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4.55 MB
- 文档页数:22
辛亥革命的过程, 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1911年(辛亥年)武昌起义爆发和各省宣告独立,这个导致清朝帝制覆灭的全国性革命浪潮,史称辛亥革命。
但1911年的事变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20世纪初年勃然兴起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高潮的表现,因此,辛亥革命时期又是泛指这场民主革命运动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而言的。
(一)革命运动不断高涨20世纪初年,比起半年前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国大地上沉寂得仿佛要人窒息。
这是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迹象,一场新的革命风暴就要席卷古老的中国大地。
资产阶级革命派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集结革命力量,准备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1.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推行所谓的新政,企图苟延残喘。
兴办学堂和奖励留学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
从新式学堂出身或留学归来的学生接受了资本主义西学、新学的熏陶,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许多青年被培养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少人实现了从封建文人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化。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出现给近代革命事业提供了一支新的力量,他们的爱国思想日益发展,逐渐以各种方式为振兴中华而积极行动起来,逐步从爱国走向革命。
1900年以后,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以及孙中山和革命派的共同努力,在国内外掀起了出版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翻译著作,创办革命报刊,发行革命书籍,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
20世纪出年出版发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译著,除了严复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陆续翻译出版的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肆言》、穆勒的《名学》、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书以外,还有杨廷栋译的卢梭《民约论》、颜慧庆译的《理财学课本》、蔡元培译的科培尔《哲学要领》,以及大多由出国留学生翻译的《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葡萄牙革命史》等书。
这些译著的出版发行和广为流传,极大地冲击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传统思想观念,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它们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
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攫取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
为了支付对外巨额赔款,清政府追加税收,巧立名目,各级官吏贪污,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商人的罢市斗争,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角色。
清政府为摆脱《辛丑条约》签订后的国内外困局,清华政府于1901年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推出一些改革措施,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政治制度的落后,没有改变封建统治机构,所有不少新政流于一纸空文。
资产姐姐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
1894年,孙中山北上京津上书李鸿章,但李鸿章并未有重视他的意见,同时,孙中山发现了清政府的更严重的腐败状况。
于是,他确信和平改革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决心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朝的通知。
同年11月,他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1905年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
并确定了革命纲领。
孙中山在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同盟会在批判改良主义思想的同时,派遭会员纷纷回到国内,发动了一些列反清武装起义。
起义军坚持了一个多月,最终失败,1907至1908年,孙中山在两广的沿海地区,亲自发动了6次武装起义,虽然这些起义失败了,但是并未使孙中山等革命派后退。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爱国军民英勇斗争的事迹鸦片战争: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广州期间缉拿烟贩、整顿海防、学习外国技术,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
虎门炮台关天培奋勇杀敌,英勇献身。
广州北郊三元里爱国绅民的反侵略战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
浙江定海战役中,总兵葛云飞拼死报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9年大沽炮台的爱国将士英勇抵抗英法联军,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甲午中日战争:平壤战役中的清军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中的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英勇抵抗,壮烈殉国。
(二)义和团运动性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他们英勇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三)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1、三元里一带的爱国绅民,自发组织与英军侵略军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
2、甲午中日战争中,显示出中国爱国军民不畏强暴、坚决抵御外侮的斗争精神。
3、面对野蛮残暴的侵略者,民众也以各种形式进行抵抗。
特别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显示出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补充:义和团运动1、口号:扶清灭洋(评价:“扶清”有利于争取军官,但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具有反帝精神,但笼统排外。
“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使清政府态度产生变化:镇压——招抚——剿灭3、评价义和团运动:性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他们英勇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但它对清政府认识不清,盲目排外也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简要过程经过:太平天国由南到北发展。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又称辛亥革命。
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事件之一,标志着中国历史
上封建帝制的结束。
辛亥革命发生在清朝时期,旨在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背景
19世纪末,清朝政府日益腐败,国力衰弱,社会动荡。
外国列强侵略,民族
危机深重。
中国社会呼唤改革,民族解放的呼声日益高涨。
事件经过
辛亥革命的序幕可追溯至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引起
了更多人对清朝政府的不满。
1905年开始,中国各地开始掀起起义活动,许多雄
心勃勃的政治家和爱国士绅开始积极策划行动。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正式爆发。
武昌起义成功后,武昌首义军开始
向南京进发,随后全国各地相继响应,清朝政府节节败退。
辛亥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迫退位。
影响
•辛亥革命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决心与勇气。
•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对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民主
自由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我们应该铭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15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社会背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组织条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团体,后来创建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5)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6)军事条件:革命党人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其中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革命时机日益成熟;(7)清王朝: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进一步陷入孤立。
(立宪派倾向革命)【革命派与改良派进行思想论战】1.内容:(1)方式之争——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2)政体之争——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2.影响:(1)思想解放,宣传民主革命思想(2)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3..实质: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二.武昌起义1.1911年: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湖(混合政权,不是革命政权)2.各省纷纷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3.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4.革命派和袁世凯进行南北议和,革命派妥协退让5. 1912年2月,清王朝统治结束,帝制结束6.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想通过法律和政治手段来维护共和制度7.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革命失败【过程】兴中会(兴起)——武昌起义(高潮)——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中华民国成立——南北谈判——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标志着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三.革命成果思路1:1.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2.颁布《临时约法》,推行法令3.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制度4.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和移风易俗6.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7.(间接)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思路2:(1)政治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第15课辛亥革命第1 辛亥革命【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标解读】辛亥革命有广义、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理解一般指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所以应掌握革命党的建立、武装起义、思想宣传、武昌起义。
通过轻敌推诿,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意义,认识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
【考试大纲】辛亥革命【知识梳理】一、背景1.原因:①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挽救统治危机。
2条:(1)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以孙中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0年,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东京成立。
①性质:②纲领:(2)思想基础:三民主义同盟会成立后,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围绕要不要,要不要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在宣传的同时,还多次发动。
其中1911年发动的起义最为有名。
思考1:同盟会成立的条和性质是什么?二、经过1.爆发:武昌首义(1)概况:年10月10日,和率先发难,武昌起义爆发。
(2)结果:起义胜利后,成立,推举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
(3)影响: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
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许多地区也发生了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运动。
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2.高潮(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以为国旗。
(2)颁布《》:年3月颁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下诏退位,清王朝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思考2: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的关系如何?三、结果及意义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公元1911年(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
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开始,至1912年隆裕太后下诏袁世凯组织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这段时间内在中国发生的革命事件。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
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一、武昌起义的爆发——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给帝国主义,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
湖北革命党人利用保路运动的时机,于10月10日在武昌起义,全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兴建铁路作为一种官方政策是在新政之前就确立的,对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自甲午战争结束到1911年,清王朝共建铁路4936公里,占近代中国所修铁路将近40%,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在新政时期建设而成。
但主要依靠外资资助修筑的就长达4029公里,约占总长度的81%。
但是作为回报,帝国政府不得不把铁路的管理权、用人权、稽核权、购料权拱手让给外国的借款公司,这就导致了中国利权的严重流失。
即便如此,李鸿章在世时还是不无遗憾地说道:“目下经费难筹,必借洋款。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人民的爱国思潮涌现,出现一大批爱国人士要求收回铁路的管理与修建权,于是便爆发了许多次起义。
1911年9月8日,成都附近农民在同盟会和会党组织哥老会的领导下组成保路同志军起义,围攻省城,与清兵交战,附近州县群众纷纷响应,几天内队伍发展到20多万。
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②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5月保路运动兴起;10月武昌起义;11月十几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崩溃;12月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④1912年1月中华民国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和民国纪年;2月清帝退位;3月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袁世凯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临时约法主要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的各项自由和政治权利;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等。
第1 页共1 页。
辛亥革命背景过程简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简介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朝的衰落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
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
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立宪运动虽然早在戊戌变法期间及之前,魏源、洪仁玕、王韬、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就先后提出过立宪,但立宪真正为中国官僚、士绅等广泛关注还是在20世纪初。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原维新派领袖、后来的立宪派首领梁启超便曾发表《立宪法议》一文,鼓吹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911年10月8日晚,蒋翊武被捕,后跳出巡警署围墙逃跑。
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不幸被炸伤。
俄国巡捕前来搜查,孙武和其他人脱逃,但起义的文件、旗帜等被搜走。
湖广总督瑞澄闻听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
彭楚潘、刘复基、杨洪胜三人就义。
三烈士的牺牲,让武汉革命党的情绪已经是箭在弦上。
但是,从后来的处理看,湖广总督瑞澂并不想扩大事态。
10月10日,瑞澂即向中央政府报告事件经过,并邀功请赏。
瑞瀓甚至采纳了很多拥护政府的新军军官的建议,准备销毁缴获的花名册,对军队中的革命党人不予深究。
瑞瀓的处理办法与10月19日的上谕精神是一致的。
1911年10月10日早,梅宝玑到新军工程营,对工程营的革命党说彭、杨、刘就义了,谎称革命党名册被搜走,武昌城门关闭,瑞澂将按照名单抓捕革命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