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教学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八年级辛亥革命教案【篇一: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1)】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川教版八年级上)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
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本课的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本课难点:三民主义课型:新课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课外阅读有关孙中山书籍的文章。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孙中山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孙中山。
”(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播放有关孙中山的视频剪辑。
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早期革命活动,)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一﹑辛亥革命的酝酿1﹑兴中会的成立孙中山为筹划革命,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先生建立兴中会的目的是什么?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有什么区别?孙中山先生决定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想法合理吗?为什么?(组织讨论,在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被镇压,《辛丑条约》的签定,说明清政府已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和统治中国的工具,他已经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敌人。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辛亥革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了解和掌握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基础知识。
2、能力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难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法指导】1、指导观察图画和形势图等,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教法过程】1、“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2、“辛亥革命的酝酿”打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革命纲领,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
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
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要求学生掌握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
重点讲述四点:一是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理解。
三是同盟会的性质。
四是三民主义,与革命纲领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对照讲解,指导学生看课文中“雄鸡一声天下白”的插图,想象涵义,加深理解。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
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本次说课是课前说课,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学情,说教学过程5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1、说课标: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本课在教材中所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中的内容。
在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改革失败后,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又一次奋斗。
推翻旧的封建帝制,开始了中华民国统治,是中国近代史上承上启下的最为重要的政治活动。
江泽民在总结中国革命历程中提到三位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就开启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最伟大时期的到来。
3、重点、难点:重点: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准确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培养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理解,评论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通过图片、文字、音像资料,使学生加深对辛亥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中华民族富强敢于承担历史的民族责任感;建立革命党的创新探索精神以及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奉献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进取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件和视频为辅助。
以历史发展顺序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采用“合作探究”方法。
四、说学情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虽对历史感兴趣,但知识储备不足,思考问题容易情感化、简单化。
需创设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掌握历史知识为主,启发、引导学生初步探索历史发展的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孙中山导入新课,学生对孙中山有简单的了解,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孙中山,进而激发学生对孙中山领导革命活动的探索。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统编教材高中历史教案:《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提出问题:在这些事件的基础上,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变革?2.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1)分析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经济衰退、民族危机等因素,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客观原因。
(2)讲解革命党人的斗争历程,如孙中山、黄兴等人的革命活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观原因。
3.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1)讲解武昌起义的经过,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点。
(2)分析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的过程。
(3)讲解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成果。
4.讲解辛亥革命的意义(1)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讲解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分析辛亥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如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5.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1)讲解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如民主政治的兴起、政党制度的建立等。
(2)分析辛亥革命后经济变革,如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改进等。
(3)讲解辛亥革命后文化变革,如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让学生谈谈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2.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有哪些?五、教学反思1.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和武昌起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回顾孙中山早期主要的革命活动生:1894年创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8月创立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师:在这一政党的指引下,1895-1911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发动多起武装起义,但1911年10月之前的革命大多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但对革命志士来说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1911年10月将革命推向高潮。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狭义上的辛亥革命。
讲述新课:历史,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
它镌刻着昨日的奋斗,见证着今日的成就,昭示着明日的辉煌。
一个多世纪前的辛亥革命,石破天惊,扭转乾坤,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民族复兴的洪流,从此在神州大地奔涌向前。
师解释课题:广义: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狭义:是指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师展示材料:内忧外患,帝制飘摇材料: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1900年,列强再次侵入北京。
各国军队在北京城划区驻扎。
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
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的屈辱。
高三历史教学设计:《辛亥革命》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高三历史教学设计:《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复杂原因。
运用历史辩证法来分析辛亥革命这一重大社会变革给当时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教学难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蔡元培1925年蔡元培先生为哀悼一位伟人写了这样一副挽联,大家能猜出他哀悼的是谁吗(孙中山先生)1925年3月12日,致力于国民革命40年的孙中山离开了他所深爱的祖国和人民,给后人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期望。
今天我们将来了解和感悟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1)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对华的侵略战争和强加给清政府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将独立的中国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的控制,继而又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瓜分狂潮中,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崛起于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变革,图强救亡,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但很快就失败了.随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就在这深刻的社会危机中酝酿发展起来.资产阶级中先进分子形成了革命的信念:必须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 提高学生对中华民国成立和民主共和观念的认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众反抗运动的兴起2.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 辛亥革命的结果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社会变革与改革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时代促进民族觉醒,提高民族自尊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5. 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文化教育的进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意义和影响。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历史事件。
4. 观看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辛亥革命》相关章节2. 课件: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3. 视频资源: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4.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论文、图片、资料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背景:介绍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
《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6.学生回答:略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成为民主的先驱者。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派形成。
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民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资产阶级派不断发动起义,促使形势不断高涨,时机日益成熟。
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
在此基础上,民国成立。
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派和清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弱点,逼迫清帝退位,并当选为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推返了在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是近代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 并为新民主主义打开了道路。
尽管辛亥未能改变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但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成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变革,为踏上近代化路程和民主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是20世纪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略【教学目标】略【重点难点】重点:同盟会的成立、辛亥的历史功绩难点:三民主义、辛亥的局限性【设计思想】略【教学过程】导课:略一、酝酿和爆发辛亥从其兴起到爆发将近二十年,从大的历史背景看它是主观与客观、根本与直接、政治与经济、偶然与必然,多种因素汇合而成的结果。
教师要层层设问进行启发式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认知重大历史事件时代背景之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中分析辛亥爆发的必然性。
分析历史背景从国际、国内入手,并引导学生从背景中概括出爆发的原因。
建议:阅读学思之窗或用多媒体展示“新政”和“立宪”有关材料,问:清“新政”和“立宪”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提示:影响从直接影响和客观影响两方面考虑。
其客观作用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中下层开始提出以暴力推返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主张。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爆发的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因此辛亥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和封建压迫所导致的一次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内忧外患的必然结果。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第13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师:同学们,人们对孙中山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晚年有个伟大转变”。
鲁迅说:“中山先生,生来[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在先生诞辰140年的时候,社会各界都举办了纪念活动,先生毕生从事民主革命,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先行者]。
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师:欲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缅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就必须了解先生的革命事迹。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导读:本文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第18课辛亥革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18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唯物史观:社会的巨变而导致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历史关键时刻“人的抉择”,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时空观念:认识辛亥革命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运用文献史料及后人研究评论性材料,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提高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难点: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教法学法】教法:创设情境法、问题教学法、史料分析法等学法:合作探究、小组活动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展示材料】庚子之变后的中国,风云际会,出现了革命、改良、朝廷三方格斗角逐的社会政治格局。
一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问题:这三方势力如何格斗角逐,为什么历史最终走向了革命?(设置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学习主题——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讲授新课危机中的选择一一民心之变1.体制内改革:1901年新政和1906年预备立宪【展示材料】材料一:据统计,1901——1911年,中国民族工业新办工厂总数有340家,平均每年设厂数为31家;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达5600万元,平均每年新增资本510万元。
材料二:清朝统治者想依靠这些新军来镇压革命、维护统治,然而多数地区的新军却成为革命党人活动的对象,是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的主要战斗力量一一摘录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材料三:1909年全国各类学校达59177所,留学日本者有5000多人。
辛亥革命前具有世界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已达20万人左右。
这个群里爱国心强,思想早熟,组织能力强。
一一吴于厘、齐世荣《世界现代史》结合新政内容和材料,思考:清末新政对20世纪初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史料实证素养,帮助学生理解清末新政为什么从一场自救运动变成了自我毁灭。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那么怎么设计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5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川教版教材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3课《辛亥革命》。
本学习主题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课共分有三目:革命的酝酿,武昌起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因此我们这节课的线索就是革命的背景——爆发——结果——意义。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一种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在导学案设计中,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安匠中学谢春芳一、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此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学情分析1、八年级的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本课根据课标的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二是运用层次。
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知识层次的东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决,像“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这个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学会自主学习。
而对于“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第二层次目标,则可让学生通过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探究的方式去实现,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辛亥革命》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先请看大屏幕(多媒体),看完这三句话以后,你们知道这个他指的是谁吗?(多媒体)(学生回答)
师:对,他就是被毛泽东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孙中山先生。
(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
师:孙中山先生为什么会被称为革命的先行者?他对中华民族到底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我们今天要学的《辛亥革命》这一课将告诉你答案。
(多媒体)
二、新课教学:
师:“辛亥革命”这个概念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就是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1911年是农历的辛亥年(多媒体),广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多媒体)。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全过程。
师:一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的爆发,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积聚能量,而辛亥革命它就是经历了长达20年左右的酝酿和准备才爆发的。
那么辛亥革命到底是如何去酝酿和准备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2页到63页的有关内容,思考归纳一下,呆会儿我找同学来回答。
(板书:一、酝酿和准备)
师:(引导)大家在归纳的时候,请注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等几个方面去归纳革命党人是如何去准备的。
(学生一边归纳,教师一边使用多媒体进行讲解)
师:
1、《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此时的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走狗。
许多中国人普遍感到依靠清政府来挽救民族危亡已经是绝无可能了,只有一个办法,用打狗棒痛打它,用革命去推翻它!(多媒体)
2、清政府为了苟延残喘,此时也装模作样地进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民主改革”,全是骗局,但是这些骗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也在不断地壮大。
这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多媒体)师:革命党人还准备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对,(多媒体)当时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像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人,他们以上海、东京为主阵地,广泛宣传着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多媒体)
师:再看,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
师:对,(多媒体)兴中会是孙中山于1894年在檀香山(夏威夷)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此后各种各样的革命团体像华兴会、光复会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同盟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关于同盟会,我们要掌握些什么呢?(多媒体)(以下在军事上和时机上的条件,依据教材讲解,此处略)
补充:㈠这些起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就像锤子一样,一锤一锤地撼动着清王朝腐朽的统治根基,而且也为辛亥革命积累了宝贵的军事经验。
㈡四川的保路风潮跟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
师: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革命该爆发了。
(板书:二、爆发:武昌起义)
(教师边讲解边使用多媒体)(课本的《历史纵横》要稍微提一下)
师:武昌起义的成功,像星星之火,点燃了全国各地革命烈火,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义。
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随着清政府统治的瓦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任务也就摆在革命党人的议事日程上了,辛亥革命的高潮到来了。
(板书:三、高潮:中华民国成立)(多媒体)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4页有关内容,找出中华民国成立的概况。
(多媒体)(学生填空)
师:(知识延伸)前面我们学习了英、法、美等国的有关历史,我们知道当资产阶级通过革命获得政权以后,往往都要颁布法律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那么中华民国建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颁布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多媒体)
师:就像一部电视连续剧一样,紧随高潮而来的便是本剧的大结局.
(板书:四、结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师: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他凭的是什么?
(多媒体)(让学生来读图)
师:接下来我们看看袁世凯是怎样一步步窃取果实的?(多媒体)
师:辛亥革命就这样结束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江泽民同志对辛亥革命的一段评价:
(多媒体)辛亥革命不愧为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板书: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师: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座丰碑?(学生回答)(多媒体)
三、小结
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学习了辛亥革命酝酿、爆发、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接下来,小结一下。
辛亥革命是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它对封建体制的冲击、对风俗习惯的革故鼎新与激浊扬清都是空前的,尽管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最根本的任务,但是它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为薪火相传的后来者——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下节课我们就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1、政治条件:签订后,中国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腐
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发展,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武器:思想的传播;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等学说;
主阵地:和;
人物:、和;
4、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
中国同盟会:
①时间:年月
②地点:
③政治纲领:、、、。
后来,孙中山
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机关刊物:《民报》
⑤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其中最为壮烈的是,
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6、有利时机: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
1、时间:年月日
2、结果:被革命军占领,军政府成立,国号“”。
3、影响: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㈠中华民国成立概况:
1、时间:年1月1日
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3、都城:
4、国旗:
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③
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
3、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
四、结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背景:
①清政府:。
②袁世凯:。
③帝国主义:。
④立宪派和旧官僚:。
⑤孙中山:。
2、步骤:
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孙中山辞职;
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
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
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㈡功绩: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的权利;从此观念深入
人心;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座丰碑;
2、推翻了“”,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