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第6章环境污染对植物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901.50 KB
- 文档页数:46
生态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随着人类工业活动的不断发展和扩张,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其中,生态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变化生态环境变化指的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等的作用,导致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变化。
这些变化的结果,往往会进一步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从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城市化和人口增长随着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不断加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这些需求的满足,往往伴随着建筑、交通、工业化等连锁反应,对生态环境给予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2. 过度开发与砍伐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往往会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和砍伐森林等行为。
这些行为使得本来丰富多样的自然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生物也因此失去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3. 污染排放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不仅影响人们健康,也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例如,大量排放的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垃圾等,会破坏生物栖息环境,导致物种比例失衡,从而影响了生态平衡。
二、生态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1.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生态环境变化不仅破坏了自然生境的完整性,还会使得许多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了损毁,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 生态系统功能的衰退生态系统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物质能量等方面的循环而保持着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仅会导致其中生物的丧失,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失调,造成物种比例的失衡,从而对整个生态平衡产生不利的影响。
3. 宏观生态学平衡的打乱生态学平衡意味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平衡关系。
生态环境变化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影响,会使得具有稳定平衡关系的生物群落受到打乱,引起物种比例失衡,从而影响到全球的宏观生态平衡。
三、保护生态环境与多样性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1. 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通过法规制度的规范和监管,以及纵向的合法监管机制,才能有力防止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城市环境生态学复习题生态学基础部分(生态因子、种群、群落)1、在有限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逻辑斯蒂)。
2、在有限环境中,当初始种群的数量较少时,全部空间和资源几乎未被利用,种群增长近似(指数)增长。
3、(群团)分布是最常见的种群空间分布结构。
4、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般分为(均匀)、(随机)、(群团)3种类型。
5、(最小面积)是指能够包括群落中绝大多数的植物种类并表现岀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一定面积。
6、典型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一般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层)4层。
7、瑙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中,(隐芽)植物以隐藏在地下或水中的芽度过不利季节,而地上部分死亡。
8、我国植被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为三级,即植被型、群系和(群丛)。
9、(重要值)是一个综合数值,能够充分地显示岀不同植物在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
10、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四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11、植物群落中,所占据空间最大,利用环境最充分和对群落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种,称为(建群种)。
12、(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300。
13、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14、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15、光照强度达到(光补偿点)时,植物吸收与释放(CO2)的速率相等。
1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17、生理有效辐射中,(红橙)光和(蓝紫)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部分。
18、根据植物开花所需要的日照长短,可区分为(长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
19、种群逻辑斯蒂增长方程dN/dt = rN (1 - N/K)中的K代表(环境容纳量)。
20、(多度)表示所调查样地上植物种的个体数量。
21、草原上的草食动物数量总是变动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由于(生态系统的负反馈作用)所导致的。
22、在自然状态下,大多数的种群个体分布格局是(群团分布)。
城市生态环境学第一章引论?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学家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以人为本,人口、活动、设施、物质、科技、文化高度集中,并不断高速运转的开放性有机综合体。
?城市的定义(联合国):凡拥有10万人以上,居住、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的面积,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聚区域。
?人口高度集中、物质高度集中、设施高度集中、活动高度集中、科技文化高度集中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基本特征。
?人、物(生物、非生物)、空间(理化环境),是构成城市的三个基本因素,三位一体,以人为主体。
以人为主体是城市的根本性质。
?城市的主要机能:居住、工作、休息、交通。
?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6月5 日世界环境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称主体)而言的,总是作为某个中心事物的相对面而存在的。
?环境对干扰具有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隐显性、灾害放大性、持续反映性、不可逆性。
?生态:关于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命有机体存在的周围空间,包括空气、阳光、水体、地质、地貌、动物、植物、微生物、土壤等,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或称自然条件。
?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称为生态环境(有机体所处的环境或称生活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学其学科性质具有交叉性、二重性和综合性。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资源方面,二是环境方面,三是生态方面。
?环境问题是指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地球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作用于人类,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的问题,或者说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生态学中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环境污染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而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对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性的科学。
在生态学中,环境污染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来讨论环境污染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的定义和特点环境污染主要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有害物质和能量排放,这些排放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负面影响。
它是一种过量、不良或有害的物质性或能量性输入,造成环境的破坏或生态平衡的失调。
环境污染的主要特点包括:1. 时空交互性: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当地的环境和生态系统,还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上扩散,以至于影响远离污染源的地区。
2. 综合性:环境污染往往涉及多种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方面,可能同事发生。
3. 累积性:环境污染物可以在环境中逐渐积累,长期影响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4. 毒性: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可能对生物体产生毒性作用,尤其是对某些敏感和易受影响的生物种群。
二、环境污染的影响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空气质量:大气中的污染物质主要由工厂、机动车辆、用能设施等排放而来,这些排放物质加重了大气质量下降的程度。
例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硫化物等物质的排放会引起臭氧发生、酸雨形成、颗粒物沉积等多种环境和生态问题。
2. 污染水环境:水质污染主要由於工业废水、农家肥料和居民废水等引起的污染。
这些废水与大部分污染物质进入河流等水体后,可能会导致河流环境和生态系统受到污染,对其中的生物体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污水中若有高浓度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容易使一些藻类和无足类生长顺畅,形成大面积的藻类突发生长,并泛滥成灾。
3. 土壤质量下降:土壤污染主要是由於人类活动引起的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生产等。
所排放的污染物质可能会渗入土壤,影响土壤贡献和生物多样化。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在未来的城市绿化建设中,制定的城市发展规划应该是可行的、()。
A、全面的B、超前的C、科学的D、完善的正确答案:C2、一般来说,城市的绿化体现在城市的绿化率、人均绿地占有量和O三个方面。
A、绿地建设水平B、绿地面积C、绿地种类D、绿地调节功能正确答案:A3、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资源子系统包括回收指标、消耗指标和OoA、循环指标B、利用指标C、再生指标D、治理指标正确答案:D4、生态承载力受到环境制约、人类愚智制约和()。
A、人口性别比例制约B、人口年龄制约C、人口分布制约D、人口密度制约正确答案:D5、对于某个绿地中优势种和亚优势种的分析采用的主要分析方法是()。
A、层次分析法B、专家评估法C、成分分析法D、主成分分析法正确答案:D6、采用无人机、遥感、卫星定位的方式对城市生态进行研究体现了城市生态与环境学中()。
A、数理模型被广泛应用B、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结合C、新技术的应用D、资料统计与观察相结合正确答案:C7、我国目前的老龄化特征是发展速度快、性别比例不均衡、地区分布不均衡和()。
A^超前性B、滞后性C、前瞻性D、不稳定性正确答案:B8、环境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相得益彰的阶段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阶段。
A、彩化B、生态化C、艺术化D、绿化正确答案:C9、下列不属于影响广场绿化因素的是()。
A、原有自然环境B、经济效益C、广场性质D、政策正确答案:B10、规划设计的重要性体现在设计一定要有文化特点、设计一定要有可行性和()。
A、体现一定的对象和目标B、具有一定经济效益C、具有生态功能D、注重经济成本正确答案:B11、城市风景、风貌、建筑特色属于城市环境中的()。
A、生态环境B、美学环境C、物理环境D、社会环境正确答案:B12、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被称为()。
A、人工环境B、自然环境C、社会环境D、次生环境正确答案:D13、经济学观点认为()是城市经济组织的基础。
1. 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人口居世界首位,但地区分布差异很大C.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太低2.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影响是( ) B.人口基数大,每年人口增长数量太多D.人口素质低,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A.人口增长,使人均耕地减少B.人口增长,使人进一步开垦土地,人均土地不变C.人口增长,使人进一步开垦土地,人均土地增加D.人口增长,使人开垦土地,人口与土地同步增长3.在自然资源总量综合排序中,我国排在( )A.第2 位B.第5 位C.第8 位4.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资源状况B.科技发展水平D.第10 位C.人口的文化( )D.生活消费水平5. 1998 年9 月渤海发生赤潮,使山东烟台、河北、天津等地养殖业造成数亿元的损失。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发生的原因是( )A.水中CO2 含量大量增加C.大气中的CO2 含量增多B.环境污染,海区富营养化D.水中O2 过多6.科学家从野生植物中提取的青蒿素可用于临床中治疗疟疾,这一事实表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A. 间接使用价值B.潜在使用价值C.直接使用价值D.科学研究价值7.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内许多原有的特有物种面临灭绝威胁,为保护这些特有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 ( ) A.就地保护 B. 易地保护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严格控制污染8.下列行为属于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 ( )A. 回收废旧电池 C.雨季回灌地下水B.建立垃圾发电站D.充分利用黄土高原土地资源9.下图表示两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10.下列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 O 1.0 2.0 3.0 人口出生率(%) 不正确是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B.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到重要位置C. 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D.专家预测,到 2032 年前后,我国将出现人口高峰,将达到 14.7 亿人左右11.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优劣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人时间 ⅠA. Ⅰ 、 Ⅱ 、ⅢB. Ⅱ、 环境容量时间ⅡC. Ⅲ 、 Ⅱ 、 Ⅰ ( )人 原有 环境容量 口数 量 新的环境容量时间 ⅢD. Ⅰ 、Ⅲ 、 Ⅱ12.(改编)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燃料。
名词解释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
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指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生活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或可被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诸事物和完整过程所形成的统一体。
而体现这种整体性和相互连续性的思想,就是系统思想。
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的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
城市生态系统:指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植被:指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花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和。
城市风:由于城市生产和生活消耗大量的燃料,致使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气温,热气温上升,形成一个低压区,郊区冷空气随之侵入市区构成的空气环流。
灾害现象:指由自然界异常现象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的生命收到的损失。
分为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现象。
选择/填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学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
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生态学、城市学、人类生态学、景观生态学。
资源承载力:自然资源条件(淡水、土地、生物、矿藏等)社会资源条件(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道路系统、市场因子、经济发展实力)技术承载力: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
1.经典生态学与现代生态学经典生态学:意识到环境和气候对生物生长的影响;生态学从描述、解释走向机制;生态学已在学科范围层面构建其系统;生态学专门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的涌现现代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形成;条件:高精度的分析测定和遥感等技术发展;客观:社会的需求-环境、人口和资源问题2.城市生态学:对人们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如何受其环境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
3.现代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边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
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特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理;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调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和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生态化发展。
4.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环境+城市生态。
城市环境:城市人类外部的物理环境城市生态: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包括以下三种类型:①人工环境及复合系统②以人为中心的复合体③环境要素与生态关系结合型5.城市物质:指构成城市及维持城市运行所必须的成分6. 城市物质(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①物质丰盈程度对城市选址的影响②城市物质中隐藏流的比例反映了城市发展环境代价和负面效应大小③城市物质的人均消耗强度反映了城市的经济结构特征④城市物质流对城市地质环境的影响⑤城市物质数量与城市规模的关系7.城市物质效应分析:城市物质流分析(围绕物质的输入、输出与存量来进行。
主要包括数据收集、整理、指标计算和分析等环节),城市物质代谢分析(通过分析物质流动与资源消耗,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结构变化来研究物质代谢的动力机制与调控策略)8.能源的概念: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
9.能源的三个基本特征:利用的相互替代性,传递与转化性,品质的差异性除此之外,城市能源的特征独特性还体现在:(1)构成及运行的系统性(2)生产及消费的不均衡性(3)能源消耗在城市中的集聚现象(4)城市能源流动的网络(5)城市能源利用效率10.能源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选址:工业革命前后,城市对内外能源的利用的跨度变化城市规模:城市化、中小城市、大城市、巨型城市人口迁移:农村缺乏有效的能源系统城市形象: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全球一体化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11.能源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能源类型具有不同的污染效应,因此能源消费结构直接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城市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城市生态学的概念1. 定义: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关注城市环境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 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这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具体包括:- 生物成分:植物(如城市绿地、公园)、动物(如宠物、野生动物)、微生物(如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
- 非生物成分:水(如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如城市土壤特性和污染)、气候(如城市热岛效应)、建筑物(如住宅、商业建筑)。
3. 研究内容: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探讨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
- 城市生态因子的作用:分析城市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如何影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其解决方案。
- 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提出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策略。
二、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背景: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 代表性事件:关注城市卫生条件、绿化和公共健康问题。
2. 形成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标志:芝加哥学派的社会生态学研究,特别是帕克和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 成果:城市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
3. 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特点: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如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
- 重要著作: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提出了生态规划的理念。
4. 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趋势:与其他学科如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交叉融合。
- 焦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
城市绿化对环境的影响城市绿化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增加植物覆盖和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自然景观,并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
城市绿化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治理手段,在保护人类健康、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市绿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1. 植物吸附污染物植物通过表皮吸收大气中的颗粒物、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等污染物,净化空气。
植物表面上复杂多孔的叶片结构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够有效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并将其固定在叶片表面。
2. 植物释放氧气光合作用是植物能够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而释放到空气中的过程。
通过在城市内增加植被覆盖和园林绿地等方式,可以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改善空气质量。
3. 调节温度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大量水分,水分的蒸发过程会带走一定的热量,从而起到降温作用。
适当增加城市内部的树木覆盖率能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在夏季减轻高温天气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
城市绿化对水资源的影响1. 地下水补给植被地下根系对土壤产生一定的固结作用,增加土壤孔隙度并扩大水分入渗速度,提高了地下水补给速率。
适当增加城市内部的树木与草坪等植被覆盖率将有助于提高地下水补给能力。
2. 缓解洪涝灾害城市的硬化表面会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容易形成局部洪涝。
而丰富的植被覆盖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和渗透性,减少径流量,并起到减缓洪涝灾害的作用。
3. 水质改善城市内部通过增加湖泊、河流和湿地等水域面积,能够使得雨水先行沉淀,并经过自然过滤层处理后进入地下水体或排入河流,达到净化水质、保护水资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目的。
城市绿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维护生物多样性合理规划城市内部生态系统结构,增加绿地面积和自然景观,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和食物来源。
这有助于维护城市外围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连接通道,促进物种迁移和基因流动,维持地方生态平衡。
2. 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城市内部绿地可作为人们进行户外运动、休闲娱乐和社交活动的场所。
城市生态学有关课题
城市生态学是指研究城市环境中生物群落和城市生态系统相互
作用的学科,主要关注城市环境中的生物群落、城市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与人类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与城市生态学相关课题: 1. 城市绿化与生物多样性:探讨城市绿化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
影响,以及城市绿化对城市生态功能的作用。
2. 城市垃圾管理:研究城市垃圾处理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其对植物、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城市垃圾。
3. 城市水资源管理:探讨城市水资源对人类生活和城市生态系
统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城市水资源,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植物群落的变化、动物物种的多样性以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5.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探讨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稳定性等方面。
6. 城市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
展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并实现城市的可
持续发展。
7. 城市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恢复:探讨城市环境变化对城市生
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生态系统恢复来缓解城市环境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些仅是城市生态学领域的一部分课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1、什么是海绵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二元水循环水在社会经济系统的运动过程与水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过程一样,也具有循环性特点。
社会水循环通过取用水、排水与自然水循环相联系,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矛盾着的统一体—水循环的整体,即二元水循环系统3、什么是城市的雨岛效应?雨岛效应,,城市中高楼大厦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4、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①城市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②城市化的水文效应,改变了局部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出现“雨岛效应”现象。
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④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⑤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5、什么是LID?LID实现的措施。
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
①保护和修复城市天然河湖:划定河湖蓝线,立法禁止围填河湖及天然湿地。
对已渠化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②修建生物滞留池:一般修建于流域上游,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储蓄水量并清除污染物,从而达到水量和水质调控目的。
③湿滞带:是一种狭长的渠道,对来自于停车场、人行道、街道以及其它不透水性表面的径流进行过滤和入渗,与传统渠道区别的是其表面铺设有植被。
分为湿滞水池、干滞水池、人造湿地④植被覆盖:在不透水性建筑的顶层覆盖一层植被,是由植被层、介质层、过滤层以及排水层等构成一个小型的排水系统。
⑤透水性地面: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能够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6、核心思想“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
四、简答(3×5分)1、城市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⑴城市拥挤⑵住房紧张⑶城市基础设施滞后(4)环境污染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⑴环境污染引起中毒⑵环境污染致癌⑶环境污染引起突变和畸变③对人的心理影响2、试述城市生态系物质代谢的特征进入城市物质有天然输入和人工输入。
其中一部分在市内不发生变化,仅作为流通物质或商品保持原形在输出城市或保留城市中,另一部分很快被使用而改变其形态。
3、城市生态规则应遵行那些原则?①整体优化②协调共生③功能高效④趋适开拓⑤生态平衡⑥保护多样性⑦区域分异4、什么是“生境”?试述城市生境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联系。
答:生境是生物有机体(个体、种群或群落)占据的空间范围内全部环境条件的总称。
城市中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不仅改变了土地的性质,同时对他的环境条件,包括小气候、土壤、水文等产生影响,加强了城市生境的分化。
5、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答:①城市生态系统中生命系统的主体是人群,人口发展代替或限制了其他生物的发展②人是城市的操纵者和生产者,有事顶级消费者③是调节者有事被调节者6、试述城市人口规模和结构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答:城市人口规模和结构从数量和组成上反映了城市人口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特征和作用,前者反映城市规模的主要标志之一;后者表明城市人口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7、我国城市社会结构的空间特征有哪些?(1)以城市功能布局为基础形成了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基本构架(2)功能混合的旧城区或规模较小的城市形成一种混合的社会空间结构(3)单位的空间格局决定我国城市社会结构的空间布局8、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原则有哪些?(1)多种效益的统一(2)生态合理性与生产可行性的统一(3)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组合(4)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重视多样性9、城市地质再累的主要类型有哪些?(1)地震灾害(2)崩滑流灾害(3)地面变形灾害(4)风沙尘暴灾害(5)地下水污染灾害(6)海平面上升灾害10、城市景观规划工作一般分哪几个景观层次?(1)城市总体景观(2)城市区域景观(3)城市局部景观11、发展城市生态农业的主要途径有哪些?(1)合理调整农业结构(2)综合整治农业环境工程(3)生态农业基地建设(4)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12、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1)城市生态系统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城市生态系统需要有一个人工管理完善的物质输送系统,以维持其正常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