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手术的全程麻醉管理
- 格式:pptx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28
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麻醉处理1.2麻醉方法: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或东莨菪碱0.3mg。
入室后行BP、ECG、SPO2、PetCO2监测。
麻醉诱导用药为咪唑安定1-2mg,利多卡因1mg/kg,丙泊酚1-2mg/kg,芬太尼4-5ug/kg,维库溴胺0.1mg/kg。
麻醉维持以微量泵输注维库溴胺与瑞芬太尼合剂(2mg瑞芬太尼+14mg维库溴胺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0ml),开始按瑞芬太尼0.1-0.12ug/kg.min的速率泵注,打开异氟烷浓度至0.8-1.2%。
麻醉后行桡动脉及锁骨下静脉穿刺测压。
在切皮、开颅骨等手术刺激大的步骤静脉追加0.05-0.1mg芬太尼。
采取过度通气维持PaCO2在30-35mmHg。
剪开硬膜之后给予甘露醇0.5-1mg/kg或呋塞米10-20mg静注。
动脉瘤夹闭后给予晶体、胶体或血液将中心静脉压升高至10-12mmHg。
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瑞芬太尼的静脉输注速率至0.05ug/kg·min。
术终前先停静脉泵泵注的瑞芬太尼和维库溴胺,吸入0.5-0.8%异氟烷。
术终吸痰、拔管前静注利多卡因1mg/kg和或艾司洛尔0.5mg/kg。
2 结果诱导后患者血压低于基础值,但MAP均在55mmHg以上。
气管插管,开颅期间血压稳定,心率稍快,无一例动脉瘤破裂。
分离动脉瘤时破裂1例,经控制性降压后完成血管夹闭。
其余1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讨论: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内腔局部的扩张,动脉壁的局部脆弱,内部压力增加而引起的一种瘤性突出。
颅内动脉瘤病人手术时,麻醉管理的主要问题是麻醉诱导及手术过程中动脉瘤有破裂的可能,其次为脑血管痉挛和颅内压增高。
麻醉管理的目标为控制动脉瘤的跨壁压,同时保证足够的脑灌注、氧供和术野暴露充分,使脑松弛。
动脉瘤跨壁压差(TMP)=瘤内压(动脉压)-瘤外周压(ICP),实际上等于脑灌注压(CPP=MAP-ICP)。
因此评估麻醉药对CPP的作用需要通过其对MAP和ICP的影响来进行评判。
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麻醉管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过程,为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对术前清醒的6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麻醉前采用肌注鲁米纳和阿托品。
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维库溴铵、异丙酚、利多卡因。
麻醉维持采用泵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分次静注维库溴铵,异氟醚吸入。
术中加深麻醉及静注乌拉地尔或艾司洛尔。
手术结束时,保持患者处于浅麻醉状态进行吸痰拔管。
结果颅内动脉瘤患者65例术中麻醉维持平稳,达到控制性降压效果。
手术成功65例,占100%;诱导插管时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相对平稳50例,占76.9%;术后随访麻醉并发症为0%。
结论加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术中、术毕的麻醉管理,合理使用麻醉药物,能明显提高动脉瘤手术的成功率。
标签: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管理目前,脑血管疾病患者增多,病情更加复杂化,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难度相应增大。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患病数量多,病情发展快,需要手术的比例逐年增长,对于手术时的麻醉技术及管理需求也在上升[1]。
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不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及管理经验的麻醉医师难以达到立项的麻醉效果。
下面,从术前评估与准备,术中监视与管理两个方面对颅内动脉瘤手术麻醉管理做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5例,其中男31例,女34例,年龄32~75岁;这65例患者全部属于术前清醒的颅内动脉瘤患者。
1.2 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法,研究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麻醉的效果。
2 术前评估与准备2.1 术前评估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有的患者病情相对较轻;有的患者是急诊入院,病情相对较重。
要特别关注患者入院时的潜在心血管系统损伤状况。
如果发现平均动脉压降低,则判断可能发生了脑缺血[2]。
正确判断患者当时的心血管功能状态,才能实现合理选择麻醉方式、麻醉药物,便于管理,促进患者早日、快速恢复正常状态。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麻醉(一)【摘要】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治疗时,麻醉管理的主要问题是麻醉诱导期及手术过程中动脉瘤有破裂的可能,其次为脑血管痉挛和颅内压增高,而一旦发生破裂,病死率高达50%以上〔1〕,所以对麻醉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术中麻醉管理平稳得当,为手术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静吸复合麻醉;气管内插管;控制性降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10例,年龄36岁~67岁,男4例,女6例,术前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住院手术治疗,ASAⅠ级~Ⅲ级。
1.2麻醉方法术前0.5h给患者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咪唑安定5mg。
麻醉方式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
麻醉诱导用福尔利0.2mg/kg~0.4mg/kg,维库溴铵0.15mg/kg,咪唑安定0.1mg/kg~0.2mg/kg,芬太尼4μg/kg〔2〕,氟哌利多0.1mg/kg,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术中维持用异氟醚持续吸入,芬太尼、维库溴铵间断追加,连续ECG、BP、SpO2持续监测,根据血压水平和尿量,调整输血输液速度。
其中有3例患者术中采取控制性降压〔3〕,使平均动脉压保持在9.33kPa~10.66kPa(70.0mmHg~80.0mmHg)水平,术毕患者带气管导管送回ICU。
2结果10例患者术中BP、ECG、SpO2维持平衡,无一例血管破裂、痉挛,术后恢复良好。
3讨论颅内动脉瘤是为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突起,好发于脑底大动脉上,常伴管壁结构的薄弱和缺损,内部压力增高而引起的一种瘤状突出。
70%~80%为先天性的,其余为动脉硬化性和感染性的动脉瘤约占18%,极少数可以由外伤引起。
据统计,每13000人中,每年就有一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
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中,颅内动脉瘤占51%,该病多见于青、中年患者。
起病急、症状重,如救治及时,非但可免于死亡,还可获得治愈,所以值得重视。
为确保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平稳顺利,我认为麻醉处理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3.1术前准备必须充分一般原则同脑出血的患者,对术前情绪紧张者应加用安定剂,剂量相对较大。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麻醉处理(唐山钢铁集团公司医院麻醉科,063020)杨广遂贾连海刘存仁颅内动脉瘤手术是神经外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发病率约为1%,其中因动脉瘤破裂而死亡者约占半数,手术治疗的效果与麻醉处理是否得当有直接关系。
现对在本院行颅内动脉瘤手术病人的麻醉处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003 年1 月~2004 年12 月在本院确诊并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病人24例。
其中男9 例, 女15 例。
年龄35~68岁。
动脉瘤分别起源于前交通动脉10例,大脑前动脉7 例,大脑中动脉3 例,后交通动脉4 例。
根据Hunt/ Hess 法分级为: I 级2 例,II 级15 例,III级7例。
1. 2 麻醉方法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围术期麻醉处理包括: ①术前用药:安定5mg或咪唑安定7.5mg术前晚口服。
哌替啶50mg+异丙嗪25mg+东莨菪碱0.3mg术前30min肌注。
②麻醉诱导:2.5%硫贲妥钠5~6mg/kg 缓慢静注,病人安静入睡后+咪唑安定0.1mg/kg+万可松0.15mg/kg+芬太尼4~5μg/kg顺序静注,3min后再给艾司洛尔1~1.5mg/kg静注,若血压心率平稳即可气管内插管,若血压有升高的倾向,给氟哌啶1~2mg或适量硝酸甘油静注,气管插管后立即接呼吸机机械通气。
③麻醉维持:静吸复合麻醉以低浓度异氟醚( < 1%) 和异丙酚75~100μg/kg/ min 输注维持,间断静注维库溴铵。
④术中在硬脑膜切开之前,应用甘露醇(0. 5~1. 0g/kg) ,速尿(0. 3mg/ kg) 脱水利尿,过度通气( PetCO2 = 20~25mmHg) 等方法保证脑松弛,尽量减少周围脑组织和血管的牵拉和撕裂。
并以硝普钠0.5~3 μg/kg/min 泵入行控制性降压,维持MAP70~80mmHg,当牵动或分离和夹闭动脉瘤颈时,再降至60mmHg,夹闭后将MAP维持于80~90mmHg至术后。
颅内动脉瘤⼿术的⿇醉管理来源:北京天坛医院⿇醉科颅内动脉瘤的特点11.1概述颅内动脉瘤多为脑⾎管异常改变产⽣的脑⾎管瘤样突起,是造成蛛⽹膜下腔出⾎(SAH)的⾸位病因,在脑⾎管意外中,仅次于脑⾎栓和⾼⾎压脑出⾎,位居第三。
多数好发于40⾄60岁中⽼年⼥性。
造成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甚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增⾼的基础上引起,⾼⾎压、脑动脉硬化、⾎管炎与动脉瘤的发⽣与发展有关。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分叉处及其主要分⽀。
约85%的动脉瘤位于Willis动脉环前半环颈内动脉系统,即颈内动脉颅内段、⼤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的后半部。
绝⼤多数先天性动脉瘤呈囊状或浆果状,亦可为分叶状等。
颅内动脉瘤的⼤⼩通常在0.5~2cm。
动脉瘤的破裂与其⼤⼩有⼀定关系,动脉瘤破裂的临界⼤⼩为直径在0.5~0.6cm。
直径超过0.5cm的动脉瘤出⾎机会逐渐增多,其直径超过3.0cm后,则颅内压增⾼的症状取代了出⾎症状。
1.2病理⽣理变化1.2.1 颅内压(ICP)升⾼SAH后ICP急剧增⾼,可达到全⾝⾎压⽔平,被认为可以限制破裂动脉瘤中⾎液渗出。
动脉瘤再次破裂后由于⾎凝块作⽤、脑⽔肿或梗阻引起的脑积⽔可导致ICP进⼀步增⾼。
低⾎容量合并ICP增⾼,可能增加迟发性脑缺⾎和脑梗死的发⽣率。
SAH患者的脑⾎流量(CBF)和脑代谢率通常减低。
⾎管痉挛也可引起CBF降低,⽽末梢⾎管扩张导致脑⾎容量(CBV)增加,随之ICP进⼀步增⾼。
另外,脑内及脑室内⾎肿也会引起ICP增⾼。
1.2.2 脑⾎流⾃动调节功能及⼆氧化碳反应性损害SAH患者脑⾎流⾃动调节功能受损。
脑⾎管痉挛时⾃动调节能⼒的损害可引起迟发性缺⾎性神经功能损害。
SAH后脑⾎管对过度通⽓的反应依然存在。
多数围术期患者CBF及CBV减少时,过度通⽓可改善SAH重症患者的⾃动调节功能。
1.2.3 脑⾎管痉挛脑⾎管痉挛(CVS)是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可在动脉瘤性SAH及其他颅内⾎肿、创伤性脑损伤(TBI)、神经外科⼿术后出现。
麻醉在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与管理麻醉在血管瘤手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痛状态,同时使手术团队能够顺利进行操作。
本文将从麻醉的应用和管理两个方面来探讨麻醉在血管瘤手术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用的麻醉技术和相关的药物。
一、麻醉的应用血管瘤手术常常需要进行复杂而长时间的操作,因此患者需要处于深度的麻醉状态。
一般来说,麻醉在血管瘤手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舒适度:麻醉可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意识的状态,避免了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和不适感。
这样可以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也有助于减轻手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2. 手术团队操作的便利性:麻醉可使患者身体放松,肌肉松弛,降低手术团队操作的难度。
尤其是对于血管瘤手术来说,麻醉可以减少患者的心跳和血压等生理指标的波动,有助于保持手术场的良好状态。
3. 减少手术风险:血管瘤手术具有较高的风险,麻醉可以帮助控制患者的生理指标,减少手术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麻醉还可以保护患者的呼吸道,避免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麻醉的管理麻醉的管理包括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以及对患者麻醉状态的监测和评估。
下面将分别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在血管瘤手术中,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全身麻醉药物和局部麻醉药物。
全身麻醉药物一般包括吸入麻醉药物和静脉麻醉药物。
吸入麻醉药物常用的有氟烷、七氟醚等,静脉麻醉药物常用的有异丙酚、咪达唑仑等。
局部麻醉药物常用的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麻醉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的需要来确定。
一般来说,血管瘤手术需要较长的手术时间,因此全身麻醉常常被选择。
具体的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手术部位和病情等因素来确定。
2. 麻醉状态的监测和评估麻醉状态的监测和评估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麻醉监测指标包括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等。
同时,还可以利用麻醉深度监测仪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例如使用脑电图监测仪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