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语文八级下2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湖心亭看雪

张岱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背诵课文,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更好地培养文言语感;

2、了解张岱及其时代背景;

(二)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及明清小品的语言风格。

2、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体味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痴”与情趣,了解小品文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如果此时我们窗外正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屋中的我们又正上着《湖心亭看雪》,那该多有情趣,可惜课不逢时,很是遗憾。那洁白的雪花,飘飘洒洒,仿佛整个大地是一个童话的世界。而历来吟咏“雪”的诗歌散文数不胜数,其中你是否还记得的一些著名诗句或诗篇呢?——有岑参《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丽想象,有白居易:“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的沉重苍凉;有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夸张想象;也有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

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伟人气魄!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雪景,伟人眼中的雪景充满着帝王的大气,那么张岱笔下的雪景又如何呢?

那我们先来了解张岱其人,正如孟子曾说的“知人论事”,也就是说知其人才能真正读懂其文。

二、走近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等。今天要学习的《湖心亭看雪》堪称是张岱也是晚明诗化小品文的代表作。

〖过渡〗:题目是《湖心亭看雪》,偌大的西湖,作者为何要选取了这个位置来看雪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湖心亭。

三、有关“湖心亭”:

湖心亭在西湖中央,小于三潭印月。在湖心亭极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清帝乾隆在亭上题过匾额“静观万类”,以及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所以,作者选择了湖心亭去看雪是个绝佳的位置。

四、疏通文意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张岱其人,也了解了其看雪的绝佳位置:湖心亭,那让我们一起来配乐朗读和欣赏这篇美文。

1、配乐朗读:先让一位同学来朗读。

2、自由质疑:不懂的重点字词和难词、难句,快速梳理文章。

3、再次齐读朗读文章。以便进入课文情境

五、整体把握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此文记叙的要素,以方便我们快速把握整体内容。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有没完整?)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还有舟子、小童;

事件——仅仅是看雪吗?还有湖心巧遇同好。

2、既然题目是《看雪》,请大家快速划出作者所“看”到的雪景。投射相应地西湖雪景图片,学生将文字对应图片。

3、作者是怎样来写雪景的?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①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②作者连用三个“与”,着眼于“大”字,写出了雪后的天地上下一片混沌,难以辩清;

③作者选择四个特写镜头来精心描画雪中诗意盎然的景物: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移步换景,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写其依稀可辨,而且其镜头则是从大到小,直至微乎其微。这是简约的画,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这的确符合大雪中的景物特点。给人以超然物外,悠远脱俗之感。

——白描:原是一种国画技法,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文学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突出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不雕琢,不渲染,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提问】:那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这种手法?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长与短、点与线、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这也符合作者的态度举止,只是静静地观赏、静静地体味。

4、作者又是怎样写湖心亭巧遇的呢?遇到谁?他是怎样的人?你何以见看出?作者的心情又如何?

〖明确〗:虽在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由景写到赏景之人,人是景中景,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作者的心情并不直接描写,反而写二客“见余大喜”,实是作者自己的心声。凡是情绪比较活跃的地方,都是从他人写出。见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痴”的是“舟子”。他始终是淡然的,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

※文章做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可收尾了。为何还要借船夫之口点出自己的“痴”?

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把一个“痴”字写透。“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且与作者自己高雅情趣形成鲜明对比,以他人之口隐隐道出世俗之人与高雅文人的判然之别。下里巴人/阳春白雪

六、探究交流

1、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为什么却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呢?

〖明确〗:本文题目虽是《湖心亭看雪》,但作者的目的绝不是单纯是为了写景,从结构上来看,上段是欣赏湖中之雪景,下段则是欣赏湖中赏雪之人。为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两个同好而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西湖的奇景是因西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人的参与,为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痴迷于雪景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情致情趣。请你在文中找出作者“痴”在何处?

〖明确〗: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可文章开头的纪年仍用“崇祯”(正所谓“羁鸟恋旧林”,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表现了作者对故国旧朝的怀念之情:痴情。)“独”(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大喜”,“强饮”,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酒逢知己千杯少。饮罢相别方才“问其姓氏”,却又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只讲心灵相通。

3、舟子言作者“痴”,是褒是贬,如何理解?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

大凡世间彻悟人生,超脱世事者多有“痴”意,“痴”态,“痴”行。

正如张岱在《五异人传》所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舟子等常人的眼中的确是一种痴举。但竟然有二客早就煮酒赏雪于湖心亭上,这在舟子看来更是“痴”举。通过他的喃喃自语,把常人与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别有怀抱、孤高冷寂的品格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其间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悠远脱俗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他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达到统一和谐。以前我们已经提到过中国古代文人如此钟情山水,是因为自然山水足以给我们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痴人”是对张岱的确切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人与自然的交融,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脱俗的雅情雅趣。所以,湖上的雪夜奇景固然值得梦忆,而奇景背后超尘脱俗的情致和夜逢知己的奇遇则更值得欣喜。

七、课文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