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总蛋白测定
- 格式:ppt
- 大小:190.00 KB
- 文档页数:18
总蛋白液体测定(双缩脲法)Total Protein (TP)1检验目的本试剂盒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或血浆总蛋白。
2方法双缩脲比色终点法。
3原理在碱性条件下,蛋白与铜离子生成紫蓝色复合物。
显色强度和蛋白浓度成正比。
4 标本血清或血浆。
稳定性:20~25℃保存可稳定6天,4~8℃保存可稳定4周,-20℃保存至少可稳定1年。
不可使用已被污染的标本。
5 试剂5.1在测定时的各组分和浓度试剂1(R1):氢氧化钠80 mmol/L酒石酸钾钠12.8 mmol/L试剂2(R2):氢氧化钠100 mmol/L酒石酸钾钠16 mmol/L碘化钾15 mmol/L硫酸铜 6 mmol/L5.2试剂稳定性与贮存试剂避光保存于2~25℃,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期。
试剂不可冰冻!标准品避光保存于2~8℃,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期。
6 仪器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7测定程序见参数表8 校准品和质控品8.1使用Roche公司提供的Roche多项目定标液对自动分析仪进行校准。
每批样品检测时,使用Roche 公司提供的Roche定标液和控制品进行内部质量控制。
8.2质控物的保存和稳定性:质控物存放于4-8℃可保存一个月,分装存放于-20℃至有效期。
8.3室内质控规则:X±2S为警告线, X±3S为失控线。
8.4 不准确度允许范围:X±10%8.5不精密度:RCV:4.0%9 性能特性9.1病人结果可报告范围本法对总蛋白的检测范围为0.5~150 g/L。
当样品测定值超过上限时,应将样品用9 g/L氯化钠溶液作1+ 1稀释,重新测定,结果乘以2。
9.2特异性/干扰当样品中抗坏血酸浓度≤ 1704 μmol/L,胆红素浓度≤ 684 μmol/L,血红蛋白浓度≤ 5.00 g/L,甘油三酯浓度≤ 11.3 mmol/L时没有观察到干扰。
9.3灵敏度/检测限本试剂的检测限为0.5 g/L。
总蛋白定量测定/原理/方法1、原理磺基水杨酸为生物碱试剂,能沉淀蛋白质,但对白蛋白的沉淀能力比球蛋白强,加适量硫酸钠后,沉淀白、球蛋白的能力趋于一致,与标准蛋白浊度对比进行定量测定。
2、试剂磺基水杨酸-硫酸钠试剂(SS-S)磺基水杨酸3.0g无水硫酸钠7.0g蒸馏水加至100ml过滤后,储存于棕色瓶中,如显色或混浊则不能用。
3、方法(1)制备标准曲线含蛋白200、400、800、1200、1600mg/L的稀释混合人血清标准系列各0.5ml,加SS-S试剂4.5ml,搜|索整理充分混匀,7~15分钟后,用420nm波长比浊,以吸光度为纵坐标,蛋白质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检测取待测脑脊液标本各0.5ml于两只试管中,其中一只试管加SS-S试剂4.5ml,另一试管加154mmol/L的NaCl溶液4.5ml作为标本空白管。
在与标准曲线相同的条件下比浊,所得得吸光度可从标准曲线上求得蛋白质浓度。
4、注意事项(1)脑脊液如有多量细胞或混浊,应先离心以除去。
如蛋白质浓度过高,应先行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重新测定。
(2)加入SS-S试剂的操作手法和速度、室温及比浊前的放置时间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故操作时应注意控制加入试剂的方式和比浊时间与标准管一致。
应随气温改变,勤作标准曲线。
5、正常参考值腰穿CSF蛋白含量:0.2~0.4g/L池穿CSF蛋白含量:0.1~0.25g/L侧脑室穿刺CSF蛋白含量:0.05~0.15g/L脑脊液蛋白质含量与年龄成正比,儿童含量较低,成人稍高,老年人又比成年人高。
6、临床意义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为血脑屏障被破坏的标志。
颇受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蛋白质含量增高常见于下列情况:(1)中枢神经系统炎症。
脑部感染时,脑膜和脉络丛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蛋白质分子容易透过,首先是白蛋白增高,随后是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增高。
(2)神经根病变。
如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Guillain-Barre综合征),多数病例有蛋白质增高,而细胞数正常或接近正常,即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低蛋白血症检验标准一、简介低蛋白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状况,主要是由于血浆中蛋白质水平降低所引起。
蛋白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低蛋白血症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营养不良、肝脏疾病、肾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低蛋白血症,并为相关检验项目提供参考依据。
二、诊断标准低蛋白血症的诊断主要依据血浆中蛋白质水平的测定。
通常,血浆总蛋白(TP)浓度低于60g/L时即可诊断为低蛋白血症。
此外,白蛋白(Alb)浓度低于35g/L也被认为是低蛋白血症的诊断标准之一。
由于白蛋白在血浆中占比较大,其水平更能反映低蛋白血症的程度。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白蛋白浓度的测定更为常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年龄、性别、妊娠、体位等因素可能影响蛋白质水平,因此在实际诊断时应考虑这些因素。
三、检验项目为全面评估低蛋白血症患者的病情,需要进行一系列相关检验项目。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检验项目:血浆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测定:用于诊断低蛋白血症及其程度。
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等指标,以评估肝脏合成蛋白质的能力。
肾功能检查:包括尿素氮(BUN)、肌酐(Cr)等指标,以评估肾脏功能及蛋白质丢失情况。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检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这些因素可能影响蛋白质水平。
免疫功能检查:了解患者免疫功能状况,以评估是否存在因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蛋白质消耗增加。
其他相关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如消化系统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四、鉴别诊断低蛋白血症的鉴别诊断对于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鉴别诊断:营养不良:长期摄入不足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进而引起低蛋白血症。
这类患者通常伴有消瘦和其他营养不良表现。
肝脏疾病: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器官,肝脏疾病可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或排除增加,从而引起低蛋白血症。
单试剂与双试剂双缩脲法测定血浆总蛋白的对比分析发布时间:2022-01-25T07:22:16.075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9期作者:蒋炳姣[导读] 国际临床化学协会(IFCC)建议,在严格控制条件下,推荐使用双缩脲法测定血浆总蛋白,这也使得该检测方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广西冠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299摘要:目的:探究在对血浆总蛋白进行测定时,应用单试剂与双试剂双缩脲法测定的结果对比。
方法:随机选择我公司血浆标本100例,分为70例脂浊标本以及30例正常血浆标本,分别采用单试剂与双试剂双缩脲法测定血浆总蛋白,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单试剂双缩脲法测定中,对正常血浆组标本与4.00 <TG<10.00 mmoL/ L组、TG >10 .03 mmoL/ L组标本测定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双试剂双缩脲法测定中,对正常血浆组标本与4.00 <TG<10.00 mmoL/ L组、TG >10 .03 mmoL/ L组的标本测定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但是单试剂与双试剂双缩脲法测定血浆总蛋白的结果比较,三组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总蛋白双缩脲法单试剂盒与双试剂盒的检测结果无明显偏差,为体现检测结果表达更完整,建议实验室使用双试剂盒检测血浆样本。
关键词:单试剂;双试剂;双缩脲法;血浆总蛋白国际临床化学协会(IFCC)建议,在严格控制条件下,推荐使用双缩脲法测定血浆总蛋白,这也使得该检测方法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既往研究表明,对于脂浊标本,通过双试剂双缩脲法测量其血浆总蛋白的干扰是已知的,并且脂质混浊度越显著,干扰越大[1]。
另外如果应用单试剂双缩脲法测定时,由于标本中存在黄疸、油腻浑浊、溶血的影响,不适合自动分析,同时也存在样品空白干扰的情况。
而有条件的实验室,通过双试剂双缩脲法评估血浆蛋白质的含量,可以有效地提高对报告结果的准确性[2]。
总蛋白测定方法是总蛋白测定是一种用于血液、尿液、脑脊液等生物体中总蛋白含量定量的方法。
总蛋白是指各种蛋白质在生物体内所含的总量,包括血浆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和非血浆蛋白(如免疫球蛋白、结构蛋白等)。
总蛋白测定方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对于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总蛋白测定方法根据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常用的有比色法、电泳法和免疫测定法。
比色法是一种利用染色剂与蛋白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并形成比色化合物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染色剂有布拉德福德蓝(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G-250)和共脱氧胸腺嘧啶(Biuret)。
该方法测定总蛋白的原理是蛋白质与染色剂形成复合物后,呈现一定的吸光度,并与总蛋白的浓度成正比。
根据样品吸光度和标准曲线,可以计算出待测样品中的总蛋白浓度。
比色法测定简单、操作方便,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室中。
电泳法是一种根据蛋白质在电场中的电荷和分子质量的差异进行分离和测定的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电泳法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简称PAGE)。
该方法通过将样品蛋白质置于聚丙烯酰胺凝胶中,通过外加电场使蛋白质迁移,从而实现蛋白质的分离。
利用特定的染色剂(如银染色法或共脱氧胸腺嘧啶染色法)对凝胶上的蛋白质进行染色,通过比较不同蛋白质带的强度和流速,可以初步确定总蛋白的含量。
免疫测定法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待测样品中的蛋白质发生免疫反应,并通过适当的信号转导体系进行定量测定的方法。
常用的免疫测定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放射免疫测定(RIA)和荧光免疫测定(FIA)等。
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较高的特异性和较大的线性测定范围,常用于研究特定蛋白质的含量和功能以及某些疾病的诊断。
除了上述常用的总蛋白测定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生物传感器技术、核磁共振(NMR)和质谱等,这些方法在科研领域和特殊实验条件下有一定的应用。
血清总蛋白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测定方法:1.比色法:最常用的方法是用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浓度。
该方法是将血清样本与染色剂结合,形成有色复合物后,通过比色法测定其吸光度从而确定血清总蛋白浓度。
常用的染色剂有布里尼尔蓝和卡移液醇。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是常规病理生化检验中常用的方法。
2.免疫测定法:免疫测定法主要是利用免疫反应将血清蛋白与特异性抗体结合,通过测定抗原与抗体结合程度来确定蛋白质的浓度。
免疫测定法可以检测特定的蛋白质或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临床意义:1.评估营养状态:血清总蛋白的测定可以用于评估一个人的营养状况,因为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清总蛋白浓度下降。
营养不良主要指人体长期缺乏蛋白质、能量和其他营养素,如果发现血清总蛋白浓度降低,可以提醒医生进行相关的营养干预措施。
2.诊断肝功能异常: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的重要器官,如果肝功能受损,可以导致血清总蛋白水平下降。
因此,通过测定血清总蛋白可以初步判断肝功能是否异常,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3.评估免疫功能:血清蛋白是身体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免疫球蛋白等。
通过测定血清总蛋白可以初步评估人体的免疫功能,如果发现血清蛋白浓度降低,可能存在免疫缺陷或免疫系统异常,引起医生的重视。
4.监测疾病治疗效果:一些疾病的治疗可以导致血浆蛋白的变化,通过测定血清总蛋白可以监测疾病的治疗效果。
例如,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后,血清总蛋白水平可能会下降,表明治疗效果良好。
5.评估疾病预后:一些疾病的预后与血清蛋白水平相关。
例如,对于癌症患者,血清总蛋白的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期和预后相关,高水平的血清总蛋白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总结起来,血清总蛋白测定方法简便,通过测定血清总蛋白浓度可以评估一个人的营养状况、肝功能、免疫功能,监测疾病治疗效果,并对疾病的预后进行评估。
因此,血清总蛋白测定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蛋白范围总蛋白是指在血浆中含有的所有蛋白质的总量,它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可以用来评估人体的营养状况、肝功能和肾功能。
正常成人的总蛋白范围通常为60-80 g/L。
总蛋白主要由白蛋白和球蛋白构成,白蛋白占总蛋白的主要成分,占总量的60-70%,而球蛋白则占30-40%。
白蛋白是最丰富的血浆蛋白,它在维持血浆渗透压、调节血液酸碱平衡、运输物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球蛋白则可以进一步分为α-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它们在人体的免疫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总蛋白范围的参考,可以参考以下内容:1. 白蛋白范围:正常成人白蛋白的正常范围通常为35-50 g/L。
低白蛋白血症常见于肝功能不全、营养不良、肾病等情况,高白蛋白血症则可能与脱水、肝硬化、妊娠等情况有关。
2. 球蛋白范围:正常成人球蛋白的正常范围通常为20-40 g/L。
增高的球蛋白可能与感染、炎症、免疫反应等有关,而降低的球蛋白则可能与肝脏疾病、免疫缺陷等有关。
3. 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正常情况下,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通常在1.5-2.5之间。
如果该比值低于1.5,可能提示慢性炎症、疾病活动性、重度脱水等情况;而如果该比值超过2.5,可能与肾脏疾病、免疫性疾病等有关。
4. 蛋白电泳:蛋白电泳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它可以将血浆中的蛋白质按照电荷和大小进行分离。
蛋白电泳的结果可以为医生提供详细的蛋白组成信息,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总蛋白范围是否正常。
总蛋白范围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它可以反映人体的营养状况、肝功能和免疫功能。
因此,在健康监测和疾病诊断中,医生通常会通过测定总蛋白范围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并结合其他临床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如果总蛋白超出正常范围,应及时求医咨询,以便尽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实验十七双缩脲法测定血浆总蛋白质含量蛋白质生命的基础,任何生命离不开蛋白质,本实验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动手能力,培养同学们有序化的操作能力,以便各同学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出色的表现,不仅能够丰富各同学的知识,而且也能够增强各同学的自信心。
1、实训应用:检测蛋白质的含量,例如:检测食品中蛋白质含量是否达到标准,检测血清中的蛋白质是否出现异常等等。
2、实训原理凡含有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在碱溶液中能与硫酸铜作用生成紫色或紫红色复合物,这一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
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起来的,因而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且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
3.试剂的配制3.1 双缩脲试剂:称取硫酸铜1.5g加水100ml,加热助溶。
另取酒石酸钾钠6.0g,碘化钾5g,溶于500ml水中。
两液混匀后,在搅拌下加10%NaOH溶液300ml,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储存在塑料瓶中。
此液可以长期保存。
若储存瓶中有黑色沉淀析出,需重新配置。
3.2 1%蛋白质标准溶液。
3.3 分光光度计。
4、主要器材本次实训分为六大组,每大组再分成四个小组,以下为本次实训要器材及数量:试管(150支) 500ml烧杯(6个)小烧杯(45个) 1000ml容量瓶(6个) 10ml量筒(46个)胶头滴管(46个)玻璃棒(6个)塑料瓶(6个)分光光度计(180个)移液管或10ml量筒(46个)5.实验安排本班生物实验分为六大组,本次实验每大组再分成四个小组,要求自主配试剂(人员自行安排,该洗的还是要洗一下)。
在配好本实验所需的试剂后,每组再分成两人一组完成本次实验.注意事项5.1分光光度计的盖要轻拿轻放,拿器皿时,手必须拿在粗糙面;器皿外有水时用吸水纸吸干,用擦纸一次擦干(不能来回擦拭)。
5.2使用时检查光测是否是透视比5.3使用前必须先打开盖子调0,盖上是出现100,连续两次出现0与100时,方可使用6.实训操作:6.1标准曲线的绘制:取小试管6支,按下表:表5-1 实训的具体操作1 2 3 4 5 6 1%蛋白质标准液(ml)0.1 0.3 0.5 0.7 0.9 —0.9%NaCl(ml) 0.9 0.7 0.5 0.3 0.1 1.0 双缩脲试剂(ml) 4.0 4.0 4.0 4.0 4.0 4.0 蛋白质浓度(ml)10 30 50 70 90 0按上表混合后,于370C水浴中放置15分钟,在520nm波长下比色;以第6管调节零点,测得各管的吸光度值。
1、方法依据: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蛋白(TP)测定试剂盒(双缩脲法)测定方法2、适用范围:适用于人血清或血浆总蛋白(TP)的测定。
3、试剂仪器:3.1 试剂: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原装试剂盒。
3.2 试剂储存:未开启的试剂盒在2℃~8℃保存有效期为一年。
试剂开瓶后应避光保存,在2℃~8℃可稳定28天。
试剂不可冰冻3.3 仪器:迈瑞BS-2000M全自动生化分析仪.4、操作程序4.1方法原理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与铜离子生成紫蓝色复合物。
显色强度和蛋白质浓度成正比4.2样本要求新鲜血清、肝素抗凝或EDTA抗凝血浆样本。
采集后及时测定,应避免溶血和污染4.3上机操作4.3.1试剂装载、校准、样品和质控血清分析操作详见“《迈瑞BS-2000M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标准操作、维护、保养规程》”。
4.3.2 校准:4.3.2.1 标准液的准备:标准液的准备:校准品使用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配套冻干品,按说明书要求稀释后分装,-20℃冷冻保存,用前提前15分钟从冰箱中取出,复溶到室温后上机检测。
4.3.2.2 校准程序:首次使用校准。
当有以下情况时需重新校准:1)换试剂批号或出现质控漂移时;2)当仪器做完保养后;3)仪器进行零件更换时。
每次试验前用准备好的校准品进行校准,校准通过后进行检测。
4.3.2.3 质控:在标本开始之前做质控,质控通过后方能进行标本的检测。
4.3.3 测试基本参数4.4参考范围60~80 g/L(注:各实验室应有自己的参考范围。
)4.5 方法评价线性范围:2~120 g/L。
样本中含量超出可报告范围,请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测定,结果乘以稀释倍数。
反应曲线异常时应进行重复测定确认。
精密度:批内 CV ≤ 3%批间 CV ≤ 4.5%分析灵敏度:本试剂盒检测低限2 g/L。
5、临床意义TP 分为白蛋白和球蛋白两类,具有维持胶体渗透压,运输多种代谢物,调节被运输物质生理作用等功能,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4种蛋白组分的测定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基本组分,其浓度和组成对于生物学过程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
下面是四种常见的蛋白质组分测定方法:
1. 总蛋白测定:总蛋白测定是一种用于确定样品中所有蛋白质的总量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比色法、生物素化学发光法等。
其中,比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基于蛋白质与染料之间的非共价结合反应,通过测定染料与蛋白质复合物的吸光度来确定蛋白质的浓度。
2. 球蛋白测定:球蛋白是血浆中的一种主要蛋白质,它在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球蛋白浓度的测定可以用于诊断免疫系统疾病以及评估免疫功能的状态。
常用的方法有免疫测定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3. 白蛋白测定:白蛋白是血浆中最丰富的蛋白质,它在维持血浆渗透压、运输物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白蛋白浓度的测定可以用于评估肝功能、营养状况、肾功能等。
测定白蛋白的常用方法包括比色法、免疫测定法等。
4. 核心蛋白测定:核心蛋白是某些复合蛋白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核心蛋白质的测定可以用于研究细胞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常用的方法有免疫测定法、质谱法等。
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样品特点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同时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和标准曲线的建立,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体液总蛋白的测定方法和临床常用方法请注意,我将提供一些常用的体液总蛋白测定方法和临床常用方法的简要描述。
这些描述将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概述,并且可能不会提供详尽的细节。
如果您需要详细的描述,请参考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或实验室专家。
1. 光比浊法:使用光比浊仪测量样品中的散射光,并根据其强度来估计总蛋白的浓度。
这种方法简便且容易自动化。
2. 比色法:使用特定试剂(如比昂司蓝B试剂)与体液中的蛋白质反应,产生特定颜色。
根据颜色的强度来估计总蛋白的浓度。
3. 分光光度法: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样品吸收的光强度。
根据样品中总蛋白的浓度,可以选择适当的波长进行测量,以提高测定的准确性。
4. 电泳法:通过电泳技术将体液中的蛋白质进行分离,根据蛋白质在凝胶中的迁移距离来估计总蛋白的浓度。
这种方法还可以提供蛋白质在体液中的分布图谱。
5. 免疫测定法:利用特定抗体与样品中的蛋白质结合来测定总蛋白的浓度。
常见的免疫测定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放射免疫测定法(RIA)等。
6. 筛选法:通过筛选体液中的特定蛋白质来估计总蛋白的浓度。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特定的抗体或试剂来与目标蛋白质结合。
常见的筛选方法包括西方印迹法和免疫沉淀法。
7. 比重测定法:根据体液中总蛋白与水的比重之差来估计总蛋白的浓度。
这种方法需要准确测量样品和水的体积。
8. 透析测定法:利用透析技术将体液中的某些成分与溶剂分离,然后测定剩余液体中蛋白质的浓度。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血浆或尿液样品中总蛋白的测定。
9. 紫外吸收法:利用紫外光谱对体液样品中的蛋白质进行测量。
不同氨基酸和蛋白质在紫外区域的吸收特性可以用来估计总蛋白的浓度。
10. 球蛋白比例测定法:利用球蛋白总量和总蛋白浓度的比例来估计总蛋白的浓度。
这种方法常用于鉴别肝功能异常。
11. 溶液浓缩法:通过将体液样品浓缩以增加蛋白质的浓度,然后利用其他方法测定浓缩液中蛋白质的浓度。
12. 酸碱滴定法:利用酸碱滴定法测定体液中总蛋白的浓度。
血浆总蛋白测定方法
血浆总蛋白的测定方法有多种,以下列举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
1. 凯氏定氮法:血清中蛋白质及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经硫酸作用后变成铵,后者用酚-次氯酸盐试剂显色后测定总氮。
总氮减去非蛋白氮,最后再换算成蛋白含量。
2. 比色法:
双缩脲比色法:通过双缩脲比色法来测定血清总蛋白含量,目前是临床实验室的常规方法。
方法操作简便,主要是根据蛋白质中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能与铜离子作用产生紫红色络合物,这种颜色反应强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经与同样处理的蛋白质标准液比较,即可求得蛋白质含量。
酚试剂比色法:主要基于蛋白分子中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而使用的测定方法。
由于各种蛋白质分子中上述两种氨基酸的组成比例不同,因此灵敏度较高,适用于测定蛋白质含量较少的标本(如脑脊液),但试剂反应易受还原性化合物糖类、酚类及多种药物如水杨酸、氯丙嗪和某些磺胺药的干扰。
3. 紫外分光光度法:主要采用280nm和215/225紫外吸收值,计算蛋白质含量。
4. 散射比浊法:用某些酸类(如二氯醋酸、磺基水杨酸等)和血清蛋白质结合产生沉淀,然后测定其浊度,与同样处理的蛋白标准液比较,即可求得蛋白质含量。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需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人血浆脂蛋白检测方法
人血浆脂蛋白检测方法如下:
1、采集标本。
测定对象禁食12小时,清晨采血。
用EDTA抗凝,1小时内分离血浆,置4℃保存,3天内测定。
2、检测方法。
血浆总胆固醇(TC)用COD-PAP酶法测定,三酰甘油(TG)用GPO-PAP 酶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用磷钨酸镁沉淀后,以酶法测定。
低密度脂蛋
3、白胆固醇(LDL-C)以Fridewald公式计算,LP(a)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仪器。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在Olympus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
通过以上步骤,就可以得出人血浆脂蛋白的检测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采集标本和检测过程中,要保证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以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对于异常的检测结果,需要进行复检和确诊,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人血浆脂蛋白检测对于评估血脂水平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检测血浆脂蛋白水平,可以了解血脂的代谢状况,对于及早发现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同时,根据检测结果,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效控制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总蛋白的常规检验方法总蛋白(Total Protein)是指在血浆或血清中测定的所有蛋白质的总量。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携带氧气、调节酶活性、维持细胞结构稳定等。
总蛋白的测定对于评估人体健康状态、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总蛋白的常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化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
生物化学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测定总蛋白含量。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色法。
比色法利用蛋白质与染色剂的化学反应,形成有色产物,并利用光密度和色谱法测定产物的浓度从而推算出总蛋白的含量。
常用的染色剂有布拉德福德染色剂和库氏染色剂等。
此外,还有低浓度蛋白质与染料结合法、硫酸盐沉淀法、比特提斯法等。
免疫学方法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蛋白质结合来测定总蛋白含量。
免疫学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势。
最常用的是免疫测定法,包括免疫球蛋白比浊法、免疫电泳法、放射免疫分析法等。
免疫球蛋白比浊法是以血清蛋白质与球蛋白结合为基础的测定方法。
该方法通过与抗体结合生成可视沉淀物以及比浊度的变化,反映出蛋白质的含量。
免疫球蛋白比浊法适用于测定各种蛋白质的含量,并可以区分总蛋白中的球蛋白和白蛋白。
免疫电泳法是利用电荷、大小和溶解度等性质进行分离和检测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电场中将蛋白质分离成不同的带,然后通过与蛋白质特异性抗体的反应来确定各个带中的蛋白质种类和含量。
免疫电泳法可以显示出总蛋白质中的各种蛋白组分,并用于诊断某些特定蛋白异常的疾病。
放射免疫分析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蛋白质进行测定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到特定抗原或抗体上,然后通过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线强度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放射免疫分析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但由于放射性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有一定限制。
总之,总蛋白的常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化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
生物化学方法通过化学反应测定总蛋白含量,常用的方法是比色法;免疫学方法则通过特异性抗体与蛋白质结合来测定总蛋白含量,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球蛋白比浊法、免疫电泳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