎疫情,保护人们的健康。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知识宣传单
一、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
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
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二、AFP病例的诊断要点:
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三、高危AFP病例
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农二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
脊髓灰质炎一、填空题(共10题)1、AFP标本的采集要求在麻痹出现后天内采集。
(14)2、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需要采集名接触者大便标本。
(5)3、标本采集后要在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标本应运送。
(7,冷藏)4、AFP标本检测结果表示送检标本中未分离到脊灰病毒和非脊灰肠道病毒。
(阴性)5、AFP标本检测结果“L20B细胞阳性”表示在L20B细胞中产生了脊灰病毒特异性的病变,即在标本中检测到了。
(脊灰病毒)6、脊灰疫苗衍生株病毒阳性者,需要每隔天采集1次粪便标本进行检测,直到连续次粪便标本检测结果阴性为止。
(7,2)7、发现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例,需要每隔天采集1次粪便标本进行检测,直到连续次粪便标本检测结果阴性为止。
(14,2)8、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需要在病毒可能传播的地区采集至少名接触者或健康人群的粪便标本。
(50)9、需要采集AFP病例的接触者标本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采集一定数量的近周未接种过OPV的接触者粪便标本。
(6)10、采集接触者标本时,优先采集岁以下儿童粪便标本。
(5)二、单选题(共10题)1、AFP病例完成便标本采样后,应该在天内将标本送达省级疾控机构?(B)A 2天B 7天C 14天D 28天2、发现脊灰野病毒的阳性的AFP病例,应间隔天采集1次粪便标本进行检测,直到连续次粪便标本检测结果阴性为止。
(B)A 14;3B 7;3C 7;2D 14;23、AFP病例应该采集_____份大便标本用于病毒分离,各标本的采集时间至少间隔____小时。
(A)A 2;24B 2;48C 3;24D 3;484、AFP病例标本采集要求应该≥_______克。
(C)A 1B 3C 5D 85、AFP病例标本可置于________中运送。
(A)A密封容器;冷藏B便携袋;冷藏C密封容器;常温D便携袋;常温6、关于AFP病例标本的运送,以下表述正确的是(D)A采集标本的送检单应随标本一并送达B标本标签要登记清楚病例姓名C标本标签要登记清楚采样日期D以上都是7、AFP标本检测结果“L20B细胞阳性分离物”表示:(D)A检测到了L20B细胞B检测到了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病毒C检测到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D检测到了脊髓灰质炎病毒8、AFP标本检测结果“阴性”表示:(A)A未检测到脊髓灰质炎病毒及非脊灰肠道病毒B未检测到脊髓灰质炎病毒C未检测到非脊灰肠道病毒D未检测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9、发现脊灰野病毒阳性病例,需要每隔天采集1次粪便标本进行检测,直到连续次粪便标本检测结果阴性为止。
脊髓灰质炎监测脊灰简介1脊髓灰质炎(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因其多发于婴幼儿,故又俗称“小儿麻痹症”, 是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脊灰病毒有Ⅰ型、Ⅱ型、Ⅲ型3个血清型脊灰病毒各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脊灰病毒在污水和粪便中可生存数月,低温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并保持活力;各种氧化剂、甲醛、2%碘酊、升汞等,加热56℃(30分钟)以上,均能使其灭活宿主人是唯一宿主临床表现潜伏期3~35天,一般7~14天90%以上的感染者表现为无症状只有约1%的病例可出现类似感冒症状发热、咽痛、乏力或恶心、腹泻等仅有极少数感染者出现麻痹症状(肢体急性弛缓性瘫痪)病毒侵犯脊髓前角灰白质区运动神经元后,导致肌肉特别是肢体肌肉发生不对称弛缓性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
脊灰简介2传染源麻痹型患者隐性感染者、无麻痹患者不易被发现,在传播上起重要作用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易感人群人对脊灰病毒普遍易感<4月龄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感染后能产生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传染期感染者大便排出病毒可达数周至数月潜伏期末至发病后3~4周都有传染性,发病后1~2周排毒率最高消灭脊灰定义消灭脊灰是指消灭本土脊灰野病毒。
当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GCC)认为所有地区至少连续3年未监测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传播、实验室妥善地保管着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时,全球将宣布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
我国维持无脊灰面临挑战随时存在脊灰野病毒输入的危险全球有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日利亚4个国家从未阻断过本土脊灰野病毒传播和流行民主刚果、乍得、安哥拉、尼日尔、苏丹、索马里、尼泊尔、孟加拉、缅甸9国有脊灰输入性病例其中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缅甸6个国家与我国接壤奥运会期间国际人员流动增加,发生脊灰输入性病例或VDPV的危险性大大增加为此,国家在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开展六省加强脊灰监测项目卫生部要求:进一步加强AFP病例监测工作加强对病例的报告和标本采集。
卫生部关于印发《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的通知卫疾控发〔2003〕1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维持我国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巩固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我部制定了《2003 —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
卫生部二○○三年六月二十四日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西太平洋地区宣布成为无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区域,标志着我国已达到无脊灰目标。
实现无脊灰目标,仅仅是消灭脊灰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目前,国外一些国家特别是与我国接壤的部分国家仍有脊灰流行,脊灰野病毒输入我国并引起流行的危险依然存在。
在实现无脊灰目标后,WHO美洲区的多米尼加、海地和西太区的菲律宾又发生了由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引起的脊灰流行,近几年我国也发现了脊灰疫苗变异病毒导致的病例,这些对于保持无脊灰目标以及全球消灭脊灰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此外,我国计划免疫和消灭脊灰工作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许多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部分卫生行政管理和计划免疫专业人员对消灭脊灰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不足,产生了盲目乐观、麻痹松懈思想或厌战情绪,一些地方措施落实不到位,工作不扎实,计划免疫工作出现滑坡现象。
这些不利因素都严重影响着无脊灰状态成果的巩固。
因此,我国维持无脊灰状态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仍十分艰巨。
一、目标(一)总目标全国保持无脊灰状态,直至全球实现消灭脊灰目标。
(二)分目标1.以乡镇为单位儿童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并维持在90%以上;2.急性弛缓性麻痹(以下简称AFP)病例流行病学与实验室监测各项指标持续保持在WHO无脊灰证实标准以上;3.具备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脊灰野病毒输入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的能力。
4.在全国范围内完成脊灰野病毒及其感染或潜在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封存与安全处理工作;5.按期递交消灭脊灰年度进展报告。
二、技术策略和措施(一)提高并维持高水平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常规免疫工作。
努力提高并维持高水平的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特别要抓好边远地区儿童以及流动人口中儿童的常规免疫工作。
1.做好儿童出生报告、登记工作,努力提高建卡(证)率各基层接种单位应严格按照卫生部的有关规定,落实儿童出生报告、登记制度,及时掌握辖区内所有适龄儿童(包括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的人数。
儿童的及时建卡(证)率要努力达到100%。
2.改进免疫服务形式,增加免疫服务次数,提高免疫服务质量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基层接种单位的免疫服务形式,缩短免疫接种周期,增加免疫服务次数,保证免疫服务质量,努力提高及时接种率。
有条件的地区应实行以乡镇为单位预防接种门诊的免疫服务形式;山区、海岛、牧区等边远地区要保证常规免疫服务次数每年不少于6次。
因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原因减少免疫服务次数时,应及时予以弥补。
3.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常规免疫服务工作制订相应的对策,加强对边远、边境及贫困等重点地区的常规免疫服务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的管理力度,利用各种时机和办法,为这些儿童提供免疫服务,努力提高脊灰疫苗免疫接种率。
要将查漏补种工作,作为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加强主动搜索,及时发现“零剂次”和未全程免疫的儿童,并予以补种。
4.在做好脊灰疫苗基础免疫的同时,抓好加强免疫工作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合理安排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工作,切实落实加强免疫的各项技术措施,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加强免疫接种率应达到90%以上。
5.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科学评价常规免疫工作状况充分利用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与监测资料,建立免疫接种率预警机制。
承担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的机构和单位,应定期对常规免疫接种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接种率报告不及时、不准确的地区,应通过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及时发现低接种率和“免疫空白”地区,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继续对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开展高质量的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1.科学调整强化免疫策略,合理确定强化免疫范围实现无脊灰目标以后,为防止脊灰野病毒输入与疫苗衍生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和循环,仍需继续开展较大范围或局部地区的强化免疫或“扫荡式”免疫活动。
卫生部根据国内外消灭脊灰工作进展和各地实际情况,确定每年必须开展强化免疫的地区和人群,重点是与脊灰野病毒流行国家毗邻的边境地区或常规免疫工作薄弱、可能发生野病毒输入或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的地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也要自行确定其他仍需开展强化免疫的地区范围并组织实施,原则上应保证本辖区内所有4岁以下儿童每3年得到两剂次以上的强化免疫。
开展强化免疫的最小地区范围农村以县为单位,城市则应包括整个市区范围。
确定开展强化免疫活动地区的标准为:(1)与脊灰野病毒流行国家接壤的边境地区;(2)常规免疫接种率低于90%的县;(3)AFP监测工作薄弱,主要监测指标不达标准的地区;(4)存在大量常规免疫服务难以覆盖的人群,如城市流动人口或由城市返乡人口的地区以及边远等地区;(5)其他可能发生脊灰野病毒输入的高危地区。
强化免疫活动一般仍安排在每年12月5~6日和次年1月5~6日。
个别地区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发生脊灰野病毒输入或疫苗衍生病毒循环时,由卫生部组织开展应急免疫活动。
2.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保证强化免疫活动工作质量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强化免疫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要广泛开展切实有效的社会宣传活动,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强化免疫活动;要组织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重点加强工作薄弱地区的强化免疫活动;要切实做好强化免疫活动的技术指导和督导工作,努力提高接种率,保证强化免疫工作的质量。
(三)进一步完善AFP监测系统,维持高水平的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监测工作质量AFP流行病学监测与实验室监测的工作重点是及时发现脊灰野病毒输入和疫苗衍生病毒循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边境、计划免疫工作薄弱等高危地区的监测工作质量。
1.加强AFP病例报告工作,落实主动监测技术措施继续做好AFP病例快速报告和常规报告特别是“零病例”报告工作,重点要加强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AFP病例主动监测工作。
对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低于1/10万以下地区,应及时分析和查找原因,必要时开展医院漏报调查或社区入户调查等主动搜索工作。
2.加强AFP病例双份合格粪便标本的采集,提高脊灰病毒型内鉴别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各地应对报告的所有AFP病例及时采集双份合格粪便标本。
对标本不合格的AFP病例、临床诊断为脊灰疑似病例、聚集性高危AFP病例,应采集5名密切接触者的粪便标本。
以省为单位AFP病例及其接触者标本数少于150份的省份,还应按要求采集其他适龄儿童的粪便标本。
所有标本应及时送省级脊灰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国家脊灰实验室应及时做好脊灰病毒型内鉴别工作,对可疑的阳性分离物,应尽快进行基因序列分析。
3.加强高危AFP病例特别是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的调查与处理,提高AFP病例诊断和分类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各地应严格按照卫生部下发的《高危AFP和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调查指南》和《AFP病例专家分类诊断小组工作规范》的要求,及时发现高危AFP病例,及时开展病例相关调查,充分发挥各级AFP病例专家分类诊断小组的作用,按照AFP 病例病毒学诊断与分类标准,及时对病例进行最终诊断,提高AFP病例分类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加强AFP监测系统的监督评价,提高和保持监测工作水平国家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照AFP监测工作指标和标准的要求,每月及时对AFP监测系统的工作状况进行分析,科学评价AFP监测系统的运转质量,指导各地AFP监测的工作开展。
AFP监测工作的指标和标准为:(1)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1/10万以上;(2)AFP病例监测报告(包括“零”病例报告)及时率达到80%以上;(3)AFP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率达到80%以上;(4)AFP病例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达80%以上;(5)AFP粪便标本7天内送达及时率达到80%以上;(6)省级实验室28天内完成AFP病例粪便病毒分离及时率达到80%以上;(7)未采集合格粪便标本及分离到脊灰病毒的AFP病例麻痹75天内随访及时率达到80%;(8)阳性分离物在14天内送国家脊灰实验室的及时率达到80%以上;(9)省级对聚集性高危病例和临床符合病例调查处理率达到100%;(10)对所有AFP病例进行最终分类的及时率达到100%;(11)国家脊灰实验室7天内完成省级脊灰实验室送达的阳性分离物型内鉴别的及时率达到80%以上;(12)AFP病例麻痹60天内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及时率达到80%以上;(13)需进行核酸序列分析的阳性分离物应在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后14天完成序列检测;(14)国家级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对临床符合病例的复核率达到100%。
(四)加强对脊灰野病毒及其感染或潜在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封存和安全处理工作按照卫生部等6部(局、院)《全国实验室脊灰野病毒封存与处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完成脊灰野病毒及其感染或潜在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封存和安全处理工作。
未经卫生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应用上述材料开展任何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不定期对有关部门或单位进行检查。
对具有保存价值的上述材料,要统一移交并封存在国家指定的实验室集中保管。
对不具有保存价值的脊灰野病毒及其感染或潜在感染材料,要在当地脊灰野病毒封存与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或其指定部门的监督下,按照《方案》要求进行现场销毁。
此外,凡进行脊灰病毒分离及疫苗生产等单位,其安全设备和操作必须符合《方案》规定的标准。
(五)及时发现、处理脊灰野病毒输入和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的疫情发生脊灰野病毒输入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的疫情,即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处理。
要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根据疫情可能波及的范围和人群免疫状况,开展脊灰疫苗应急强化免疫活动。
各地,特别是直接与脊灰野病毒流行国家接壤地区和计划免疫工作薄弱地区,要认真开展相关内容的培训,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六)及时完成消灭脊灰年度进展报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规定,于每年5月底前将上一年度消灭脊灰工作进展情况报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同时抄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汇总后提交国家消灭脊灰证实准备工作委员会审核。
四、保障措施(一)提高认识,加强对消灭脊灰工作的领导消灭脊灰工作,作为政府指令性计划免疫工作内容之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消灭脊灰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执行财政部、卫生部等《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中的有关规定,保证维持无脊灰状态所需经费投入,要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加强对边远、贫困地区和工作薄弱地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