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以温中补脾之法治疗婴幼儿腹泻
- 格式:pdf
- 大小:215.82 KB
- 文档页数:1
中西医结合治疗秋季腹泻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醒脾养儿颗粒加思密达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4例在我院治疗的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脾养儿颗粒,观察两组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1.2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补液或口服补液盐以纠正水和酸碱平衡紊乱。
对照组于进食前0.5~1小时口服蒙脱石散,将本品倒入20-50ml温水中,摇匀后服用:具体剂量为:<1岁,1包/次,3次/d;1~2岁,1~2包/次,3次/d;2~3岁,2包/次,3次/d。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醒脾养儿颗粒,饭后30min内冲服,具体剂量为:<1岁,1袋/次,2次/d;1~2岁,2袋/次,2次/d;3~6岁,2袋/次,3次/d。
1.3 疗效标准:根据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显效:治疗72h后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后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后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
2 结果2.1 疗效比较。
表1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6.6%,对照组总有效率82%。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相比,*p<0.01。
2.2 临床症状比较。
表2示治疗组患儿住院天数、止泻天数和食欲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x±s,天)注:与对照组相比,*p<0.01。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提示无肝肾功能及血液系统损害。
3 讨论轮状病毒肠炎为一种自限性疾病。
其潜伏期为1-4天,被感染患儿从症状出现前2天到症状出现后10天自行将病毒排出[5]。
72例婴幼儿腹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腹泻的效果。
方法:对72例婴幼儿腹泻患者运用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原则,配合小儿液体疗法及西药对症处理。
结果:本组病例全部治愈。
短者1天,最长6天,多数在2~3天治愈,随访48例,一周内未见反复。
结论:对于由脾胃虚弱、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腹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及时改善症状,大大地缩短病程,临床效果满意。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婴幼儿腹泻【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17-02腹泻是小儿常见多发病,严重地威胁小儿的健康。
婴幼儿腹泻[1]是以腹泻为主的胃肠消化功能紊乱综合症。
发病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大于4岁者少见。
从2007年开始,笔者采用中药配合液体疗法及西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大地缩短了病程,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就记录完整的72例整理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年龄最小者8个月,最大者3岁半。
其中1岁以内发病10例,占13.9%;1~2岁发病30例,占41.6%;2-3岁发病26例,占36.1%;3岁以上发病6例,占8.3%。
男孩42例,女孩30例,男女发病之比为1.4∶1。
农村病例58例,占80.6%;城镇病例14倒,占19.4%。
住院病例28例,占38.9%;门诊病例44例,占61.1%。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为38-40摄氏度)和呕吐腹泻症状,半数病例伴咳嗽,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全身中毒症状较轻,严重脱水酸中毒者较重;呕吐为胃纳物或干呕,每日10次左右,少数无呕吐;腹泻每日6~ 10次,严重病例每日超过20次,为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镜检大量脂肪滴和少量白细胞;住院病例脱水酸中毒在中度以上,严重者有明显的缺钾症状。
诊断主要根据喂养史、病史、饮食卫生情况、临床表现、大便镜检等区别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同时考虑发病季节。
2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运用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原则,配合小儿液体疗法及西药对症处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90例病人采用推拿配合药物贴敷和口服消食止泻散治疗。
结果:痊愈77例,占85.6%,好转9例,占10%,无效4例,占4.4%,总有效率达95.6%。
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确切,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秋季腹泻;小儿9——11月份是小儿秋季腹泻的多发季节。
小儿秋季腹泻又名病毒性肠炎,发病急骤,腹泻每日5次以上,临床上或检验上可排除特异性病原菌(痢疾、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的肠炎或痢疾;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病程在2周以内。
1.一般资料90例患儿,男57例,女33例;年龄1个月——1岁64例,1岁——3岁26例。
症状表现:发病急骤,腹泻频繁呈水样,一日5——10次不定,量多少不等,或屎水随矢气而出,或带有泡沫,有或无恶心呕吐,少数患儿病初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咳嗽、咽红。
大多数患儿伴有轻,中度脱水,少数有重度脱水及酸碱平衡紊乱。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正常或中性偏高,大便常规大多示消化不良,脂肪球サ——#,个别出现少数白细胞。
2.治疗方法2.1饮食调节给予母乳、米粥喂养,采取少量多次法,渐加清淡,少含脂肪的食物。
2.2西医治疗以本科多年来所用的消食止泻散为主方治疗。
药物组成:维生素b1、b6,食母生,葡萄糖酸钙,病毒灵,将上药每种取10片研细、包装,根据患儿年龄决定剂量。
(一般半岁以内每包分20次服,半岁以后每增加1个月龄减少1次,1岁后每增加2个月龄减少1次,2岁半以上则不再减少。
)若重度脱水,先行输液以纠正脱水及酸碱平衡失调后再按常规治疗。
2.3中医治疗①推拿:以运脾经,运内八卦,清天河水,推大肠,推上七节骨,拿双足三里,推涌泉为主。
随症加减:有外感症状配四大手法、拿风池;恶心呕吐加推天柱骨;热重加推脊。
②药物贴敷:若伴发热,肛门红,便下气臭,用吴茉萸粉碎、过筛,制成吴茉萸粉,每次取5g,醋调后贴双涌泉穴,每日1次。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
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病原可由病毒(主要为人类轮状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以及鼠伤寒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耶氏菌、金葡菌等)、寄生虫、真菌等引起。
肠道外感染、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喂养不当及气候因素也可致病。
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见病。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病因病机】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小儿脾胃薄弱,运化功能不足,感受外邪,或乳食不当,调护不当。
久病久泻,致使宿食停滞,损伤脾胃阳气。
脾虚则运化失司,胃弱则不能腐熟水谷,中阳之气下陷而为泄泻。
2.西医病因病机可分感染因素与非感染因素。
感染因素又分消化道内和消化道外感染,非感染因素主要有内在因素和气候因素。
消化道内感染包括细菌、病毒以及原虫感染。
常见的细菌感染为大肠杆菌(包括致病性、产毒性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其次为空肠弯曲菌、耶尔森氏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道菌群失调常引起白色念珠菌肠炎,病毒感染则以人类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为主要病因,其他如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
原虫感染如肠滴虫及肠梨形鞭毛虫、结肠小袋虫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肠炎。
消化道外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炎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
内在因素主要是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
气候因素,如寒冷使腹部受凉,肠蠕动亢进。
【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1.轻型腹泻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所致。
一般仅有腹泻症状,一日数次或十余次。
2.中等型腹泻胃肠道症状较重,常伴轻至中度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3.重型腹泻腹泻频繁,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每次量多,常有呕吐,一日数次至数十次。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水、电解质紊乱症状。
中药治疗儿童腹泻的秘诀儿童腹泻是让家长们颇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孩子的肠胃相对脆弱,一旦出现腹泻,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在治疗儿童腹泻方面,中药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秘诀。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儿童腹泻的常见原因。
饮食不当是导致儿童腹泻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过多食用生冷食物、油腻食物或者不洁食物。
此外,季节变化、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也可能引发儿童腹泻。
那么,中药是如何发挥作用治疗儿童腹泻的呢?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常见的中药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使用健脾止泻的中药。
如白术、茯苓、山药等,这些中药具有健脾益气、祛湿止泻的作用。
白术能健脾燥湿,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山药则补脾养胃,生津益肺。
二是运用清热利湿的中药。
对于因湿热引起的腹泻,黄连、黄芩、黄柏等中药效果显著。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芩清热燥湿,泻火安胎;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
三是采用消食导滞的中药。
焦山楂、神曲、鸡内金等常用于治疗因积食导致的腹泻。
焦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神曲消食和胃;鸡内金健胃消食。
在具体的用药过程中,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调配。
比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用药剂量要相对减少,并且要选择药性较为温和的中药。
除了口服中药,中药外治法在治疗儿童腹泻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
中药敷贴就是一种常用的外治法。
可以将丁香、肉桂等中药研成粉末,用醋或黄酒调成糊状,敷在孩子的肚脐上。
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肚脐部位的皮肤薄,血管丰富,药物容易吸收,能起到温中止泻的作用。
中药灌肠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将中药药液通过灌肠的方式直接作用于肠道,能够更快地发挥药效。
但这种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进行。
在使用中药治疗儿童腹泻时,家长们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要严格遵循医嘱用药。
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者更换药物。
其次,要注意孩子的饮食调理。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
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
泄泻常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多见,秋冬两季发生的泄泻易酿成流行。
婴幼儿发病率较高。
泄泻轻者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本证包括西医学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诊断]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们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3.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及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
[鉴别诊断]应与痢疾鉴别。
痢疾初起大便稀,便次增多,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有粘冻,脓血。
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病因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多由伤乳伤食引起;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臭气不重,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样便,色黄褐,气秽臭多属湿热;大便稀薄或溏烂,色淡气味不臭多属脾虚;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阳虚。
2.辨轻重泄泻病程短暂,大便次数不多,精神尚好为轻证;泻下急暴,次多量多,神萎思睡,面色苍白或灰白为重证。
3.辨虚实泻下来势急骤,量多腹胀或腹痛者多为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喜按者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或急或缓,腹胀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
二、治疗原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益气,健脾温肾。
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
有伤阴、伤阳证者,宜养阴温阳。
除内服药外,尚可结合针灸、推拿、外治等法治疗。
温脾止泻汤为主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240例首席医学网2008年05月31日21:53:15 Saturday•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八届全国帕金森病会•期刊社的网站运营专家•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全国抗菌药物会•国际病毒性肝炎•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第五届世界癌症会•国际神经科技大会•全用药学术会议•国际药师论坛•基因组活动周•第四届抗体大会•亚太临床微生物作者:刘泽忠,梁斌昌作者单位:武威市凉州区中医医院,甘肃武威733000加入收藏夹《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航空航天医药在线征稿[先天性唇裂儿护理][编辑达人办公省事e族]·新形势下传染病专科医院保卫现状及其对策·逐瘀化痰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泪道激光联合眼膏治泪道阻塞性疾病护理·30岁以下年轻教工高血压者干预效果评价·超声诊断睾丸微小结石护理考试在线助手中华疾病控制杂志征稿[综合医学期刊-成都医学院学报][医学会议]·写作技巧| 护理论文中论题的来源·医学会快讯| 《中华普通外科》征稿【摘要】目的观察温脾止泻汤配合西药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240例患儿均煎服温脾止泻汤,并配合西医抗病毒、补钙、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结果治愈232例,好转6例,无效2例。
结论温脾止泻汤配合西药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温脾止泻汤;中西医结合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属中医儿科“泄泻”范畴,笔者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以温脾止泻汤为主,配合西医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240例,临床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泄泻的规定。
(1)多见于6~24月的婴幼儿,发病高峰在10月、11月、12月、1月等寒冷季节,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日10次左右,量多,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或伴有发热、呕吐、腹胀等。
中西医结合以温中补脾之法治疗婴幼儿腹泻
发表时间:2011-07-27T14:32:48.9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7期供稿作者:何晓文1 都良财2 许勇2
[导读] 婴幼儿腹泻,目前仍是威胁患儿生命的一大顽症。
我国原有治疗婴幼儿腹泻之法很多,但是都不太理想。
何晓文1 都良财2 许勇2
(1吉林长春市朝阳区湖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30000)
(2吉林长春市朝阳区疾病控制中心 130000)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7-0407-02
婴幼儿腹泻,目前仍是威胁患儿生命的一大顽症。
我国原有治疗婴幼儿腹泻之法很多,但是都不太理想。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摸索出引用中药,对患儿早期轻,中度腹泻治疗收到较理想的功效。
对重度脱水配合补液、而缩短病程,取得可喜的前景,现对笔者在湖西社区2001年至2010年,以中西医结合治疗100例腹泻患儿进行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
1.年龄分组(见表1)
表1 300例腹泻患儿年龄分布统计表
年龄 3月以内 3月 7月 1岁 2岁
病例数 45 87 99 48 21
2.临床分型(见表2)
表2 腹泻患儿中西医分型统计表
(1)西医分类:根据临床表现和电解质紊乱程度,分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二类,腹泻病史超过一周以上为迁延性。
中毒性消化不良占71,6%,单纯性消化不良占23%。
(2)中医分型:将婴幼儿腹泻概括分为二型,即实热型和虚寒型。
临床多数以虚寒型为多见,约占93%。
3.方剂与治疗方法
基本方剂:藿香、丁香、赤石脂、莲肉、伏龙肝、寒水石。
随证加减:发烧虚寒者加藿香,实热者加青黛,虚寒者加草蔻、伏龙肝、实热者加竹茹、藿香、腹胀者加木香,砂仁,食少浓重者国建曲、焦术,咳嗽者加银杏、乌梅、食欲差者加草蔻、建曲,粘便便中带血者加五倍子、椿皮、抽搐者加钩藤、木瓜,鹅口疮者加青黛、金果榄,目框凹陷者、气息微弱者加黄芪。
以上为水煎一剂频服。
或者压面1,5克次/岁,一日三次口服。
4.疗效分析
300例腹泻患儿中有267例就诊用中药治疗,除33例后加用抗菌素及静脉补液外,其余均单纯中药治愈、治愈率为89%。
服用中药后,大便恢复正常天数,大便恢复正常标准为:每日大便4次以内,性状为非稀水便。
300便患儿中,大便2灰复正常天数为:5天以上内者247例:6一10天者37例,11—5天16例。
体温恢复正常天数:以液下体温在3E, 50C—370C为正常体温,300例患儿中有l63例无发烧症状,其佘发烧患儿阝温恢复正常天数为5天以内者102,例:6—10天者2G例,11—15天者9例。
二讨论
婴幼儿腹泻是一种综合症,它是包括以吐泻为主的临床症候群,是一种小儿常见病。
小儿如感寒,受暑,伤食等外因而脾胃功能失常,胃气上逆,胃失和降,脾阳湿困,不能运化升清而作泻方中藿香,清热祛暑和胃止吐,丁香,温中健胃、调气行气、可治胃痛、止吐泻。
赤石脂,酸收固涩止泻。
伏龙肝,收敛止泻。
莲肉,健胃养胃。
寒水石用于实热型患者,取其清热之效。
腹泻患儿虚寒型占93%。
治疗多以温中固肠,健睥止泻为主,其中温中固肠药占比例较大,温中药理脏脏功能,而治疗脾胃病重在调理脾胃功能。
三小结
中药治疗婴幼儿腹有一定疗效,特别是散剂,可以节省大量药材及煎药时间,且药量少,无毒付作用,患儿容易服用。
效果较理想,而且筒便、无痛苦,易得,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