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产玉米的特点及育种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超高产玉米的特点及育种策略[五篇范例]第一篇:超高产玉米的特点及育种策略超高产玉米的特点及育种策略实习目的:参观考察和学习玉米高产育种示范田,熟悉玉米育种的主要材料和主要工作环节以及各环节试验田的设计方案;考察学习省玉米区域试验的实验设计方法和各类高产玉米的生长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
实习时间:实习地点:实习内容:一、超高产的含义“超高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一述语一般用于粮食作物栽培或育种中,在栽培上一般是指作物单产在800 kg/667 m2以上。
超高产玉米杂交种一般是指生产潜力在800 kg/667 m2以上或产量超过对照品种20%以上的玉米高产良种。
二、超高产玉米的特点超高产玉米品种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解决好个体、群体及外界环境之间的矛盾,从而获得超高产量:1、可解决好个体内部的矛盾。
玉米个体内部的矛盾主要是最大限度提高经济系数,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比例。
玉米个体具有光合效率高,转化效率高的特点,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千粒重是玉米个体主要的产量因素。
这些因素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但穗行数、出籽率、千粒重较穗长、行粒数相对较稳定。
超高产玉米品种个体的基因决定这些因素能够伸缩自由,发挥到最佳产量状态。
2、可解决好群体发育与个体发育之间的矛盾。
个体发育是基础,群体发育是保证,个体发育和群体发育要相互协调。
针对某一品种,可以采用密度试验检验群体与个体是否协调统一,如设定单因素品种试验,每667m2密度层次分别为3500株、4500株、5000株、5500株。
通过试验对比,总结寻找出该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充分利用个体与群体的增产因素,解决好群体发育与个体发育之间的矛盾。
3、可处理好生长发育和环境条件之间的矛盾。
俗话说:品种是内因,环境是外1 /3因,外因影响内因。
外界环境复杂多变,会直接影响品种的增产增收。
因此超高产玉米品种要有良好的综合抗逆性及适应性。
综合抗逆性主要包括抗病、抗虫、抗倒伏、耐旱涝等,从而适应不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
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防治策略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门路,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对于农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防治策略。
一、选优良品种要想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首先要选用适宜的品种。
选择优良的玉米品种应考虑以下因素:1.生长期:一般情况下,生长期为105天的玉米品种适合南方地区种植,而115天的适合北方地区种植。
2.耐逆性:要选用具有耐寒、耐旱、耐倒伏等特点的玉米品种。
3.抗病性:要选用具有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
4.产量高:在相同条件下,产量越高的品种越有利于农民增收。
二、合理施肥1.基肥:基肥施用时一般在春季、秋季进行。
肥料种类可选择有机肥、化肥等,施肥量一般根据土地的肥力情况和品种的需求量而定。
2.追肥:追肥应根据玉米的生长情况和地块肥力情况合理施肥。
一般在玉米生长初期、抽穗期和灌浆期进行追肥。
3.叶面施肥:叶面施肥是一种有效的补充肥料方式,可避免土壤肥力不足或矿质质量不良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三、良好的田间管理1.密植:良好的密植能够提高玉米的产量和抗风倒伏的能力。
2.及时松土和除草:将土松散有利于促进玉米的生长,除草能够减少草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3.定时定量灌溉:玉米的灌溉需要定时定量进行,以保证玉米的生长需要。
四、病虫害防治1.病害防治:病害防治需要选用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并根据不同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虫害防治:虫害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措施,但是应该注意化学品的种类和使用方式,以免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高产玉米,除了选用适宜的品种外,在施肥、田间管理和病虫防治方面也需要做到合理、有效、安全。
希望农民朋友们都能够在科学种植技术的指导下,实现玉米产量的提高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明显提升。
玉米超高产栽培措施玉米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栽培技术的先进与否,关系到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随着农业科技进步的不断提高,我们已经可以实现玉米的“超高产”,策略取决于有效的栽培措施。
一、良种选育选用新品种或优良品种,是获得高产的一个关键步骤。
良种应选择一些优质且适应自身地理环境的品种。
二、土壤管理选用新品种或优良品种,是获得高产的一个关键部分。
在土壤处理中,特别要注意肥料管理,保证土壤的生产力。
墒情管理:晒土、晒墒两法结合。
墒幅管理:在五分之一的时间内,将土壤水分补充到土壤容量的70%以上。
三、施肥管理合理施肥是玉米种植的核心。
施肥系统包括基肥、追肥和叶面肥等。
肥量的施加直接关系到玉米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
同时,玉米的生产也需要矿物质元素比较好的平衡,否则也会影响玉米的生长。
根据玉米在不同生长期的营养需要,早春使用复合肥和底施宜深,5-6叶期施用氮磷钾复合肥,追肥施用速效性肥料。
不同基肥含量的不同,追肥应精细化调节,不断增加玉米对各种矿物质元素的利用率,提高产量和品质。
四、植株调节植株调节是玉米栽培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包括喷药、割顶、中留、整枝等方面。
进行植株调节,有助于调控玉米生长的方向、促进开花结果。
五、病虫害防治玉米的生长过程中,会经历虫害和病害的侵袭,如玉米螟、吉大卫氏细胞杆菌、叶斑病等。
农民需要及时调查病虫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推荐采用化学防虫、药物防治、物理清除等方法进行防治。
同时,为了避免玉米栽培过程中病菌的传播,应严格管理农具和施用资料的卫生。
六、排渍排盐排渍有利于土壤环境的更新,排除土壤酸的物质,使土壤更加富含养分。
排盐是防治因盐分过高而造成的土壤盐渍化的措施,通过盐分利用与排出的良好组合,调节土壤发育,使土壤发生质变,从而促进玉米的生长。
七、灌溉管理定时、科学的灌溉也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确保积极生长的角质体获得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同时还可以增加土壤水分,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最终提高玉米产量。
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耐旱、耐高温、适应性强等特点。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适时育苗、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精细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等方面。
一、品种选择品种选择是玉米高产的前提,选用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的品种,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在品种选择方面,应根据地区气候、土壤、病虫害等因素,选择耐旱、耐寒、高产、抗病虫害的品种。
二、适时育苗适时育苗是玉米高产的关键环节,育苗质量直接影响后期的产量和品质。
适时育苗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最佳的育苗时间。
一般来说,北方地区玉米种植以4月下旬-5月初为适宜育苗期,南方地区则以3月下旬-4月初为适宜育苗期。
育苗方法可以采用温床或地面育苗,育苗床宽度不宜过宽,一般以1.2米为宜,育苗箱高度以10-15厘米为宜。
三、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玉米高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密植可以减少玉米植株之间的竞争,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一般来说,密植的玉米产量较稀植的玉米高出10%左右。
但密植玉米也容易引起秆薄、穗小和穗数少等问题。
因此,密植的玉米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及时调整肥料、加强病虫害防治等,以保证玉米高产和品质。
四、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玉米高产的关键之一,施肥要根据玉米生长的阶段、土壤肥力和病虫害情况等因素进行。
一般来说,春季种植玉米需要进行基础施肥,秋季种植玉米则需要进行后补肥。
基础施肥以磷钾肥为主,以增加玉米的根系肥量和抗寒能力;后补肥以氮肥为主,以增加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速度,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五、精细管理精细管理是玉米高产的关键,包括及时修剪根系、保持土壤水分、适时除草、及时除虫等。
及时修剪根系可以增加玉米的根系肥量,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保持土壤水分可以保证玉米生长的需要,减少玉米的干旱和缺水情况;适时除草可以减少玉米植株之间的竞争,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及时除虫可以防止病虫害对玉米的危害,保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六、防治病虫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高产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高产优质玉米种植技术一、选好种子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农民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
选好种子是玉米种植的第一步,也是关乎整个玉米种植周期的重要环节。
选种的基本原则是生长期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生长势强,产量高,抗病虫能力强,糯性好。
应选择抗旱、抗倒伏、适应性好的新品种,结合农田条件选择与使用种子的科技指导书。
要选择具有较好基因性状的种子,在生产实践中,品种的稳产性、抗逆性和适应性是玉米种子选育的核心问题。
二、合理施肥玉米是对养分需求较大的作物,合理施肥是增加产量的关键环节。
在施肥上可以根据当地土壤肥力和作物营养需要进行,在播种前应根据土壤肥力情况进行基础施肥,通常每亩追施稻青素、尿素、钾肥、钙肥以及硼肥等微肥,保证玉米整个生长周期养分供应的丰足。
播种前利用有机肥结合化肥施用,均衡配比施用,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的比例为一比六比二比一。
在生长期末,如颗粒增大或花后追施氮肥,以追施磷、钾为主,最好能在月季之前施用完毕,待铺播玉米再行基础追肥。
三、合理密植密植是为了使玉米光照更充足,提高单株玉米总产量。
但是密植不是越密越好,应根据所选玉米品种的生长特性、作物生产潜能、气候环境条件等来确定,一般按密度60~75 cm*20~30 cm(亩株数6~8万株),如再高,产量总要下降。
玉米密植要合理,因为稻谷丰产,玉米绝对是光合速度越来越快,同光合盛期在玉米成熟阶段,分光合期盛基本跟秧光合期盛基本一致。
适当稀植有利于提高单株籽粒产量,而且有利于光合物质的运转,提高光合作用,提高光合从而增加果实的一般数量。
稀植后剩菌就干辣—单株产量,提高玉米的产量。
四、适时灌溉充足的水分是玉米生长发育的基本要求,适时灌溉是保证水分充足的关键。
根据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可以科学合理规划灌溉水量,如在玉米整个生长期,灌溉主要在玉米生长期的返青阶段、灌水期和苞期、抽雄期、授粉期、灌浆期等,以便充分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
在播种前后1个月实行田间翻耕、翻晒,提前灌播沟基地深翻灌草,增加地面零附蓄水能力和土体肥沃性储水能力。
高产优质玉米种植技术措施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作物产量对我国的经济和国计民生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玉米的种植效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的种植技术措施,实现高产优质玉米的种植。
一、适宜的品种选择高产优质玉米种植要先从品种选择入手,选用抗病虫、适应性强、丰产稳产及品质优良等特点的品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情况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比如在南方湿润地区,应选用抗霉变、耐积水、适应湿气环境的品种;在北方早熟地区,应选择早熟性较强的品种。
二、良好的土地准备玉米的生长对土壤的要求比较高,采用良好的田间垦土、施肥、耕作等措施,建立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助于玉米的顺利生长。
场地平整度应高,农田内不留压土,而且要松软,具备良好的透气和保水特性。
三、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对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及品质至关重要。
在生长季节内,适时施肥,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比例,在保证玉米营养充足的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根系的发育,促进坐果成穗。
四、科学的播种技术选择适当的播期,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选择适宜的播种技术。
播种要求密度匀称,单株距离保持在25-28厘米。
按照均匀密植的原则进行播种,并注意周围环境的调整和控制。
五、严格实施病虫害防治玉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玉米种植者应该做到防患于未然,落实好病虫防治和除草的工作。
一般采用机械、化学和物理的防治措施,确保玉米生长的环境安全。
六、正确的灌溉管理对于缺水的地区,应该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玉米生长周期制定科学的灌溉计划。
要注意稳定土壤温度,保证水质流畅和水分平衡。
七、及时注意玉米生长的动态在玉米种植的全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玉米的生长情况,随时了解玉米的生长状态。
同时,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有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高产优质玉米种植技术措施玉米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种植优质高产的玉米,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可以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要种植高产优质的玉米,需要采取科学的种植技术措施。
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高产优质玉米种植技术措施。
一、选择适宜的品种选用适宜的玉米品种是种植高产优质玉米的第一步。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产量高、品质优良的玉米品种。
不同地区的玉米品种选择略有不同,一般可以在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或者农业科研院所咨询,选择适宜的玉米品种。
二、合理施肥玉米的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因此合理施肥是种植高产优质玉米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播种前应充分施足基肥,一般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辅以适量的复合肥,使土壤养分充足,为玉米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
在玉米生长期间,还需根据玉米的生长需求进行追肥,保持土壤肥力的充足。
三、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可以使玉米的光照充足,促进光合作用,从而增加玉米的产量。
一般情况下,丰产型的玉米每亩密植量为6-8万株,而优质型的玉米每亩密植量为5-6万株,具体密植量可以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品种特性等进行调整。
四、合理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种植高产优质玉米的关键环节。
在整个生长周期中,需要及时进行田间管理措施,包括除草、松土、中耕、追肥、浇水等。
特别是在玉米抽穗期和灌浆期,需要注意加强灌溉,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
在玉米生长期间,还需要注意防治玉米病虫害,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保证玉米的生长健康。
五、科学收获科学的收获也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
一般情况下,玉米的收获时间以玉米籽粒的含水量为准。
一般情况下,玉米籽粒的含水量达到25%-28%时,可以进行收获。
收获时需要选择晴朗的天气,避免受雨淋,影响玉米的品质。
收获后,需要对玉米籽粒进行晾晒和贮存,保证玉米的品质。
高产优质玉米种植技术措施包括品种选择、施肥、密植、田间管理和科学收获等多个方面。
玉米超高产栽培措施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提高对于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玉米超高产,可以采取以下栽培措施:1. 种子选择: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如抗旱性、耐病虫害的品种,以提高玉米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2. 地块准备: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作为种植基地,通过旋耕、犁田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通气性。
3. 施肥管理: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玉米生长需要,合理施用有机肥、复合肥和微量元素肥料,保证玉米的养分供应,提高玉米的养分利用率。
4. 控制病虫害:定期巡查田间,及时发现并控制玉米病虫害的发生,采用合适的农药和生物防治措施,防止病虫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5. 节水措施:采用合理的灌溉管理,避免过度灌溉和水浪费,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方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灌水成本。
6. 深耕松土:在播种前进行深耕松土,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有利于玉米根系的发育和营养吸收,促进玉米生长。
7. 控制密度:根据玉米品种和生长特性,合理控制播种密度,避免过密造成资源竞争,或稀疏影响产量,保证玉米的光照、营养和水分供应均衡。
8. 去花套袋:玉米的叶鞘和花穗袋状的结构易引起害虫滋生,可以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进行去花套袋,减少害虫的危害,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9. 及时除草:保持田间干净整洁,及时除草,防止杂草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减少养分和水分的竞争,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
10. 种植技术指导:农民应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灵活运用现代种植技术,如遮阳、剪顶、补缺水、观测病虫害等,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农作物管理策略,提高产量和质量。
通过上述措施的综合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实现玉米超高产,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还需要农业部门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支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玉米超高产的技术水平。
玉米超高产种植技术
玉米超高产种植技术是指采用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在相同土壤条件下,实现玉米单亩产量大幅提高的种植方法。
以下是玉米超高产种植技术的具体措施:
1. 选择品种:选择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品种,如811、玉米308、早玉337等。
2. 良种块茬:在同一块地里不要种植同一种作物,应种植多种作物轮作,以确保土壤养分平衡。
3. 深耕松土:春耕深度应达到25-30厘米,秋耕深度应达到30-35厘米,以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性能。
4. 施肥:通过化肥和有机肥两种施肥手段相结合,控制施肥量、提高利用率,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
5. 控制病虫害:对病虫害及时进行防治,使用农药应选择低毒、高效、保健型药剂,减少对玉米的伤害。
6. 优化配方肥:按照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时令气候等因素,选择适宜的配方肥,改善土壤质量,加速作物生长。
以上是玉米超高产种植技术的一些措施,实现超高产还需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人工管理水平等个体化方案。
超高产玉米的特点及育种策略
一、超高产玉米的特点
超高产玉米品种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解决好个体、群体及外界环境之间的矛盾,从而获得超高产量:
1、可解决好个体内部的矛盾。
玉米个体内部的矛盾主要是最大限度提高经济系数,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比例。
玉米个体具有光合效率高,转化效率高的特点,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千粒重是玉米个体主要的产量因素。
这些因素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但穗行数、出籽率、千粒重较穗长、行粒数相对较稳定。
超高产玉米品种个体的基因决定这些因素能够伸缩自由,发挥到最佳产量状态。
2、可解决好群体发育与个体发育之间的矛盾。
个体发育是基础,群体发育是保证,个体发育和群体发育要相互协调。
针对某一品种,可以采用密度试验检验群体与个体是否协调统一,如设定单因素品种试验,每667m2密度层次分别为3500株、4500株、5000株、5500株。
通过试验对比,总结寻找出该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充分利用个体与群体的增产因素,解决好群体发育与个体发育之间的矛盾。
3、可处理好生长发育和环境条件之间的矛盾。
俗话说:品种是内因,环境是外因,外因影响内因。
外界环境复杂多变,会直接影响品种的增产增收。
因此超高产玉米品种要有良好的综合抗逆性及适应性。
综合抗逆性主要包括抗病、抗虫、抗倒伏、耐旱涝等,从而适应不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
生产实践证明:玉米应把抗倒伏和耐旱性放在首要位置,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品种的抗倒伏、倒折能力要强,耐旱性要持久。
新品种至少要抗4种以上主要病害,如小斑病、粗缩病、青枯病、锈病、黑粉病、弯孢菌叶斑病,而且要抗玉米螟、蚜虫危害。
二、超高产一米的育种策略
1、发掘和创新玉米新种质:种质资源的利用与改良、新材料的引进和创新是
玉米杂交种产量突破的必然之路。
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狭窄,资源利用率低是限制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
发掘和创造新的种质,拓宽玉米种质基础,改良和培育一大批优质、抗病、耐旱、耐贫瘠和资源高效利用型的育种材料,为超高产育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按照中期或长期目标进行群体改良,选择符合要求的优异种质,通过合成新的群体并进行驯化和改良,创造符合当地需要的新育种材料。
改良外来种质的适应性或导入外来种质的某些优良基因,创造新的玉米种质素材。
应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将某种生物的有利基因转移到玉米上,培育具有新的特异性状的材料或品种,在产量、抗逆性、适应性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根据杂种优势模式原理,将热带、亚热带自交系与温带系杂交,产生半外来群体,经过简单改良,选育新型自交系。
2、高密度大群体:多数品种在高密度下表现空秆、秃尖、倒伏、病害严重等症状,耐密性差和抗逆性不足,严重制约了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区域,降低了新品种的国际竞争能力。
高耐密植自交系的选育是高耐密品种育成的基础,采取高密度条件下选育出的自交系抗倒伏,耐低光照,不易空秆和秃尖,适宜密植。
通过增大早代特别是S1的选择群体,使基因重组类型增多、变异范围加大,选择优异基本株机会增加。
在选二环系早代时, S0群体含量300~600株,下一代仍在高密度下进行家系选择,早代群体密度13. 5万株/hm2,或更高密度, S3降到6万株/hm2,完成后续选择。
高密度大群体育种法除鉴定抗性外,还可以鉴定基因对微环境的反应,如穗位整齐度、果穗大小整齐度、结实率、秃尖、虚尖、子粒灌浆与脱水速度、生育期与环境的互作等,可以淘汰对微环境敏感的基因型。
3、异地环境穿梭选择:异地环境穿梭育种应选择适当干旱、冷凉、阴雨寡照、多风、多病害等逆境,营造自然而充分的地区从事育种和材料鉴定。
通过早代S1~S3变换不同的生态条件选系,或者多个不同生态区的育种单位将同一基本材料分别在各自不同区域选择,再进行种质混合和交流,通过多点次多区域联合选育和鉴定,以空间换时间,可使所选育的自交系适应性广、抗性丰富,特别是去除对光照温度的敏感性,扩大适应区域和增强综合抗性,可使育种效率和育成新优系的几率增高。
4、多类型严选择:多类型是玉米超高产育种的遗传基础,不仅亲本要高产、综合抗性好,而且表现和遗传机制要不同。
严格选择标准,对影响总体育种目标和生
产上可能造成严重减产风险的不良性状如抗倒性差、高感丝黑穗病、易空秆、秃尖、不易制种等要完全淘汰。
在育种过程中,直接使用虽有优点,但又有许多缺点的材料是很危险的,因为携带有不良基因的材料,一旦进入育种过程,只要经过一次配子自由组合,就可达到基因的动态平衡,要完全淘汰不利基因和完全聚合优良基因一样困难,甚至更困难。
5、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标记是指反映生物个体或种群间基因组差异特征的DNA片断,在育种过程中对目标性状进行选择是新品种培育的中心环节,利用遗传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可以极大地提高选择的效率,减少育种过程中的盲目性。
把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基因进行遗传标记,对目标性状进行跟踪选择,把常规育种中的表型选择转化为基因型选择,通过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所构建的分子遗传图谱,可为育种者指明育种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