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雨水沟道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5.34 MB
- 文档页数:79
3 雨水管道的设计3、1划分并计算各设计管段的汇水面积该地区的雨水采用管道收集后直接排入就近水体的方式处理,因为各区汇水分界明显,坡度走势清晰,部分区域有逆坡现象,故雨水管道布置采用沿街顺坡布置,使雨水能够被很好的收集与排放。
雨水干管数量:4 条。
具体雨水管道布置请参瞧某市排水管道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2求单位面积径流量q =€ q0 av式中q —单位面积径流量€ —平均径流系数avq —暴雨强度公式由于影响因素多,要精确求定V值较为困难。
因此目前径流系数通常采用按地面覆盖种类确定的经验数值。
径流系数V值见表3、1。
表3、1径流系数V值表中所列为单一覆盖时的V值。
但汇水面积就是由各种性质的地面覆盖所组成,在整个汇水面积上它们各自占有一定的比例,随它们占有的面积比例的变化,V值也不同。
所以,整个汇水面积上的平均径流系数V av值就是按各类地面面积用av 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出。
F i x €式中Fi ——汇水面积上各类地面的面积(ha);M ——相应于各类地面的径流系数; F ——全部汇水面积(ha)。
市区地面种类如:屋面占 36%,混凝土路面占 16%,碎石路面占 10%,非铺砌路 面占20%,绿地占18%根据市区地面覆盖情况屮 =0、9X 0、36+0、9X 0、16+0、4X 0、1+0、3X 0、2+0、15X 0、18 = 0、av5953、3雨水干管的设计流量与水力计算3、3、1 雨水水力计算的设计参数(1) 采用的流量公式城市、厂矿中雨水管渠由于汇水面积小,属小汇水面积上的排水构筑物,其雨 水设计流量可采用下式:Q ,屮 … q … F式中 Q ---------- 雨水设计流量(L/s);V ——径流系数,其值小于1; F ——汇水面积(ha);q ----- 设计暴雨强度(L/s 、ha)。
(2) 暴雨强度公式qA” + ClgP) q ,―—(t + b)n式中q ——设计暴雨强度P ――设计重现期(a);t ----- 降雨历时(min);A 1,C,b,n ――地方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
雨水沟道的设计关键信息项:1、雨水沟道的设计标准和规范2、设计流量计算方法3、沟道材料选择4、施工工艺要求5、质量验收标准6、维护和保养措施11 设计标准和规范111 雨水沟道的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的建筑规范、排水规范以及环保要求。
112 参考的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等。
113 设计应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降雨量、地形地貌等因素,确保沟道能够有效地收集和排放雨水。
12 设计流量计算方法121 采用合理的方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常见的方法如推理公式法、数学模型法等。
122 考虑降雨强度、汇水面积、径流系数等参数的确定,以准确计算雨水流量。
123 对不同区域的汇水面积进行详细划分和分析,确保流量计算的准确性。
13 沟道材料选择131 可选用的沟道材料包括混凝土、塑料、金属等,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要求进行选择。
132 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抗压性和耐久性。
133 考虑材料的成本、施工难度和维护成本等因素,综合选择合适的沟道材料。
14 施工工艺要求141 施工前应进行现场勘察和测量,确定沟道的位置、走向和坡度。
142 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基础处理和沟道铺设,保证沟道的稳定性和密封性。
143 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遵守相关的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
15 质量验收标准151 沟道的尺寸、坡度、平整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152 沟道表面应无裂缝、破损、渗漏等缺陷。
153 验收时应进行通水试验,检查沟道的排水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16 维护和保养措施161 定期对雨水沟道进行清理,清除杂物和淤泥,保证排水畅通。
162 检查沟道的损坏情况,及时进行修复和更换。
163 做好沟道的防护措施,防止人为破坏和外界因素的影响。
21 设计变更211 在施工过程中,如因实际情况需要进行设计变更,应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和确认。
212 设计变更应遵循原设计的原则和要求,确保变更后的沟道仍能满足排水功能。
第九章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雨水管渠系统是城市排水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负责收集并排除城市中的雨水。
在城市化进程中,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原则1. 保证排水功能: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首要目标是确保排水功能的可靠性。
要求设计合理的管径、坡度和配置,使其能够有效地收集和排除大量的雨水。
2. 考虑水资源利用:在设计雨水管渠系统时,应考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可以通过引入雨水收集设施、增加蓄水容量等方式,将雨水利用于景观绿化、冲洗马路等用途,减轻城市供水压力。
3. 考虑环保和生态因素: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应注重环保和生态因素。
可以采用生态沟渠、湿地处理等技术手段,促进雨水的自然分散和净化,减缓城市水体的污染。
4. 考虑城市规划要求: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要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要根据城市的用地功能和道路布局,合理配置雨水收集点、雨水口等设施,确保整个系统顺畅运行。
二、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步骤1. 确定收集区域:首先需要确定雨水管渠系统的收集区域。
根据城市规划和地形地貌特点,划分出需要收集雨水的区域。
2. 计算设计雨量:根据当地气象数据和统计资料,计算出设计雨量,即单位时间内的最大雨水量。
这是确定雨水管渠系统设计参数的基础。
3. 确定管道类型和规格:根据设计雨量和收集区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管道类型和规格。
常见的管道材料有混凝土管、钢管、玻璃钢管等。
管道的规格应根据流量、坡度等因素进行合理计算。
4. 设计管道线路和布置:根据收集区域的地形地貌和城市规划要求,设计管道的线路和布置。
要合理选择管道的坡度,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流动,并避免积水和堵塞。
5. 设计雨水口和检查井:根据管道线路和布置,确定雨水口和检查井的位置和数量。
雨水口和检查井的设置要便于维护和清理,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6. 设计雨水储存设施:根据设计要求和城市需求,设计雨水储存设施,如雨水花园、蓄水池等。
第五节排水沟的设计水位和排水沟断面设计一、排水沟的设计水位设计排水沟,一方面要使沟道能通过排涝设计流量,使涝水顺利排入外河;另一方面还要满足控制地下水位等要求。
排水沟的设计水位可以分为排渍水位和排涝水位两种,确定设计水位是设计排水沟的重要内容和依据,需要在确定沟道断面尺寸(沟深与底宽)之前,加以分析拟定。
1.排渍水位(又称日常水位)这是排水沟经常需要维持的水位,在平原地区主要由控制地下水位的要求(防渍或防止土壤盐碱化)所决定.为了控制农田地下水位,排水农沟(末级固定排水沟)的排渍水位应当低于农田要求的地下水埋藏深度,离地面一般不小于1.0~1。
0m;有盐碱化威胁的地区,轻质土不小于2.2~2.6m,如图8—7所示。
而斗、支、干沟的排渍水位,要求比农沟排渍水位更低,因为需要考虑各级沟道的水面比降和局部水头损失,例如排水干沟,为了满足最远处低洼农田(见图8—8)降低地下水位的要求,其沟口排渍水位可由最远处农田平均田面高程(A0),考虑降低地下水位的深度和斗、支、干各级沟道的比降及其局部水头损失等因素逐级推算而得,即图8—7排渍水位与地下水位控制的关系(单位:m)图8-8干、支、斗、农排水沟排渍水位关系图z=A0-D农-ΣLi-ΣΔ搀渍z(8—7)式中z排渍——排水干沟沟口的排渍水位,m;A—-最远处低洼地面高程,m;D——农沟排渍水位离地面距离,m;农L-—斗、支、干各级沟道长度,m,见图8—8;i——斗、支、干各级沟道的水面比降,如为均匀流,则为沟底比降;Δz——各级沟道沿程局部水头损失,如过闸水头损失取0。
05~0。
1m,上下级沟道在排地下水时的水位衔接落差一般取0。
1~0.2m。
对于排渍期间承泄区(又称外河)水位较低的平原地区,如干沟有可能自流排除排渍流量时,按上式推得的干沟沟口处的排渍水位20溃,应不低于承泄区的排渍水位或与之相平。
否则,应适当减小各级沟道的比降,争取自排。
而对于经常受外水位顶托的平原水网圩区,则应利用抽水站在地面涝水排完以后,再将沟道或河网中蓄积的涝水排至承泄区,使各级沟道经常维持排渍水位,以便控制农田地下水位和预留沟网容积,准备下次暴雨后滞蓄涝水.2.排涝水位(又称最高水位)排涝水位是排水沟宣泄排涝设计流量(或满足滞涝要求)时的水位。
工程雨水沟方案怎么做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的雨水排放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雨水排放不当会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等问题,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合理的雨水排放系统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目标本方案旨在设计一个合理有效的城市雨水排放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干净整洁、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方案设计1.地势分析首先,对城市的地势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低洼区域和水流集中区域。
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排水系统的布局。
2.雨水沟设计依据地势分析结果,设计合理的雨水沟系统。
在低洼区域设置大型雨水沟,可以有效集中雨水流向,减少地面积蓄水,避免发生内涝。
在道路两侧或广场等地方设置小型雨水沟,将雨水快速导流至大型雨水沟中。
3.雨水沟结构考虑到雨水沟需要长期暴露在户外环境,为了确保其使用寿命和排水效果,选择高强度、耐腐蚀、防滑的材料来进行制作。
同时,根据不同区域的需求,设计不同规格和形状的雨水沟,保证排水畅通。
4.雨水沟清理为了确保雨水沟的畅通,设计可拆卸的盖板,方便定期清理雨水沟内的积水和杂物。
同时,设置定期维护计划,对雨水沟进行专业的清理和维护,保障其正常使用。
5.雨水收集利用将城市雨水排放系统与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相结合,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冲洗道路、浇灌绿化等,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6.环境友好在设计雨水排放系统时,应考虑控制排水口的数量和排放速度,避免引发自然环境的破坏。
同时,减少雨水排放对水质的影响,保护城市水环境。
7.安全考虑在设计雨水排放系统时,应考虑排水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险情,如溢流、积水等,对高风险区域进行重点设计,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
四、实施步骤1. 制定详细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方案,包括排水区域划分、雨水沟位置布置、排水管道连接等。
2. 选择合适质量可靠的材料进行雨水沟的制作,并保证施工质量。
3. 按照设计方案对雨水排放系统进行安装和调试。
4. 设立专门的管理团队,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清理工作。
雨水收集渠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一、渠道设计1. 渠道宽度: 根据降水量和区域实际情况,确定最佳的渠道宽度。
一般而言,渠道宽度应能容纳预计的最大降水流量,并预留一定空间以应对突发性暴雨的情况。
2. 渠道材料: 选择耐久、抗腐蚀的材料,例如混凝土、钢铁或聚合物等,在确保渠道结构稳固的前提下,提高渠道的使用寿命。
3. 渠道坡度: 为了保证水能顺利流动,渠道应设置一定的坡度,一般建议选择0.5%-2%的坡度。
4. 渠道内部光滑度: 渠道内壁应保持光滑,以减少水流的阻力,增加水流的流速。
二、滤污系统设计1. 进水口: 在渠道入口处设置进水口,用于过滤进入雨水收集渠的杂质和固体颗粒。
2. 污水格栅: 在进水口附近设置污水格栅,用于截取较大的固体颗粒和杂质。
3. 沉沙池: 在进水口以后的一段距离处设置沉沙池,用于沉淀其中较重的杂质和颗粒。
4. 沉淀池: 在沉沙池之后设置沉淀池,通过延缓水流速度来促使较轻的悬浮颗粒沉淀。
三、防渗漏设计1. 渠道底部防渗漏层: 在渠道底部铺设一层防渗漏材料,例如聚乙烯薄膜,以防止地下水的渗透。
2. 渠道壁面防渗漏涂层: 在渠道壁面涂刷一层防渗漏涂料,例如聚合物涂料,以防止渠道水漏出。
四、收集系统设计1. 收集装置: 在渠道末端设置雨水收集装置,该装置能够有效地收集雨水并保证储存容器的水质。
常用的收集装置有雨水桶、水井、地下储水池等。
2. 过滤系统: 在收集装置与储存容器之间设置过滤系统,用于进一步过滤水中的杂质和颗粒。
3. 储存容器: 选择合适的储存容器,例如水箱、水桶等,根据需要确定容量大小。
五、维护与清洁1. 定期检查渠道和收集系统的状况,及时清除堵塞和杂质,保证水的流畅和质量。
2. 清洗收集装置和过滤系统,保持水质清洁。
六、安全注意事项1.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安全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施工质量和使用安全。
2. 设计时考虑降雨量大、水流速度过快等极端天气情况,以确保渠道的排水能力。
第七章排水沟道系统规划§1 排水沟道系统规划布置一、明沟排水系统的组成田间排水工程(毛、腰、墒沟)排水沟道系统(干、支、斗、农沟)排水闸、涵、站等建筑物排水承泄区(江、河、湖、海等)二、明沟排水系统的类型1.一般排水系统(1)排水沟道系统组成:干、支、斗、农沟。
(2)作用:一般只起排水作用。
(3)适用:有一定坡度的坡地平原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
2.综合利用排水系统(也称河网)(1)组成1)骨干河网干河(一级河)支河(二级河)相当于干沟2)基本河网大沟(三级河)相当于支沟中沟(四级河)相当于斗沟小沟(丰产沟,生产河)相当于农沟3)墒网毛沟腰沟墒沟(2)作用:除排水作用处、还有滞涝、引蓄水灌溉、养殖、航道等作用。
(3)河网的主要特征(河网的特征是由其综合利用功能所决定的):深:沟河要深,能排地面水,也能降地下水,蓄水灌溉。
网:水系成网,调度灵活。
平:沟底要平,能排能引,航运、养殖。
分:分级分片控制,高低片分级控制。
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其中“深”为关键。
(原因:“深”是综合利用的关键)(3)适用:地形平坦的平原或圩区。
三、规划布置原则1.低处布置:各片低处。
2.分片排水:高水高排、低水低排。
3.洪涝分治:修堤防、撇洪沟等。
4.滞蓄结合:减少排水量。
5.统筹规划:与渠道、道路、林网、居民点、行政区结合。
6.灌排分开:各成系统有利于灌、也有利于排。
7.降低造价:可利用天然河道、顺直、减少交叉建筑物。
8.安全可靠:土质好、防止坍塌。
9.综合利用:如引水灌溉、船运、水产养殖等。
(以上9条原则只板书标题,不板书释内容)四、规划布置方法1.山丘区干渠:尽可能利用天然河道。
支渠:也可利用天然河道。
斗、农沟:地面有一定坡度时,用灌排相邻布置;平坦时,作灌排相间。
一般斗沟间距400~1000m,深1.5~2m;农沟间距100~300m,深1.0~1.5m。
2.平原地区江苏河网的一般规格:(1)徐淮平原大沟中沟小沟间距(m)2000~5000 500~1000 100~200沟深(m) 4~5 2.5~3 2底宽(m) 4~6 2~3 1~2(2)通南和太湖平原大沟中沟小沟间距(m) 1000~3000 600~1000 150~200沟深(m) 4.6~6.5 3.5~6.0 2底宽(m) 3~6 2~4 13.圩区外河网:地区骨干河网(干、支河)内河网:由中心河、生产河组成较小的圩区宜采用丰字形内河网。
雨水明沟工程设计【篇一:排水沟设计】1、确定暴雨强度q?167a1(1?clgp) (t?b)np——设计重现期,a;t——降雨历时,min;a1,c,b,n——地方参数,根究统计方法计算确定。
根据南京地区统计数据,a1=17.9,c =0.671,b =13.3,n =0.8。
设计重现期取为20年。
降雨历时取为10min。
q?167a1(1?clgp)167?17.9(1?0.671?lg20)??2973.6(l/s?ha) (t?b)n(10?13.3)0.82、地表水汇流量计算q??qf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径流系数,其值小于1(取0.8);f——汇水面积,ha;根据治理区的地形条件,坡脚排水沟控制的汇水面积f=0.111 ha;坡顶截水沟控制的汇水面积f=0.051 ha。
坡脚处雨水汇流量:q??qf?0.8?2973.6?0.111?264.1(l/s)坡顶处雨水汇流量:q??qf?0.8?2973.6?0.051?121.3(l/s)2、截(排)水沟设计通过汇水面积及暴雨强度计算截(排)水沟的设计流量。
根据设计流量确定截(排)水沟断面尺寸,并复核其流速是否满足允许值。
⑴截(排)水沟的水力半径r?a x式中r——水力半径,m;a——过水断面积,m2;x——湿周,即断面中水与固体边界相接触部分的周长,m。
根据计算得出排水沟水力半径如下表:⑵截(排)水沟的泄水能力qc?va式中qc——设计的泄水能力,m3/s;v——平均流速,m/s;a——过水断面,m2。
10.670.5其中v???ri?? n式中v——平均流速,m/s;r——水力半径,m;i——排水沟坡度,取0.5%;n——沟壁的粗糙系数,截(排)水沟类型为浆砌片石明沟,取0.025。
①截(排)水沟设计流速复核坡脚排水沟设计流速:v?10.670.5?ri???0.95m/s,(满足0.4m/s<v<3.0m/s要求) n?坡顶截水沟设计流速:v?10.670.5?ri??0.82m/s,(满足0.4m/s<v<2.55m/s要求) ??n②截(排)水沟的泄水能力坡脚排水沟泄水能力:qc?va=0.95?0.28=0.2663m3/s=266.3l/s>q=264.1l/s,(满足要求) 坡顶截水沟泄水能力:qc?va=0.82?0.19=0.1555m3/s=155.5l/s>q=121.3l/s,(满足要求)坡顶截水沟横截面设计详图坡脚排水沟横截面设计详图【篇二:排水明沟方案】排水明沟施工方案针对目前地面排水明沟的裂缝情况,在地表注浆固化后,排水明沟需要翻掉,重新施工,具体方案如下:1、原有施工明沟应待注浆固化一个月后,方可组织人员翻掉原有明沟;2、3、拆除明沟时,应挖至注浆固化面,明沟底清理平整;明沟施工时,若离注浆固化面较远,应用碎石回填压实;浇筑120mm厚c20素混凝土;4、明沟砌筑采用砖砌,壁厚240mm,内侧采用20mm厚水泥砂浆粉刷(内掺5%防水剂);5、水沟与建筑外墙间,采用150mm厚碎石垫层,上铺80mm厚c20混凝土,20mm厚水泥砂浆粉面;6、建筑外墙与排水明沟的面层间留20mm宽的缝,采用耐候密封胶嵌缝;7、施工期间,不得扰民,破除原有明沟时,应采用振动小,噪声低的设备,不得影响居民的休息;8、施工时应做到做一块清一块,每天施工作业结束时,应将施工作业区域清理干净,同时做好防护工作后方可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