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检检验重点总结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血液科检验质量控制要点血液检测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结果直接关乎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
为了确保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介绍血液科检验的质量控制要点,以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标准化操作规程血液检验的质量控制从标准化操作规程开始。
标准化操作规程能够确保检验人员在进行各项检验时操作流程一致、标准化,避免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操作规程应明确样本采集、标本处理、仪器使用等方面的步骤,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二、质量控制品的使用质量控制品的使用是血液科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质量控制品是由已知浓度的物质制成,用于模拟真实样本,评估检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血液检验时,需要使用不同水平的质量控制品来进行内部质控和外部质控。
内部质控是指实验室自身使用的质量控制品,用于监测实验室的日常检验过程。
外部质控是指参与由权威机构组织的质量评估活动,以评估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之间的结果比对情况。
三、质控图的绘制和分析质控图是血液检验质量控制的关键工具,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展示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绘制质控图时,需要将质量控制品的测定结果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用线图或散点图表示。
质控图应包括平均值、上限和下限控制限,用于评估检验结果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
当质控结果超出控制限时,需要进行分析,找出异常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四、仪器性能验证血液检验所使用的仪器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方面。
仪器性能验证是指检验仪器的准确性、精密度、线性范围、稳定性等性能指标的评估。
为了确保仪器的可靠性,应定期进行性能验证,并记录结果。
仪器性能验证的结果需符合相关标准,否则需要进行维修或调整,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五、人员培训和持续教育血液科检验的质量控制还需要重视人员的培训和持续教育。
检验人员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练运用各种检验方法。
实验室应定期组织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以确保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血液检验知识点总结血液检验是一种通过分析血液成分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的常规检查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血液检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分析血液中的不同成分,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本文中,我们将全面总结血液检验的知识点,包括血液成分、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和意义等方面。
一、血液成分1.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反映一个人体内氧气运输的能力,以及贫血等疾病的存在。
2. 白细胞:白细胞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可以在身体受到感染或发炎时增加数量。
检测白细胞数量和分类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染程度和炎症部位。
3.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凝血细胞,主要负责止血和维持血液中的凝血平衡。
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会导致出血和凝血障碍。
4.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态成分,包含水分、蛋白质、糖类、脂质和盐类等。
血浆中的各种物质对维持体液平衡和营养供应有重要作用。
5. 血液生化指标:血液中还包含了多种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尿酸、肌酐等。
这些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内代谢、肾脏功能、心血管健康等方面的情况。
二、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1.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
血常规是最基本的血液检验项目,可以初步评估血液的基本情况。
2.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
凝血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血液的止血功能和凝血系统的活性。
3. 血型鉴定:通过抗体和抗原的反应来确定一个人的血型,是手术和输血前必须的检查项目。
4. 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
血液生化检查可以综合评估人体内代谢和器官功能的情况。
5. 免疫学检查:包括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分类等指标。
免疫学检查可以帮助评估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状态。
三、血液检验的意义1. 评估健康状况:通过血液检验可以了解人体内的氧气运输、免疫功能、代谢情况和器官功能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评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临床血液学检验1.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 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
(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如抽出的骨髓液实际上就是血液,称为骨髓完全稀释。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检验科实习的日子已经接近尾声。
在这段时间里,我参与了科室的日常工作,学习了抽血操作技能,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以下是我对检验抽血实习的总结:一、实习期间的学习与收获1. 技能掌握:通过实习,我熟练掌握了抽血操作的步骤,包括采血前的准备工作、患者的沟通与安抚、抽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采血后的处理等。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步提高了自己的操作技能。
2. 知识积累:实习期间,我了解了检验科的工作流程,学习了血液检验的基本知识,如血液的采集、保存、处理、检验等。
同时,对临床常见疾病的检验项目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 团队协作: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同事、患者、医生等各方的沟通与协作。
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二、实习期间的不足与反思1. 技能有待提高:虽然我已经掌握了抽血的基本操作,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采血速度较慢、采血量不稳定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练习,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
2. 沟通能力有待加强: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与患者沟通时,有时表达不够清晰,导致患者产生误解。
今后,我将加强沟通技巧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3. 工作态度需更加严谨:实习期间,有时因工作繁忙,我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疏漏。
今后,我将更加严谨地对待工作,确保操作准确无误。
三、实习总结与展望1. 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检验科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作为一名检验员应具备的素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 展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2)严谨工作态度,确保操作准确无误;(3)加强沟通能力,提高与患者、同事、医生的协作水平;(4)积极参与科室工作,为检验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这次检验抽血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检验员。
血液检验个人总结
血液检验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式,可以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和指标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我对血液检验的个人总结:
1. 血细胞计数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状况。
例如,红细胞计数低可能表示贫血,白细胞计数高可能表示炎症或感染,血小板计数低可能表示凝血功能异常。
2.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可以反映出体内氧气的携带能力。
红细胞压积则是红细胞占据血液总体积的比例,可以反映出血液的稠度和流动性。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异常可能与贫血有关。
3. 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包括血糖、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血脂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人体的代谢状态和器官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血糖高可能表示糖尿病,肝功能指标异常可能表示肝脏损伤。
4. 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等。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人体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异常的凝血功能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问题。
总的来说,血液检验可以提供全面的健康评估和疾病筛查。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血液检验结果仅供参考,一些指标的异常并不一定代表有疾病存在,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医生的判断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1蛋白C系统的组成包括:凝血高调节蛋白(TM)、蛋白C(PC)、蛋白S(PS)、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2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3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①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②辅助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③观察疾病疗效和判断预后,探讨发病机制。
4同时参与细胞抗凝与体液抗凝的因子有:AT-肝素,蛋白C系统,TFPI。
5骨髓检查诊断意见:肯定性诊断提示性诊断符合性诊断可疑性诊断排除性诊断形态学描写6胚胎期造血可分为:中胚叶造血期,肝造血期,骨髓造血期. 出生后造血:骨髓,胸腺,脾,淋巴结7各种血细胞都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8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一般均以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来进行。
9骨髓增生程度通常分成增生极度活跃,增生明显活跃,增生活跃,增生减低,增生极度减低五级。
10 FAB分类法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L1, L2, L31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常见:毒性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大小不均,杜勒小体12成熟红细胞染色异常有:卡波环,嗜碱性带奴才,豪焦小体13 我国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类法:M1急性髓系白血病未分化型,M2急性髓系白血病伴成熟型,M3急性早幼粒白血病,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6红白血病,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14 异性淋巴细胞:1浆细胞型,2单核细胞型3幼淋巴细胞型。
15骨髓检查诊断的肯定性诊断: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16血小板的止血功能粘附功能,聚集功能,释放反应,凝血反应,促凝作用,血块收缩17凝血因子: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7,9,10。
接触激活因子:11.12,PK。
促凝辅因子:5,8,vWF,HK18细胞化学染色临床上常用于:①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②辅助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站检验科工作总结一、工作背景血站检验科是血站重要的部门之一,主要负责对于献血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检验和分析,确保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总结我在血站检验科工作的经验和心得,以期对工作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工作内容在血站检验科的工作中,我主要负责以下几个方面:1. 血液检验根据标准操作规程,对献血者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常规检验,包括血红蛋白测定、血型鉴定、血液传染病标志物筛查等项目。
在进行检验时,我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技术操作血站检验科还需进行一些技术性操作,如细胞分离、凝集反应检测、免疫荧光染色等。
这些操作需要严格掌握操作方法和技巧,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数据统计和分析血站检验科的工作还需要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及时了解血库的库存情况以及血液特定疾病的发病趋势。
在血液病情有变时,及时向上级汇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血液库存的安全和合理分配。
4. 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在血站检验科工作中十分重要。
我积极参与血站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编写和更新操作流程、评估和控制风险、定期开展质量内审等。
通过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工作的标准化程度和结果的可靠性。
三、工作成绩在血站检验科工作期间,我取得了以下一些成绩:1.提高了血液检验效率: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和引进先进设备,我成功提高了血液检验的效率,大大减少了检验时间,保证了献血者的权益。
2.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管理方面,我积极参与血站的内部培训和质量评估,帮助血站逐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了工作的标准化程度和质量水平。
3.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在工作中,我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及时发现和报告一些异常情况,如血样污染等,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合格性。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在血站检验科的工作中,我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和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实践经验: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我在某些技术操作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
因此,我计划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并与同事交流经验。
血站检验科工作总结4篇血站检验科工作总结1送走丰收的20__,迎来富有挑战性的20__。
回顾过去的一年,在院领导班子的正确引领下,同事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检验中心齐心协力,围绕医院中心工作,结合本科室的工作实际,严格按三甲医院标准和要求,通过深入开展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医患和谐等活动,圆满完成“大型医院巡查”及“省卫计委对三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督查”等各项检查指标,实现20__年度医学检验科业务收入____%增长的可喜成绩,面对崭新的20__,确定新的工作目标如下:一、目标任务1、明确门急诊抽血区域,设立集中采血岛;2、推进科室民主管理体制,增强科室患者服务能力;3、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做好科室业务管理;4、加强学科建设,为三甲复审及省、市专科质量中心检查作准备;5、科室人员培训及医教研教学计划;6、成立“市临床检验中心”。
7、进一步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和协作。
8、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项目。
我科20__年已成功申报结核杆菌T细胞检测项目,市科技局已立项。
二、工作计划及举措1、在院部的支持下,确定门急诊抽血区域,设立集中采血岛。
由于血液检测部门分散,目前检验项目亦正在进一步规范统一设置中,因此门急诊病人的抽血地点也很分散,不合理的就医流程隐藏着引起医疗差错及医疗纠纷的风险,患者的就医流程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医学检验科计划在20__年,在院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集中采血岛”,并配置“标本检测前处理”设备,实现标本前处理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及时落实电子签名系统,实现报告单自助打印,优化患者就医体验,避免人为引起的医疗差错;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物尽其力,人尽其才,实现院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2、推进科室民主管理体制,增强科室患者服务能力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院科层级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和《市人民医院科室民主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在总结20__年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科室民主管理体制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科室民主管理小组工作机制,启动三甲复审准备工作;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18项核心制度的执行,加强科室医德医风建设,全面增强科室服务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完善科室岗位设置计划及人员轮转安排,并定期召开科室民主管理小组会议,每月不少于2次。
医学检验技术知识点总结一、血液检验技术知识点总结1. 血常规检验: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2. 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等指标。
3. 血型鉴定:根据人体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和抗体的组合,将人群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
4. 电泳技术:通过电场将混合的蛋白质分离出来,可以用于检测肌肉疾病和遗传性疾病。
5. 免疫学检验:包括ELISA法、放射免疫法等,用于检测抗体和抗原等。
6. 血清学检验:包括肝功能指标(ALT、AST等)、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肌酐等)等。
7. 血液生化检验:包括血糖浓度、脂质代谢指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等。
二、尿液检验技术知识点总结1. 尿液常规检验:包括尿比重、PH值、蛋白质含量、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等指标。
2. 尿沉渣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沉渣,可以发现尿路感染、肾小球疾病等。
3. 尿液电泳技术:用于检测肌酸激酶等指标,可以帮助诊断肌肉疾病。
4. 尿素呼吸试验:通过测定呼出气中的尿素含量,可以评估胃肠道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情况。
三、生化检验技术知识点总结1. 肝功能检测: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等指标。
2. 肾功能检测: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
3. 血糖测定技术: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指标。
4. 脂质代谢检查:包括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
5. 酸碱平衡检测:包括血气分析、电解质测定等指标。
四、微生物检验技术知识点总结1. 细菌培养技术:通过培养细菌,可以帮助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
2. 真菌培养技术:通过培养真菌,可以帮助诊断真菌感染性疾病。
3. 病毒检测技术:包括PCR法、ELISA法等,可以帮助诊断病毒感染性疾病。
4.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通过对细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可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五、影像学检查技术知识点总结1. X线检查技术:包括普通X线摄影、CT扫描等,用于检查骨骼和内脏器官等。
血液学一般检验高频考点汇总(必背)一、血液生理概要1、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血浆占血液的55%,血细胞占45%。
2、血液在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
血液离体后自然凝固,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
由于血液在凝血过程中会消耗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故血清中不含这些凝血因子,这是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3、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
4、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1)血量: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为4~5升,占体重的6%~8%。
(2)颜色:动脉血因氧合血红蛋白(HbO2)含量高而呈鲜红色,静脉血因还原血红蛋白(Hbred)含量高而呈暗红色。
严重CO中毒呈樱红色。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是由于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带负电荷。
(4)黏滞性:黏度主要与HCT和血浆黏度有关。
血浆黏度主要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球蛋白有关,它们浓度越高,血黏度越高。
健康成人全血黏度为生理盐水的4~5倍,血浆黏度为生理盐水的1.6倍左右。
(5)比密:血液比密男性为1.055~1.063,女性为1.051~1.060;血浆比密为1.025~1.030,血细胞为1.090。
(6)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为晶体渗透压,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有关,特别是电解质。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为290~310mOsm (kg·H2O)。
(7)pH: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二、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保存与处理1、采血的方法和部位:皮肤采血一人一针,WHO推荐成人使用左手无名指内侧。
婴幼儿选用足跟;静脉采血成人选用肘部静脉(压脉带不捆绑不超过1分钟)。
真空采血法是ICSH推荐的采血方法,也是临床常用的采血方法。
手工法做血常规时,采血的顺序依次为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型鉴定。
医学检验掌握知识点总结一、生化检验1. 血清生化指标血清生化指标是评估机体内代谢、功能与损伤状态的重要指标,包括血清葡萄糖、脂类、蛋白质、酶类、电解质等。
其中,血清葡萄糖是评估血糖代谢的重要指标,可用于糖尿病的筛查和监测;血清脂类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有重要的意义;血清蛋白质检测主要包括白蛋白和球蛋白,对于肝功能、肾功能等疾病的评估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血清酶类如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可用于评估肝功能和心肌损伤的程度;而血清电解质如钠、钾、氯等对于维持体液的平衡,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2. 血液生化指标血液生化指标主要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对于评估机体的造血功能、免疫功能、凝血功能和细胞代谢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用于评估机体的贫血程度和红细胞生成功能;白细胞计数用于评估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血小板计数用于评估机体的凝血功能和出血倾向。
3. 肝功能检测肝功能检测主要包括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等指标的检测。
这些指标对于评估肝脏的解毒功能、合成功能、排泄功能以及肝细胞的损伤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早期发现肝病和评估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免疫检验1. 免疫球蛋白检测免疫球蛋白检测主要包括IgG、IgA、IgM、IgE等免疫球蛋白的测定,对于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感染状态、过敏反应等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IgG是机体内含量最高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对于既往感染、免疫缺陷、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IgA是粘膜免疫系统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对于评估机体的呼吸道、胃肠道、生殖道等粘膜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IgM是早期感染标志物,对于早期病原体感染、肝炎病毒感染等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IgE对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血站检验科个人总结血站检验科个人总结精选3篇(一)从事血站检验科工作一段时间以来,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和反省:第一,严谨的工作态度。
作为一名临床检验人员,我始终坚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实验室的工作流程和标准程序的执行。
在每一个实验环节,我都严格把关,保证所取得的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同时,我还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学习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以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验需求。
第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实验室的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与同事之间的密切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减少误差的发生。
我积极参与团队的讨论和交流,与同事共同解决实验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我也注重与其他科室的沟通和合作,以便更好地完成患者的检验需求。
第三,持续的质量提升。
为了提高工作质量,我不断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关注国内外最新的实验室检验技术和发展趋势。
我通过参与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增加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将这些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和组织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活动,不断优化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检验服务。
第四,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
作为一名临床检验人员,我深知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我始终将患者的需求放在首位,保持良好的沟通态度和服务态度,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同时,我也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与同事和其他科室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还注重个人的职业道德和伦理修养,始终坚守医德,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总的来说,血站检验科是一个专业性较强、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
作为一名血站检验人员,我将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服务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检验服务。
血站检验科个人总结精选3篇(二)作为一名血站采血员工,我个人总结如下:1. 专业知识:作为一名采血员工,我们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熟悉采血操作流程、了解血液采集的相关知识和安全操作规范等。
血液生化检查知识点总结一、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红细胞内。
它的主要作用是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细胞。
血红蛋白水平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贫血、失血等情况,对于一些贫血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的红细胞数目,是血液常规检查项目之一。
红细胞是负责携带氧气的细胞,红细胞计数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贫血、缺氧等疾病,也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诊断依据。
三、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免疫细胞,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机体免受外界微生物的侵害。
白细胞计数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对于感染、炎症等疾病的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一种很小的细胞片段,主要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发挥作用,它的数量的增多或减少都可能导致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
因此,血小板计数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对于血液凝固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五、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压积是指血小板在血液中所占的百分比,它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血小板的数量和比例,对于一些血液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六、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百分比,它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贫血程度,对于贫血性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
七、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它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红细胞的大小,对于贫血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八、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有的平均血红蛋白量,它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对于贫血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九、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每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浓度,它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浓度,对于贫血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十、血浆葡萄糖(FPG)血浆葡萄糖是指空腹状态下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它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学检验名词解释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两个月后,骨髓外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H)。
常见于儿童。
血红蛋白病:是一组由于珠蛋白肽链的结构异常或合成肽链速率的改变,而引起血红蛋白功能异常所致的溶血性疾病。
溶血危象:在慢性溶血过程中,可因感染、药物等因素诱发溶血加重,甚至表现为急性溶血的发作称溶血危象微量残留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过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的完全缓解,但机体内仍然存留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称为微量残留白血病。
易栓症: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血液凝固调节蛋白和纤溶成分等的缺陷而致机体极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类疾病。
造血祖细胞: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骨髓活检:骨髓活检是以骨髓组织切片为标本进行的骨髓组织学,包括细胞和组织形态检查,是观察骨髓组织结构和空间定位,补充骨髓涂片检查的一种有效方法。
对很多血液学,系统疾病的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粒红比值: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尿Rous实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血管内溶血时,血中游离血红蛋白增多,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此过程中部分或全部血红蛋白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分解,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于细胞内,随细胞脱落从尿中排出。
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其中的铁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与亚铁氰化钾作用,产生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
柴捆细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在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易见,其细胞质可见长而粗大的Auer小体,有时呈多根堆积的柴捆样,故称之为柴捆细胞。
大题骨髓取材情况的判断(1)取材满意:①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感觉);②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③显微镜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幼稚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④骨髓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
临床生化检验重点、考点总结糖代谢1、糖的无氧酵解途径是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
它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2、糖氧化的主要方式是有氧氧化;3、1 分子GLU 通过无氧酵解生成2ATP;4、1 分子GLU 通过有氧氧化生成36/38ATP;5、正常空腹血糖3.89~6.11mmoll;6、糖异生是指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是体内单糖生物合成的唯一途径。
肝脏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长期饥饿、酸中毒时肾脏的异生作用增强;7、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主要作用有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促进糖原合成,减少糖原分解;促进糖氧化和分解,加速糖的利用;促进甘油三酯的合成和储存;阻止糖异生作用。
8、升高血糖浓度的最重要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
9、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10、维持血糖恒定的关键器官是肝脏。
11、1型糖尿病主要指由胰岛β细胞破坏而导致内生胰岛素或C肽绝对缺乏,临床上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12、2型糖尿病包括了以前所称NIDDM,即Ⅱ型或成年发病糖尿病,患者多数肥胖。
此型不发生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
很少自发性发生嗣症酸中毒,但可在应激情况下,如感染而诱发。
13、诊断糖尿病1. 任意GLU≥11.1 mmol/L2. 空腹GLU≥7 mmol/L(禁食≥8h)3.OGTT(75g无水葡萄糖),2h GLU≥11.1 mmol/L血糖浓度>7.0mmol/l(126mg/dl)称为高血糖症;血糖浓度<2.78mmol/l(50mg/d)称为低血糖症;分娩后无论是否持续,均可认为是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束后6周复查。
11、糖尿病急性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酮体包括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基丁酸;非酮症性高渗性糖尿病昏迷NHHDC;血糖极高,没有明显酮症酸中毒,高渗性脱水;乳酸酸中毒LA 有PH降低12、测定血糖全血比血浆低12%-15%,血糖每小时下降5%-7%;血糖含量,餐后: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空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1.葡萄糖氧化酶法(GOD-POD):葡萄糖氧化酶法+过氧化物酶(UA、Vc、BIL、谷胱甘肽使得结果偏低),我国常用;己糖激酶法(HK):己糖激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参考方法;均340nm 检测高血糖症GLU>7 mmol/L;低血糖症GLU<2.8 mmol/L;OGTT 试验(75g无水葡萄糖,儿童1.75g/kg不超过75g);正常糖耐量空腹<6.1 mmol/L,30-60min达到高峰 120min 恢复正常(<7.8mmol/L);糖尿病性糖耐量空腹≥7 mmol/L,1h后出现高峰,峰值(≥11.1mmol/L),2h不能恢复正常;糖耐量受损(IGF) 空腹6.1-7 mmol/L,2h:7.8-11.1mmol/L;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6.1-7 mmol/L ,2h<7.8mmol/L;2h血糖水平是最重要的判断指标;糖化血红蛋白(GHb)6-8周,HbA1c 参考值4%~6%;糖化血清蛋白2-3周,硝基四氮唑蓝(NBT),550nm 检测,血清中白蛋白<30g/L,或尿蛋白大于1g/L时,结果不可靠;胰岛素水平降低常见于1型糖尿病,空腹值常<5U/ml;胰岛素水平升高可见于2型糖尿病;C 肽分泌胰岛素,也可等分子地释放C 肽,C 肽与外源性胰岛素无抗原交叉反应,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影响,I型糖尿病低,2型糖尿病高。
临床血液学检验1、卵黄囊是人类最初的造血组织。
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2、造血正向调控的细胞因子:干细胞因子(SCF);集落刺激因子(CSF);白细胞介素3(IL-3)。
造血负向调控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β(TNF-α、β);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干扰素α、β、γ(interferon-α、β、γ,IFN-α、β、γ);趋化因子(CK)3、有丝分裂是血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
巨核细胞则是以连续双倍增殖DNA的方式,属多倍体细胞。
4、血细胞发育成熟中的形态演变规律(1).细胞胞体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由小变大)(2).细胞浆颜色由深逐渐变浅(中幼红细胞阶段胞浆血红蛋白合成明显,故颜色发红)(3).红系统胞浆中无颗粒,粒系统到中幼阶段颗粒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改变(4).中幼阶段核仁消失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5、原粒胞质少,透明天兰色,无颗粒,早幼胞质多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嗜天青颗粒。
6、原红边际有钝状或瘤状突起,有核周淡染区,网织红内含嗜碱性物质,7、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形成巨噬细胞。
8、正常骨髓片中原巨核为0(多为产板巨),一张正常血片中可见巨核细胞为7—35个。
9、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即幼核老质(巨幼红细胞贫血);胞质发育落后于核,即老核幼质(缺铁性贫血)。
核质发育不平衡(Pelger-Huёt畸形)*MDS病态造血时,可出现小巨核细胞,核浆发育失衡(老浆幼核)、粒细胞中颗粒过少或过多、Pelger-Huёt异常。
10、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红细胞可呈裂细胞11、对红细胞膜起屏障和保持内环境稳定作用的是磷脂和胆固醇12、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棕黑色颗粒。
正常时,原粒阴性,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
嗜碱阴性,嗜酸阳性最强,单核只有幼单和单核呈弱阳性反应,其它除吞噬细胞有阳性外都是阴性反应。
血液安全重点监督检查工作总结篇一:血液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总结篇一:安全监督工作总结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专项活动总结根据陕煤化建设集团关于开展进一步规范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专项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本项目部的实际情况,确保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我项目部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确保安全生产是各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的本职工作,要把安全和生产统一起来,抓生产必须首先抓安全,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必须服从安全;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在预防,要主动采取预防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
我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建设集团、铜川分公司的指导下,坚持以“安全发展、国泰民安”为工作主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思路和监管方式,努力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现将我项目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如下:1、加强管理人员,完善安全生产组织体系建设。
抓安全生产工作,首先抓主要施工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的提高。
积极探索监管新思路,安全管理人员是施(转自: 小草范文网:血液安全重点监督检查工作总结)工现场安全生产主要监管人员,只有将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提高了,才能抓好施工现场及各施工项目的安全工作。
按照上述思路,我项目及时建立健全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基础性工作。
实行初犯教育、再犯重罚、隐患检查、事故分析、责任落实、责任追究、认真整改等制度和工作流程。
严格按照“一岗双责”各“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使各安全管理人员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并明确表示要将安全生产工作做细做实,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加强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所有特殊工种人员包括(塔吊司机、电焊工、架子工、电工等)必须持有经相关部门考核合格后的有效证件持证上岗。
同时项目部搞好所有进场作业人员的档案管理。
提高了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和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
3、抓好安全技术交底加强对班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主要包括:施工位置环境、设备情况、个人防护用品佩戴、危险作业部位的检查、各种防护措施的保护等:施工前根据各分项工程的特性、施工工艺、特点、难度、注意事项等,向作业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让施工人员了解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及处理措施,避免出现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
1蛋白C系统的组成包括:凝血高调节蛋白(TM)、蛋白C(PC)、蛋白S(PS)、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2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3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①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②辅助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③观察疾病疗效和判断预后,探讨发病机制。
4同时参与细胞抗凝与体液抗凝的因子有:AT-肝素,蛋白C系统,TFPI。
5骨髓检查诊断意见:肯定性诊断提示性诊断符合性诊断可疑性诊断排除性诊断形态学描写6胚胎期造血可分为:中胚叶造血期,肝造血期,骨髓造血期. 出生后造血:骨髓,胸腺,脾,淋巴结7各种血细胞都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8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一般均以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来进行。
9骨髓增生程度通常分成增生极度活跃,增生明显活跃,增生活跃,增生减低,增生极度减低五级。
10 FAB分类法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L1, L2, L31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常见:毒性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大小不均,杜勒小体12成熟红细胞染色异常有:卡波环,嗜碱性带奴才,豪焦小体13 我国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类法:M1急性髓系白血病未分化型,M2急性髓系白血病伴成熟型,M3急性早幼粒白血病,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6红白血病,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14 异性淋巴细胞:1浆细胞型,2单核细胞型3幼淋巴细胞型。
15骨髓检查诊断的肯定性诊断: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16血小板的止血功能粘附功能,聚集功能,释放反应,凝血反应,促凝作用,血块收缩#17凝血因子: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7,9,10。
接触激活因子:,PK。
促凝辅因子:5,8,vWF,HK18细胞化学染色临床上常用于:①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②辅助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③观察疾病疗效和预后。
④发病机制的探讨19贫血的分类:增生性贫血,增生不良性贫血,骨髓红系成熟障碍性贫血Auer小体:是白血病细胞中的棒状小体。
瑞氏染色呈紫红或红色,由嗜天青颗粒融合而成,含核糖核酸及脂类,过氧化物酶阳性暗影。
这种小体出现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等急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不出现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是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分化成熟障碍,并伴有凋亡减少的一组高异质性的恶性血液病。
血栓形成: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沉积物形成的过程。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机体微血管内广泛地发生凝血,伴以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微血栓病性凝血障碍,为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
DIC是止血病理生理改变的一个中间环节,其特点是体内血小板聚集,内外源凝血途径激活,病理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凝血活性减低;同时引发继发性纤溶,产生难以控制的出血.MDS: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获得性的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最终该克隆可丧失分化成熟能力而演变成急性白血病。
PH染色体: 80%~90%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可发现一种异常染色体,即22q-,9q+,可出现在幼粒细胞、幼红细胞、巨核细胞中,标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是多能干细胞克隆发生突变和肿瘤转化所致~PNH:.即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是一种由于造血干细胞突变引起的获得性血细胞膜缺陷性疾病,主要受累的是红细胞,还有白细胞和血小板,为常见的溶血性贫血的一种白血病裂孔现象: 某些白血病患者血片中仅出现原始和成熟阶段细胞而中间阶段缺如,可提示部分骨髓仍有正常造血功能。
干抽:指非技术错误或穿刺位置不当而引起的多次、多部位抽不出骨髓液或只得到少量血液。
常见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极度增生,骨髓增生减低,肿瘤骨髓浸润。
巨核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原巨核细胞异常增生并可出现于末梢血中的一种少见的急性白血病类型,定为M7型。
临床表现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相似,原巨核细胞的鉴定常需借助于电镜或单克隆抗体。
溶血性贫血: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
如果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
“溶血性贫血”,较少见;常伴有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简称为类白反应。
典型血象表现为白细胞数显著增高,可有一定数量的原始和幼稚细胞出现,有时可以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类似白血病临床血液学:是以来源于血液与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为主要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综合性临床学科.绿色瘤: .是粒细胞白血病肿瘤性增生的特殊类型,多见于颅骨、眼眶、胸骨等骨膜下,其内为白血病性粒细胞,含有大量髓性氧化酶而呈绿色,称之为绿色瘤/环铁粒幼红细胞:骨髓经过铁染色后,幼红细胞胞质内的蓝色铁颗粒在6个以上,并围绕于核周排列至少超过2/3区域者。
贫血: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低于本地区,相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的参考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髓外造血: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肝脏,脾脏,淋巴结等又可重新恢复期造血功能.再生障碍危象:原有慢性溶血患者突然出现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急性骨髓衰竭),网织红细胞及全血细胞减少,常持续l~2周。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组织功能障碍或造血干细胞异常,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组织减少的一类贫血。
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造血祖细胞: 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铁染色:骨髓中的铁在酸性环境下与亚铁氰化铁作用,形成普鲁士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定位于含铁的部位。
}FAB分型:是1976年由法国(F)、美国(A)、英国(B)三国的七位血液学专家组成FAB协助组提出一种急性白血病分型方法,他们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细胞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前者分为ALL1、ALL2、ALL3,后者分为M1~M6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它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对细胞内部的各种化学物质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ITP: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造成的疾病。
恶性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蛋白C系统:是一组生理抗凝血物质,由蛋白C、蛋白S、TM和APC抑制物组成。
这一组对血液凝固起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在被凝血酶激活后互相协调地发挥抗凝作用,占生理抗凝作用的20%左右。
篮细胞:退化的淋巴细胞因粘性高、脆性大,推片时被推拉成扫帚状,形成竹篮,故名。
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该类细胞较多,有一定诊断意义。
瀑布学说:是一种解释血液凝固机制的理论,认为所有凝血因子都是分别合成的,又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在一系列反应中,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其前已活化的因子激活成为活性酶,最后生成的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即血液凝固。
双表型:在混合细胞白血病中,确定有>10%的恶变细胞,既有淋巴细胞系又有髓细胞系特征。
/双系型(双克隆型):同时有两种或多种分别表达髓系或不同淋巴系标记的白血病细胞,可同时发生,也可在6个月之内先后发生血岛:人类胚胎发育第二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细胞在内胚层细胞的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在卵黄囊壁上形成了聚集的细胞团。
人内最初的造血中心,是血管和原始造血发生的原基。
非红系细胞百分比(NEC):去除有核红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外的有核细胞百分比。
计算粒红比值(G/E):指各个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综合与各个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的比。
MICM分型:是指采用细胞形态学(M)、细胞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白血病分型方法。
骨髓穿刺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取材判断: 1适应症: ①出现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及成分异常②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③出现不明原因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④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化疗后的疗效观察⑤骨髓活检,微生物培养,寄生虫检查等2禁忌症: ①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不宜做,但也可以做,需在完成后局部压迫5-10分钟.严重血友病患者禁忌②晚期妊娠的妇女应慎重取材满意: ①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②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③显微镜下涂片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④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的比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分期及诊断标准: 1慢性期:①贫血或脾肿大②外周血白细胞≥30×109/L,粒细胞核左移,原始细胞(Ⅰ型+Ⅱ型)<10%,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红细胞③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至极度活跃,以粒细胞增生为主中晚幼粒及杆状粒增多,原始细胞≤10%④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极度降低或消失⑤Ph染色体阳性及分子标志bcr/abl融合基因阳性⑥CFU-GM培养显示集落或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2加速期:①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加重和骨骼疼痛②脾脏进行性肿大和白细胞增多,治疗无效③与治疗无关的血小板进行性降低或增高④外周血及骨髓原始细胞10%-19%⑤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⑥骨髓中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增生⑦出现Ph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异常⑧对传统的抗慢粒药物治疗无效⑨CFU-GM增殖和分化缺陷,集簇增多,集簇和集落的比值增高3急变期: ①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或原淋+幼淋,或原单+幼单≥20%②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30%③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50%④有髓外原始细胞浸润⑤CFU-GM培养呈小簇生长或不生长~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标准:包括三个方面:①骨髓象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核细胞+幼单核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5%,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正常。
M2b型:原粒细胞Ⅰ型+Ⅱ型≤5%,中性中幼粒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
M3 型: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5%。
M4型:原粒细胞Ⅰ、Ⅱ型+原单核细胞及幼单核细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