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
- 格式:doc
- 大小:16.65 KB
- 文档页数:7
解放前旧上海的谍战作者:王春华来源:《档案天地》2010年第02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作为中国的最大城市,也是旧中国的金融中心,吸引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汇集在此。
同时,杂七杂八的外侨社团也很快涌入了这个号称“东方小巴黎”的城市,上海滩,堪称冒险家的乐园。
1940年7月,一位特殊的女客款款步入外滩和平饭店(今天的锦江饭店)的大堂,这位自称印度公主的苏玛里一掷千金,在上海滩最昂贵的酒店长租下了一间套房。
苏玛里享受着大上海繁忙而惬意的夜生活,体验着移植自西方上流社会的闲适。
但是她的真实身份,却是一名高级间谍。
苏玛里“公主”苏玛里公主让我们想起张爱玲笔下的萨黑荑妮公主,在《倾城之恋》里张爱玲写道:“一群洋绅士,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一个女人……漆黑的长发,结成双股大辫,高高盘在头上。
那印度女人,这一次虽然是西式装束,依旧带着浓厚的东方色彩。
和《倾城之恋》里的“公主”一样,苏玛里的身边很快聚集了一大批不同背景的人,除了社交场里最常出没的意大利驻守士兵、流亡的英美小姐、剧院里正当红的舞蹈演员,一群来自非上流社会的各色人等加入了苏玛里的圈子。
这其中有堕胎医生、妓院老板、敲诈勒索的老手阿尔伯特冯·米奥里尼“医生”、诈骗专家、毒品贩子、江湖郎中赫尔曼·厄本,还有阴险的法裔美国记者、杂牌飞行员伊莱尔·德贝里埃。
根据上海警方的记录,除了有日常职业外,这些人还是低级特工,通常为出价高的主顾提供服务。
苏玛里“公主”的身份后来得到证实,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仍由英国人控制,他们当然不会对任何突然出现的社交名媛视而不见,于是派出侦探麦孔全面调查苏玛里的底细。
根据麦孔的报告,苏玛里的确是印度帕蒂亚拉邦末代土邦主的家族成员,据帕蒂亚拉邦土邦主的回答,她的确是这个家族的一员,“她有可能是我的女儿,因为我一共有23个女儿。
”于是,麦孔最后总结道:“她是帕蒂亚拉邦末代土邦主的女儿,当然,也可能是他的情妇。
”苏玛里“公主”曾经嫁给印度国家铁路局的高级官员,但不久后离异。
张爱玲与上海的沦陷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她的文学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而作为一个在上海长大的女孩儿,张爱玲对于上海的沦陷也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本篇文章将从张爱玲的生平经历、上海的沦陷以及张爱玲笔下的上海三个方面来论述张爱玲与上海的沦陷。
首先,张爱玲的生平经历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张爱玲于1920年出生于上海,她的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上海的城市文化对于她的影响非常大,这也为她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然而,1949年之后的张爱玲生活在美国,与上海的联系也变得愈发淡薄。
但是,她丰富的个人经历和对上海的记忆,让她的文学作品中是不断地回忆与追怀着那个城市的沧桑与变迁。
其次,上海的沦陷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话题。
1937年8月13日,日军攻占了上海,这个美丽的城市一下子沦陷成为了日军的占领区。
这段历史并不让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不过它确实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认真面对的一段历史。
张爱玲身临其中,亲身经历了上海沦陷的时刻。
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她没有袖手旁观,而是以自己的文学才情记录了这段历史,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磨难和心理变化。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张爱玲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上海。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是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城市,她在作品中描绘的上海也从来不是那个堆满灰尘的城市,而是一个璀璨夺目的年代。
她不同于其他的作家,她凭借她独特的文学眼光,在发展史上重要的艺术遗产。
总之,张爱玲与上海的沦陷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值得探究的话题。
无论是她的生平经历还是她的文学作品,在这些方面都有着她与上海的深深联系之处。
每当我们回想起那个上海的美好时代,也不得不想起张爱玲的存在,它们彼此牵手,构建着浓郁悠久的上海文化。
本文主要谈及了张爱玲与上海的沦陷之间的联系。
从张爱玲的生平经历、上海的沦陷、张爱玲笔下的上海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生平经历方面,张爱玲是一位上海女孩儿,她在上海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陈文茜的演讲语录我妈妈是我的国民党,是我小时候一切压迫的根源。
她兼具国民党的威权和阿扁的鸭霸,造就了我身上所有坚强对抗的因子。
台湾名嘴陈文茜我喜欢北京远远超过上海。
上海是个骚包的女人大笑,北京是个大男人,很大气的男人。
上海是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城市,是最接近欧洲西方的城市,是最懂得商业化的城市,是一个拥有很多色彩而且勇于追求色彩的城市。
对中国来说,上海有着特别的意义。
可是对于我这样身上也有五颜六色,而且我本身就是一个骚包女人大笑,上海就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了。
北京不一样。
北京不光是北京人的,也不完全是中国人的,他是全人类爱中国、爱东方的那些人共同拥有的城市。
北京里面的建筑,他们遭受的命运,承受的关注,是不一样的。
他是一个巨星,世界瞩目。
我有一种奇怪的权力,批评,也就是吓人的权力笑。
我建立一个形象,让别人怕我。
你要了解,这世上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不是你统治别人,就是被别人统治。
所以,我上大学时就选择读法律,因为我发现,法律是现代统治基础的最重要的一环,决定很多事情。
法律是一些人乱写的,与其让这些人乱写来管你,不如你自己去乱写,或者至少你要知道这些人是怎么乱写出来的笑。
这不是一回事。
我当时是和他们理念不合。
民进党当初也是台湾民主化运动的产物。
等我1995年从美国再回台湾时,它已完全变成了一个党。
我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对我来说,所谓国家的概念,就是一个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工具。
民族主义是虚幻的,只有放在一个理性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如果一个民族主义代表着人民必须付出代价,只有少数疯狂分子自己觉得很爽,那我对它一定是要说不的。
这个不是主权问题,而是疯子与否的问题了大笑。
以前毛泽东讲枪杆子里出政权,现在是明星出政权,马英九是个明星,所以,他当然比连宋的机会大。
现在就看民进党到时推不推得出来一个明星,它推出一个吕秀莲,就算是本省人,也是很恐怖的笑,马英九是外省人,但他长的帅,对不起,本省那些女人看到帅男人,头就会晕,就会投票给他我不喜欢马英九这种类型的男人,太阴性。
民国上海: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14年第21期佚名/文在所有关于“民国范”的影视剧中,“大上海”是不可或缺的背景。
《北平无战事》中,小蒋“打虎”的根据地也正是上海。
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闪耀着霓虹灯光的酒吧与赌场,戴着藤帽打着绑腿的安南巡捕,西装革履、趾高气扬的各国洋人,一口流利外语的金丝眼镜买办,牵着宠物狗的摩登女郎,走街串巷的黄包车夫,卖白兰花和梨膏糖的小贩,收音机广播里放送的昆曲和京剧……民国剧中,十里洋场的上海似乎永远散发着魅力。
但是,撕开魔都魅惑背后,真的都是金银遍地和白花花的大腿吗?非也!因为,影视剧中为我们呈现的,一切从西方传来的现代化文明生活方式,主要都集中在租界的十里洋场。
而十里洋场外面的上海市区,就没有那么美好了。
首先要注意的是,虽然当时的上海已是远东最为现代化的繁华都市,但是与如今基础建设极佳的上海不同,除了公共租界以外,居住在华界的相当一部分上海市民,是用不上电也没有自来水的,市容市貌呢,用现代中国的东西不好类比,总之基本上就跟大家在国际新闻里看到的印度和巴西贫民窟差不多。
你知道吗?在民国年间上海闸北的棚户区,几乎人人都会穿墙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洋货的大量冲击,江浙地区农村普遍破产,城市却畸形繁荣。
于是,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甚至破产地主,全都一窝蜂地涌进大上海找饭吃。
但这些人既无文化又无技能,进城之后混得好的百中无一。
大多数人只能去扛大包,卖香烟,拉黄包车,当佣人,或者进工厂当小工,收入都很低,而且很不稳定,说不准啥时候就折本或失业了。
所以买房是奢望,租房也困难。
当时,刚刚招募进厂的纺纱女工,每日薪水是三毛钱,一个月才9 块大洋。
而技术很熟练的老工人,大概也就是1 4个银元的月薪。
鲁迅家的女佣在包吃包住之余,月薪才3块大洋……那些说什么民国时代纺织女工的月薪能够达到二三十个大洋,完全就是在胡说八道——要么这个“纺织女工”其实是工头或者高级技工,要么就是她其实拿的是金圆券……而上海的房价又是出了名的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楼梯转角下边一个七八平米的放扫帚杂物的小亭子间,月租竟然就要10块大洋以上!如果借用厨房的话,还要另外多付钱!你让那些低收入的外地人去租房,剩下的钱就只够他去喝西北风。
《上海生死劫》作者:程乃珊来源:《长三角》2011年第05期《上海生死劫》作者:郑念译者:程乃珊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闻名于英美文坛的华人女作家郑念,以个人经历创作的小说《上海生死劫》是“文革”结束后在海外出版的第一本关于那段历史的小说。
1987年小说在英美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小说中文版于1988年出版,译者为程乃珊。
世人从中看到,一位优雅、坚毅、机敏、高贵的女性,面对野蛮和强权的侵犯时,如何坚守底线,维护自己生而为人的尊严,以及心中不可折损的现代价值。
《上海生死劫》(《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的作者郑念不是一位职业作家,她的作品只有一部,虽然此书的问世比内地文坛伤痕文学奠基人卢新华的《伤痕》要迟,但因为作者是直接用英文写作,再加上她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直白不矫情的行文,故而更具真情和世界共性,甫问世即引起轰动。
要说伤痕文学的经典,笔者首推此书。
1988年9月,我与母亲潘佐君女士合译的《上海生死劫》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首版发行5万册,立时销售一空,更有个体书贩必要硬搭几本过期期刊与此书一起出售。
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此书没有再版。
当时还有另一中文版本,或者因为同样的原因吧,此书后来也不见再版。
1996年,在香港,徐枫女士曾约请我写《上海生死劫》电影剧本,她已买下此书改编权,并将亲任女主角,以告别自己水银灯下的生涯。
笔者交出初稿,但总也不见电影开机。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一直以来,中国人的“根”的界定,是以其籍贯为依据的,然近百年来随着交通资讯的开拓和个人居住选择权的开放,我们更以文化认知及人文价值的归宿来认定我们的“根”,所谓“上海人”就是一个最典型的实例。
郑念女士,原名姚念媛,原籍湖北,1915年出生于北京,父亲为留日海归,在北洋政府任高官。
郑念先后在天津中西女中和燕京大学受教育,后赴伦敦留学获硕士学位。
丈夫郑康祺原籍济南,为留英博士,双双学成回国后,丈夫出任民国时期驻澳大利亚外交官。
余纯顺余纯顺你的推车还在天全等你励志人物故事我不能确定,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个曾经纵横天下,最后走死在罗布泊,最后一刻把自己的头颅朝向故乡上海的男人余纯顺。
1996年6月,他像樱花般消逝,事迹还新鲜,其摄影作品和书籍也曾引起不大不小的轰动,上海为他立了塑像,余秋雨表示景仰,旋即为他的游记作序,言辞悲壮并且诚恳。
十多年了,这中间又发生了很多事,有过很多的跌宕起伏,很多的大惊失色,很多的脍炙人口,人类终年守望在各种制式的媒体前,随看随丢,悲喜交替,用健忘应付资讯的汹涌,手段类似偷青的狗熊,手中永远只留有最后的一个玉米棒子。
我能够确定的,是余纯顺当年用过的那辆手推车,还一如既往地在四川雅安天全县两路乡长河坝的小食宿店里,在被遗忘的寂寞和锈蚀的绝望中,忠实地等候。
1999年,第一次,喜欢探索发现的我以刚刚出版的余纯顺日记为线索,不算费力地找到这里。
推开门,一眼看见那车,和照片上一模一样,两轮,铁皮车厢上的大红色还很鲜亮,长长的车把,车厢的两翼分别漆有“徒步壮行全中国”和“中华奋进号”几个大字,前后则印着“上海教育学院,1988”的字样。
车厢两端有门,显然制造者在设计时就考虑到旅行中每遇天气突变,余纯顺即可躲进车厢中,尽管1。
78米的大个儿蹲在里面会很不舒服,但长路漫漫,可以躲避风雨。
1991年4月,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古典式殉道者、立志徒步全中国的上海大男人余纯顺,推着他的“中华奋进号”,在挺进川藏线的第十天,被暴雨塌方阻滞于天全县境内,前后三日。
进退失措且囊中羞涩的余壮士焦急万分,幸遇长河坝个体食宿店店主杨孝玉、王洪母子的善待,不仅食宿费分文未收,还送钱赠物。
17岁的少年王洪更是把台湾亲戚送他买摩托车的100美元慷慨相赠,彼时美元坚挺,黑市上可以兑得超过千元的人民币。
雨过天晴,王洪帮着余纯顺推车翻越盘旋曲折的“二呀么二郎山”,一直把余大哥送到大渡河边的泸定县城,才洒泪分别。
临别,余哥告诉王小弟,前面还有更多的高山,只能轻装前进,这车是无论如何也推不得了,只有托他把“中华奋进号”带回长河坝,暂存在食宿店中。
上海滩十三太保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志士高先生不满汪伪政权卖国行径,与神偷黑帽子(王羽)盗取汪伪政府与日本人签订的卖国密约,准备经由上海带往香港公之于天下,以揭露汪精卫的伪国民政府卖国求荣的真相,因此受到汪伪政权伪内务部次长洪述的追杀,为了保证高先生和密约能够顺利抵达香港,上海滩大亨沈刚夫(陈观泰饰)决定派遣手下的上海滩十三太保保护高先生前往码头。
不想十三太保内部却有人叛变,出卖了沈刚夫和高先生,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内奸作梗的情况下,高先生能否顺利抵达码头?十三太保,孰忠孰奸?在高先生去往码头的路上。
.....中文名:上海滩十三太保外文名:AllTheProfessionals制片地区:中国香港导演:张彻编剧:张彻制片人:帅岳峰、李向忠类型:动作,剧情主演:刘德华,李修贤,狄龙,程天赐片长:86分钟上映时间:1981年4月30日对白语言:粤语imdb编码:0083061剧情简介“十三太保,一夫当道!教头快刀、浪子富翁、学生少爷、熊虎鹰豹、眼镜烟嘴、长枪难逃”,上海滩十三太保,个个身怀绝技!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志士高先生不满汪伪政权卖国行径,与神偷黑帽子(王羽)盗取汪伪政府与日本人签订的卖国密约,准备经由上海带往香港公之于天下,以揭露汪精卫的伪国民政府卖国求荣的真相,因此受到汪伪政权伪内务部次长洪述的追杀。
为了保证高先生和密约能够顺利抵达香港,上海滩大亨沈刚夫(陈观泰饰)决定派遣手下的上海滩十三太保保护高先生前往码头。
不想十三太保内部却有人叛变,出卖了沈刚夫和高先生,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内奸作梗的情况下,高先生能否顺利抵达码头?十三太保,孰忠孰奸?在高先生去往码头的路上,陷阱密布,杀机重重,一幕幕血战连续上演……职员表•▪出品人:黄特平•▪制作人:帅岳峰;李向忠•▪监制:张彻•▪导演:张彻•▪编剧:张彻•▪摄影:吴国仁•▪配乐:黄茂山•▪剪辑:林善良•▪道具:郑山宝•▪服装:黄荣•▪录音:王荣芳•▪剧务:吴昆;黄亮•▪场记:张真悦•▪布景师:邹志良演员表幕后花絮该片为香港70年代武侠片宗师张彻的晚期代表作之一,其开一代先河的男性视角和暴力美学在片中仍然丝毫不减。
那年恓惶,谁许我地老天荒作者:施立松来源:《视野》2013年第03期一百年前,风诡云谲的上海滩,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事。
刚过而立之年的记者史量才以12万银元巨资,购买了《申报》,这份旧上海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家世平平的史量才一夜之间成为当时上海最年轻的董事长。
这一切都与一个叫沈秋水的女人有关。
1912年的北京城,清帝溥仪宣布退位。
树倒猢狲散,北京城的王孙贵胄四处逃窜。
出逃的队伍中,有一个容貌姣好的汉家女子,逃亡的恓惶和无助,掩不住她的丰姿绰约,也掩不住她获得自由的喜悦。
她叫沈慧芝。
曾经,她是上海四马路的雏妓,成年后因貌美如花,又擅鼓琴度曲,被一年逾古稀的京城贝勒爷赎为小妾。
皇帝刚宣布退位,老贝勒就一命呜呼,沈慧芝携带大包小包金银细软,仓惶逃离北京。
动乱之于孤身女人,总有无尽的灾难,但沈慧芝很幸运。
她一路辗转,风尘仆仆,来到上海找曾经的闺蜜,闺蜜已成上海社交圈炙手可热的交际花。
那天,她在咖啡厅与人会面,权贵接她赴宴的车正在外等着。
见到沈慧芝,她喜出望外。
沈慧芝美貌又有才,带她去赴宴,必然会引来更多的人向她靠近,于是来不及让风尘仆仆的沈慧芝稍事休息,就拉着她上了车,只把她的行李,交给刚才会面的朋友代为看管。
她们匆匆赶回时已是深夜,咖啡厅都快打烊了,那朋友却还守着她的行李,孤坐以待,朦胧的灯光打在他身上,像一个贴在窗上的剪影,清癯斯文,又孤独疲惫,让人心生怜意。
这人是当时上海滩小有名气的新闻才子史量才。
无缘无故让人空守了大半夜,沈慧芝颇过意不去。
宴会上,她一直担心行李,那可关乎她的身家性命,虽闺蜜一再保证没事的,史量才可靠,仍无法抹去她的担忧,毕竟,她是流落异乡的孤女,毕竟,她曾阅尽人性卑劣。
与史量才面对面站着时,沈慧芝才看清这个男人,星目剑眉,高额挺鼻,磊落坦荡,与她所熟识的京城纨绔子弟,迥然不同,只一眼,心底里竟浮上一句:这男子可托付终身。
她一阵心惊,不知道自己怎会在一照面就产生这样奇怪的想法,是因逃亡的仓惶,人地生疏的不安,还是对未来的忐忑?她还没想明白,爱情已不期而至。
1948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
整整七十年前的1948年1月1日,我们无锡老乡、上海滩的棉纱大王荣德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元旦晴,物价更贵,与昔相比,不啻十余万倍……照此物价高,成本大,利息重,本年营业未看乐观,只有苦守坚撑……”然而1948年对74岁的荣德生而言,是一生中的最低谷。
当年他的六子荣纪仁主持茂新面粉一厂的重建,心力交瘁开枪自杀;三子荣一心在飞往香港的途中遭遇空难身亡。
连丧两子,荣德生痛不欲生。
而荣家长房大公子、荣德生的侄子荣鸿元因为订购外棉进了点外汇,以“私套外汇、囤积居奇”被捕,被勒索了价值50万美元的面粉、棉纱和棉布栈单,才算受到“宽大处理”,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两年。
“棉纱大王”的日子都这么不好过,上海老百姓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也是在这一年,国民政府山穷水尽,破产、戒严、挤兑、逃亡……七十年前的上海风雨飘摇,处在翻天覆地的前夜……
1948年的上海风雨飘摇
外滩表面上看依然风平浪静
挤兑黄金的市民
法国摄影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名作“轧金子”荷枪实弹的士兵和心急如焚的市民
银行里兑换金圆券
货币贬值通货膨胀
领到工资的电话局职员
来沪“打老虎”的蒋经国和向他敬礼的卫兵
杜月笙的儿子、中汇银行经理杜维屏(前排左二)因“囤货炒股”被判处六个月徒刑
上海著名商人、林王公司总经理王春哲因套购外汇、从事黑市买卖、扰乱金融和罪名被判处死刑
当街处决经济犯
蒋经国“打老虎”遭遇重重阻力终于未能成功,当时报纸刊登的讽刺蒋经国的漫画
负责将国库黄金运往台湾的国民党财政要员俞鸿钧
上海西郊闵行地区,联合国善后与救济总署(UNRRA)引进的美国产联合收割机正在为当地村民进行示范
来来往往的国军士兵
从东北战场撤退下来的国军士兵正在剃头修面
在街头修鞋的国军士兵
上海街头的国军士兵国军海军舰艇坐满逃难的人群
当时的上海市长吴国桢火车站台上看报的旅客
“飞行堡垒”
报纸上刊登的讽刺国民政府的漫画
不幸被捕的解放军苏浙边区游击纵队队员
受伤被捕的解放军苏浙边区游击纵队政委兼副司令员汤景
延
杨树浦发电厂的中共地下党员王孝和慷慨就义,年仅24岁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的反美游行
情绪激动的女学生和表情无奈的军警
警察如临大敌
受伤倒地的女学生
申新九厂七千名纺织工人罢工,与军警发生冲突,三名女工死难
舞女抗议提升执照费,冲击捣毁社会局端午节黄浦江上赛龙舟
船上人家
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到达黄浦江
在义庄工作、和棺材相伴的人
在未完工的棺材盖上吃饭
选举国大代表
一名正在选举的工人
上海街头的广告
丝袜广告和扁担客
普善山庄的工作人员在街头收尸
汽车需要一道来推一把
平板车也要推一把
“行行好给点吧”,外白渡桥上的乞丐
报摊上的美国杂志
火车道轨旁推销活鸡的小贩便衣警察当街殴打盗窃棉花的妇女
上海街头的难民发放救济馒头
1948年的“红灯区”四马路会乐里
上海美国记者联谊会在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记者俱乐部举行鸡尾酒会
负责中国民航空运公司的美国退役陆军航空队少将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和他的夫人陈香梅
街头卖艺者
隔着墙篱笆偷看卖艺的人
告地状
上海街头的11路电车
书法比赛获胜者的奖品在上海的欧洲人
上海弄堂里的给水站
上海街头一瞥
维持秩序的交警和匆匆而过的行人
龙华古寺
龙华寺前的可口可乐售卖车
卖年画
在简易炉灶上烧饭的人
喝粥
肖像画室
孤儿院里的孩子在刷牙外滩做工的苦力
教堂前玩秋千的孩子
俱乐部里的外国人
茅草房
街头售卖帽子的小贩
静安寺路上的力士香皂广告
高桥食品商店(今淮海中路瑞金一路口)
街头读报人
画电影广告
跑马场里举行的足球赛
当年上海足球联赛的优胜奖牌
参加1948年伦敦奥运会的四名上海足球选手,左起:高保正、谢锦洪、张邦纶、严士鑫
旧中国第七届全运会在上海江湾体育场开幕
蒋介石为全运会撰写的“训词”
在旧中国第七届全运会上夺冠的上海举重运动员常冠群
获得旧中国第七届全运会男篮冠军的上海男子篮球队
上海聋哑长跑运动员楼文敖参加伦敦奥运会1948年12月,从上海驶往宁波的招商局“江亚轮”在吴淞口北发生海难,共有三千余人遇难,大大超过“泰坦尼克号”惨案和1949年的“太平轮”惨案。
江亚轮惨案发生的原因至今仍有争议,一般
认为系内战中返航的国军战机弃弹误中而沉没弄堂里修皮鞋的小皮匠
马路上的三轮车夫
街头的气枪游戏
画家俞云阶1948年的作品《吾土吾民》
汽车修理公司的发票,敲叶子板及补漆、敲保险杠(梗),花费国币六十万
可口可乐特约监制厂屈臣氏公司的汽水发票
正广和汽水到处有售
水表度数,看得懂伐?
上海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说明表
鲁迅的家人许广平、周海婴在虹桥万国公墓鲁迅墓前合影演员刘琼在电影《国魂》中扮演文天祥的扮相
昆仑影业公司年度巨作,由沈浮执导,蓝马、上官云珠和吴茵主演的《万家灯火》
根据张乐平漫画改编的电影《三毛流浪记》
朱石麟执导,舒适、周璇等主演的电影《清宫秘史》工作照刚刚踏入电影圈担任副导演的谢晋
方沛霖执导、周璇、严化、吕玉堃主演的《花外流莺》“花外流莺”一片的配乐由陈歌辛作曲,作词为陈蝶衣,堪称豪华阵容。
贴一首周璇演唱的“花外流莺”于次供欣赏,歌词是这么写的:
花朵一处处开放散播无限的清香流莺一声声歌唱赞美满眼
的春光陌上的情侣挽手徜徉花外的流莺并肩飞翔花朵开放
流莺歌唱
花外流莺周璇- 东方经典双CD限量珍藏版(一) 费穆导演的电影《小城之春》,被很多影迷认为是中国电影一百年来艺术性最强的影片。
这张剧照中的角色驾着小船无忧无虑地前进,浑然不知未来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样的命运1948年,24岁的焦月娥在越剧《上海小姐》中演唱了一段名为“繁华上海不夜城”的开篇,这段越剧的唱词是这样的:上海小姐多开心十二点钟刚起身梳妆打扮顶要紧胭脂粉香
水精头发烫成飞机形杨柳腰曲线形时装大衣件件新翡翠钻
戒亮晶晶外加是珍珠项链金别针玻璃丝袜高跟鞋走起路来
一身轻小姐的脾气十分怪家中饭菜不欢迎哪怕是鸡鸭鱼翅
与海参情愿到外面去吃点心小姐恋爱称圣手“达令”多得数勿清吃咖啡到“沙利文”跳茶舞要到“百乐门”出进要坐吉普卡五彩电影“大光明”闲来无事打“罗松”“十三勿搭”顶起劲她是开
口“hello”闭口“no”忘记自家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