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汉字的演变
- 格式:ppt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19
汉字的演变咱们明白仓颉造字的传奇,也明白半坡人面网纹盆上的符号,或许还看过贺兰山的岩画,或许还听说鲁迅小说里孔乙已说,回字有五种写法。
这些都与咱们今天看到的汉字或多或少有些联系。
固然火星文与此无关!一、甲骨文1.时期:朝,2.材料:是刻写在上的文字。
3.地位: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
汉字是由它进展而来的。
4.意义:从朝始我国有了靠得住的文字记载。
二、金文盛行于,铸刻上的文字。
意义:三、小篆和隶书朝以小篆为通用字体,后显现隶书。
朝时,隶书普遍利用。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形成于后期,成熟于时期。
1. 电影《英雄》中有如此一个场景: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十八种写法。
秦王说,统一后只保留一种。
秦王统一全国后保留的这种文字属于()A.甲骨文B. 金文C. 小篆D. 隶书2. 我国文字演变的进程正确的选项是()A.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隶书一楷书B.金文一甲骨文一小篆一楷书一隶书C.甲骨文一金文一隶书一小篆一楷书D.甲骨文一小篆一金文一楷书一隶书3.为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靠得住的文字材料的是()A.甲骨文B.金文C.铭文D.隶书Ⅲ预习自测4.以下有关西周文字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西周时期,铸有文字青铜器增多B.这些文字为后人研究西周的历史留下宝贵的资料C.西周的甲骨文比商朝更普遍D.西周的文字叫做金文或铭文5.以下各时期所对应的文字不正确的选项是()A.商朝——甲骨文B.周朝——金文C.秦朝——小篆D.三国——铭文7.《尚书》中记载道:“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那时人们利用的文字主若是()A.刻画符号B.甲骨文C.金文D.小篆8.隶书与小篆相较,能够慢慢流行,主若是因为()A.隶书比小篆美观B.隶书比小篆有观赏价值C.隶书比小篆书写简便D.国家统一命令使用隶书9.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不管是隶书、楷书,仍是草书、行书,追溯其进展渊源,都离不开A.象形文字B.甲骨文C.金文D.小篆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历史地位及价值如何?说说汉字的演变历程。
第20课《汉字中的象形文字》一、教材简析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第20课《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这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赏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能激起学生的模仿兴趣和表现欲望,经过欣赏、总结、想象,能抓住表现对象的重要特征来用象形字的造型方法进行夸张想象一幅象形字的画,能较为明确地表达字的意思,并通过学生的描述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对我国汉字象形造字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欣赏中国古代象形文字了解我国汉字的悠久历史及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欣赏、总结、想象、创造,使学生大概了解象形字的造字方法,并能将几个简单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副画,表达出完整的意思。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的造型美感,激发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古代象形文字,使学生得到启示,创作象形文字要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大胆夸张表现。
四、教学难点根据要表达物象的形体特征展开联想,运用象形造字方法进行大胆创作,表现出新颖有趣的作品。
五、教学准备教师:象形文字的图片资料若干。
学生:水彩笔、彩纸、铅笔等。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找汉字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有个新朋友来到我们的课堂,看,它是“喜羊羊”。
它还给我们带来了三个国家的字,你们能找出哪一个是我们中国的字吗?(太阳的中文、日文、英文)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字,我们都把它叫做“汉字”。
2、猜象形字师:喜羊羊还带来了一份礼物,出示一个汉字,那你们认识这个字吗?(象形文字:日)那你们知道他们叫什么字吗?(象形文字——用简单的绘画形式并创造出了图画性很强的字叫象形文字)3、出示课题——汉字中的象形文字,点明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课1、课件展示图片,了解象形文字的产生师:今天“喜羊羊”就将带领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学习我们古代汉字中的象形文字。
七年级历史汉字的演变第20课汉字的演变编写人:丰县群益中学朱丽审稿人:高华【目标要求】1.识记与理解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
2.能力与方法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
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通过对各种汉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
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预习导学】1. 很多学者认为,上的刻画符号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2.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这种文字叫。
商朝的一些上也铸有文字,叫金文。
3.汉字是由发展而来的,从开始我国的历史可靠的文字记载。
4.秦统一全国后,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是,也逐渐流行。
5.汉朝广泛使用。
草书、楷书、行书趋向成熟。
【问题探究】我们每天写汉字、阅读用汉字排印的书报,你知道汉字是由哪种文字发展而来的吗?商朝国家“档案”是用什么文字书写的?秦始皇用什么文字批阅奏折公文?【例题精析】例1.(2007年山西)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
”主要原因是()A.商朝的文字 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C.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D.字母文字的起源【解析】抓住题干中“一片甲骨惊天下”,之所以甲骨文惊天下,不是因为它是商代的文字或者刻在龟甲兽骨上,而是因为它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因此选C。
例2.(2007年连云港)电影《英雄》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十八种写法,秦王说统一后只保留一种。
秦王统一全国后保留的这种文字属于()A.甲骨文B.小篆C.隶书D.金文【解析】甲骨文是商朝时出现的文字,金文是商周时出现的文字,隶书秦朝时虽有,但只是民间流行的文字。
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20课汉字中的象形文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汉字中的象形文字》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
教材通过展示汉字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重点掌握象形文字的特点和构成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汉字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对其起源和演变了解不多。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认识象形文字的特点和构成方法,能创作简单的象形文字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掌握象形文字的特点和构成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象形文字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观察分析法: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分析象形文字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汉字演变图、象形文字示例、画纸、画笔等。
2.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汉字演变图,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象形文字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象形文字的特点,如图形、线条等。
同时,教师讲解象形文字的构成方法,如添加、删减、变形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动手创作简单的象形文字。
《汉字中的象形文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汉字中的象形文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第20课的内容,本课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象形文字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自然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及象形文字的形式美,从而加深学生对汉字悠久历史的认识,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课。
学生已经在前面各个不同美术学习领域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美术表现技能,也已经养成了基本的学习习惯,线条的运用能力有所提高。
由自然世界中的形象而演变成的象形文字,这一内容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灵活的弹性空间。
教师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特点,设计出和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和实施策略。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想象丰富,对于美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有初步感受美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初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引导他们用身边最便捷的材料表现所感、所想,从而提高他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愿望。
环境分析:本节课教学中的象形文字很抽象,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不便于理解和表现。
因此,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做一做、画一画来感受和表现象形文字,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选择教室内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课件直观的呈现可以让学生明了象形文字的演变过程,了解和掌握象形文字的表现方法,有利于学生进行艺术表现。
教学思路:由于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因此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情况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创设他们可感受体验的文化情境,提供学生“思考、理解、象形”的空间,让他们轻松、愉快地不断加深对“汉字中的象形文字”的印象。
在体味传统文化、寻找历史的记忆中感受文字的趣味性和艺术美。
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中一定要防止空洞的说教和知识灌输,多用形象直观、寓教于乐的现代化手段与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1.欣赏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的独特美感,初步了解象形文字的产生、演变过程及悠久历史。
第20课汉字的演变同步练习一、达标训练.1、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定在龟甲和兽骨上,目的是为了A、纪录历史B、占卜凶吉C、传递文书D、制工艺品2、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3、有关甲骨文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B、甲骨卜辞真实记载了商王的活动C、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D、商朝时候使用甲骨文,但远不如西周时候普遍4、商朝的金文是指A、铸刻在铁器上的文字B、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C、刻写在石器上的文字D、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5、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因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这三个字属于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6、把小篆做为全国通用的标准文字,开始于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朝7、考古发现,出土的汉代竹简、帛书、石刻基本上都是A、金文B、小篆C、隶书D、楷书8、三国两晋时,书写起来最为流畅便捷的是A、隶书B、楷书C、行书D、草书9、看图说话:甲骨文中的各种“丝”,形状均似丝线缠绕。
请你在图上用笔圈出这个字。
通过这片甲骨文上的丝字,你能推测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二、拓展训练10、通过对商代甲骨文的研究,我们才知道了以下哪项纪录?()A.中国文字的最初起源形态B.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确切纪年C.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D.关于划分季节的最早记录11、《尚书》中记载道:“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当时人们使用的文字主要是A.刻画符号B.甲骨文C.金文D.小篆12、以下文字书写形式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隶书②行书③楷书④金文A、④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①④D、④①③②13、关于甲骨文的价值。
小明说:“对为数颇为可观的甲骨文加以研究,就可以对商代的社曾及文化有相当完整深入的认识。
”小月说:“甲骨文都是关于占卜的记载,数量虽然不少,能提供的资料却有限,还要利用其他资料。
”小亮说:“从目前已能识读的2000个甲骨文字中,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一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20课汉字中的象形文字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特别是象形文字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模仿象形文字创作简单的美术作品。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欣赏和理解象形文字的美。
教学内容1. 汉字和象形文字的基本概念。
2. 象形文字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3. 象形文字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4. 学生创作自己的象形文字。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象形文字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创作自己的象形文字。
难点1. 对象形文字的理解和欣赏。
2. 学生创作象形文字的创新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汉字和象形文字的图片、PPT、画纸、彩笔等。
2. 学生准备:画纸、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汉字和象形文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2. 讲解:教师讲解汉字的起源和象形文字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象形文字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3. 演示: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象形文字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理解象形文字的构成和意义。
4. 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象形文字创作简单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和反馈。
板书设计1. 汉字中的象形文字2. 副一年级美术下册第20课3. 内容:汉字和象形文字的基本概念象形文字的特点和演变过程象形文字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学生创作自己的象形文字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话向家长解释什么是象形文字。
2. 让学生模仿本节课学习的象形文字,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教师应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理解和掌握了象形文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4. 教师应反思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是否体现了对象形文字的理解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