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王蛇咬伤的症状及诊断
- 格式:pptx
- 大小:130.27 KB
- 文档页数:8
毒蛇咬伤原因、症状、治疗与预防全世界共有蛇类2500种,其中毒蛇约650余种,威胁着十亿人口的广大地区。
估计每年被毒蛇咬伤的人数在30万以上,死亡率约为10%。
我国两广地区蛇害严重,每年蛇咬伤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二十五。
我国蛇类有160余种,其中毒蛇约有50余种,有剧毒、危害剧大的有10种,如大眼镜蛇、金环蛇、眼镜蛇、五步蛇、银环蛇、蝰蛇、腹蛇、竹叶青、烙铁头、海蛇等,咬伤后能致人于死亡。
这些毒蛇夏秋屯在南方森林、山区、草地中出现,当人在割草、砍柴、采野果、拔菜、散步、军训时易被毒蛇咬伤。
毒蛇的头多呈三角形,颈部较细,尾部短粗,色斑较艳,咬人时嘴张得很大,牙齿较长。
毒蛇咬伤部常留两排深而粗的牙痕。
无法判定是否毒蛇蛟伤时,按毒蛇咬伤急救。
毒蛇咬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毒蛇的分类:毒蛇大致可分成三大类1、以神经毒为主的毒蛇:有金环蛇,银环蛇及海蛇等,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
2、以血液毒为主的毒蛇:有竹叶青、蝰蛇和龟壳花蛇等,毒液主要影响血液及循环系统,引起溶血、出血、凝血及心脏衰竭。
3、兼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毒蛇:有蝮蛇,大眼镜蛇和眼镜蛇等,其毒液具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两种特性。
(二)蛇毒的有效成份:1、神经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
2、心脏毒:主要作用于心脏引起心衰。
3、溶细胞毒:可使血细胞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坏死。
4、凝血素:可引起血栓形成。
5、各种酶:可引起溶血和组织破坏。
(三)蛇毒的毒性强度:各种毒蛇毒液的毒性强度是不同的,有的毒蛇伤人后死亡率高;有的仅引起症状,下表列出几种毒蛇一次放毒量和致命的干毒量的比较。
(表1-21)表1-21 放毒量与致死量比较(毫克)毒蛇咬伤应该做哪些检查?一般病人可做血液常规及尿液常规检查,严重的病人还要做生化及物理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功酶、尿素氮、肝功能、肌酐、电解质等),以便了解病情进展,判断预后,掌握主动。
毒蛇咬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诊断蛇毒咬伤时要考虑并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否为蛇咬伤:道先必须明确除外蛇咬伤的可能性,其它动物也能使人致伤,如娱蚣咬伤、黄蜂螯伤,但后者致伤的局部均无典型的蛇伤牙痕,且留有各自的特点:如蜈蚣咬伤后局部有横行排列的两个点状牙痕,黄蜂或蝎子螯伤后局部为单个散在的伤痕。
蛇咬伤的治疗与护理一、定义蛇咬伤是指被通过蛇牙或在蛇牙附近分泌毒液的蛇咬后所造成的一个伤口,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严重的病害。
蛇分为毒蛇和无毒蛇两大类,我国大约有50余种毒蛇,剧毒者10余种。
无毒蛇咬伤时,皮肤留下细小锯齿形齿痕,局部稍痛,可起水疱,无全身反应。
毒蛇咬伤,留下一对较深齿痕,可出现严重的局部或全身中毒症状。
二、临床表现(1)神经毒素表现①局部表现:局部症状轻,有时仅有麻木感,无渗液。
②全身表现:伤后0.5~1h即可出现全身症状,表现为全身不适、四肢无力、头晕目眩,继而胸闷、呼吸困难、恶心、晕厥,接着出现神经症状,有视物模糊、眼睑下垂、吞咽困难、流涎、共济失调。
严重者肢体弛缓性瘫痪、惊厥、昏迷、呼吸麻痹、休克。
海蛇毒对横纹肌有严重破坏作用,全身肌肉酸痛、无力,产生肌红蛋白尿、高血钾,导致急性肾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
伤者可能在8~72h内死亡。
(2)血液循环毒素表现①局部表现:肿胀严重,迅速向肢体近心端扩展,常累及躯干部,疼痛剧烈,似刀割火燎,并可出现水疱,组织坏死,伤口有浆液状血性液渗出,并可有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伤口愈合差。
②全身表现: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多发性出血(如鼻出血、便血、咯血、血尿等)、溶血反应(溶血性贫血、黄疸、蛋白尿、急性肾衰竭)、心脏损害(如中毒性心肌病)及休克。
被咬后6~48小时内可能导致伤者死亡。
(3)混合毒素表现①局部表现:局部症状明显,红、肿、热、痛,组织坏死、溃烂。
②全身表现:发展快,后期麻痹困倦、嗜睡、呼吸改变、昏迷、畏寒,发热、广泛出血、腹痛、易昏睡、失语、流涎。
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仍为神经毒性蛇中毒。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般患者可做血液常规及尿液常规检查,严重的患者还要做生化及物理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功酶、尿素氮、肝功能、肌酐、电解质等,以便了解病情进展,判断预后,掌握主动。
四、治疗1.评估了解现场情况,如蛇的大小、特征及咬伤地点,可疑毒蛇咬伤未确诊者,都应按毒蛇咬伤急救处理。
毒蛇咬伤的临床症状及救治药物和方法发表时间:2011-11-24T10:01:42.4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19期供稿作者:黎创幸黄玉兴[导读] 临床上救治毒蛇咬伤首选抗蛇毒血清,抗蛇毒血清是目前国内外一致公认的治疗毒蛇咬伤的特效药。
黎创幸黄玉兴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广东佛山 528000)【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9-0010-02【摘要】简要介绍蛇毒的分类,被不同类型的毒蛇咬伤后的临床表现,救治毒蛇咬伤的特效药—抗蛇毒血清,针对现在抗蛇毒血清供应紧缺,搜集了毒蛇咬伤后的处理和救治方法,供临床参考,以弥补抗蛇毒血清的不足。
【关键词】毒蛇咬伤临床症状蛇毒血清救治方法天气炎热,是毒蛇咬伤的高发季节。
在我国经常造成蛇伤的毒蛇主要有:金环蛇、银环蛇、海蛇、五步蛇、竹叶青、蝰蛇、眼镜王蛇、眼镜蛇、蝮蛇等。
人被毒蛇咬伤后,毒液注入伤口,经淋巴和血液循环扩散,引起局部和全身中毒症状,而且发病急,致死率高。
根据蛇毒的性质可分为血液循环毒,神经毒和混合毒。
1.五步蛇、竹叶青蛇、蝰蛇的毒性为血循环毒,被此类毒蛇咬伤后由于症状重易早期发现,临床表现:(1)局部症状:牙痕大而深,疼痛剧烈,伤口周围或患肢肿胀、严重起水泡,血泡,伤口流血不止,甚至坏死,局部淋巴结肿痛。
(2)全身症状:畏寒、发热、胸闷、心慌、气促、头昏、眼花。
严重者呼吸困难,全身广泛性出血,而且出血难止,血压急剧下降,休克,昏迷,严重者可死于急性心肾功能衰竭。
2.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的毒性为神经毒,被此类毒蛇咬伤后早期症状轻易被忽视(1)局部症状:伤口疼痛不明显,有麻木感,无红肿,无出血或出血不多。
(2)全身症状:早期无症状,1~4小时后有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咽部有异物感,困倦乏力,常有呕吐,肠蠕动先短暂亢进后为抑制,病情迅速恶化,出现眼睑下垂,张口困难,伸舌不灵,吞咽困难,流延,声嘶,呼吸困难,意识清,语言障碍,可用手势表达,重者呼吸变慢,变浅,口唇,指甲发绀,肋间肌麻痹,膈肌活动困难,胸式和腹式呼吸减弱,呼吸不规则,呼吸停止,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四肢瘫痪,肌力消失,胃肠麻痹,甚至昏迷,心跳加快,严重者可死于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
世界已知毒蛇约500余种。
分布在我国的毒蛇目前已知有49种。
但对人体危害较大、经常造成蛇伤的毒蛇主要有10种。
它们是眼镜蛇科的眼镜蛇、眼镜王蛇、银环蛇、金环蛇;海蛇科的海蛇;蝰蛇科的蝰蛇及蝮蛇科的蝮蛇、尖吻蝮(五步蛇)、竹叶青、烙铁头(龟壳花蛇)等。
蛇毒中主要有毒成分有神经毒、心脏毒、细胞毒、出血毒、促凝血成分及抗凝血成分蛋白质、多肽类和多种酶组成。
由毒蛇的毒腺所分泌,呈半透明粘稠状液体,微酸性。
当毒蛇咬人后,由毒腺分泌的蛇毒,经排毒导管、毒牙及伤口,沿淋巴及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
各种毒蛇的头部都有毒牙、排毒导管和毒腺。
当毒蛇咬人时,借着包裹在毒腺外面的肌肉进行收缩,迫使毒腺内的毒液经过排毒导管沿着毒牙的沟(管)道,注入被咬者的伤口内,再经过淋巴和血液循环扩散,引起局部和全身中毒。
蛇毒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由毒性蛋白质,多肽类和多种酶类组成。
其性质为无色、淡黄色、金黄色或浅黄略带草绿色的透明粘稠液体,具有特殊腥味,含水量65-80%。
新鲜时呈微酸性。
在室温时容易腐败变臭,放在冰箱里也会逐渐变质,如经过充分干燥后,密封或放在干燥容器内,其毒性强度或抗原特性都不会改变,可长期保存,但将其加热后,则可发生絮状沉淀,部分毒力即可丧失。
在紫外线照射下,也使蛇毒失去毒力。
蛇毒遇到重金属、乙醇、酚类等也可发生沉淀而变质。
蛇毒易受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溶液、双氧水等),还原剂(如亚硫酸氢钠)、,强酸、强碱所破坏;还易受蛋白水解酶类(如胰蛋白酶、链激酶、木瓜酶、a一糜蛋白酶等)所分解、破坏,从而使其失去毒力。
蛇毒对机体的作用比较复杂。
按其有毒成分的毒理作用,可分为神经毒、血循毒和混合毒三类。
一、神经毒类银环蛇、金环蛇、海蛇等的蛇毒主要含神经毒。
从各种蛇毒中提纯出来的神经毒,其主要作用特点为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传导,引起横纹肌瘫痪,严重者可致外周性呼吸麻痹。
这种作用可分为两种类型:(一)作用子运动终板的突触后膜部位能抑制运动终板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但对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没有影响,其作用原理与箭毒相似。
几种常见毒蛇咬伤鉴别蛇毒有多种性质因为毒液性质不同,所以被不同类型的毒蛇咬伤所产生的症状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此外我们还能从牙印来大致判断是哪种类型的毒蛇咬伤,被毒蛇咬伤后,一定要尽早送去就医,并记住蛇的大致特征,便于治疗。
1.银环蛇局部症状表现:被咬伤后伤口不红、不肿,仅有微痒和感觉减退。
全身症状表现:一般在被咬伤后2-6小时左右出现胸闷、全身乏力、步态不稳、语言不清、吞吐困难、眼睑下垂、流涎、呼吸困难、肌肉抽搐、呼吸麻痹等相关症状。
检查:心电图检查完全性束传导阻塞。
2.金环蛇(详情介绍)局部症状表现:伤口不痛或微痛,周围微红肿,局部呈鸡皮样疙瘩。
全身症状表现:与银环蛇基本相同,不过全身筋骨阵发性疼痛明显。
检查:心电图检查出现窦性心律不齐,其余和银环蛇检查一样。
3.眼镜蛇局部症状表现:伤口周围出血量不多,易闭合变黑,并有麻木感,局部肿胀明显,有血泡和水泡及组织坏死。
全身症状表现:一般在2-6小时左右出现胸闷、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全身疼痛、喉痛、吞咽困难,严重者常因急性循环衰竭、呼吸麻痹很快死亡.检查:白细胞增多,尿检有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心电图检查有心肌损坏。
4.眼镜王蛇局部症状表现:伤口有疼痛或麻木,不过红肿不明显。
全身症状表现:与眼镜蛇基本相同。
但发病急,且严重。
严重者常可在半小时内发病,常因循环衰竭、呼吸麻痹很快死亡。
检查:与眼镜蛇基本相同。
5.五步蛇局部症状表现:有持续剧烈的灼痛感,肿胀现象比较严重,伤口流血多,附近有较多较大的水泡、血泡,组织溃烂和坏死的范围大而深。
全身症状表现:中毒出现快且凶猛,常有心悸、畏寒、发热、胸闷、视力模糊,牙龈、鼻、眼结膜、大小便出血,全身皮下有散在性瘀斑,尿少、尿闭、血压下降、休克等。
检查:血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出血,凝血时间长,血块收缩时间不良。
尿检血尿,心电图有心肌损坏表现。
被毒蛇咬伤后不要剧烈运动6.竹叶青局部症状表现:伤口有灼痛感,肿胀明显。
眼镜蛇咬伤治疗蝮蛇、眼镜王蛇、眼镜蛇等均属风火毒型蛇类(混合毒),咬伤后具有风、火二邪致病的特性。
均兼有风火毒症,或以风毒症为主,或以火毒症为重。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熄风定惊,凉血止血。
常用处方:半边莲、白茅根、生地各30克,黄岑、黄连、黄柏、丹皮、全蝎、川贝各10克,青木香、生大黄各20克,许长卿后下15克,夏枯草12克,蜈蚣3克。
亦是水煎服,每日2~3次。
若火毒偏盛加栀子、知母。
风毒偏盛重加全蝎、蜈蚣。
眼镜蛇(尤其是较大型种类)的噬咬可以致命,取决于注入毒液量的多少,毒液中的神经毒素会影响呼吸;尽管抗蛇毒血清是有效的,但也必须在被咬伤后尽快注射。
在南亚和东南亚,每年发生数千起相关的死亡案例。
蛇毒理化性质是一种复杂的蛋白质混合物,含有多种毒蛋白。
新鲜毒液粘稠,透明或淡黄色,含水65%,比重1.030~1.080,加热650C、以上容易破坏。
新鲜蛇毒呈弱酸性,腥苦味,与空气接触易生泡沫,在常温下24小时变性,冰箱内保存15~30天毒性不变,干燥蛇毒保持原毒力25年以上。
眼镜蛇蛇毒经1000C加热15分钟仍保持部分毒力,非经久煮不能破坏。
凡能使蛋白质沉淀、变性的强酸、强碱、氧化剂、还原剂、消化酶及重金属盐类均能破坏蛇毒。
蛇毒的有毒成分及毒理作用蛇毒的主要成分是神经毒、血循毒和酶,其成分的多少或有无,随着蛇种而异。
1.神经毒(风毒)主要是阻断神经肌肉的接头引起弛缓型麻痹,终致周围性呼吸衰竭,引起缺氧性脑病、肺部感染及循环衰竭,若抢救不及可导致死亡。
神经毒素作用机理:在毒蛇咬伤的神经毒素中就是因为神经毒素抑制了神经肌肉的接头,使骨骼肌不能接受到神经的冲动信号,从而导致肌肉麻痹.产生的表现有如下症状:1)眼睑下垂。
2)吞咽困难。
3)喉中痰涎增多而不能自行吐出。
4)呼吸肌麻痹而产生呼吸困难并引起缺氧。
神经毒素细分又有不同:(1)如银环蛇毒素,是包含突触后神经毒素(α-毒素)和突触前神经毒素(β-毒素)两种。
毒蛇咬伤的表现和处理世界已知毒蛇约500余种。
分布在我国的毒蛇目前已知有49种。
但对人体危害较大、经常造成蛇伤的毒蛇主要有10种。
它们是眼镜蛇科的眼镜蛇、眼镜王蛇、银环蛇、金环蛇;海蛇科的海蛇;蝰蛇科的蝰蛇及蝮蛇科的蝮蛇、尖吻蝮(五步蛇)、竹叶青、烙铁头(龟壳花蛇)等。
蛇毒中主要有毒成分由神经毒、心脏毒、细胞毒、出血毒、促凝血成分及抗凝血成分蛋白质、多肽类和多种酶组成。
由毒蛇的毒腺所分泌,呈半透明粘稠状液体,微酸性。
当毒蛇咬人后,由毒腺分泌的蛇毒,经排毒导管、毒牙及伤口,沿淋巴及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毒蛇咬伤人多发生于4~10月间。
根据毒蛇种类、蛇毒成分以及中毒表现的不同,临床上分为三种类型。
(1)神经毒型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由银环蛇。
金环蛇和海蛇咬伤所引起。
其临床特点是蛇毒吸收快,局部症状不明显,病情发展慢,易被忽视,一旦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则病情危重。
①局部仅有麻痒感或麻木感。
不红、不肿、无疼痛。
②在咬伤后1~3小时开始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出现视物模糊,眼险下垂,嗜睡,四肢无力、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张口及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牙关紧闭等。
严重者四肢瘫痪、惊厥,进行性呼吸困难,昏迷、休克等。
③海蛇咬伤者则可引起模纹肌瘫痪和肌红蛋白尿。
其后肌力恢复较慢。
④病程较短,若能度过1~2天的危险期,很快痊愈。
(2)血循毒型主要表现为血液及循环系统的中毒症状。
常为蝰蛇、竹叶青、尖吻蝮及烙铁头等毒蛇咬伤所致。
特点是局部症状重,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急。
①局部肿胀明显,伤口剧痛,伴出血、水疤,皮下瘀斑甚至局部组织坏死,并迅速向肢体上端蔓延,附近或区域淋巴结肿痛。
②全身症状有胸闷、气促、心悸、烦躁不安、发热、谵妄及全身广泛性出血,如咯血、呕血、鼻血便血、血尿等。
严重者出现黄疽、少尿或无尿、心律紊乱、血压下降,甚至循环衰竭和肾功能衰竭。
(3)混合毒型主要由眼镜蛇、眼镜王蛇、蜂蛇等咬伤引起。
毒蛇咬伤简明手册毒蛇咬伤是一种常见的致命性的疾病,诊断是否正确,决定后续的治疗及预后,所以毒蛇咬伤的正确诊断非常重要,下面从蛇体特征、咬伤时间和地点、发病急缓、局部症状、全身症状、理化检测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来确定诊断。
主要蛇伤诊断一、银环蛇1、蛇体特征:中形蛇类,头椭圆,眼较小,尾巴尖细而长,体背黑白环玟相间,白纹较黑色部分细窄,腹面色白。
2、活动时间:夜行蛇类,秋末中午或闷热天阵雨后也外出活动。
3、活动地点:栖息于平原及丘陵地带多水之处,如山坡,坟堆附近、山脚、路旁、田梗、河滨、鱼塘旁、水沟、墙脚、住宅附近和菜园等处。
4、局部表现:伤口一般不红不肿不痛或仅有微痛,有时有麻木感;伤口一般有2个牙痕,针尖样大小,间距0.8-1.5cm。
5、全身症状:发病较慢,伤后1-4小时出现头晕、头重、眼花、四肢无力、肌肉酸痛,瞳孔多散大(早期),逐渐出眼睑下垂(常有),咽痛、吞咽困难(常出现)、流涎、舌瘫难语、四肢瘫软、肌张力下降、呼吸急促(常出现)、呼吸衰竭,经人工呼吸3-14天可恢复自主呼吸和肌张力。
6、血清:精制抗银环蛇毒血清。
7、中医治疗(1)中成蛇药选用①青龙蛇药10片,每4小时1次。
②季德胜蛇药20片,每4小时1次。
(2)辩证论治①证属蛇毒风邪、动风抽搐。
②治法:祛风止痉、疏风解毒。
③方药:防风15-20g、南星10-20g、青木香15-30g、白芷15-20g、僵蚕10-20g、羌活10-20g、附子10-20g、天麻10-15g、仙茅10-30g。
④加减:风动抽搐频繁在上方中加蜈蚣3条,全蝎9~15g。
二、金环蛇1、主要特征:中大型蛇类,头呈椭圆形,尾巴短,尾末钝圆而略扁,头背黑色,体尾部有黑黄相间宽环纹环绕周身,腹面灰白色。
2、活动时间:属夜行蛇类,白天盘着身体,把头钻身下,怕见阳光。
3、活动地点:活动于温热地带平原,丘陵山区的丛林中,近水域或塘边、溪沟边,或山坡岩洞内和住宅周围。
4、局部表现:金环蛇咬伤后可见牙痕2个,间距离1.5cm,伤口不流血或少流血,伤口不痛或微痛,周围皮肤呈荔枝样皮疹或鸡皮疙瘩,局部微肿,患肢淋巴结可触痛。
毒蛇咬伤病人的护理知识点
1、毒蛇咬伤后的主要临床表现:局部疼痛,肢体肿胀,并向肢体近端蔓延,伤口周围有大片瘀斑、血疱甚至局部组织坏死,有淋巴结肿大表现。
2、毒蛇咬伤后的主要治疗措施:立即在伤口近端环形缚扎伤肢,延缓毒素吸收扩散;尽快局部清创排毒,全身应用蛇药、抗蛇毒血清等中和蛇毒。
3、毒蛇咬伤的急救措施:
(1)冷静并斜躺:病人切勿惊慌奔跑,以免加速蛇毒的吸收和扩散,放低伤口,使伤口低于心脏。
(2)环形缚扎:立即在伤口的近心端10cm用布条或绳索等环形结扎,并在20分钟每隔1~2分钟放松。
(3)伤口排毒:大量冷水冲洗伤口,用手自上而下向伤口挤压。
伤口冲洗后,用锐器在咬痕处挑开,深达真皮下,扩大创口排出蛇毒。
毒蛇咬伤者禁忌切开,防止出血不止。
(4)转送病人时应注意伤肢不宜抬高。
(5)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伤口。
局部降温可减小毒素吸收速度。
(6)解毒措施:胰蛋白酶有直接分解蛇毒的作用,可在伤口四周做局部浸润或在伤口上方作环状封闭。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被蛇咬伤如何判断是否是毒蛇咬伤?
导语:如果蛇咬伤发生在夜间无法看清蛇形,从伤口上也无法分辨是否为毒蛇所伤时,万万不可等待伤口情况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是否被毒蛇咬伤。
蛇毒分类
按其性质可分为:神经毒、血循毒、混合毒三大类。
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等主要含神经毒。
患者被咬伤后,伤口局部无炎症表现,仅有轻微刺痛、微痒、麻木、感觉减退,往往不引起注意而耽误诊治。
全身中毒症状出现较迟,一般在咬后1-6小时才开始,一旦出现,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全身不适、头晕眼花、呼吸困难、视力模糊等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机生命。
蝰蛇、尖吻蝮、竹叶青等主要含血循毒。
患者咬伤后,伤口局部红肿、疼痛剧烈,流血不止肿胀迅速向肢体上端蔓延,常有水泡、淤斑,中毒严重者可引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少尿、无尿,最后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等主要含混合毒。
患者被咬伤后,伤口周围红肿疼痛,范围迅速扩大,伤口流血不多但很快闭合变黑。
伤口周围有血泡。
全身中毒症状于咬伤后2-6小时出现,常有困倦思睡、呕吐、畏寒、吞咽困难、语言障碍、心律失常的表现。
在野外施工、旅游时,一旦被蛇咬伤要迅速判断是否是毒蛇咬伤?
一是看蛇形:毒蛇的头多呈三角形,身上有彩色花纹,尾短而细;无毒蛇头呈椭圆形,身上色彩单调,尾细而长。
最好将咬人的蛇打死以供诊断参考。
二是看伤口:毒蛇咬伤的伤口表皮常有一对大而深的牙痕,或两列小牙痕上方有一对大牙痕,有的大牙痕里甚至留有断牙;无毒蛇咬伤
生活常识分享。
毒蛇咬伤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毒蛇咬伤概述毒蛇咬伤(venomous snake bite)是指被毒蛇咬伤,毒液由伤口进入人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中毒性疾病。
目前全球有毒蛇650余种,剧毒的195种。
我国有毒蛇60余种,剧毒的10余种,主要有眼镜蛇科(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蝰蛇科(蝰蛇、尖吻蝮、竹叶青、蝮蛇、烙铁头)、海蛇科(海蛇)。
根据蛇毒的主要毒性作用不同,毒蛇咬伤的临床表现也不相同,病情严重程度与毒蛇种类、伤口深浅、毒蛇注毒量、毒液吸收量和中毒时间长短有关。
我国每年被蛇咬伤者达10万人次,死亡率5%~10%。
毒蛇咬伤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循环衰竭、急性肾衰竭、出血及凝血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及时处理伤口,早期足量给予抗蛇毒血清,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英文名称:venomous snake bite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全身常见症状:根据蛇毒的主要毒性作用不同,毒蛇咬伤的临床表现也不相同。
局部症状有伤口红肿、疼痛、麻木、出血、坏死等,全身症状包括四肢无力、头晕、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肌肉疼痛、肌肉僵硬、晕厥、血压下降、呼吸浅快且不规则等主要病因:毒蛇咬伤人体时,毒液经排毒导管输送到毒牙,注入咬伤的创口,经淋巴和血液循环扩散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蛇毒抗原测定、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气分析、降钙素原、超敏 C 反应蛋白、X 线检查、CT、磁共振(MRI)、超声、心电图、肌电图重要提醒:我国每年被蛇咬伤者达10万人次,死亡率5%~10%。
毒蛇咬伤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循环衰竭、急性肾衰竭、出血及凝血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抗蛇毒血清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
毒蛇咬伤后超过24~48小时未能得到抗蛇毒血清治疗,如果出现 DIC 或多脏器功能衰竭者预后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