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原料感官检测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10
1 范围适用于能通过人的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进行感观检查的动、植物性饲料原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原料标准》3 术语和定义(无)4 管理职责4.1 品管部收货组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对公司进货原(辅)料进行检验。
4.1.1 视觉:观察原料或辅料的形状、粒度、色泽、霉变、虫蛀、结块或杂质等。
4.1.2 嗅觉:通过嗅觉来鉴别原料或辅料具有的特殊气味。
4.1.3 味觉:通过舌舔或牙咬来检查原料或辅料的味道、硬度及口感等。
4.1.4 触觉:用手指头捻取原料或辅料,通过感触来判定其水分、硬度、粘稠性等。
5 管理内容和要求5.1 玉米a) 观察其颜色:较好的玉米呈黄色且均匀一致,无杂色玉米。
b) 随机抓一把玉米在手中,嗅其有无异味,粗略估计(目测)饱满程度、杂质、霉变、虫蛀粒的比例,初步判断其质量。
随后,取样称重,测容重(或千粒重),分选霉变粒、虫蛀粒、不饱满粒、热损伤粒、杂质等异常成份,计算结果。
玉米的外表面和胚芽部分可观察到黑色或灰色斑点为霉变,若需观察其霉变程度,可用指甲掐开其外表皮或掰开胚芽作深入观察。
区别玉米胚芽的热损伤变色和氧化变色,如为氧化变色,味觉及嗅觉可感氧化(哈腊)味。
c) 用指甲掐玉米胚芽部分,若很容易掐入,则水分较高,若掐不动,感觉较硬,水分较低,感觉较软,则水分较高。
也可用牙咬判断。
或用手搅动(抛动)玉米,如声音清脆,则水分较低,反之水分较高。
5.2 豆粕a) 先观察豆粕颜色,较好的豆粕呈黄色或浅黄色,色泽一致。
较生的豆粕颜色较浅,有些偏白,豆粕过熟时,则颜色较深,近似黄褐色(生豆粕和熟豆粕的脲酶均不合格)。
再观察豆粕形状及有无霉变、发酵、结块和虫蛀并估计其所占比例。
能量饲料的感官检验作者:赵兵兵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2期一、感官检验的定义与方法1.感官检验是指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借助看、闻、尝、触等方式,对饲料原料的形态、颜色、气味、质地等是否正常作出判断,对原料中是否含有异物作出估计。
感官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也是初步的饲料质量检验手段。
2.感官检验的方法(1)视觉法指通过肉眼、放大镜等观察饲料原料的外观形态、颜色、虫变、霉变等质量状况。
(2)触觉法指通过手的捏、摸、搓等方式,对饲料原料含水量与质地进行初步判断。
(3)嗅觉法指通过嗅觉器官感受饲料中挥发性气味,进而评判饲料品质的一种方法。
二、感官检验项目与观察要求1.感官检验项目颜色:原料有无代表性的一贯颜色。
质地:原料有无代表性的一贯质地。
气味:原料有无代表性的气味。
发霉:原料有无霉变。
污染:有无昆虫、鼠类及鸟粪。
杂质:有无灰尘、金属和石块等(杂质指能通过直径3mm圆孔筛和无饲用价值的原料以外的物质)。
2.饲料的感官特征观察要求通过肉眼、放大镜等观察饲料原料的外观形态、颜色、虫变、霉变等质量状况。
观察时,可将试样摊放于白纸上、在充足的自然光或灯光对试样进行观察。
可利用放大镜,必要时以比照样品在同一光源下对比。
注意识别试样标示物质的特征,注意有无掺杂物、热损、虫蛀、活昆虫等,检查有无杂草种子及有害微生物感染。
通过手的捏、摸、搓等方式、对饲料原料的含水量与质地进行初步判断。
嗅觉检查的目的在于判断被测试样标示物质的固有气味,并检查有无腐败、氨臭、焦糊等不良气味,嗅气味时应避免环境中其他气味的干扰。
三、能量饲料的感官特征观察1.玉米的感官特征一般黄玉米的颜色为淡黄色至金黄色,通常凹玉米H勺颜色比硬玉米浅。
正常的玉米无酸味或霉味,无虫害和杂质,颗粒饱满、整齐、均匀、质地紧密,略具玉米的甜味,初粉碎时具有生谷味道。
玉米霉变的征兆首先是胚轴变黑,其后是胚变色,最后是整粒呈烧焦状。
虫蛀的玉米可见虫蛀孔、虫或虫尸以及排泄物。
青贮饲料质量的感官鉴定法
判定青贮饲料质量的优劣,最简单的方法是感官鉴定,必要时才进一步做实验室鉴定。
利用感官鉴定青贮饲料质量的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一看颜色。
以越接近原料颜色越好,品质良好的呈黄褐色或黄绿色;中等的呈黄褐色或暗绿色;低劣的呈褐色或黑色。
二闻气味。
良好的青贮饲料具有弱酸香味和酒香味;酸味较浓的次之;有霉味和酸臭味的不可饲喂。
三辨质地。
良好的青贮饲料在窖内压得非常紧密,但取出来后很松散,质地柔软,略带湿润,植物的茎、叶分辨明显。
茎、叶黏成一团或干燥粗硬的均伪劣品。
禁为劣质和霉变的青贮饲料,注意科学搭配。
实验报告2实验名称:鱼粉中各种掺假物的检测(定性分析)实验时间:2023.5.8 地点:饲料厂实验室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饲料原料鱼粉中可能掺杂的掺假物种类,并通过相应的快速检测方法分辨出鱼粉中的掺假物。
二、实验材料鱼粉样品2.80 mm的标准筛网三、实验内容与方法(一)感官鉴别检测1. 视觉方法从视觉上观察鱼粉的特征,包括颜色、形状等。
鱼粉经过脱脂、烘干后,颜色非常深,如果是自然晒干的鱼粉,则颜色会相对较浅。
2. 嗅觉方法好的鱼粉有清香鱼粉气味,有明显的咸腥味,而掺假鱼粉有腥臭味、氨味、酸败味,掺有植物性木质素类原料的鱼粉有夹杂的植物味道,掺有其他动物性饲料的鱼粉混杂动物气味。
或借助灼烧的方法,用电磁炉烘烤鱼粉,好的鱼粉有鱼香味,而掺假鱼粉有难闻、异臭或芳香味。
3. 口感好的鱼粉入口即化,有清香鱼片的味道;掺假鱼粉则含而不化,有辣味、涩味、苦味、酸败的味道(哈喇味)等(慎用此法,注意卫生安全)。
4. 触觉方法好的鱼粉手感细腻、光滑、松软,形状类似肉松;而稍微掺假的鱼粉,质地明显粗糙,有细小颗粒。
(二)物理鉴别检测1. 水溶法水溶法适用于掺入花生壳粉、小麦麸、稻壳、锯末等植物纤维类物质,河沙、石粉等矿物质的鱼粉的鉴别。
选取试样2~4 g于高型烧杯中,加入4倍的水,经过剧烈搅拌混合后,静置一段时间,观察烧杯中物料在水中的分布状况。
一般情况下,优质的鱼粉经水搅拌后,上方不会出现漂浮物,下方不会出现明显的沉淀物;而掺入小麦麸、花生壳粉、锯末等物质时会浮在水面,掺杂沙子、石粉等较重的物质时在水中会快速下沉。
2. 过筛法将鱼粉样品用孔径为2.80 mm的标准筛网进行筛选,标准鱼粉至少有98%的颗粒通过,否则说明鱼粉中有掺假物,使用不同网眼的筛子可检出掺入的掺假物。
3. 气味测试法根据样品燃烧时产生的气味可以判别鱼粉的真伪。
燃烧时,若闻到类似纯毛发燃烧后的气味,说明鱼粉中有动物性原料;若闻到谷物干炒时的芳香味,说明鱼粉中有植物性原料;取样品20 g,放入小烧瓶或三角瓶中,加10 g大豆粉、适量水,加塞后加热15~20 min,去掉塞子后可以闻到氨气味,则说明鱼粉中有尿素掺入。
动物性饲料原料一、鱼粉1.感官鉴别呈粉末状,含鳞片、鱼骨等,加工良好的鱼粉均可见肉丝,但不应有过热的颗粒及杂物,也不应有虫蛀、结块现象。
鱼粉颜色随原料鱼种不同而异,墨罕敦鱼粉呈淡黄或淡褐色,沙丁鱼粉呈红褐色,白鱼粉呈淡黄或灰白色。
加热过庋或含脂较高者,颜色加深。
具有烤鱼香味,并稍带鱼油味,混入鱼溶浆者腥味较重,但不应有酸败、氨臭等腐败味及过热之焦味。
2.显微观察体视镜下观察可见鱼粉为一种小的颗粒状物,表面无光泽。
鱼肉表面粗糙具有纤维结构,其肌纤维大多呈短断片状,易碎,卷曲,表面光滑无光泽,半透明。
鉴定鱼粉的主要依据是鱼骨和鱼鳞的特征。
鱼骨坚硬,多为半透明至不透明碎片,一些鱼骨片呈琥珀色,其空隙为深色;一些鱼骨具有银色光。
鱼骨碎片的大小、形状各异,鱼体各部分(头、尾、腹、脊)的骨片特征也不相同。
鱼鳞为薄、平或卷曲的片状物,近透明,外表面有一些同心环纹,有深色带及浅色带而形成一年轮。
鱼皮是一种似晶体的凸透镜状物体,半透明,表面碎裂形成乳色的玻璃珠。
在生物镜下可见鱼骨为半透明至不透明碎片,孔隙组织为深色,纺锤形,有波状细纹,从孔隙边缘向外延伸。
3.品质判断(1)贮存期间品质变化高蛋白高脂肪原料容易受环境影响而降低价值,鱼粉即为一个典型例子。
鱼粉贮存期间造成品质下降的现象有以下几种。
a.霉害高温多湿和贮存不良时鱼粉易发霉,失去风味,降低品质,影响适口性,并有中毒的危险。
b.虫害南方湿热气候,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虫害。
日晒制品容易产生蛆,干燥制品常有昆虫着生,卵、幼虫、蛾均有,造成失重,降低养分含量,昆虫排泄物也可引起毒害。
c.鼠害鼠害造成的损失也很大,除啃食损失及排泄物污染外,并会传播壁虱及病原菌。
d.焦化鱼粉含磷量高,长期运输或贮藏,容易升温而发生自燃,使鱼粉呈烧焦状而失去使用价值,鸡食后易引起食滞,应注意。
e.褐变与脂肪氧化贮存不良时,鱼粉表面出现黄褐色油脂,味变涩,难消化,甚至有很强的油臭使畜禽拒食。
1 范围适用于能通过人的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进行感观检查的动、植物性饲料原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原料标准》3 术语和定义(无)4 管理职责4.1 品管部收货组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对公司进货原(辅)料进行检验。
4.1.1 视觉:观察原料或辅料的形状、粒度、色泽、霉变、虫蛀、结块或杂质等。
4.1.2 嗅觉:通过嗅觉来鉴别原料或辅料具有的特殊气味。
4.1.3 味觉:通过舌舔或牙咬来检查原料或辅料的味道、硬度及口感等。
4.1.4 触觉:用手指头捻取原料或辅料,通过感触来判定其水分、硬度、粘稠性等。
5 管理内容和要求5.1 玉米a) 观察其颜色:较好的玉米呈黄色且均匀一致,无杂色玉米。
b) 随机抓一把玉米在手中,嗅其有无异味,粗略估计(目测)饱满程度、杂质、霉变、虫蛀粒的比例,初步判断其质量。
随后,取样称重,测容重(或千粒重),分选霉变粒、虫蛀粒、不饱满粒、热损伤粒、杂质等异常成份,计算结果。
玉米的外表面和胚芽部分可观察到黑色或灰色斑点为霉变,若需观察其霉变程度,可用指甲掐开其外表皮或掰开胚芽作深入观察。
区别玉米胚芽的热损伤变色和氧化变色,如为氧化变色,味觉及嗅觉可感氧化(哈腊)味。
c) 用指甲掐玉米胚芽部分,若很容易掐入,则水分较高,若掐不动,感觉较硬,水分较低,感觉较软,则水分较高。
也可用牙咬判断。
或用手搅动(抛动)玉米,如声音清脆,则水分较低,反之水分较高。
5.2 豆粕a) 先观察豆粕颜色,较好的豆粕呈黄色或浅黄色,色泽一致。
较生的豆粕颜色较浅,有些偏白,豆粕过熟时,则颜色较深,近似黄褐色(生豆粕和熟豆粕的脲酶均不合格)。
再观察豆粕形状及有无霉变、发酵、结块和虫蛀并估计其所占比例。
文件制修订记录1.0目的为了明确饲料原料和成品的检验管理,防止不合格原料的进厂和使用以及杜绝不合格产品出厂,确保饲料产品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2.0范围适用于采购原料和成品料的出厂质量检验工作。
3.0职责3.1 原料库管负责原料的取样,车间包装组人员负责成品取样,品控部负责样品感官质量检验工作;化验室人员负责对原料、成品进行主成分及其他指标检测,并出具化验单。
3.2 人员资质:饲料检化验人员取得农业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能够独立开展饲料产品的检验。
4.0工作程序4.1样品抽取与检验4.1.1 样品的抽取①原料取样:到厂原料查验合格后,按照批次码放(大宗原料每车算一个批次),按照要求填写原料基本信息标识卡(名称、生产商、生产日期、批号、保质截止日期),贴到取样袋上,然后按照批次取样,并检查感官指标是否正常。
大宗原料须多点取样,使样品具有代表性。
②成品取样:每批次取样袋由品控部填写成品标识卡(批号、产品代码),包装组人员按照操作规程对成品进行取样,现场品控对成品感官进行检验。
4.1.2 检验要求①原料检验:根据《原料验收标准》对原料进行主成分及其他含量检测,定期检测原料卫生指标;②成品检验:A、出厂检验项目:感官、水分、粒度、净含量为检测项目。
B、定期检验项目:复合预混合饲料每周抽取 5 批次产品进行 2 种以上维生素和 2 种以上微量元素进行检测;配合料每周抽取 5 个批次,对粗蛋白、粗灰分、钙、总磷进行检测。
主成分检测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2 年。
4.2检验方法检验方法按照企标进行,若企标中无规定,按照国标或行业标准进行检验。
4.3检验记录化验人员如实填写检化验原始记录,根据《原料验收标准》、企业标准及“检测允许误差”进行结果判定。
4.4检验报告编制与审核检验报告包含成品批号、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检测结果、检验结论等内容,品控部负责人对报告中内容进行复核,签字下发。
5.0记录原始记录、成品检测报告。
饲料原料掺杂、伪造的鉴别检测方法大全(一)鱼粉的掺假检验A.物理方法:(1)感官检查法:根据鱼粉成分的形状、结构、颜色、质地、光泽度、透明度、颗粒度等体征来检查。
① 标准鱼粉一般为颗粒大小均匀一致,稍显油腻的粉状物,可见到大量疏松呈粉末的鱼肌纤维及少量的骨刺、鱼鳞、鱼眼等物;颜色均匀一致,呈浅黄、黄棕或黄褐色;手握有疏松感,不结块,不发粘,不成团;有浓郁的烤鱼味,略有鱼腥味。
② 鱼粉色泽随鱼种而异,墨罕敦鱼粉呈淡黄色或淡褐色,沙丁鱼粉呈红褐色,白鱼粉为淡黄色或灰白色。
加热过度或含油脂高者,颜色加深。
如果鱼粉色深偏黑红,外观失去光泽,闻之有焦糊味,为储藏不当引起自燃的烧焦鱼粉。
如果鱼粉表面深褐色,有油臭味,是脂肪氧化的结果。
如果鱼粉有氨臭味,可能是贮藏中脂肪变性。
如果色泽灰白或灰黄,腥味较浓,光泽不强,纤维状物较多,粗看似灰渣,易结块,粉状颗粒较细且多成小团,触摸易粉碎,不见或少见鱼肌纤维,则为掺假鱼粉,需要进一步检验。
(2)漂浮法:取少许样品放入洁净的玻璃杯中,加入10倍体积的水,剧烈搅拌后静置。
观察水面漂浮物和水底沉淀物,如果水面有羽毛碎片或植物性物质(稻壳粉、花生壳粉、麦麸等)或水底有沙石等矿物质,说明月份中掺入该类物质。
(3)气味测试法:根据样品燃烧时产生的气味判别是否掺入植物性物质。
真品燃烧时是毛发燃烧的气味,如果出现谷物干炒的芳香味,说明掺入植物性物质。
另外还可以根据气味判别是否掺入尿素。
只需要取样品20克放入小烧杯中,加10克生大豆粉和适量水,加塞后加热15-20分钟,去掉塞子后如果能闻到氨气味,说明掺入尿素。
(4)汽泡鉴别法:取少量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或白醋,如果出现大量汽泡并发出吱吱声,说明掺有石粉,贝壳粉、蟹壳粉等物。
(5)显微镜检法:显微镜检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识别出大多数掺假物,但因为需要使用立体显微镜,故一般常用于大中型饲料企业或养殖户。
使用显微镜检法需要熟悉一些常见掺假物的典型显微特征。
饲料原料感官检验与检验分析的允许误差值感官检验的一般检验项目:水份(粗略)、颜色、色泽、气味、杂质、毐变、虫蛙和结块、异味等可以从外观上由感官查测的项目饲料原料感官检验与检验分析的允许误差值一、饲料原料的感官检验:感官检验的一般检验项目:水份(粗略)、颜色、色泽、气味、杂质、毐变、虫蛙和结块、异味等可以从外观上由感官查测的项目。
二、饲料原料检验分析允许误差值1、粉碎粒度:全部通过的绝对误差为0.2,即小于或等于0.2%的残留筛上物为通过合格:筛上物小于或等某数值时,绝对误差为2%,即某数值再加上2%不超过时也判定为合格。
如16目筛上物小于2%,当测定值为22%时,可判定为合格。
2、机脂肪:当测定值小于5%时,允许分析相对误差为10%。
如:标准规定粗脂肪为3%,绝对误差为0.3%即达到2.7%即为合格:当测定值为5%-10%时允许分析相误差为5%,当测定值在10%以上时,允许分析相对误差为1%。
3、粗蛋白:当测定值在10%以下时,允许分析相对误差为3%;当测定值在10%-25%时,允许分析相对误差为2%;当测定值在25%以上时,允许相对偏差4%。
4、粗纤维:测定值小于10%时,允许绝对误差0.4%如标准规定粗纤维9%时,分析值不超过9.4%即可判断为合格,测定值10%以上时,允许相对偏差4%。
5、粗灰份:测定值在5%以上时,允许分析相对误差为1%,但粗灰分标准规定小于5%时,可相应提供相对误差,但不超过5%。
6、钙:当测定值在1%以下时,允许分析相对误差为10%,当测定值为1%-5%时,允许分析相对误差为5%;当测定值在5%以上时,允许分析相对误差为3%。
7、磷:当测定值小于0.5%时允许相对偏差10%;当测定值大于或等于0.5%时允许相对偏差3%。
8、盐:当测定值在3#以下时,允许绝对误差为0.05%,当测定值在3%以上时,允许相对偏差为3%。
9、水份:水份测定结果允许绝对误差为0.4%。
6种简单的饲料原料鉴别方法介绍一些简单的鉴别市场饲料原料真假伪劣产品的方法。
1 麸皮 麸皮中常发现掺有滑石粉、稻谷糠等,掺入量一般为8-10%。
将手插入一堆麸皮中然后抽出,如果手指上粘有白色粉末,且不易抖落则说明掺有滑石粉;如易抖落则是残余面粉;再用手抓起一把麸皮使劲攥,如果麸皮成团,则为纯正麸皮;而攥时手有涨的感觉,则掺有稻谷糠;如攥在手掌心有较滑的感觉,则说明掺有滑石粉。
2 豆粕(饼) 豆粕(饼)中常掺有泥沙、碎玉米或5-10%的石粉,豆饼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至30%。
水浸法:取需检查的豆粕(饼)25克,放入盛有250毫升水的玻璃杯中浸泡2-3小时,然后用木棒轻轻搅拌可看见豆粕(碎饼)与泥沙分层,上层为饼粕,下层为泥沙。
碘酒鉴别法:取少许豆粕(饼)放在干净的磁盘中,铺薄铺平,在其上面滴几滴碘酒,过1分钟,其中若有物质变成蓝黑色,说明掺有玉米、麸皮、稻壳等。
生熟豆粕检查法:常用熟豆饼做原料,而不用生豆饼,因生豆饼含有抗胰蛋白酶、皂角素等物质,影响畜禽适口性及消化率。
方法是取尿素0.1克置于250毫升三角瓶中,加入被测豆粕粉0.1克,加蒸馏水至100毫升,加塞于45℃水中温热1小时。
取红色石蕊试纸一条浸入此溶液中,如石蕊试纸变蓝色,表示豆粕是生的,如试纸不变色,则豆粕是熟的。
3 鱼粉 鱼粉中掺有棉籽粕、菜籽粕、尿素、沙粒等杂物,其蛋白质含量会下降至40%。
感官检测法:标准鱼粉颗粒大小一致,可见到大量疏松的鱼肌纤维以及少量鱼刺、鱼鳞、鱼眼等,颜色呈浅黄、黄棕色或黄褐色,用手捏有疏松感,不结块,不发粘,有鱼腥味,无异味;掺假的鱼粉可见颗粒、形状、颜色不一的杂质,少见或不见鱼纤维及骨、刺、眼球等,呈粉状且颗粒细,易结块呈小团状,手握成团状,发粘,鱼味淡,有异味。
气味检测法:取样品20克放入三角瓶中加入10克大豆饼和适量水,加塞后加热15-20分钟,去掉盖子后,如能闻到氨气味,说明掺有尿素。
水浸法: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或玻璃杯中,加入10倍的水,充分振荡后静置,若掺有砂石或其它矿物质则沉到试管或玻璃杯底部,若有棉饼、羽毛粉、麸皮等会浮出水面;真鱼粉无此现象。
1 范围适用于能通过人的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进行感观检查的动、植物性饲料原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原料标准》3 术语和定义(无)4 管理职责4.1 品管部收货组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对公司进货原(辅)料进行检验。
4.1.1 视觉:观察原料或辅料的形状、粒度、色泽、霉变、虫蛀、结块或杂质等。
4.1.2 嗅觉:通过嗅觉来鉴别原料或辅料具有的特殊气味。
4.1.3 味觉:通过舌舔或牙咬来检查原料或辅料的味道、硬度及口感等。
4.1.4 触觉:用手指头捻取原料或辅料,通过感触来判定其水分、硬度、粘稠性等。
5 管理内容和要求5.1 玉米a) 观察其颜色:较好的玉米呈黄色且均匀一致,无杂色玉米。
b) 随机抓一把玉米在手中,嗅其有无异味,粗略估计(目测)饱满程度、杂质、霉变、虫蛀粒的比例,初步判断其质量。
随后,取样称重,测容重(或千粒重),分选霉变粒、虫蛀粒、不饱满粒、热损伤粒、杂质等异常成份,计算结果。
玉米的外表面和胚芽部分可观察到黑色或灰色斑点为霉变,若需观察其霉变程度,可用指甲掐开其外表皮或掰开胚芽作深入观察。
区别玉米胚芽的热损伤变色和氧化变色,如为氧化变色,味觉及嗅觉可感氧化(哈腊)味。
c) 用指甲掐玉米胚芽部分,若很容易掐入,则水分较高,若掐不动,感觉较硬,水分较低,感觉较软,则水分较高。
也可用牙咬判断。
或用手搅动(抛动)玉米,如声音清脆,则水分较低,反之水分较高。
5.2 豆粕a) 先观察豆粕颜色,较好的豆粕呈黄色或浅黄色,色泽一致。
较生的豆粕颜色较浅,有些偏白,豆粕过熟时,则颜色较深,近似黄褐色(生豆粕和熟豆粕的脲酶均不合格)。
再观察豆粕形状及有无霉变、发酵、结块和虫蛀并估计其所占比例。
好的豆粕呈不规则碎片状,豆皮较少,无结块、发酵、霉变及虫蛀。
有霉变的豆粕一般都有结块,并伴有发酵,掰开结块,可看到霉点和面包状粉末。
其次判断豆粕是否经过二次浸提,二次浸提的豆粕颜色较深,焦糊味也较浓。
最后取一把豆粕在手中,仔细观察有无杂质及杂质数量,有无掺假(豆粕主要防掺豆壳、桔杆、麸皮、锯木粉、砂子等物)。
b) 闻豆粕的气味,是否有正常的豆香味,是否有生味、焦糊味、发酵味、霉味及其它异味。
若味道很淡,则表明豆粕较陈。
c) 咀嚼豆粕,尝一尝是否有异味,如:生味、苦味或霉味等。
d) 用手感觉豆粕水分。
用手捏或用牙咬豆粕,感觉较绵的,水分较高;感觉扎手的,水分较低。
两手用力搓豆粕,若手上粘有较多油腻物,则表明油脂含量较高(油脂高会影响水分判定)。
5.3 菜粕a) 先观察菜粕的颜色及形状,判断其生产工艺类型。
浸提的菜粕呈黄色或浅褐色粉末或碎片状,而压榨的菜粕颜色较深,有焦糊物,多碎片或块状,杂质也较多,掰开块状物可见分层现象。
压榨的菜粕因其品质较差,一般不被选用(但有可能掺入浸提的菜粕中)。
再观察菜粕有无霉变,掺杂,结块现象,并估计其所占比例(菜粕中还有可能掺入沙子、桉树叶、菜籽壳等物)。
b) 闻菜粕味道,是否有菜油香味或其它异味,压榨的菜粕较浸提的菜粕味道香得多。
c)抓一把菜粕在手上,拈一拈其份量,若较重,可能有掺砂现象,松开手将菜粕倾倒,使自然落下,观察手中菜粕残留量,若残留较多,则水分及油脂含量都较高。
同时,观察其有无霉变、氧化现象。
再用手摸菜粕感觉其湿度,一般情况下,温度较高,水分也较高,若感觉烫手,大量堆码很可能会引起自燃。
5.4 棉粕a) 观察棉粕的颜色、形状等。
好的棉粕多为黄色粉末,黑色碎片状棉籽壳少,棉绒少,无霉变及结块现象。
抓一把棉粕在手中,仔细观察有无掺杂,估计棉籽壳所占比例及棉绒含量高低,若棉籽壳及棉绒含量较高,则棉粕品质较差,粗蛋白较低,粗纤维较高。
b) 用力抓一把棉粕,再松开,若棉粕被握成团块状,则水分较高,若成松散状,则水分较低。
将棉粕倾倒,观察手中残留量,若残留较多,则水分较高,反之较少。
用手摸棉粕感觉其湿度,一般情况下,温度较高,水分较高,若感觉烫手,大量堆码很可能会自燃。
c) 闻棉粕的气味,看是否有异味、异嗅等。
5.5 次粉a) 看次粉颜色、新鲜程度及含粉率。
好的次粉呈白色或浅灰白色粉状。
颜色越白,含粉率越高(好次粉含粉率应在90%以上)。
b) 闻次粉气味,是否有麦香味或其他异嗅、异味、霉味、发酵味等。
c) 抓一把次粉在手中握紧,若含粉率较低,松开时次粉呈团状,说明水分较高,反之较低(含粉率很高时则不能以此判定水分高低,要以化验为准)。
d) 取一些次粉在口中咀嚼感觉有无异味或掺杂。
若次粉中掺有钙粉等物时,会感觉口内有渣,含而不化。
5.6 麸皮a) 观察颜色、形状。
麸皮一般呈土黄色,细碎屑状,新鲜一致。
b) 闻麸皮气味,是否有麦香味或其它异味、异嗅、发酵味、霉味等。
c) 抓一把麸皮在手中,仔细观察是否有掺杂和虫蛀;拈一拈麸皮份量,若较坠手则可能掺有钙粉、膨润土、沸石粉等物,将手握紧,再松开,感觉麸皮水分,水分高较粘手,再用手捻一捻,看其松软程度,松软的麸皮较好。
5.7洗米糠a)先观看洗米糠颜色、形状。
洗米糠呈浅灰黄色粉状,新鲜一致,伴有少量碎米和谷壳尖。
再看其是否发霉、发酵和生有肉虫。
b)闻洗米糠气味,是否有清香味或其他异嗅、异味、霉味、发酵味等。
c) 抓一把洗米糠在手中,用力握紧后再松开,若手指和手掌上有滑腻的感觉,则含油较高,反之较低;若手感没有滑腻感觉,但有湿润感,则水分较高;察看碎米颜色,若米粒有渗透形的绿色时,则不新鲜;用手指在手掌上反复揉捻,若感觉粗糙则说明糠壳较重;抓一把若坠手,则说明可能有掺杂。
d) 取少许洗米糠在口中含化,看有无异味或掺杂,正常情况下,应有微甜味、化渣。
假如含化时不化渣,咀嚼有细小硬物,则可能掺有膨润土、沸石粉、泥灰、砂石等物质。
5.8大豆a) 观察大豆颜色及外观。
大豆应颗粒均匀,饱满,呈一致的浅黄色,无杂色、虫蛀、霉变或变质。
b)用手掐或用牙咬大豆,据其软硬程度判断大豆水分高低,大豆越硬,水分越低。
5.9 DDGSa)看颜色、形状,DDGS呈黄褐色碎屑状,含有较多玉米皮状物。
b) 闻气味,DDGS略带微酸甜味,无其他异嗅、异味。
c) 尝味道,DDGS尝起先有微酸味,后有玉米香味回味。
d)用手捻DDGS,若感觉粘手,则水分较高,反之较低。
5.10肉骨粉a)看其颜色、形状。
肉骨粉是呈黄色至淡褐色和深褐色粉状物,含脂肪高的色深,牛羊肉骨粉颜色较深,猪肉骨粉颜色较浅,含有细骨粒、肉质和脂肪球。
b) 借助镜检可见黄色至淡褐色或深褐色固体颗粒,显油腻。
组织形态变化很大,肉质表面粗糙并粘有大量细粉,一部分可看到白色或黄色条纹和肌肉纤维纹理,肉质为较硬的白色、灰色或浅棕黄色的块状颗粒,不透明或半透明,带点儿斑点,边缘圆钝。
经常混有血粉特征,也有混入动物毛发的,毛发特征为长而粗,弯曲。
颜色不同,羊毛通常是无色的半透明弯曲线条。
c) 肉骨粉闻之有腊肉香味。
若有异味、异嗅、氨味和焦味则表明此肉骨粉不新鲜,存放时间过长,已腐败。
d) 抓一把肉骨粉握紧,松开后,能自然散开,否则可判断此肉骨粉水分及脂肪含量较高。
e) 口含少许能成团,咀嚼时有肉松感,有肉香味,无其它异味,无细硬物,若有且多,则表明砂份含量较高,味咸则盐份含量高,味苦则表明曾自燃或烘焦过。
5.11 鱼粉a) 观看鱼粉颜色、形状。
鱼粉呈黄褐色,深灰色(颜色以原料及产地为准)粉状或细短的肌肉纤维性粉状,蓬松感明显,含有少量鱼眼珠、鱼鳞碎屑、鱼刺、鱼骨或虾眼珠,蟹壳粉等,松散无结块,无自燃,无虫蛀等现象。
b) 闻鱼粉气味。
有鱼粉正常气味,略带腥味、咸味,无异味、异嗅、氨味,否则表明鱼粉放置过久,已经腐败,不新鲜。
c) 抓一把鱼粉握紧,松开后,能自动疏散开来,否则说明油脂或水分含量较高。
d) 口含少许能成团,咀嚼有肉松感,无细硬物,且短时间内能在口里溶化,若不化渣,则表明此鱼粉含砂石等杂物较重,味咸则表明盐分重,味苦则表明曾自燃或烧焦。
e) 通过显微镜详细检查鱼粉有无掺杂使假现象。
5.12 膨化大豆a) 观其颜色和形状:膨化大豆应呈黄色或淡黄色膨化颗粒状,无明显大豆瓣和粉末状。
b) 闻其气味:膨化大豆应有较浓的豆香味,不应有生豆子味。
也不能有焦糊味和霉臭味。
c) 用手触摸:颗粒均匀疏松,不硬也不软。
d)用口尝:感受有无异味,用牙咬应有较清脆的声音。
5.13蚕蛹a) 看颜色和含量:蚕蛹呈黄褐色或浅黑色的蛹状油浸物,无明显粉末泥沙和丝状杂质,僵蚕含量不宜超过5%,无明显霉变和虫蛀。
b) 抓一把蚕蛹详闻其气味,应有新鲜的腊香味,无异味异嗅,若已有霉嗅味,则该蚕蛹不新鲜,已发酵变质。
c) 用手捏,蚕蛹能成粉末,但又不是全是粉末,若全呈粉末则说明烘烤过度,将影响粗蛋白质。
d) 用口尝,有酥香味,口含不久将溶化。
5.14 啤酒糟a)啤酒糟呈灰色或浅黑色的粉状物,存在明显的纤维物(如大麦皮、稻谷皮等)。
b)闻其气味应有淡淡的酒香味,无其他异味、异嗅。
c)用手捏有松软的感觉,体轻。
若体重,则有掺假嫌疑(主要掺入物为:膨润土、沸石粉、泥砂等)。
5.15 统糠a) 先观看统糠颜色、形状、统糠呈浅灰黄色形状新鲜一致,伴有少量谷壳壳尖,看其是否发霉发酵和生有肉虫。
b)闻统糠气味,是否有清香味或其他异臭、异味、霉味、发酵味等。
c) 抓一把统糠在手中,用力握紧后再松开,若手感没有滑腻感觉,但有湿润感,则水份较高,抓一把若坠手,则说明可能掺杂、咀嚼有细小硬物,则可能掺有膨润土、沸石粉、泥灰、砂石等。
5.16 膨润土a) 先观看其颜色.b)打开袋,看其是否有结块现象,若有结块现象则水份较高,用手用力握,再松开,成块不散开则水份较高。
c) 抓一把膨润土在手中,有滑腻的感觉,若有细小颗粒,则有掺杂。
5.17油脂(混和油、棕油、鱼油)a) 先观察油脂颜色,油脂颜色为棕色。
b) 嗅油脂味道,是否有异嗅、异味或焦味。
c) 用一张纸拿木棍在油脂容器的中间和底部取油。
分别沾在纸上,用火烧,有滋滋声音则掺有水份。
d) 用手指捻,油脂十分滑腻的感觉,有细小颗粒则掺杂。
常用饲料添加剂的快速鉴别方法一、维生素A的鉴别方法维生素A肉眼看为淡褐色或灰黄色颗粒。
取样品0.1克,用无水乙醇湿润研磨并将其溶解,加氯仿10毫升,再加三氯化锑的氯仿溶液0.5毫升,溶液若先显蓝色并立即褪色,才证明是维生素A。
二、维生素E的鉴别方法维生素E的外观呈白色或淡黄色粉末。
取样品15毫克,加无水乙醇10毫升使其溶解后,加硝酸2毫升,摇匀加热15分钟,溶解显橙红色为正品。
三、维生素K3维生素K3从表面看是外观呈白色或灰黄褐色的晶体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