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32.83 KB
- 文档页数:18
小学育苗课程实施方案小学育苗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养成种植的习惯和兴趣,增强他们对大自然的感知和理解,培养他们的耐心和责任感。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合作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珍爱植物,关注环境,热爱大自然,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
二、实施步骤:1. 课前准备:a. 布置好育苗课程实验室,准备好种植材料和器具。
b. 调查好学生的育苗经验和兴趣,了解学生是否有过育苗经验。
c. 备好相关课件和教辅材料,为课程实施做好准备。
2. 第一阶段:引发兴趣(1-2节课)a.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价值,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b. 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如何生长,并分析生长因素的影响。
3. 第二阶段:实践种植(3-4节课)a. 给每个学生发放种子和育苗盆,带领学生逐步进行育苗实验。
b. 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育苗,正确使用种植工具和材料。
c. 鼓励学生观察种子发芽和植物生长的过程,记录整个过程。
4. 第三阶段:护理和观察(2-3节课)a. 教导学生如何正确浇水、给植物补充养分,并讲解鉴别植物生长是否健康的标志。
b. 组织学生分组,轮流负责植物的护理,让学生亲手感受植物成长的喜悦和成就感。
c.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学习植物的生态特点和不同植物的生长规律。
5.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1-2节课)a.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他们种植的植物并讲述整个种植过程。
b. 鼓励学生分析自己在种植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促进他们的思考和交流。
c. 邀请校内外的植物专家或老师进行评选,并颁发相应的奖励。
6. 课后巩固与拓展:a. 鼓励学生继续照顾自己种植的植物,并自由探索其他种植实验。
b. 带领学生参观植物园、农田或室内花卉市场,丰富他们的植物知识和体验。
c. 帮助学生了解植物和环境的关系,培养他们保护环境、关爱植物的习惯和责任感。
幼儿园育苗课程教案大班教案标题:幼儿园育苗课程教案(大班)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
2. 让幼儿了解种植的基本过程和技巧。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4. 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
2. 种植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需求。
4. 植物的种类和特点。
教学准备:1. 种植盆、土壤和种子。
2. 图片或实物展示植物的不同部分。
3. 观察植物生长的时间表。
4. 小组合作的奖励和鼓励机制。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不同的植物。
2. 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幼儿对植物的兴趣。
探究(15分钟):1. 介绍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幼儿观察并讨论。
2. 分发种植盆、土壤和种子,让幼儿动手实践种植的基本步骤。
实践(20分钟):1.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盆植物的种植和照料。
2. 指导幼儿在种植过程中注意土壤湿度、阳光和温度等植物的生长环境需求。
3. 提醒幼儿定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总结(10分钟):1. 引导幼儿回顾整个种植过程,分享他们的观察和体会。
2. 让幼儿总结种植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鼓励幼儿表达对植物的喜爱和对自己参与种植的成就感。
延伸活动:1. 继续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制作植物生长日记。
2. 组织植物成长比赛,鼓励幼儿分享种植经验和成果。
3. 参观植物园或农场,让幼儿亲身体验植物的多样性和生长环境。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种植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
2. 收集幼儿的观察记录和植物生长日记,评估他们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3. 通过小组合作评估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引发了幼儿的兴趣和积极参与?2. 教学内容和活动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3. 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让幼儿实践和探索?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幼儿园育苗课程教案中班教案标题:幼儿园育苗课程教案(中班)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基本需求。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耐心和责任感。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1. 植物种子或幼苗。
2. 花盆、土壤和水壶。
3. 记录表格和铅笔。
4. 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活动:活动一:引入1. 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一株植物的外观特征,如叶子、茎、花等。
2. 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播种、发芽、生长和结果等。
活动二:播种1. 分发植物种子给每个幼儿,并向他们介绍种子的特点和种植方法。
2. 引导幼儿在花盆中播种,让他们亲自体验播种的过程。
3. 提醒幼儿在播种后及时浇水,并记录每天的观察结果。
活动三:观察和记录1. 每天安排时间,让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在记录表格上。
2. 引导幼儿描述植物的变化,如根部的生长、叶子的展开等。
3. 鼓励幼儿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活动四:护理和保护1. 引导幼儿学习如何正确浇水和给植物施肥。
2. 提醒幼儿定期检查植物的健康状况,并及时处理病虫害。
3. 让幼儿了解植物的重要性,鼓励他们保护植物和环境。
活动五:总结和展示1.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的观察记录和体验感受。
2. 通过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耐心的成果。
3. 组织一个小型展览,让幼儿向其他班级或家长展示他们培育的植物。
教学延伸:1. 鼓励幼儿在家中种植植物,并与家长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
2. 组织户外活动,带领幼儿观察和探索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
3. 鼓励幼儿参与社区植树活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收集幼儿的观察记录和绘画作品,评估他们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幼儿园植物育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围绕幼儿园植物育苗展开,通过培养幼儿对植物的认识和兴趣,引导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生长特点;2. 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种子发芽和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3. 培养幼儿对植物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4.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1. 种子和花盆;2. 培养土和水壶;3. 相关的图片、故事书籍和视频资料;4. 幼儿园教师的指导和指导书。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植物育苗主题1. 讲述植物的重要性,引发幼儿对植物的兴趣,可以通过播放有关植物生长的视频、图片,或者通过展示植物的故事书籍来进行;2. 让幼儿亲自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
第二步:讲解种子的基本知识1. 呈现种子,并让幼儿仔细观察;2. 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幼儿介绍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生长特点,让他们明白种子是植物的起源,植物是如何从种子开始萌发生长的。
第三步:播种和浇水1. 给每位幼儿发放花盆、培养土和种子,并教导他们如何种植;2. 指导幼儿浇水,让他们亲身体验给植物浇水的过程。
第四步:观察种子发芽过程1. 教师利用播种后的花盆进行实时展示,让幼儿观察种子生长的全过程;2. 引导幼儿记录种子发芽和生长的过程,可以使用绘画或拍照的方式。
第五步:植物的护理1. 教师向幼儿传授如何照料小植物,让他们参与到护理的过程中;2. 引导幼儿学会保护小植物,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第六步:总结和展示1. 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植物的育苗过程;2. 让幼儿展示自己培育的小植物,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植物育苗教案的实施,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也可以引发幼儿对植物的兴趣,让他们从小树立对大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老师应该及时对这些植物育苗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幼儿,并不断优化、完善教学过程,做到让幼儿在活动中真正地学有所得。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蔬菜育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掌握蔬菜种子选择、消毒、播种、管理等基本技能。
2. 技能目标:- 学会使用简单的农业工具和设备。
- 能够独立完成蔬菜育苗的整个流程。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三、教学时间4课时(每课时45分钟)四、教学地点学校校园内的园艺角或教室五、教学准备1. 蔬菜种子(如白菜、萝卜、黄瓜等)2. 种子消毒药剂3. 育苗盘、育苗基质、浇水壶、温度计4. 教学课件、图片、视频5. 安全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理论讲解与种子准备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你们知道蔬菜是怎么种出来的吗?”引出主题。
2. 理论讲解:- 讲解蔬菜育苗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 讲解种子选择、消毒、播种、管理等知识。
3. 种子准备:- 分发种子,指导学生进行种子消毒。
-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播种与养护1. 播种:- 指导学生将消毒后的种子均匀撒入育苗盘。
- 教授学生如何覆土、浇水。
2. 养护:- 讲解如何根据蔬菜生长习性进行光照、温度、水分管理等。
- 学生分组进行养护实践,教师观察并给予指导。
第三课时:观察与记录1. 观察:- 学生观察蔬菜种子发芽情况,记录生长过程。
- 教师讲解如何通过观察判断蔬菜生长状况。
2. 记录:- 学生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蔬菜生长情况。
第四课时:总结与展示1. 总结:- 学生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教师总结蔬菜育苗的要点。
2. 展示:- 学生展示自己的蔬菜幼苗,评选“最佳种植者”。
-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七、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播种、养护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2. 结果评价:评估蔬菜幼苗的生长状况,以及学生的观察记录是否完整、准确。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小班育苗教案教案标题:小班育苗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过程和育苗的方法。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探索精神和责任感。
3. 通过亲身参与,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教案步骤:1. 导入活动:- 引导幼儿回顾他们在上一堂课学到的关于植物的知识,例如植物需要阳光、水和土壤等。
- 提问幼儿,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他们需要什么才能生长?2. 介绍育苗的概念:- 向幼儿解释育苗是指将种子种植在适宜的环境中,以促进其发芽和生长。
-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我们要进行育苗?育苗的好处是什么?3. 展示种子和育苗材料:- 准备一些常见的种子和育苗材料,如花盆、土壤、水壶等。
- 向幼儿展示这些种子和材料,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4. 实践操作:-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种子和育苗材料。
- 引导幼儿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育苗操作:在花盆中放入适量的土壤,将种子埋入土壤中,轻轻浇水等。
- 鼓励幼儿互相合作,分享工具和材料,并相互帮助。
5. 观察和记录:- 提醒幼儿定期观察他们的育苗过程,包括种子的发芽、幼苗的生长等。
- 鼓励幼儿用绘画、拍照或记录日记的方式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6. 分享和总结:- 邀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育苗成果和观察结果。
- 引导幼儿总结育苗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7. 温故知新:- 回顾整个育苗过程,引导幼儿思考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它们。
- 提问幼儿,你们觉得育苗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为什么?8. 结束活动:-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幼儿继续关注他们的育苗成果。
- 鼓励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在家中育苗或观察周围的植物生长。
教案评估:1. 观察幼儿在育苗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态度。
2. 检查幼儿对育苗步骤的理解和操作的准确性。
3. 评估幼儿对植物生长和育苗的理解程度,通过观察记录和幼儿的口头表达。
儿童育苗课程设计方案范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课程中涉及的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营养需求等。
2. 学生能够了解并识别至少5种常见的儿童育苗植物,了解其生长特点及护理方法。
3. 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生长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能够描述其对生态系统的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植物知识,独立完成育苗的整个过程,包括选种、播种、浇水、施肥等。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分析植物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检索和交流技巧,搜集并整理有关植物育苗的资料,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他们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探究兴趣。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关爱自然的情感。
3. 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育苗任务,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本课程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植物生长的奥秘。
课程强调实践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他们全面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待学生能够收获丰富的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儿童育苗基础知识:- 植物的结构及其功能- 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常见育苗植物的识别及其生长特点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章节:第三章《植物的生长与发育》2. 育苗实践操作:- 育苗材料的准备与选择- 播种、浇水、施肥的正确方法- 植物生长观察与记录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章节:第四章《植物的生长条件和护理》3. 植物与环境保护:-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环保意识培养,如节约用水、减少化肥使用- 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章节:第五章《植物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儿童育苗基础知识学习第二课时:育苗实践操作指导第三课时:植物与环境保护教育教学内容进度安排:第一周:学习植物的结构、功能及生长基本过程第二周:进行育苗实践操作,观察植物生长第三周:总结植物生长过程,探讨环保意义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 用于讲解儿童育苗基础知识,如植物的结构、功能及生长基本过程。
育苗教案大班教案标题:育苗教案(大班)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育苗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耐心。
3.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种子:选择适合大班学生的快速生长的种子,如豌豆、小白菜等。
2. 育苗材料:花盆、种子培育土、喷壶、小铲子等。
3. 教具: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植物生长过程。
4. 板书工具:黑板或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
教学步骤:引入(10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植物的不同部分,如根、茎、叶和花。
实践操作(30分钟):1. 解释育苗的概念和步骤:选择合适的种子,准备好花盆和育苗土。
2. 分发种子和育苗材料,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育苗操作。
3. 学生用小铲子在花盆中挖小孔,将种子放入孔中,然后轻轻盖上土壤。
4. 学生使用喷壶轻轻喷水,保持土壤湿润。
5. 提醒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外观特点。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需要阳光、水和土壤?3. 结合学生的观察结果,总结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和育苗的关键步骤。
拓展活动:1. 观察其他植物的生长情况,比如花草、果树等。
2. 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花园或附近的植物园,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生长的奇妙过程。
3. 鼓励学生绘制植物生长的图画或制作育苗日记,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学反思:育苗教案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耐心。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植物的基本需求和育苗的关键步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引导他们珍惜植物资源,学会爱护环境。
幼儿户外育苗活动教案教案标题:幼儿户外育苗活动教案教案目标:1. 培养幼儿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兴趣和认识。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责任心。
教学准备:1. 种子(如豌豆、向日葵等)。
2. 育苗土壤。
3. 小花盆或塑料杯。
4. 水壶或喷壶。
5. 铲子或小铲子。
6. 园艺工具(如园艺剪刀、手套等)。
7. 幼儿园外的空地或花坛。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与幼儿一起观察周围的植物,询问他们有关植物生长的问题,引发他们的兴趣。
2. 介绍今天的活动内容:户外育苗活动,让幼儿亲自参与植物的种植和生长过程。
实施活动:1. 带领幼儿到幼儿园外的空地或花坛,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种子。
2. 分发小花盆或塑料杯给每个幼儿,并向他们展示如何填充育苗土壤。
3. 指导幼儿将种子放入土壤中,并轻轻覆盖一层土壤。
4. 提醒幼儿每天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要过多浇水。
5. 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每天植物的生长情况,可以使用绘画、拍照或记录文字等方式。
6. 定期带领幼儿外出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与他们分享观察到的变化和发现。
7. 鼓励幼儿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心得,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总结活动:1. 与幼儿一起回顾整个活动的过程和观察到的变化。
2. 引导幼儿思考植物生长的原因和必要条件。
3. 鼓励幼儿表达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感受和收获。
4. 提醒幼儿要继续照顾自己的植物,并观察它们的进一步生长。
教学延伸:1. 组织幼儿参观花坛或植物园,让他们观察更多不同种类的植物。
2. 继续进行植物观察和记录,让幼儿了解不同季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植物观察成果,可以通过展板、口头报告等形式。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检查幼儿的植物观察记录和表达能力。
3. 与幼儿进行个别或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和感受。
水稻育苗课程设计方案水稻育苗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稳定的育苗能够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为此,设计了一份水稻育苗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农业生产技能和实践能力。
本课程设计方案如下:一、课程目标:1. 了解水稻育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水稻育苗的步骤和管理技巧;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 提高学生的农业生产技能。
二、课程内容:1. 水稻育苗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介绍:- 水稻育苗的重要性和作用;- 水稻育苗的基本需求和生长发育特点;- 水稻育苗的光、温、水、肥管理要点。
2. 水稻育苗的操作步骤:- 准备苗床和育苗介质;- 种源选择和种子处理;- 播种和覆土;- 控制温度和湿度;- 病虫害防治;- 秧苗管理和移栽准备。
3. 水稻育苗的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在教学田地中亲自进行水稻育苗实验;- 利用市场上常用的种子进行播种,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 实践操作中体验并掌握种子处理、播种、管理技巧和病虫害防治等步骤。
4. 团队合作和实验报告:-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块田地;- 每个小组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教学,讲解水稻育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水稻育苗实验,亲自进行播种和水稻育苗的管理。
3. 实验报告: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四、考核方式:1. 实验报告评分:根据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评分。
2. 实验操作评分:根据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技巧进行评分。
3. 课堂参与度评分:根据学生的课堂讨论和互动情况进行评分。
五、教学资源:1. 灌溉设施和田地:提供给学生进行水稻育苗实验的场地和设施。
2. 教材和参考书:提供水稻育苗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3. 种子和肥料:提供用于实验的水稻种子和肥料。
六、课程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水稻育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水稻育苗的步骤和管理技巧。
育苗课程设计——文水县开栅镇苗圃与育苗技术设计****:***班级:林学102学号:**********指导老师:***育苗课程设计设计题目:文水县开栅镇苗圃与育苗技术设计苗圃位置: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开栅镇年出圃量:总计幼苗100万株第一部分总论苗木一方面作为造林的基础用于改造荒山荒地,建造用材林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大量用于城市、公园、铁路、公路等绿化工程,为改善、维持居民的美好环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次苗圃主要是为了在荒山荒地上造林提供优质苗木,以及为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化提供优质苗木,故此次的苗木基地为中型苗圃地。
一经营条件1、文水的地理概况文水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
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7°15”至37°35’9”,东经111°29’47”至112°19′15”之间。
东隔汾河与祁县、平遥县相望,南与汾阳市接壤,西与吕梁市离石区交界,北与交城县、清徐县相邻。
全县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30公里,总面积1064.5平方公里。
文水县地处离柳能源基地与太原经济区的结合部,其突出的轴心地位,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起着东传西递的作用。
2、文水的交通通信状况环境优越,潜力巨大。
交通运输便利,已307国道为主干,环城路为框架,县城"四横两纵,四通八达",形成交汇枢纽的交通网络大格局。
太中银铁路在文水县设站。
邮电通讯快捷:全县城乡实现等位拨号,移动通讯和无线寻呼覆盖全县,因特网,数据网联通。
3、能源状况截至2011年,全县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7座、35千伏变电站7座,基本满足了全县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用电需求。
二自然条件1、文水的气候特征文水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雨量457mm,平均日照时间2254小时,平均气温10.4摄氏度,10摄氏度以上有效积温3663摄氏度,平均地面温度12.4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63%,平均无霜期183天,平均风速2.0米/秒,最多风向南风和北风,最大风速35米/秒,大风日数8次/年,气象条件适中。
建圃区属于暖温半干旱气候区。
包括县境东南平川及近山一带海拔700米~1 000米的地区。
区内全年四季分明,春季63天,夏季69天,秋季62天,冬季171天。
年均气温10.1℃。
最冷1月平均气温一6.3℃,最低气温平均一12.8℃,极端最低气温一24.2℃;最热7月平均气温24℃,最高气温平均29.7℃,极端最高气温35.7℃;全年活动积温为3 850℃,无霜期160天;最大冻土深度70厘米;年均降水量475.6毫米,年喜雨日12~天,干燥度为1.22K。
是本县主要粮食生产基地。
2、建圃区的气候特征(1)日照本县日照较充足,全境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 743小时,占可照时数的62%。
以县气象站驻地测算,5至9月大秋作物生长期间日照时数为1 263.7时,占全年的46%;其中5、6两月最多,为563.4小时,占全年的20.54%。
日照百分率12月与1月最大,达68%;9月最小,约56 %。
5—6月为相对高值,可达64%。
(2)辐射本县境山川气候悬殊,建圃区阴雨雾天多,日照天数多年平均233天左右,最少为165天,仅占全年总天数的45%。
因而太阳辐射量少。
(3)气温本县气温较低,多年均气温为7℃。
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年平均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建圃区年均气温3~7℃,热指数40至70℃。
境内逐月气温呈两头低中间高的单峰曲线:以7月为界,1—6月气温逐渐上升,7月最高,极端最高1966年6月21日达38.6℃;8—12月逐渐下降,1月气温最低,极端最低气温为1966年2月22日一24℃。
无霜期天数由北向南渐次增多:建圃区的无霜期为161天。
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无霜期最长187天;1972年无霜期最短131天。
(4)积温本县光热能源较充足,积温多年平均为3614.9℃。
它们的初终日及其积温在全县分布因区而异:建圃区3℃初日在3月上旬末和中旬初,终日在11月中旬,共250天。
其间活动积温4 000℃左右。
10℃的初日在4月上旬,终日在10月中旬,共193天,活动积温3 700℃左右。
建圃区最大可用积为3 293.2℃。
(5)降水本县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增。
年降水量变化在440-~700毫米之间。
降水规律山区大于平川,迎风坡大于背风坡,坡梁地大于沟谷地。
特点是年降水集中:7月、8月、9月3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4%,12月、1月、2月、3月4个月的降水量只占全年的3 %;降水年际变化大:近20年中,平均年降水475.6毫米,最多的1966年为642.7毫米。
最少的1972年仅有254.9毫米,相差387.8毫米;喜雨日少:平均每年为12.5天,其中大秋作物生长盛期的7、8月份也只有6.3天,平均10天左右一次喜雨天。
自然降水受地形的影响很大,建圃区在550~600毫米之间。
(6)蒸发全县多年蒸发量平均为1 562.1毫米,最高年份1972年为1 819.2毫米,最低年份1964年为1 230.4毫米,年内蒸发最高季节为4、5、6、三个月,多年平均蒸发量为717.6毫米,占年蒸发总量的46%。
(7)湿度建圃区年平均水汽压9.3毫巴,年平均相对泣度62%,1—3月汽压最小,多年平均为3毫巴;1月最少,多年平均为2毫巴,其次为10一12月,多年平均5.3毫巴;水汽压最大为7---9月,多年平均为52.3%。
(8)冻结本县土壤冻结、解冻及冻土深度因区域气候而异:建圃区为12月下旬。
最大冻土深度1968年70厘米。
解冻时间分别为:10厘米在2月中下旬、3月上旬;30厘米一般都在3月中旬。
(9) 降雪降雪日期及其初终期:建圃区多年平均降雪初日为11月30日,最早1961年10月25日;最晚为元月23日;终日多年平均为3月20日,最早为1月23日,最晚为1960年5月6日。
初终间日数平均111天,最多1965年177天,最少1981年30天。
3、建圃区的水文条件距建圃地一公里处有一条地表河——磁窑河。
文水县水资源丰富,汾河、文峪河、磁窑河三大河流横贯全境。
县境西部山区有头道川河、二道川河、三道川河3条支流。
该河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百分之九十的径流集中在汛期,上游极少用于灌溉,文水县以下可得洪灌之利。
第二部分苗圃设计一、生产任务为苍耳会生态旅游区绿化提供华北落叶松、白皮松优质苗木。
结合绿化工程所需苗量每年出圃苗数量分别为:华北落叶松2年生苗50万株、白皮松1年生苗15万株。
为文水县及周边地区的街道绿化提供冬青卫矛,结合绿化工程所需苗量每年出圃数量为1年生苗15万株。
为响应建设新农村的号召,结合广大农民的种植需求,核桃每年出圃数量为2年生苗20万株。
二、苗圃面积苗圃的总面积为90亩,其中生产区77亩,占整个苗圃面积的86%,育苗面积为62亩,有15亩划为移植苗区,作为苗木出售时临时移栽用地,非生产区为13亩,约为14%。
表·1各树种育苗面积一栏表三、苗圃区划根据地形、水源、土壤、气候以及经济条件,结合生产任务、各类苗木育种特点以及树种特性,对苗圃生产区和非生产区进行详细的区划。
1.生产区区划:结合苗圃实际地形、和各树种育苗特性,将生产区区划为播种区、营养繁殖区和移植苗区。
要求:播种苗要求管理精细,幼苗阶段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弱,应集中安排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背风便于灌溉和管理的耕作区,形成培育播种苗的播种区。
移植苗根系发达,抵抗力较强,应设在土壤条件中等的耕作区,形成移植苗区。
结合各树种的生态特点和苗圃实地情况,对播种区进行划分。
2、非生产区区划:包括道路网(分主道、付道、支道、步道、周界圃道,由于步道较小,一般划为生产区内)、排灌系统、防护林带、围篱和沟、房屋(办公室、宿舍、仓库、种子室、畜舍等)及场院(堆制肥料、装卸车、晾晒场及其他工作场所)。
要求:道路网:主道纵贯苗圃中央,对内通向场院、仓库、机房,对外与公路相连,便于运输;宽以通过的车辆为准,约3.5m;主干道两侧有两条与其垂直的副道,能通达作业区,宽2m,各作业区内设有步道,宽约0.5-1.0m。
灌溉系统:水源为1公里处磁窑河,位于苗圃东南角的山丘上,由于地区降水量不稳定,采用自来水灌溉加河水灌溉。
排水系统:根据苗圃周围地势较高,东北部有一池塘,地势偏低,在道路两旁设置排水沟引导雨季过多的雨水排入池塘,主沟深0.6-1.0m,宽1-2m,支沟深0.3-0.5m,宽0.8-1.0m。
整地标准:以副道为水平线向其两边垂直方向3°降低灌溉排水坡。
生产区要比非生产区高5cm,场院要比生产区高15cm。
防风林带:东南两面上山坡为树木标本园和经济林标本园可作为天然的防风林带,西北面为居民四、育苗技术措施(一)华北落叶松育苗技术1、华北落叶松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华北落叶松树皮灰褐色,不规则块片状开裂。
1年生枝淡褐色,径1.5—2.5mm,微有白粉,幼时微有毛,后渐脱落。
叶长2—3cm。
球果卵圆形,长2—4cm,径约2cm,种鳞26—45枚,中部种鳞五角状,顶端截形或微凹,背面无毛。
花期4—5月,球果成熟期9—10月。
华北落叶松是我国特有树种,垂直分布海拔1200—2800m。
2、选地整地施肥育苗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灌溉方便、土层深厚、较肥沃的中性沙质壤土。
选好的育苗地在头一年深耕25厘米,育苗地若为新开荒地,头年压青,亩施腐熟有机肥4000公斤、磷酸二胺或过磷酸钙25-50公斤,然后作床,播前5-7天灌足底水。
苗床一般长10米、宽2米、埂宽25-30厘米,搂平床面,为防治病虫害,结合整地亩施入50%锌硫磷1.3-1.4公斤、黑矾20-30公斤、均匀拌入土中。
3、种子处理及播种:精选的种子要用0.3-0.5%高锰酸钾水溶液浸种消毒2小时、捞出后用清水浸泡22小时,经过处理的种子选用以下方法催芽:(1)雪藏法:在1012年立冬前后,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背阴的地方、挖好埋藏坑,将消毒的种子混以3倍的雪堆放在坑内,坑口复土成馒头状,一般40-60天即可。
翌年春季播种前7-10天取出种子,混以湿润细砂摊在背阴处或室内、待有三分之一的种子裂咀时即可播种。
(2)湿沙埋藏法:来不及雪藏可采用沙藏。
一般在播前一个月进行,将消毒的种子与2倍湿沙混拌均匀浅坑埋藏,播种前一周每天翻动1-2次和洒水,晚上盖草帘保温,温度保持0-5℃,待种于三分之一裂咀时进行播种。
落叶松育苗注意适时早播,促使苗木生长期长、提早木质化。
一般我县在2012年4月中、下旬播种,每亩下籽量7-10公斤。
播种方法主要采用宽幅条播播幅5-8厘米、行距15厘米,播后复细沙土0.3-0.5厘米并用木滚轻压,使土壤与种子紧密结合,以利种子萌发。
4、苗期管理出苗期不可灌水。