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九年级语文下册13《枣儿》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部分:了解《枣儿》的作者、创作背景、作品主题等。
文本的叙述方法与语言特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本的叙述方法、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本的叙述方法、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枣儿”的寓意,引入本课的学习。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创作背景、作品主题等,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3.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4. 分析课文(1)分析文本的叙述方法与语言特点;(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讨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6. 随堂练习设计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结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叙述方法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枣儿”的寓意的理解。
2. 答案:(1)叙述方法:顺叙、倒叙、插叙等;语言特点:生动形象、富有诗意、情感真挚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3)“枣儿”寓意:象征家乡、亲情、童年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相关作品,如作者的其它作品、类似主题的文章等;(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本的叙述方法、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分析。
九年级下册《枣儿》教案(表格式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节:阅读课文《枣儿》,了解故事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第二章节:学习生词、短语和句型,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
3. 第三章节: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正确地朗读和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感受文章所传递的亲情、友情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2. 教学重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红枣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特产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枣儿》的学习。
a. 学生分享自己对红枣的了解。
b. 教师简要介绍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 课文阅读: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词汇学习:a. 学生自学生词、短语。
b. 教师讲解重点词汇,进行例句展示。
4. 例题讲解:a. 教师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b. 学生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人物形象分析: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 主题思想探讨:a.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亲情、友情和家国情怀。
b. 学生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想。
b. 学生复述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a. 课文梗概b. 生词、短语c. 人物形象分析d. 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b. 以“我的家乡特产”为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枣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变化。
(2)领会象征手法在剧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品读老人与男孩的对话,感悟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
(2)通过联想、想象体会“枣儿”的象征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并正确认识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村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变化(包括家庭关系的变化、情感和精神状态的变化等),弘扬亲情和乡情。
【重点难点】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幻灯片,呈现剧本开头童谣描述的情景,播放童谣,营造气氛,然后引入:同学们,聆听着朗朗的童谣,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
在那高大的枣树下,爹娘打下片片枣儿,娃娃仰着笑脸,吃着枣儿,甜在口中,香在心头。
虽然爹娘没有吃,可这乐融融的情景比枣儿的味道更香甜!然而,假如娃娃想吃枣,爹爹常常没回家,或者爹妈打下片片枣儿,娃娃常年没回家,即使吃到了枣儿又会是什么味道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枣儿, 看它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整合感知,把握剧情。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人读老人的台词,一人读男孩的台词,二人读舞台提示,读后作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人生的沧桑感。
2、请学生思考:⑴剧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⑵这个故事围绕着什么展开情节?明确:⑴剧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⑵学生可能会回答:等人,枣儿,亲情等。
一、朗诵法:设置学生小组活动,通过咀嚼意味深长的对白来寻觅小品的象征意义二、演出法:让学生分角色演出剧本。
3、合作研讨法:为让学生明白得人物形象,在品读的基础上,对文本问题的合作探究,挖掘出人物性格特点,明白得作品的主题。
4、展现和训练2 课时完成。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①熟悉课文,了解小品剧情。
②了解小品的大体结构和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①提高品读鉴赏小品剧本的能力。
②通过语言赏析把握剧中人物形象。
③了解戏剧小品中象征手法的作用。
3、情感目标:①通过阅读使学生加倍珍爱亲情,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亲情。
②培育学生酷爱家乡、酷爱传统的思想情感,在现代社会忙碌的节拍中也要保留一些淳朴的乡土气息。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一、学习小品知识,学习阅读、赏析小品剧本。
二、把握剧中人物的形象、情感。
3、明白得“枣儿”的多重象征意义。
教学进程: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孙鸿,剧作家,1999 年《枣儿》荣获曹禺优秀话剧小品奖二、字词写出相应的汉字或拼音:jīn jīn(掸()()去)有趣踌(niè()躇()手niè()翘()脚咀()嚼)囵()吞枣)首囫二、初读作品,整体感知(A 类题) 3、枣儿留给几人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人讲了儿子“枣儿”有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老人回忆了和枣儿有关的几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总结:“三”——剧本情节能够归纳为“三个三”。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涉及教材的第三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作者通过描述枣儿背后的故事所传达的情感;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如修辞手法、文章结构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课文所传达的亲情、友情以及故乡情。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枣儿的实物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a.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b. 讨论课文中所传达的亲情、友情、故乡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讲解答题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
b. 分析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c.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回忆”的短文。
2. 答案:a. 略b. 示例:比喻。
如“枣儿红得像玛瑙”,形象地描绘了枣儿的颜色,表达了作者对枣儿的喜爱。
c.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物图片、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但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其他关于故乡的文章、诗歌等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a. 课文内容概括b. 修辞手法分析c. 情感表达3. 重点、难点提示:a. 掌握课文内容b. 分析修辞手法c. 体会作者情感4.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枣儿》,掌握了课文内容,分析了修辞手法,体会了作者情感。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枣儿》一文。
该文位于教材第三章“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对《枣儿》这出戏剧的文本阅读、情节分析、人物理解和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枣儿》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其关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对戏剧语言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戏剧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运用戏剧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分析《枣儿》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以及戏剧语言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枣儿》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戏剧的短片,引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枣儿》。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3. 例题讲解:分析《枣儿》中的人物性格,讲解戏剧语言的特点,如对白、旁白、独白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体会人物情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人物关系图:展示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3. 戏剧语言特点:对白、旁白、独白等4. 主题思想:亲情、友情、成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枣儿》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经典戏剧作品,如《雷雨》、《茶馆》等,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组织课后戏剧表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戏剧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枣儿》主题思想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的要求。
2. 教学难点:对戏剧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戏剧语言的特点和运用。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讨论与分享环节。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枣儿》。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作者通过对比、讽刺手法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以及探讨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
2. 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理解其通过对比、讽刺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
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详细过程: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精讲:分析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句式,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详细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对比、讽刺手法。
详细过程:教师分析,学生思考,共同讨论。
5.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详细过程: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讲解。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主题:《枣儿》2. 重点词语:对比、讽刺3. 作者背景:创作手法、作品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生活中对比、讽刺现象的看法。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200字。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同类文学作品,拓展阅读视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对比、讽刺现象,学会观察和思考。
组织课后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的细节。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关于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的细节。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枣儿》。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词语解析、修辞手法分析、课文结构梳理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以及如何将所学修辞手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枣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词语解析: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结合例句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小练笔。
6. 课文结构梳理: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7. 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枣儿》2. 重点词语:枣儿、家乡、思念、拟人、比喻等。
3. 课文结构:引子描述抒情结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以“家乡的某个特产”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作业示例:我的家乡有一种美味的特产——柿子。
成熟的柿子红彤彤的,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树上,让人忍不住垂涎欲滴。
摘下一个柿子,轻轻一咬,甜津津的汁液顿时流淌出来,仿佛在品尝家乡的甜蜜。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关于家乡的文章,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中的“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枣儿》一课。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课文的生字词,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 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教育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述,表达出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枣儿的民间故事,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对重点词语进行讲解。
4.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述,表达出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7.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课文的主题,教育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生字词:若干3. 课文结构:总分总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5. 课文主题:关爱他人,珍惜友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作业题目: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答案提示:比喻、拟人等,如“枣儿红了,像一串串玛瑙”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度如何?下一步如何改进?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家乡、亲情的文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交流阅读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5. 作业设计及答案提示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课文的生字词,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分析课文内容,掌握修辞手法。
《枣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1.演读法2.讨论法3,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请同学们欣赏后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2. “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新春佳节,合家欢乐,团团圆圆是最让人快乐的事。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回家”已成“奢望”。
这不,《枣儿》中的老人正在向我们倾诉自己的心事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枣儿》。
二、资料助读1.作者介绍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时代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三、整体感知1、注音竹匾()掸去()囫囵()咀嚼()2、解释词语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咀嚼: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翘首:抬起头来望。
蓦然:突然地。
3、理清思路《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
其剧情是: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场相呼应。
四、合作探究1、怎样认识剧本的人物形象?关于老人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
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关于男孩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
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
展开情节。
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
也与“枣儿”相牵连。
“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
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
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
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2、剧本是怎样生动地表现人物感情的?1)、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剧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真实自然,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例如,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又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很强的人生沧桑感。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体现出老人朴实自豪与典型的乡土语言。
例如,“(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此句道出了老人的人生沧桑感。
“(将枣儿擦干净)给,尝尝。
男孩默默地接过。
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老人的语言表现了长者对小孩的疼爱,而且随着他与男孩交往的深入,这种疼爱的感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
男孩的语言则显得纯真活泼,稚嫩可爱。
例如,“和你的脸一样,皱巴巴的”表现了男孩的天真可爱顽皮。
又如,“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默,自语)不会的。
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写出了孩子对枣儿叔不回家的困惑,表现了男孩的一颗纯真稚嫩的心。
从两人的对话中,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
剧中的舞台提示虽然文字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这些舞台提示大都是人物动作、表情的简要说明,例如,写老人“威严地”“命令”“蓦然温和”“将枣儿擦干净”“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清清嗓子”“心事重重”“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等等,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剧本中的情节,如老人向男孩讲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小时候在老人脖子上撒尿并在“枣树”下尿尿的情形;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给父亲吃;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都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枣儿》一剧以情感人。
全剧重在写情,写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写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写老人的故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之情。
3、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剧情,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而亲近,又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
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
“枣儿”所凝聚的老人的感情和经历,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
剧中有不少台词和情节富有象征意味。
例如,老人说:“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
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其中“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一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男孩说枣儿叔叔不回家,是“迷路了吧?”这“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
又如,男孩谈起父亲会给他带回巧克力,在这一细节中,“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巧克力”则是现代生活的象征。
在剧本中,诸如此类的台词和细节描写,还有很多。
4、怎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剧本的思想内容具有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
双重性:剧本的思想内容,在表层上,表现的是牵动人心的深切亲情,一位老人与一个男孩的纯真情义,以及老一辈的深厚乡情;但在深层,表现的是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情感动荡.人生变化和生存考验,等等。
双向性:剧中感人至深地描写了老人对儿子和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人与男孩之间真挚感情,以及老人对以往岁月的怀念。
剧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实际上有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它既表现了深挚强烈的至爱亲情,也反映了家庭关系的必然变化;既表现了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向;既表现了人们对传统的依恋.对精神家园的寻求,也反映了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其中有迷茫,也有清醒;有困惑,也有企盼;有对往昔的眷念,也有对未来的呼唤。
多样性:剧本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可以有多样化的理解。
例如这样一些看法: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如此等等,都是剧本思想内容的应有之义。
五、课堂小结《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
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