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舞的起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布依族竹竿舞的介绍
布依族竹竿舞是中国布依族传统的舞蹈形式,起源于贵州省的布依族地区。
它以竹竿为道具,舞者们手持竹竿,通过舞蹈动作和技巧的表演,展现出布依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布依族竹竿舞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布依族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场景。
布依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竹竿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布依族竹竿舞可以说是布依族人民对自然、劳动和生活的一种表达和纪念。
在布依族竹竿舞中,舞者们以柔和的身姿和舞步,配合竹竿的摆动和旋转,展示出独特的舞蹈韵律。
舞者们手持竹竿,通过舞动竹竿的力度和角度,表达出自然界的景象和布依族人民的生活场景。
例如,竹竿的上下摆动可以模拟风吹草动的景象,旋转的竹竿则象征着日升月落的变化。
布依族竹竿舞不仅展示了布依族人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也融入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舞蹈动作中的柔和和谐,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氛围。
舞者们的身姿优雅,舞步轻盈,给人一种舒适和愉悦的感觉。
布依族竹竿舞在传统节日、婚庆和庆典活动中经常被演出。
舞者们身穿传统的布依族服装,舞动竹竿的同时,还会伴随着布依族的音乐和歌唱。
整个表演过程充满了独特的民族色彩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布依族竹竿舞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舞蹈的形式,人们可以感受到布依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同时也能够了解到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态度。
布依族竹竿舞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布依族文化,也为中华民族多样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黎族竹竿舞的起源与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杆舞”的形成与生产劳动、风俗习惯等有着紧密联系,是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适应生存和生产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竹竿舞是我国黎族、哈尼族、畲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以竹竿为道具而跳的一种舞蹈,而以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最为出名,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早在宋代,大文学家苏武在结束流放生活离开海南时,得到黎族父老乡亲的“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写下了“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
可见,黎族的歌舞不但历史长,而且有其独特的魅力。
内容简介:真正的竹竿舞起源于黎族民间,也叫跳竹竿,是佤族、黎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在黎族民间已经流传了数百年的历史,目前已经被国务院正式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竹竿,黎语叫“转沙”,意为“跳柴”。
最早是在丧葬仪式中表演,已成为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登场,人们都要跳竹竿,而且往往跳个通宵达旦。
一般是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摆开腿一样粗的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称为“打柴”。
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
早年是男子跳,女子扶竿击节,后来发展为男女同跳,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
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两人一对,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在演出中女性更多。
因为女子步态轻盈灵巧,爽快活泼。
舞者在竹竿间跳跃,像小鹿欢蹦,不断地表演出磨刀、筛米、穿门、鹿跳、转身、来回等花样动作,舞姿十分优美迷人。
中学竹竿舞美篇
(实用版)
目录
1.竹竿舞的起源和历史
2.竹竿舞的舞蹈形式和特点
3.竹竿舞的流行地区和文化意义
4.竹竿舞的现代发展
正文
竹竿舞,又称竹杠舞、竹舞等,是一种源于我国民间的舞蹈形式。
它起源于商周时期,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竹竿舞的舞蹈形式独特,其主要特点是舞蹈者会在竹竿之间跳跃,同时双手持竿,舞蹈过程中会不断变换节奏和动作,极具观赏性和趣味性。
竹竿舞的舞蹈形式多样,有的以节奏明快、跳跃灵活为特点,有的则以舞蹈者之间的配合和互动为主要表现手法。
竹竿舞在我国的流行地区广泛,尤其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更为常见。
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竹竿舞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竹竿舞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现在,竹竿舞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民间舞蹈,它已经走进了校园,成为了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和文化表现形式。
中学校园中的竹竿舞,不仅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养。
总的来说,竹竿舞是一种富有我国民间特色的舞蹈形式,它承载了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中。
第1页共1页。
民俗体育跳竹竿少数民族的体育舞蹈民俗体育跳竹竿:少数民族的体育舞蹈跳竹竿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一种古老而悠久的体育舞蹈形式。
它不仅是一项具有独特的技巧和魅力的运动,还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跳竹竿,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还能了解到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
一、起源与发展跳竹竿起源于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傣族、佤族、傈僳族等。
据传,这项古老的舞蹈形式最早起源于傣族,后来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并得到了发展。
跳竹竿的起源与竹文化密切相关,跳竹竿所使用的器材就是比较长的竹竿。
竹竿是南方地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被认为象征着丰收和祥瑞。
二、竹竿舞蹈的表演形式竹竿舞蹈通常由男女两人以上的舞者组成,其中一人手持竹竿,在舞蹈的过程中,其他舞者会通过不同的动作和节奏来操控竹竿的运动。
整个舞蹈过程充满了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既有力量感又充满了柔美的舞姿。
跳竹竿舞蹈的动作包括各种技巧,如跃起、旋转、翻转等,舞者需要保持平衡的同时展示出灵活的身体控制能力。
三、跳竹竿的意义与象征跳竹竿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舞蹈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首先,它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竹竿作为一种自然生长的植物,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因此跳竹竿舞蹈是对竹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表达。
此外,跳竹竿也寓意着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祝愿,希望通过跳竹竿舞蹈能够获得好运和丰收的象征。
四、在少数民族社区的传承与弘扬跳竹竿舞蹈在少数民族社区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弘扬。
民俗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许多地方都设立了竹竿舞蹈的培训班和表演队,组织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这项传统艺术形式。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跳竹竿舞蹈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的重要环节,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总结:跳竹竿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体育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和观众。
通过跳竹竿,人们感受到了运动的乐趣,并了解到了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
三月三竹竿舞的介绍
三月三竹竿舞是中国传统的节庆舞蹈之一,通常于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在田间地头或公共广场上跳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竹竿舞的动作形象生动,队形繁复,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竹竿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传,最早的竹竿舞源于崂山道教文化,是祭祀山神的一种传统舞蹈。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竿舞逐渐演化为一种表达祝福和喜庆的歌舞艺术,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
竹竿舞的形式和内容因地域不同而略有不同,其中以江南地区的竹竿舞最为著名。
竹竿舞通常由多人组成一队,手持长度在三至五米不等的竹竿,在音乐的节奏下轮流交错着跳跃、翻转、旋转。
竹竿舞的动作难度较大,需要舞者的团队配合默契,同时也需要舞者具备较高的体能和灵活性。
最具象征性的动作是竹条交叉,象征吉祥如意、团圆美满。
而竹竿舞队形的构建也十分注意美学和审美效果,如组成的几何图形、队友之间的对称性等都需要注意。
在舞蹈中,舞者一般还会穿着节日盛装,如彩色绸缎、绣花鞋、彩绸围裙和彩带发饰等,因此整个舞蹈场面十分的热闹、繁华和节日氛围浓厚。
同时,在舞蹈之外,竹竿舞还伴有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如民间祭祀、合家团圆、品尝美食等,是一项集文化传承、人际互动、身体锻炼、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民间活动。
总的来说,竹竿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它不仅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展现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和推广这样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解和参与其中,从而传承和发展这项重要的文化遗产。
第1篇一、活动背景竹竿舞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竹竿舞在幼儿园教育中也逐渐受到重视。
为了丰富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我们开展了竹竿舞教研活动,旨在探索竹竿舞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二、活动目标1. 了解竹竿舞的起源、特点及文化内涵。
2. 掌握竹竿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创新能力。
4. 提高幼儿的体质、协调能力及节奏感。
三、活动内容1. 竹竿舞的基本知识(1)竹竿舞的起源:竹竿舞起源于我国古代,是一种民间舞蹈。
最初,人们用它来祈求丰收、驱邪避灾。
(2)竹竿舞的特点:竹竿舞节奏明快,动作优美,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3)竹竿舞的文化内涵:竹竿舞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竹竿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1)动作名称:左跳、右跳、前跳、后跳、转圈等。
(2)动作要领:动作要轻快、协调,节奏要准确。
3. 竹竿舞的教学方法(1)教师示范:教师首先进行动作示范,让幼儿直观地了解竹竿舞的基本动作。
(2)分解教学:将动作分解成若干个步骤,逐一进行教学。
(3)合作练习:让幼儿分组练习,培养合作意识。
(4)创新改编:鼓励幼儿在掌握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提高创新能力。
四、活动实施1. 教师准备:提前了解竹竿舞的基本知识,准备竹竿、音乐等教学材料。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讲述竹竿舞的起源、特点及文化内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示范:教师进行动作示范,让幼儿直观地了解竹竿舞的基本动作。
(3)分解教学:教师将动作分解成若干个步骤,逐一进行教学。
(4)合作练习:幼儿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5)创新改编:鼓励幼儿在掌握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
3. 教学评价:(1)动作是否规范:观察幼儿的动作是否准确、协调。
(2)节奏感:评价幼儿对节奏的把握程度。
高校竹竿舞课题研究报告高校竹竿舞课题研究报告引言:竹竿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传统舞蹈形式,通过舞者手持竹竿,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舞蹈,展现出激烈的节奏感和独特的舞蹈动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竿舞被视为一种传承民族传统和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对于高校竹竿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竹竿舞的历史渊源竹竿舞起源于古代的民间舞蹈形式,经过演化和发展,到现代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舞蹈艺术形式。
据资料显示,竹竿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是作为一种军事训练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竿舞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活动,并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
二、竹竿舞的表演形式和技巧竹竿舞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如二人竹竿舞、四人竹竿舞等,其中以四人竹竿舞最为常见。
竹竿舞的表演主要通过舞者手持竹竿并按照一定的节奏进行舞蹈动作展示。
在竹竿舞的表演中,舞者需要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进行身体的灵活运动和竹竿的协调使用。
在竹竿舞的表演技巧方面,重要的是掌握节奏感和舞蹈动作的准确性。
三、高校竹竿舞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意义高校竹竿舞作为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文化逐渐消失,高校竹竿舞的研究与传承可以有效弥补这种文化缺失。
此外,竹竿舞还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高校竹竿舞的教学实践和困难在高校竹竿舞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竹竿舞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由于竹竿舞既要求舞者身体的协调运动,又要求竹竿的稳定使用,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和困难。
结论:高校竹竿舞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当得到更多的研究和传承。
通过高校竹竿舞的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深入探索竹竿舞的起源和演变,进一步完善竹竿舞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及加强与其他舞蹈形式的融合,丰富竹竿舞的表演形式。
竹竿舞规则玩法一、竹竿舞简介竹竿舞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舞蹈,源于江西、浙江一带,在中国多个地方都有流传,并且远播国际。
竹竿舞起源于农耕社会,是一种象征丰收的庆祝活动,也具有锻炼身体和增强团队合作的功能。
竹竿舞的舞蹈动作以身手敏捷、灵活配合为特点,舞者们手持竹竿,通过高低转动、交错舞动的方式,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魅力。
二、竹竿舞基本规则为了保证竹竿舞的安全和协调进行,竹竿舞有一些基本规则需要遵守:1. 舞区设置舞区应平坦开阔,没有障碍物和危险因素。
舞区的大小应根据舞者人数和竹竿长度合理设置。
2. 竹竿选择与准备竹竿应选用坚韧、直径适中、没有裂纹的竹材制作而成,长度以舞者高度的两倍为宜。
竹竿在使用前应进行检查,确保没有明显的质量问题。
3. 舞者着装舞者应穿着合适的舞蹈服装,同时要注意舞蹈鞋的选择。
舞蹈服装应舒适并具有一定的舞蹈美感,以提升整个表演的艺术效果。
三、竹竿舞的玩法和技巧竹竿舞的玩法多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化和发挥,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竹竿舞玩法和技巧:1. 舞姿和步法竹竿舞的舞姿和步法十分重要,舞者需要具备基本的舞蹈功底,掌握正确的姿势和步伐。
舞者要注意身体的协调,动作的流畅和舞姿的美感。
2. 竹竿的转动和交错竹竿的转动和交错是竹竿舞的核心,舞者需要进行高低转动、交错舞动等动作。
在进行竹竿的转动和交错时,需要注意与他人的配合,保持舞步的一致性。
3. 团队合作竹竿舞强调团队合作,舞者需要与他人配合完成舞蹈动作。
舞者们可以形成小组进行编排和排练,通过团队合作提升整个团队的舞蹈水平。
4. 节奏感和音乐选择竹竿舞舞蹈动作的完成需要与音乐的节拍和节奏相契合,舞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并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表演。
节奏感和音乐的选择对舞蹈表演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竹竿舞的意义和价值竹竿舞不仅是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1. 民俗文化传承竹竿舞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舞蹈,通过竹竿舞的表演和传承,可以将这一文化传统传递给后人,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黎族舞蹈黎族的“打柴舞”为何又叫“竹竿舞”【传统文化】黎族舞蹈黎族的“打柴舞”为何又叫“竹竿舞”打柴舞黎语叫“转刹”,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起源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
随着时代的变迁,打柴舞的习俗在黎家人中逐渐流传演变。
如今,它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并迅速传播到了国内外,被国外友人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2021年6月2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向社会公布,海南省三亚打柴舞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当黎族的三月三,或是庆丰收时,人们便聚会于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分为两队,一队抱持竿砍柴,存有挤、躺、东站三种,一队冲竹竿,抱持竿一队把竹竿存有节奏地压制,唱歌者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弹跳,做出各种迷人的动作。
当一对对舞者轻巧地冲破竹竿时,持竿者可以高声地呼唱出来“嘿!呵嘿!”这种舞蹈现在表示“竹竿舞”,又称“打柴舞”。
打柴舞又叫竹竿舞,表演时场地上平放两根相距2-3米的长木杆,上面再横放上4-5对细木杆,相应人数的妇女在长杆两边对面跪坐,两手握住细木杆的两端,在统一的节奏中,合击双手中的杆,或用它即击地面上的长杆,发出规律的声响。
过去,舞者均为男子,在细木杆开合的间隙,合着节拍,避开夹击,轻盈起舞,还边跳过模仿青蛙、猴子的动态,趣味横生。
舞至高潮,妇女们起身,木杆也随之横于空间,舞者依然不受夹击,轻松地腾越而过,惊险美妙。
如今女子也进场与男子同舞,更为精致。
而且木杆也多转用竹竿,并使音响更为悦耳,并搬上舞台表演。
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鸣金腿一样细的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置放若干条手腕细的长竹竿,持竿者并肩地双手各谓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到投出存有节奏的声音,称作“砍柴”。
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由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
跳舞时将两条垫木相对隔开2米左右平行摆放于地面上,垫木上架数对小木棍。
端午节大班竹竿舞串词端午佳节,龙舟竞渡,香包飘香,人人欢庆。
而在这个节日里,还有一个独特的表演——大班竹竿舞。
这种舞蹈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农村地区,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以竹竿为道具,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和音乐节奏,展现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神奇的舞蹈吧!我们来看看大班竹竿舞的历史渊源。
相传,在古代的中国南方地区,有一位名叫屈原的大夫。
他为了救国,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活动。
而在大班竹竿舞中,也有着类似的寓意。
舞者手持竹竿,象征着屈原手中的鱼肠剑;而跳舞的动作则代表着救援屈原的人们划船捞尸的场景。
因此,大班竹竿舞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传承历史文化的方式。
我们来谈谈大班竹竿舞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大班竹竿舞的音乐节奏明快、欢快,通常是由锣鼓、唢呐等乐器组成的。
舞者手持竹竿,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跃、旋转、摆动身体,表现出一种轻盈、灵活的感觉。
同时,舞者还会做出一些特殊的动作,如“踢腿”、“抬手”等,以增加舞蹈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整个舞蹈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和热情洋溢的气息。
我们来探讨一下大班竹竿舞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大班竹竿舞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传承大班竹竿舞,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同时,大班竹竿舞也是一种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好方法。
在跳舞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运动身体、调整呼吸,这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非常有益处。
大班竹竿舞是一种非常有趣、有意义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欢乐和快乐,更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起跳起大班竹竿舞吧!。
广西壮族竹竿舞的来历
广西壮族竹竿舞是壮族民族的传统舞蹈,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于其来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壮族竹竿舞起源于民间祈福仪式。
古时候,壮族人民在农作物丰收、灾难避免等重大时刻,会排队走街串巷,挥舞着竹竿,跳跃起舞,以祈求好运和祝福。
这种舞蹈久而久之演变成了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称为竹竿舞。
另一种说法是壮族竹竿舞起源于战争中的军事舞蹈。
壮族先民曾经居住在战火纷飞的地区,为了训练壮族士兵的协调性、体力和勇敢精神,他们开发了一种通过竹竿舞来进行训练的方法。
这种舞蹈形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传统舞蹈,并在和平时期传承下来。
不管竹竿舞的起源如何,它已经成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竹竿舞通常由一组男女跳舞者组成,手持竹竿,配合音乐的节奏和舞步,跳跃起舞。
他们通过抛掷、荡撑竹竿的动作,展示出令人瞩目的技巧和协调性。
竹竿舞不仅具有观赏性,还寓意着祈求丰收、快乐和幸福。
壮族竹竿舞通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广西壮族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广大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
4月人民日报竹竿舞课外阅读摘要:一、引言1.4月人民日报的关注点2.课外阅读的意义二、竹竿舞的介绍1.竹竿舞的起源2.竹竿舞的特点3.竹竿舞的传承与发展三、课外阅读的意义1.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2.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3.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四、4月人民日报竹竿舞课外阅读活动的意义1.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的习惯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总结1.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2.竹竿舞课外阅读活动的积极影响正文:在4月份的人民日报中,我们关注到了一项特别的课外活动——竹竿舞。
竹竿舞作为我国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那么,竹竿舞究竟有何魅力?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竹竿舞。
竹竿舞起源于我国南方的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是一种典型的民间舞蹈。
它以竹竿为道具,舞者通过敲击、摩擦竹竿发出悦耳的声音。
竹竿舞的特点是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既能展现舞者的力量和技巧,又能传达出浓厚的民族风情。
近年来,竹竿舞逐渐被推广到全国各地,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全民健身活动。
接着我们来谈谈课外阅读的意义。
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首先,课外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身心的放松。
其次,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从而培养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
此外,课外阅读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他们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看4月人民日报竹竿舞课外阅读活动。
这项活动旨在通过竹竿舞这一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舞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在学习之余,亲身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自己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的习惯。
同时,竹竿舞课外阅读活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在学术、体育、文化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竹竿舞课外阅读活动更是将这一意义具体化、生动化。
中学竹竿舞美篇【实用版】目录1.竹竿舞的起源和发展2.中学竹竿舞的普及和影响3.竹竿舞的表演形式和特点4.美篇对中学竹竿舞的报道和评价正文竹竿舞,又称竹杠舞、竹马舞,是一种源于我国南方的传统民间舞蹈。
它起源于明朝,逐渐在岭南地区流传开来,成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
近年来,随着中学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竹竿舞逐渐走进了中学校园,成为一种受学生喜爱的课外活动和表演节目。
中学竹竿舞的普及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许多中学都将竹竿舞纳入了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使他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学习竹竿舞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协调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因此,中学竹竿舞在校园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竹竿舞的表演形式和特点十分独特。
表演时,舞者会在两根平行的竹竿间跳跃、翻转,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舞蹈过程中,竹竿会发出有节奏的撞击声,与舞者的动作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感。
此外,竹竿舞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既有单人舞,也有集体舞,还有与歌唱、戏剧相结合的表演方式,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美篇,作为一家专注于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新媒体平台,对中学竹竿舞的报道和评价十分积极。
美篇认为,中学竹竿舞的普及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校园文化活动。
美篇还对中学竹竿舞的表演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和解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
综上所述,中学竹竿舞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已经成为了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不仅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幼儿园跳竹竿主题背景
竹竿舞是来源于我国黎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体育活动,它利用竹竿有节奏地进行来回敲击,舞者在敲动的竹竿间轻快的来回穿梭舞蹈,幼儿学习竹竿舞,不仅能开阔幼儿的视野,而且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能够享受美、创造美。
竹竿舞它是一种肢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
竹竿舞需要音乐伴奏,能促进人们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谐运动,增强韵律感。
它是一种以下肢运动为主,结合上肢协调配合的一种好玩又健身的活动,它可以通过用竹竿控制动作的繁简和动作的快慢而达到调节运动量的目的,适合不同年龄和性别,跳竹竿能够促进幼儿下肢肌肉关节、韧带的发展,对于发展弹跳力灵敏性协调性等都有显著作用。
同时跳竹竿是多人配合的运动能培养幼儿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竹竿舞的起源一、是因为苗族人择山而居,常有野兽来袭。
于是,聪明的苗族人就用竹竿来驱赶野兽,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这是一项不错的体育锻炼项目。
后来,参观苗寨的游客多了,为了让游客跟贴近感受苗族人的生活,于是加以对竹竿舞的调整和编排后,逐步演变成今天的舞蹈。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二、舞蹈形式与我国青海省黎族竹竿舞相同。
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
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回1、佤族竹竿舞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缅、泰三国都有分布。
中国佤族近三十万人,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等县和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两县的佤族人口约占我国佤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中国境内的佤族分布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展布的地段。
在这一地段里,山峦重叠,平坝极少,故又称阿佤山区。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青海省黎族竹竿舞相同。
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
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幼儿园竹竿舞教案幼儿园竹竿舞教案竹竿舞是一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中国传统舞蹈形式,它以竹竿为道具,舞者们手持竹竿,通过协调的动作和节奏,展现出优美的舞姿。
竹竿舞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和动作协调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竹竿舞也被广泛应用,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教学内容。
一、竹竿舞的起源和特点竹竿舞起源于中国的农耕文化,最早是农民在田间劳作之余,通过跳舞来表达对丰收的庆祝和感恩之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竹竿舞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被广泛传承和发展。
竹竿舞的特点在于它的舞姿优美、动作协调,节奏感强。
舞者们手持竹竿,通过扭动、抬举、旋转等动作,与音乐的节奏相呼应,展现出独特的韵律美。
竹竿舞的动作要求舞者们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还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节奏感和音乐理解能力。
二、竹竿舞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意义1. 培养艺术修养:竹竿舞是一种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和表演竹竿舞,可以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2. 增强动作协调能力:竹竿舞要求舞者们在舞蹈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身体协调性,通过扭动、抬举、旋转等动作,锻炼幼儿的身体灵活性和动作协调能力,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3.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竹竿舞通常需要多人合作完成,舞者们需要相互配合,保持统一的动作和节奏。
通过学习和表演竹竿舞,可以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共同努力,共同完成任务。
4. 增强集体荣誉感:竹竿舞通常是在集体表演中进行,每个舞者都是整个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参与竹竿舞的学习和表演,可以让幼儿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荣誉感,培养他们对团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竹竿舞教学的具体步骤1. 引导幼儿了解竹竿舞的起源和特点,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竹竿舞的魅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分解动作,逐步引导幼儿掌握竹竿舞的基本动作。
可以先从扭动竹竿开始,让幼儿感受到竹竿的重量和灵活性,再逐渐引导他们进行抬举、旋转等动作。
竹竿舞的起源
一、是因为苗族人择山而居,常有野兽来袭。
于是,聪明的苗族人就用竹竿来驱赶野兽,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这是一项不错的体育锻炼项目。
后来,参观苗寨的游客多了,为了让游客跟贴近感受苗族人的生活,于是加以对竹竿舞的调整和编排后,逐步演变成今天的舞蹈。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二、舞蹈形式与我国青海省黎族竹竿舞相同。
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
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回
1、佤族竹竿舞
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缅、泰三国都有分布。
中国佤族近三十万人,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等县和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两县的佤族人口约占我国佤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中国境内的佤族分布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展布的地段。
在这一地段里,山峦重叠,平坝极少,故又称阿佤山区。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青海省黎族竹竿舞相同。
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
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
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
”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2、苗族竹竿舞
竹竿舞是罗甸县董王乡一带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主要是表现苗族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理想,一般在重大节庆日与迎接贵客时演出。
竹竿舞的演出要求并不十分苛刻,道具要求也相对简单化。
只要有一块平坦的草地,就可以进行演出。
一般是8对男女青年进行,演出时男子著短衣,腰系红绸缎;女子著苗族特有的手工大摆裙,由苗族大堂鼓伴奏打节拍,和以一阵阵的欢呼声,与红绸缎、彩裙一起烘托出一种朴素洒脱的美。
竹竿舞一般分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与饱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古朴自然。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
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
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分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与饱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古朴自然。
三、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
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
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分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与饱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古朴自然。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