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常用方剂18泻下剂Microsoft Word 文档 (4)
- 格式:doc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16
【方剂:泻下剂】泻下剂第一节寒下剂1、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2g、芒硝6g、厚朴24g、枳实12g。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手足出汗,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其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
3)热厥、痉病、发狂属里热实证者。
【歌诀】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证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秘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2、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12g、牡丹9g、桃仁12g、瓜子30g、芒硝9g。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
右下腹疼痛拒按,或右足曲而不伸,伸则痛甚,甚则局部肿痞,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歌诀】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第二节温下剂1、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9g、附子9g、细辛3g。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腹痛。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歌诀】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2、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组成】大黄15g、当归9g、干姜9g、附子6g、人参6g、芒硝6g、甘草6g。
【功用】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寒积腹痛。
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歌诀】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3、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组成】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一两。
【功用】攻逐寒积。
【主治】寒实腹痛。
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歌诀】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卒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第三节润下剂1、五仁丸《世医得效方》【组成】桃仁15g、杏仁15g、柏子仁9g、松子仁9g、郁李仁5g、陈皮15g。
泻下凡能通利大便的药物叫做泻下药。
凡以泻下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泻下方。
由于泻下法具有攻下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驱除寄生虫等作用,故凡是胃肠实热积滞、燥屎内结,以及体内蓄水、冷积虫积病邪结聚于里的实证而正气未虚者,均可以使用下法。
根据病情轻重,泻下作用有不同,泻下法又分为攻下、润下、逐水及驱虫四种。
泻下法除润下剂外,孕妇及月经期均慎用。
攻下、逐水法在体虚者应慎用,否则更伤正气,若确实需要,宜配伍扶正之品。
新加黄龙汤-------------------------------------------------------------------------------- 【组成】细生地15克,生甘草6克,人参(另煎)4.5克,生大黄9克,芒硝3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当归4.5克,海参(洗)2条,姜汁6匙。
【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
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倦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正文】功用:泄热通便,滋阴益气。
用法:以水八杯,煮取三杯。
先用一朴,冲参汁上分,姜汁二匙,顿服之。
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禁忌:斟酌。
济川煎--------------------------------------------------------------------------------【组成】当归9~15克,牛膝6克,肉苁蓉6~9克,泽泻4.5克,升麻1.5~3克,枳壳3克。
【主治】老年肾虚。
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本方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年便秘、产后便秘等属于肾虚精亏肠燥者。
)【正文】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禁忌:凡热邪伤津及阴虚者忌用。
虚甚者不必用枳壳。
大陷胸汤-------------------------------------------------------------------------------- 【组成】大黄(去皮)10克,芒硝10克,甘遂1克。
常用方剂-泻下济川煎【组成】当归9~15克,牛膝6克,肉苁蓉6~9克,泽泻4.5克,升麻1.5~3克,枳壳3克。
【主治】老年肾虚。
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本方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年便秘、产后便秘等属于肾虚精亏肠燥者。
) 【正文】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禁忌:凡热邪伤津及阴虚者忌用。
虚甚者不必用枳壳。
-------------------------------------------------------------------------------- 新加黄龙汤【组成】细生地15克,生甘草6克,人参(另煎)4.5克,生大黄9克,芒硝3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当归4.5克,海参(洗)2条,姜汁6匙。
【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
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倦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正文】功用:泄热通便,滋阴益气。
用法:以水八杯,煮取三杯。
先用一朴,冲参汁上分,姜汁二匙,顿服之。
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禁忌:斟酌。
-------------------------------------------------------------------------------- 大陷胸汤【组成】大黄(去皮)10克,芒硝10克,甘遂1克。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
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哺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肝脓疡、渗出性胸膜炎、胆囊炎、胆石症等属于水热互结者。
) 【正文】功用:泻热逐水。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
得快利,止后服(现代用法:水煎,溶芒硝,冲甘遂末服)。
中药方剂之泻下方剂类(1)三黄泻心汤《千金要略》组成:大黄15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适应症;用于脑充血脑溢血,咯血.鼻衄.胃肠出血,眼底出血,膀胱出血,牙龈出血等疾患;或者高血压,动脉硬化、更年期综合症引起怔忡,失眠和便秘等症。
方解;本方为苦味消炎、下泻剂。
大黄为有显著泻下作用;黄连和黄芩有消散充血和消炎作用、以及镇静作用。
药物功效;大黄为泻下杀菌药,有降脂降压泻下、抗菌作用。
黄连清热药、黄芩为清热燥湿药。
有抗菌、利尿镇静降压等作用。
治例摘录;病人为一50岁妇女、有高血压、日前、突然头痛、晕呕吐,颜面潮红,足发冷、耳呜,2-3日末大便,经服三黄泻心汤二周痊愈。
(2)、大黄附子汤《千金要略》组成;大黄15克附子5克细辛10克适应症:主治由于寒冷引起的单侧胁下痛实热而引起的疼痛,如肾结石胆结石.胰炎,坐骨神经痛,偏头痛,慢性阑尾炎,肋间神经痛,肠粘连和疝引起的疼痛,以及腰椎间盘脱出和令阴部外伤所致的尿闭。
方解:本方由三味药组成。
附子温十二经,有散寒镇痛效果;细辛有良好的温经作用,和附子一起协同,温经利水,而达到良好的止痛作用;大黄泻实热,活血而缓解疼痛,三味协同,共收温下之功,这是沉寒挟滞的治法。
药物功效:大黄为泻下药,有泻下抗菌,收敛等作用,细辛为角表药,具有温经,止痛作用,附子为温中药、有强心镇痛。
(3)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0克枳实15克芒硝15克厚朴20克适应症:本方为阳明病的代表方。
适用于急性热病,如肠寒的高烧期,杂病中的腹胀满而便秘者,大致是急性肺炎,伤寒,脑炎,商血压,精神病,食物中毒,便秘,尿闭,闭经,头痛和偏头痛等。
方解:本方药物四味,主药是大黄,大黄将胃肠之气泻下,起到承气和顺气的作用,如果胃,肠内有邪气停滞,大黄引导通利作用,芒硝协助大黄润肠,解热泻下;厚朴和枳实破胃肠之积气达到疗腹部胀满的效果。
药物功效:在黄为泻下药,芒硝为为峻泻药,厚朴理气药,解痉镇痛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中医方剂‖泻下篇二、泻下剂(一)泻下剂1、大承气汤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据证用药量.功用: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特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汗出,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附方:(1)小承气汤组成:大黄厚朴枳实据证用药量功用: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特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
腹中胀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
亦可用之。
2、调胃承气汤组成:大黄甘草芒硝据证用药量功用: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特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肠胃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者3、复方大承气汤组成:厚朴大黄桃仁莱菔子枳实赤芍芒硝.据证用药量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主治:单纯性肠梗阻特征: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4、大陷胸汤组成:大黄芒硝甘遂据证用药量功用:泄热逐水主治:结胸证特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潮热,或短气烦躁,舌上燥而渴脉沉,紧按之有力(二)温下1、大黄附子汤组成:大黄12g附子10g细辛3g功用:温阳散寒,泻结行滞主治:寒积里实特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紧弦2、温脾汤组成:大黄12g附子10g干姜6g党参10g甘草3g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主治:脾阳不足特征:冷积便秘,或久痢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3、三物备急丸组成:大黄干姜巴豆据证用药量功用:攻逐寒积主治:寒实冷积特征: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三)润下1、麻子仁丸组成:麻仁赤芍枳实大黄厚朴杏仁.据证用药量功用:润肠通便,泄热行气主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特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2、五仁丸组成:桃仁杏仁柏子仁李仁松子仁陈皮据证轻重定量功用:润肠通便主治:津枯肠燥特征:大便艰难,以及年老或产后血虚便秘3、济川煎组成:当归15g牛膝6g大云10g泽泻6g升麻3g枳壳6g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主治:老年肾虚特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头目眩晕,腰膝酸软(四)逐水1、十枣汤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功用:攻逐水饮主治:(1)悬饮特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气短,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主治:(2)实水特征: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等2、舟车丸组成:黑丑甘遂芫花大戟大黄青皮陈皮木香槟榔轻粉。
十八、泻下剂温下1、大黄附子汤【别名】大黄附子细辛汤【处方】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功能主治】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
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
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
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用法用量】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今释》卷三引《漫游杂记》)。
【各家论述】 1.《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
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
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
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2.《温病条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
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3.《成方便读》,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
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临床应用】 1.腹痛: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
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
一日,忽然大恶寒战栗,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饮之,痛顿止。
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2.肋间神经痛:71岁男子,主诉右侧胸痛剧烈来院就诊,面色不华,贫血貌,足活动受限,行走不便。
脉洪大,舌润无苔,腹力中等,略微柔软,腹直肌挛急,便4-5日一次。
给予大黄附子汤,经过良好,服药25日痊愈。
3.美尼尔氏综合征:齐某,女,40岁。
素患美尼尔氏综合征,时常发作。
一周前,因感冒过劳,眩晕又作,视物旋转,卧床不起,头身动则加剧,呕吐痰涎,脐下2寸处胀痛,泻下清稀,纳呆,口干而欲饮,舌淡,苔白厚粘腻,脉滑缓。
以痰饮作眩而论,拟《金匮》泽泻汤合二陈汤加味,治之未效。
再诊舌象,参以脐下痛证,悟此为阳虚寒实,积聚于里而胀痛,三焦痞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眩晕。
改投大黄附子汤加味:附子8g,大黄10g,细辛、人参各6g,2剂。
药后轻泻一次,眩晕和胀痛已减大半;再2剂,诸证悉除。
【摘录】《金匮》卷上【处方】大黄6克附子9克(炮)细辛3克【功能主治】温中散寒,通便止痛。
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注意】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
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2、温脾汤【处方1】大黄12克人参甘草干姜各6克附子9克【制法】上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治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用法用量】以水800毫升,先煎后四味,临熟将大黄加入,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附子、干姜温阳祛寒,人参、甘草益气补脾,大黄荡涤积滞。
诸药相配,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则诸证可愈。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处方2】淮山药(炒)5.4克白茯苓3.6克白术(制)3克薏苡仁(炒,研)6克芡实(炒,研)6克白扁豆(炒,研)6克桔梗2.4克元砂仁(去皮,炒,研)1.5克甘草(炙)2.4克神曲(炒)1.2克白莲肉(炒,研)6克秫米(炒,研)3克红枣(去核)2枚【功能主治】治脾虚失血。
【用法用量】水煎,中午时加白糖,开水调服。
此方与滋阴汤每日同用,滋阴汤早、晚服,此方中午时服。
若气满者,加陈皮(去白)3克,或再加真苏子(炒,研)1.5克,或用广木香磨汁合服,若有冷涎及胃口寒者,加干姜(炒黄)0.9~1.5克,即加肉桂亦妙。
【摘录】《会约医镜》卷九【处方3】干姜45克当归黄柏地榆各60克阿胶(麸炒焦)茴香(炒)石榴皮黄连各30克【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治久痢阴虚,湿热未清,脾阳不振,下痢赤白相杂,腹中疠痛,里急后重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处方4】大黄桂心各9克附子干姜人参各3克【制法】上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痢疾经久不愈,脾肾阳虚,积滞未净者。
【用法用量】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3、三物备急丸【别名】大黄备急丸(《医学人门》卷七)【处方】大黄30克干姜30克巴豆30克(去皮、心,熬,外研如脂)【制法】上药各须精新,先将大黄、干美研末,再研巴豆,与上末和匀共捣为散;或炼蜜为丸,瓷器密贮。
【功能主治】攻逐寒积。
治寒实冷积内停,心腹卒暴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大豆许 3~4丸,温开水送下。
或药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愈;如未愈,更与3丸。
当腹中鸣,即吐下便愈;若口嗷,亦须折齿灌之。
【备注】方用巴豆辛热峻下,开通闭塞;干姜辛热,温中暖脾;大黄苦泄通降,一以制巴豆辛热之毒,一以协巴豆泄下通腑,且大黄之寒,得巴豆、干美之热,则其性大减。
故三药配用,共奏攻逐寒积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下4、三物白散【组成】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5克桔梗15克贝母15克【功效】温下寒实,涤痰破结。
【主治】虚实结胸。
证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心下硬满而痛,或喘咳气逆,或大便不通,肺痈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不止,脉滑。
【点评】本方选自《伤寒论》,以胸脘痞闷,按之则痛,咳唾腥臭,脉滑为辨证要点。
同时应注意用法,严格控制巴豆用量。
用此方可治疗支气管炎、渗出性胸膜炎、肺脓疡、食物中毒等。
润下1、麻子仁丸【别名】麻仁丸(《类证活人书》卷十五)、脾约麻仁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处方】麻子仁500克芍药250克枳实250克(炙)大黄500克(去皮)厚朴250克(炙,去皮)杏仁250克(去皮、尖,熬,别作脂)【制法】上六味,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
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现用于习惯性便秘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备注】方中麻子仁润肠通便为君;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和营为臣;枳实、厚朴消痞除满,大黄泻下通便,共为佐使。
诸药同用,共奏润肠通便之功。
【摘录】《伤寒论》2、润肠丸【处方1】大黄(去皮)当归梢羌活各15克桃仁(汤浸,去皮、尖)30克麻子仁(去皮取仁)38克【制法】上药除麻仁另研如泥外,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疏风活血,润燥通便。
治风热内伏,血液瘀结,肠道干燥,大便秘涩,全不思食者。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白汤送下。
【摘录】《脾胃论》卷下【别名】苁蓉润肠丸(《医学纲目》卷二十三)、苁沉丸(《医学入门》卷七)。
【处方2】肉苁蓉(酒浸,焙)60克沉香(别研)30克【制法】上为细末,用麻子仁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精养血,润肠通便。
治精亏血虚,津液耗伤,大便秘结者。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腹时用米饮下。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处方3】麻子仁(另研)大黄(酒煨)各45克桃仁泥归尾枳实(麸炒)白芍升麻各15克人参生甘草陈皮各9克木香槟榔各6克【制法】上药除麻仁、桃仁外,为末,却入二仁泥,蜜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扶正理气,润肠通便。
治老人中风,三五日不大便者。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空腹时用温水送下。
【摘录】《丹溪心法》卷一【处方4】麻子仁桃仁(去皮、尖,另研)各30克羌活当归尾大黄(煨)皂角仁秦艽各15克【制法】上药研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疏风泻火,润燥通便。
治风火内伏,大肠干燥,大便秘结者。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白汤送下。
【注意】若因失血,或因肾虚及直肠干涩,大便不通者,均忌服。
【摘录】《校注妇人良方》卷八3、五仁丸【处方】杏仁(酒浸,去皮、尖,麸炒令黄,取净,细研)30克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取净,细研)30克酸枣仁(汤浸,去皮,取净,细研)30克柏子仁(拣净,细研)30克大麻子仁(晒,焙令干,用板子盛油,又用砖一片压定,轻轻以手磨砖,则麻壳自脱,拣未脱者,再磨取净,细研)30克【制法】上五味,再合研令极细,以水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津液枯竭,大肠秘涩。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米饮吞下。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三五引《澹寮方》4、济川煎【处方1】当归9~15克牛膝6克肉苁蓉(酒洗去咸)6~9克泽泻4.5克升麻2~3克枳壳3克【功能主治】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治老年肾虚,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酸足软,背冷畏寒。
【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煎至160~180毫升,空腹时温服。
如气虚者,加人参;肾阴亦虚者,加熟地;虚甚者,枳壳可减去之。
【备注】肾司二便。
肾气亏虚,下元不温,五液不化,肠道失润而大便不通,法当温肾润肠。
方中肉苁蓉温肾益精,润燥滑肠;当归养血和血,辛润通便,牛膝补肾强腰,其性下降;枳壳宽肠下气,泽泻入肾泄浊;少加升麻以升清阳,使清升而浊降。
张景岳称此方是:“用通于补之剂。
”故适宜于肾虚便闭者。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处方2】当归3钱,熟地黄2钱,牛膝2钱,乌药(炒)1钱,肉桂1钱,桃仁7粒(捣如泥)。
【功能主治】血结成瘕,寒气客于冲脉、任脉,则血涩不行,成瘕作痛,暂见停蓄而根盘未固者。
【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食前服。
【摘录】《叶氏女科》卷一逐水1、十枣汤【处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制法】上药各别捣为散。
【功能主治】攻逐水饮。
治悬饮或支饮,停于胸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梗,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水肿腹胀,二便不利,属于实证者。
现用于肝硬化腹水,渗出性胸膜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2、控涎丹【别名】子龙丸(《外科垒生集》卷四)。
【处方】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
【功能主治】攻逐痰饮。
治痰涎内伏,胸背、手脚、颈项、腰胯突然痛不可忍,内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走易不定,或头痛不可举,昏倦多睡,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多有锯声,及手脚沉重,腿冷痹麻,气脉不通等。
【用法用量】食后及临卧时用姜汤成熟水送下5~10丸。
如疾猛气实,酌加用量。
【备注】本方是从《圣济总录》卷十“趁痛丸”演化而来。
参见该条。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用法用量】强人每服1克,羸人0.5克。
用水300毫升,先煮肥大枣10枚,取240毫升,去滓,纳人药末,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0.5克,得快下利后,可进米粥,护养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