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古代自然观(修改)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40
中国古代自然观(共2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古代自然观篇1浅谈中国古代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
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有:(1)阴阳五行说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本是指没有日光。
到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
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等。
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
(2)八卦说早在殷周时期的著作《周易》之中的八卦说,《周易》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以看作是宇宙的生产过程。
“太极”是宇宙的总根源,也就是指元气,古人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
八卦中对立的卦象以刚柔相济表示事物的相互转化,蕴含着朴素辩证法思想。
(3)天人合一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人采用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代人认为,人是天(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的行为的根据,一定要在天的行为中寻找。
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4)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学派的人不相信鬼神之说,摒弃所谓的“天人感应”。
其中代表人有汉代的王充、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杨泉、南朝宋时的思想家何承天、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等。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
2.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
3. 人有生即有死。
4. 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发展张载的气化论,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把荣枯代谢、推移吐纳看作是宇宙的根本法则。
他认为任何生命体都经历着胚胎、流荡、灌注、衰减、散灭诸阶段。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自古以来,中国人民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
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相当丰富的,最具广泛影响的自然观是适应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可以相感相通,和谐相处。
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天人关系学说就是“天人合一”,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
天人合一思想源于战国时子思、孟子的学说,到宋代有了比较明确的理论意义。
天人合一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命题: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②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一普遍规律;③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④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与和谐。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张世英作者简介: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
1946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6—1952年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
1952年至今,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兼任《黑格尔全集》中文版(人民出版社)主编、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有意义的。
今天我谈谈这个思想,并分析一下这个思想的现代意义。
先秦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天人相分”的观念,但远不及“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远。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由于殷人心目中的神的道德属性并不明显,所以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一、引论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科学认识活动中,古人形成了一种感应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相互感应引起的。
自然感应论是在古代元气本体论基础形成的一种朴素自然观,对古代科学认识活动有着广泛而持久的重要影响。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人已初步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尚书·泰誓》指出:“天有显道”。
《左传》认为:“天事恒象”。
庄子告诫人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荀子则大声疾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此处的天即指包括天体在内的自然界。
通过古代哲人这类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性的肯定性论述,再结合当时的天文观测,日月食预报,以及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其他一些科学认识活动,即可看出我国古人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些简单规律已有相当的认识。
古人也把事物的基本规律称为“常性”。
《逸周书·常训》指出:“天有常性,人有常顺。
顺在不变,性在不改,不改可因。
”正因事物的常性不改,人类才能认识它,顺应它。
《吕氏春秋·不苟论》指出:“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
此天地之数也。
”因此,只要认识了事物的基本属性,即可把握其变化规律,指导认识实践。
自然感应论即是古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普遍属性的认识。
经过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反复观察和分析比较,古人形成了一种观念:许多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相互感应作用。
先秦典籍中,有关这种认识的论述很多。
如《周易·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吕氏春秋·召类》:“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相从”、“相应”、“相求”、“相召”均指事物间的感应现象。
《说文》:“感,动人心也;”“应,当也。
”在古代文献中,“感”表示能使事物产生内在变化的一种作用,如《周易·咸卦》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应”表示事物对外界作用的反应,即受外界影响后产生的变化,如《周易·大有卦》之“应乎天而时行”等。
古今自然观简介许伟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和看法。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类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世界观的基础。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人类自然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19世纪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20世纪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关键词:自然观;辩证法The Overview of Nature Outlook Throughout HistoryAbstract: Nature outlook is the people’s viewpoints for n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eople know about nature by people’s basic opinion including the world origin, evolution rule and struc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so on. Nature outlook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uman world outlook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world outlook. Nature outlook at any times is developed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especially related with the nature science development level at that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nature outlook mainly undergo the following several stages: ancient simply nature outlook, medieval theological view of nature, 19th century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view of nature and 20th century development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view of nature outlook.Keywords:nature outlook; dialectic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